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省的建筑工程已使用混凝土,混凝土的施工完全靠手工
操作,在施工现场铺上铁板,工人使用铁锹拌合。浇灌、捣固也是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
效率低,质量受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开始利用机械搅拌。1953年,
有混凝土搅拌机3l台、震捣器32台,重点工程的混凝土施工由人工搅拌、人工捣固转向机械
操作,但发展不快,1957年,仅有搅拌机47台,混凝土搅拌的机械化程度只有39.1%。第二
个五年计划时值“大跃进”,黑龙江省建筑业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施工机械有较大增长,
1962年末,全省有混凝土搅拌机275台,比“一五”计划末期增长4.85倍,混凝土搅拌机械
化程度提高到66.4%。1963至1972年,发展速度甚慢,平均每年只增加6.4台。1972年末,
实有混凝土搅拌机339台。1973年以后,混凝土搅拌机增长速度较快,混凝土搅拌机械化程度
也大幅度提高。
机械完成的混凝土搅拌量(含现场浇注和预制厂预制构件的混凝土搅拌量),在1985年完
成的搅拌量中,有216 836立方米系预制厂完成的,占总量的23.7%。预制厂的构件生产,
从上料开始到产品出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连续作业。石子筛洗,普遍采用滚筒式筛洗石
子机,每小时产量达15—20立方米。后台上料,有龙门吊抓斗、栈桥皮带输送、固定式塔吊
抓斗、提升斗和密封管道风送水泥等方法。抓斗可日抓送砂石散料150—180立方米。混凝土
搅拌,大部分采用一阶式搅拌楼或二阶式搅拌站,一阶式搅拌楼为3至5层楼,砂石一次提升,
电子秤自动计量;二阶式搅拌站,砂石经过两次提升,采用磅秤或杠杆秤自动计量,亦有部
分小型构件厂采用400公升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用手推车上料,磅秤过量。在平模流水生产
线上有浇灌机、搓平板及磨光机。震动装置,有内震抽芯机、震动梁、加压机等。构件养护,
有90%的坑窑已改为热介质定向循环养护。
现场浇灌混凝土工程,“文化大革命”前经历了一个手工操作、半机械化和基本机械化
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李学义混凝土工作队,从沈阳转战到哈尔滨,先
后承担和完成沈阳“412”工地、哈尔滨电机厂、东安机械厂、伟建机械厂、建成机械厂、哈
尔滨发电厂等重点工程的混凝土施工任务。1953到1965年,13年共完成21.2万立方米混凝土
的搅拌和浇灌。这个队最早实现搅拌机斗子落地,自动过磅,后台上料车子化;13年共革新
改造和试验成功混凝土“压力灌浆”、“震捣灌浆”和“双筒压力泵气压输送混凝土”生产
线等24项先进机具,实现了754项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为完成“一五”、“二五”计划做
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由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建成的镜泊湖地下水力发电站,
采用泵送法,把地面搅拌的混凝土泵送至地下,完成了地下主、副厂房和调压室等地下工程
的浇注混凝土63 3l 2立方米及巷道喷锚支护衬砌混凝土18 560立方米。1978年,省第一、第
二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哈尔滨阎家岗一级民航机场工程,为完成机场3 200米主跑道的混凝土浇
注任务,在施工现场搭设了7个搅拌站和l套750公升的自动化搅拌站,每个搅拌站由4至6台搅
拌机组成,机械后台上料,电子秤计量,前台由自卸汽车和机动翻斗车运送混凝土。经过两
年的紧张施工,先后投入3l台搅拌机、43台翻斗车和自卸汽车、6l台震捣器、16台推土机等
机械联合作业,完成混凝土7万多立方米,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8%。1984年,省第一建筑工
程公司承建哈尔滨锅炉厂九兆伏探伤工程,混凝土量6 500立方米,要求连续作业,不允许有
施工缝,他们用7台混凝土搅拌机组成搅拌站,连续作业13天,一气呵成,经检查验收,质量
符合要求。
由于现浇混凝土后台上料大部分是半机械化或手工操作,1985年混凝土工程的综合机械
化程度只有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