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文化补习

第四章 职工培训

  解放前,建筑工人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受雇于私营建筑商或包工把头,文化水平很 低。解放后,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施工队伍逐渐稳定,建筑工人生活有所改善,但历 史遗留的文化水准状况尚无变化,1953年,哈尔滨市建筑队伍职工文盲率高达68%;单独考 察工人队伍,文盲率在80%以上。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l952年11月25日, 松江省建筑工程局根据中央教育部关于“有计划、有步骤地扫除文盲,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 重大任务”的指示精神,成立冬训办公室,召开会议,决定改变建筑工人冬闲遣散回家的习 惯,留在工地参加冬训,工资照发,学习政治、文化,扫除文盲。按冬训工人平均数计算, 每人拨给冬训费13万元(旧人民币)。哈尔滨市的施工单位自1952年11月底起至1953年5月开工 前止,参加冬训的工人达16 740名。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建工局亦成立冬训办公室,组织建 筑工人参加文化学习。建筑工人第一次享受学习文化照发工资待遇,深受感动,学习热情高 涨,经过一冬的文化学习,大批工人扫除文盲。1953年冬,松江、黑龙江两省建工局,在总 结1952年冬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分别对冬训工作进行重新部署,黑龙江省有2.4万多名 基本建设职工参加了1953年冬训。中共哈尔滨市委成立冬训教育委员会,组织140多名教育界 人士当教师,举办了33个冬训班,有2.3万多名职工参加学习,既学文化,又学政治、技术。 1954年,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的中共黑龙江省委基建部和省建设厅,拟定了冬训的学习 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使冬训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轨道。1962年, 因基本建设大规模下马而淡化。
    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对企业职工进行文 化补课和技术补课(以下称“双补”)。文化补课是学习初中文化知识,使补课对象达到初中 毕业文化水平。技术补课是学习初级技术理论,掌握本工种初级的基本技能。1982年、1983 年中央有关部委对“双补”工作进行过具体部署,黑龙江省建设委员会、建筑工程局根据上 级有关规定,调查了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状况。在青壮年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 技术等级三级以下占60%,而且大多数是有等级无技术,技术与等级不相称。在此基础上, 制定了省建设系统“双补”规划,抓思想、组织、规划、措施的落实,办职工学校150余所, 有专职教师近300人,通过职工学校办脱产班、半脱产班、业余辅导班等进行文化补课;结合 生产实际办技术培训班、技术竞赛、技术考核等进行技术补课。从1983年起,全省建工系统 每年召开一次大型职工教育工作会议,检查“双补”工作,总结交流经验。经过3年的努力, 至1985年,“双补”对象中,文化补课合格率达79.1%,技术补课合格率达77%。为了提高 建筑施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文化大革命”前,建工部第六工程局在大庆成立一所技工 学校,招收两期学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解散。1978年,黑龙江省建筑工程管理局恢 复了这所学校,经省劳动局批准,改名为“黑龙江省建工局龙凤建筑技工校”,开设4至6个 专业,年招生80人,在校生240人,主要向驻大庆的原省第四、第五建筑公司培养输送技术工 人。在此期间,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技工学校、哈尔滨市建工局技工学校、牡丹江市 建筑安装总公司技工学校、伊春市建筑工程技工学校也相继成立。至1985年,全省建工系统 共有技工学校5所,教职员工176人,在校生759人,年招生规模350人,毕业生近6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