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装饰工程

  黑龙江省的建筑装饰工程历史悠久。传统的古典建筑宫殿、寺庙等雕梁画柱,朱漆彩绘, 装饰得金碧辉煌。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修建的卜奎清真寺,东寺大殿飞檐彩椽,椽枋木 下数重龙爪菊似的斗拱,配以6根朱红大柱,使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山墙两端砖雕飘洒逼真, 有盛开的莲花,腾跃的游龙。1877年(清光绪三年)改建的呼兰县清真寺,礼拜殿门窗多系剔 透木雕花卉,还有砖石浮雕花卉图案。但一般民宅却很简陋,以泥草木搭成,泥抹墙面。随 着建筑结构的变化和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建筑装饰水平不断提高。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7月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军政街兴建的第一座简易尼古拉教堂,室内用白灰砂浆、水泥砂浆抹面, 室外檐头、窗台装饰线用水泥砂浆抹面。1909年(清宣统元年),法国一资本家在哈尔滨市南 岗建的高级花园别墅,室内装饰做工精细。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重建的中东铁路管理局 办公楼(现哈尔滨铁路局办公楼),内部装饰采用高贵而朴实的古典建筑风格的处理手法,十 分考究。东北沦陷时期,室外装饰开始采用水刷石,室内装饰贴瓷砖。1936年,佳木斯市专 卖署二层楼,檐头用水刷石。1940年建的佳木斯市映画所(现文化剧场)和1941年建的三江剧 场(现佳木斯电机厂俱乐部)内外装修应用了瓷砖、马赛克等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和装饰材料发展较快。五六十年代内墙抹灰 以石灰和水泥为主要原料,普遍使用白灰砂浆,板条天棚采用麻刀白灰砂浆抹面。外墙饰面 以清水墙勾缝为主,亦有砖墙勾缝刷红土,小量水泥砂浆抹面或以水刷石饰面,并开始用“干 粘石”饰面代替水刷石。1954年建成的哈尔滨友谊宫,外墙均以水刷石饰面。1957年10月竣 工的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是一座典型的仿古建筑,剧场内外墙面、天棚均为高级石膏花装 饰,出入口立面采用古希腊科林斯柱式,高大的柱顶托着巨大的山花,游艺厅墙面为高级装 饰抹灰,60年代被推荐为哈尔滨市装修工程样板。1962年建成的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大 剧场四壁以花纹布镶贴,宽敞、清洁的莲花形楼口,顶棚中央珠花串成的花篮形玻璃吊灯, 显得分外素雅美观。70年代中期以来,在一些公共建筑中,内墙装饰采用塑料墙纸、玻璃纤 维墙布及耐擦洗涂料和其他新型饰面材料。地面工程采用各种地面涂料,塑料地面板材、卷 材;预制水磨石、人造石料、精加工石料饰面等,逐渐取代现浇水磨石地面。顶棚开始采用 钙塑料泡沫板、矿棉装饰吸音板、金属装饰面。钢窗取代木窗,高标准建筑中广泛采用铝合 金门窗。外墙装饰,70年代后期,采用喷、滚、弹涂工艺,假瓷砖、釉面砖、马赛克、大理 石及各种外墙涂料。1979年末交付使用的哈尔滨民航机场候机楼,装饰色彩协调,外墙白色 水刷石与局部桔红色刷石、马赛克相间,大面积采光窗配以黑色窗棱;内部装修为彩色磨石 地面、木护墙及塑料壁纸墙面、天棚装吸音板。
    1982年2月竣工的佳木斯宾馆旅游楼工程,装饰美观,色彩宜人。室内天棚采用钙塑板、 石膏板;墙面用塑料墙纸、玻璃丝墙纸;电梯间墙壁和地面用大理石、人字木地板、美术水 磨石等。外装修用釉面砖、马赛克。整个装修细腻。
    1983年施工的黑龙江省物资贸易中心外装修美观大方,内装修典雅华丽,是一座造型优 美、使用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建筑。外装修为全瓷日本产象牙色大马赛克贴面,古铜色铝合金 门窗,茶色玻璃,窗台以下镶贴石岛红天然花岗岩,正门天然花岗岩大台阶,檐口为古铜色 铝合金盖板吊顶。内装修根据使用功能采用不同的装饰材料,中央大厅用意大利产木纹天然 大理石镶贴墙面,正面镶古铜色玻璃钢浮雕百鹤图,侧面中餐厅镶国产木雕《镜泊湖的传说》 大漆壁面,舞厅墙面贴枣红色金丝绒,天棚贴金属壁纸。客房、办公室、游艺室等均贴各种 塑料墙纸,地面铺设各种地毯。展厅、走廊、地下车库等均为浮雕喷涂天棚,丹绿、桃红、 木纹黄、水粉等各色美术磨石地面。
    80年代以来,民用住宅建筑内墙装饰广泛采用涂料滚涂或刷色粉、喷色点、漏花、假纸 墙,亦有采用塑料墙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