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营管理
黑龙江省建安企业的设备管理,公司设有设备科或材料设备科,管理人员逐步增多,到
1985年底,全省建工系统市以上国营建安企业有设备管理干部507人,其中工程师18人,助理
工程师,13人,技术员54人;大学、中等专业文化程度的120人,中学程度359人,小学程度28
人。县镇以上集体施工企业,也普遍设有专职或兼职的设备管理人员。
在设备管理方式上,一般都做到三个集中:
一是三项专用资金(机械设备固定资产折旧资金、大修理资金、技术装备资金)集中管理,
统一使用,即由基层提出计划,公司设备科统一平衡,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财务部门拨款,
再由设备科具体组织实施。
二是设备集中采购,统一订货,统一报废、处理。各基层单位无权自行采购、报废和处
理。
三是设备集中管理。大型机械设备集中在公司的动力站(汽车队、机械施工处),中小型
机械集中在工程处的机械队(机械组)统一管理。设备管理部门实行管人、管机械、管机械工
人的奖金分配。大中型机械实行定人、定机、定岗位的“三管”、“三定”办法。
在设备管理形式上,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贯彻“改革、开放、搞活”
的方针,改革了旧有的管、用、养、修封闭式行政管理办法,采用了开放式的多种管理形式:
1.实行多种形式的租赁制。主要的有四种:一是台班全额租赁,即对使用单位实行全额
收费;二是小租赁,即收台班定额中的某几项费用;三是定额台班租赁,即按略高于平均使
用值的台班数作为年月的使用台班收费;四是优惠租赁,即为鼓励施工单位使用台班费较高
而施工单位可用可不用的机械实行优惠的做法。由于实行租赁制,基本解决了过去栋号对机
械多要少用,早要迟用,用完不退的本位主义倾向。
2.实行多层次的经济承包制。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程处与设备科签订“一定六包”合
同。凡定包费用节余在万元以上(含万元)的,按节余额的2.5%提奖,超支按2%罚款。设备
科的六包是:一包设备管理指标,完好率9l%以上,利用率61%以上,红旗设备率46%以上;
二包及时供应设备;三包安全生产,杜绝重大机械事故;四包机械使用消耗费用;五包设备
维修质量;六包上报各种报表及时准确。齐齐哈尔市第三建筑公司机械站实行单机个人承包,
其内容有三,一是单机三项费用包干使用,节支者奖,超支者罚;二是包机械技术状况,红
旗设备、一类设备、二类设备均可提奖,比例不一,三类设备不提奖;三是包服务质量,评
为90分以上者提奖,90分以下按比例减奖。
3.对外开放,面向社会。在保证本企业需要的基础上,尽力面向社会,对外租赁施工机
械,承揽社会的机械加工和设备维修。齐齐哈尔市第三建筑公司与社会上10多个单位建立协
作关系,把经营范围扩大到外市县,承揽近百种配件和非标准设备的加工制作,1985年实现
利润3.1万元。省建一公司、佳木斯市建一公司都在发展对社会的机械加工和修理业务。哈
尔滨市建二公司一、五工程处对外承揽修理混凝土搅拌机、卷扬机、水磨石机等10多种中小
型施工机械,同时也对外租赁本单位暂时不用的闲置机械,为社会上施工单位提供了方便,
增加了本企业的经济收入。
4.大型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实行单机核算利润提成,中小型施工机械实行班组百分计奖,
把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多劳多得。佳木斯市建一公司1982至1985年18台运输车
辆实行单机核算台台盈利,纯利润收入125万元,按实际出车时间计算,平均每台车年利润
2.4万元。“东风”牌汽车单车年利润额最高达4万元。“解放”牌汽车单车利润额最高的也
达2.4万元。司机月平均收入136.45元,月最高收入238.19元。佳木斯市建一公司的做法,
在邻近的鹤岗市、双鸭山市和本市的建安企业已普遍推广。
由于中小型施工机械班组百分计奖,奖金和评分条件相联系,机械工和现场其他工种的
配合问题得到了解决,只要施工需要,机械工均主动配合,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机械工的
收入也有所提高,在施工旺季,月奖金人均40—60元,高的可达80—90元。
设备管理工作多层次承包,建立和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是显著的。省第一建筑公司1981年工程机械费亏损16.77万元,自1982年开始实行工程机械
费定包之后,年年有节余,1982年节余31.3万元;节余率为13%;1983年节余39.26万元,
节余率为11.3%;1984年节余75.33万元,节余率为18.2%;1985年节余55.97万元,节
余率为12.4%,4年共节余工程机械费201.86万元。大庆市第二建筑公司1981至1983年工程
机械费连续三年亏损,计91.82万元,1984年全公司搞承包,工程机械费当年即节余56.24
万元,1985年节余42.8万元。省建工系统市以上建筑安装企业工程机械费1981年亏损3.99
万元,1982年开始扭亏为盈,节余64.97万元;1983年节余196.55万元,节余率为7.36%;
1984年节余470.2万元,节余率为15.1%;1985年节余379.9万元,节余率为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