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应管理
材料费,占工程成本的70%左右,建筑施工企业历来都比较重视建筑材料供应过程中的
管理。东北沦陷时期的建筑业,有的建筑公司实行包工包料,通过加强材料管理获得更多的
利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的国营建筑施工企业,从企业成立开始无一不设置施工物
资的供应管理部门,配备材料人员。据1985年对21个国营建筑安装企业和3个国营房屋维修企
业的调查,有材料人员2 168人,占固定职工总数的3.6%(其中省直属企业470人,占固定职
工总数的4%),其中:干部734人,占材料人员总数的34%;以工代干1 170人,占54%;库
工264人,占12%。男职工l 320人,占60%;女职工848人,占40%。文化程度:中专以上56
人,占2.5%;高初中1 912人,占88%;小学200人,占9.5%。年龄,30岁以下520人,占
24%;30—50岁1 377人,占64%;50岁以上271人,占12%。工作资历,5年工龄以下的796人,
占36.7%;6—10年769人,占35%;1l—20年386人,占17.8%;20年以上的217人,占10.5%。
集体建筑施工企业,也均有材料部门和相应的材料人员。
企业内部的供应管理体制,国营或集体所有制的建安企业基本是两种类型:一是两级供
应,两级核算,两级管理,即公司设材料科,负责部分料具供应,工程处(工区、施工大队)
设材料组(股),也负责料具的采购供应。他们都分别占有材料资金、仓库和运输力,都有权
对外,各自进行核算。二是公司一级供应,一级核算、两级管理,即料具的采购、保管、调
拨、供应、核算权统一集中在公司,业务上实行“五统一”,对下实行“一条龙”服务,料
具直接供应到栋号。佳木斯市第一、二建筑公司,齐齐哈尔市第三建筑公司,大庆市第一、
二建筑公司,哈尔滨市第一、二建筑公司等采取这种办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5年,24个企业完成建安工作量64 538万元,其中材料预算成本42 685万元,实际成
本39 968万元,材料成本降低额2 717万元,降低率为6.36%。
现场施工用料,国营建筑施工企业有90%的单位实行了限额领料办法,有的在限额领料
的基础上搞了班组用料包干,节约有奖,浪费有罚,增加了班组核算观念。省第一建筑工程
公司1981年开始实行材料班组定包,至1985年定包班组达40%。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公司、齐
齐哈尔市房地局建筑公司,推行“材料成本票”办法,现场管理呈现新水平。
据对24个建安企业的统计,1985年施工现场使用的大型工具价值近2亿元,有钢跳板290 320
块、木跳板34 229块、6尺杆261 932根、钢脚手1 747.2吨、钢模板l40 772平方米,折合7 038
号吨。还有大量的小型工具和专业工具(低值易耗品)。对大型工具普遍实行租赁有偿使用,
在使用中同时实行定额管理,超出定额的损耗部分计入租赁成本,有效地改变了过去管理不
善、责任不清、达不到规定使用年限、损失浪费严重等现象。小型工具和专业工具,亦实行
费用包干使用办法,一次性包给工人班组,使用工具费的开支也有所降低。
1985年,24个建安企业有物资仓库313栋,建筑面积69 080平方米,库存物资8 592.8
万元,占年度材料消耗量的21.49%。在库存量中呆滞积压物资992.6万元,占库存量11.5%。
多年来,企业重视仓库管理工作,制定了各项物资保管规程,培训了保管人员,多数单位开
展了“五好仓库”或“红旗仓库”竞赛,每年检查评比,评选优秀仓库和优秀保管员。为推
动仓库管理工作,省建委1973年在省建一公司一大队(5505工地)召开了省直建安企业材料设
备管理现场会;1974年,组织了省建安企业仓库管理工作检查;1975年,把检查内容扩大到
整个材料管理工作,评选出10个材料管理先进大队;1976年,把检查的范围由省直建安企业
扩大到地、市国营建安企业。
随着优秀仓库竞赛长期、深入开展,企业的仓库设施和保管条件也有好转。库房得到更
新,砖木结构代替了简易板棚,增添了装配式的钢货架,材料五五摆放,上盖下垫,库容库
貌整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