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桩基与抹灰工程

  一、桩基工程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桩基础,50年代采用过。建筑工程部东北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有2台打桩 机。60年代中期,牡丹江市住宅建筑也推广了桩基础,但是大量采用桩基础,是在70年代中 期以后。随着桩基础施工技术的提高,施工机械的发展,才广泛得到推广应用。80年代,牡 丹江市、佳木斯市、哈尔滨市和省直属的一些大中型建筑公司、市政公司都装备有桩基础施 工机具;桩基础施工的机械化程度1982至1985年均为100%。
    
    黑龙江省机械施工公司是省桩基工程施工的骨干力量,具有较强的打桩能力。1985年底 拥有多能打桩机l台、履带式打桩机5台、桩锤19个,其中1.8吨的2个、2.5吨的15个、3.2 吨的2个。1983年4月至10月,承担大庆三十万吨乙烯工程打桩任务,利用多能打桩机完成了 2 200根15米×350毫米×350毫米的混凝土预制桩,机械化施工程度为100%,工程质量优良, 被建设单位认为是信得过施工单位。此后,连续3年在乙烯工程施工,均受到好评。1983年10 月至1984年10月,承担哈尔滨第三发电厂第一期工程的打桩任务,先是在沼泽地施工,然后 又是在冻土地上作业,条件十分恶劣,工期要求紧,质量要求高,而在冻土上打桩东北地区 尚无先例,但是他们克服困难,采取技术措施,先在冻土上钻孔,成孔后再打桩,投入轨道 打桩机和履带式打桩机4台,交替配合使用,完成了350毫米×350毫米×18米的接桩6 193根, 工程质量优良,机械化程度为100%。哈尔滨第三发电厂二期工程的打桩任务,建设单位业已 继续委托该公司承担。齐齐哈尔市第四建筑公司1984年10月承担齐齐哈尔玻璃厂原料车间的 打桩任务,利用2.5吨的柴油打桩机,5吨的汽车吊、装载机和运输汽车密切配合,完成了199 万元打桩工程的工作量,工程质量优良。
    二、抹灰工程
    抹灰工程机械化施工含灰浆搅拌、灰浆搅拌的后台上料和抹灰三个环节的机械作业。1958 年,建筑工程部东北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下放于黑龙江省,带来了42台灰浆机,开始了灰浆搅 拌的机械化。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灰浆搅拌的机械化程度达到35.5%;三年调整时期达 到83.1%,1979年以后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是灰浆搅拌的后台上料至今仍为人工,尚未实现 机械化。抹灰,是抹灰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为提高抹灰的效率,寻求机械抹灰的途径,黑 龙江省建筑工人曾付出很大努力,1952年5月,东北工业部建设公司哈尔滨工程处杨德重抹灰 小组创造“抹灰流水作业法”,制造了20余种抹灰工具,有小圆棍抹灰器、小三角抹灰器、 托灰板、阴角靠尺、阴角线抹子、阳角起线抹子、窗台模型板、门窗靠尺、门窗帮平灰板等。 这些新工具不但保证抹灰质量,而且适宜培养徒工,徒工在技术工人指导下,利用新工具, 可直接进行作业。杨德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筑业第一代劳动模范。1956年,建筑 工程部东北第三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李升华抹灰队,全队20多人,首先使用灰浆泵输送灰浆, 利用喷枪喷涂灰浆,用机械代替用工,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1959年,李升华曾在 北京展览馆进行过表演。1960年,李升华在党支部的支持和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技 术研究小组的帮助下,完成了一条抹灰自动生产线,把筛砂、上料、加水、搅拌、运料、挖 勺一直到灰浆上墙等7道工序联接在一起,全部采用机械操作。1961年,黑龙江省第二建筑公 司推广先进经验连连长李兴在李升华之后继续推广机械抹灰,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停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省第二建筑公司又有一个抹灰队恢复了机械抹灰,直至1985年,历 时30年的机械抹灰解决了灰浆输送和灰浆上墙的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但 最后一道工序还是人工抹面。按照国家规定计算抹灰工程机械化的要求,1985年,黑龙江省 的抹灰工程机械化程度为1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