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屋面工程

第四章 屋面与装饰工程

  黑龙江省早期屋面工程,长期就地取材,以草木泥覆盖。唐代,寺庙、宫殿建筑开始采 用瓦屋面。据考古工作者在挖掘唐代渤海建筑遗址中,发现寺庙、宫殿建筑屋面大小不等的 板瓦、筒瓦和瓦当,殿堂建筑用大型的,回廊、亭阁建筑用小型的。板瓦和筒瓦一般呈灰色。 瓦当为圆形,模制。有的筒瓦和瓦当上还施以绿釉、紫釉和黄釉,其中以绿釉为多。金代官 衙、城楼过梁式建筑亦采用瓦屋面,主要有瓦当、筒瓦和板瓦。清代初年,宁古塔一带的住 房仍是“屋皆东南向,立破木为墙,覆以莎草,厚二尺许,草根当檐际若斩,绚大索牵其上, 更压以木,蔽风雨,出瓦上”。(①杨宾《柳边纪略》卷一)清光绪年间,中东铁路沿线建 造的铁路房及民宅,多采用铁皮屋面,保温采用白灰锯末。民宅开始采用小青瓦和简瓦,但 因御寒不如草盖,故用的不多。东北沦陷时期,铁皮屋而逐渐用于一些城市的重要建筑。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砖瓦工业的发展,瓦屋面逐步普及,屋架上覆小青瓦或筒瓦。50 年代初、中期,重工业建筑的增多和钢筋混凝土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屋面结构的多样化,有 木屋架、钢木屋架、钢筋混凝土屋架,屋面用小青瓦、红粘土瓦、水泥瓦、石棉瓦,多为坡 屋面。50年代末期,平屋面取代了坡屋面,平屋面的结构层有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预制钢 筋混凝土楼板和预制混凝土空心板等。
    为了节省钢材、木材、水泥等建筑材料,1960年合江专署建筑工程公司在佳木斯造纸厂 中学教学楼和合江专署办公楼施工中,曾采用了9米×11米0.5B砖薄壳屋面。3米×3.25米 1/4B砖薄壳和10米跨度的钢筋混凝土筒壳屋面,砖薄壳屋面因技术上存在问题,未能推广。 进入70年代,新型屋面结构不断出现。1973年,佳木斯市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佳木斯体育馆 工程屋顶结构为36米×36米大型双曲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扁壳,其边缘构件施工技术复杂,难 度较大。1979年11月交付使用的齐齐哈尔车站新站舍,广厅屋顶结构为60米×20米的钢网架。 1982年4月竣工的黑龙江省滑冰馆,屋顶结构为66米钢管焊接屋架。
    屋面防水,早期民宅以草泥防水,草屋一苫可20年,土屋须岁岁抿摱。瓦屋面、铁皮屋 面自身可防水。自50年代末建筑工程普遍采用平屋面后,屋面为卷材防水。卷材防水主要分 为柔性防水和刚性防水,也有二者兼用的刚柔结合的双重防水。柔性防水是用石油沥青玛 脂胶合成三毡四油或二毡三油做防水层,称之为沥青卷材防水,采用热作法施工。黑龙江省 冬季寒冷,温差大,柔性防水应用面广,占95%以上。随着新兴建筑材料的研制和发展,屋面 防水从1983年开始逐步由传统的热作法施工改为冷作法施工,以涂膜防水代替卷材防水,当 年全省有20多个施工企业推广应用约10万平方米。佳木斯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推行冷作防水 屋面,提高工效l倍,每平方米降低造价1.70元。1985年仅哈尔滨市7个施工企业就推广应用 30余万平方米。冷涂膜防水操作简便,施工安全,不污染环境,同时又具有重量轻、使用温 度宽、延伸率大的性能,是一项有发展的新技术。但因一些涂料质量低,施工质量差,使用 管理维护不当等原因,有的长期发粘不成膜,有的走油露底,有的起泡、空鼓、裂缝,屋面 渗漏现象较为普遍。根据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已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