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工程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国“567”工程。该工程是在蒙古首都乌
兰巴托建设中国大使馆区、友谊医院、培才学校3项工程的总称。因开工日期是1956年7月,
故称“567”工程。大使馆区包括主楼、车库(兼有洗衣房、理发室等)、花房;友谊医院包括
主楼、水塔、大食堂、乙型宿舍、锅炉房;培才学校是一所含有高小初小的综合学校,包括
教学主楼、学生宿舍、甲型宿舍、体育馆等,共12个单位工程,建筑面积30 500平方米。承
担该项目施工的是哈尔滨市建筑公司。公司组建了国外工程处,共派出800人,其中技术干部
和管理人员80人、技术工人120人、力工600人(力工系由山东省泰安县派出)。工程从1956年
7月开工到1958年4月竣工,在一年多的施工中,我方克服许多困难,生活上的一切用品都是
从国内运去,建筑材料也全部由我国供应,做到工程质量好,速度快。我援蒙古人员工程竣
工后全部回国。
二、援助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工程。
(一)斯瓦胶合板厂
1965年,由牡丹江市建工局副局长戴长清任副组长,从哈尔滨市、牡丹江市、齐齐哈尔
市、佳木斯市等17个单位选派47人组成专家组,承担了缅甸斯瓦胶合板厂的援建任务。1965
年12月开工,1966年11月交工。对该厂的援建,协议规定是技术指导,实际上现场的劳动调
配、施工计划、技术管理等方面均由我方负责。
(二)密铁拉纺织厂
1974年,由省建委援外处王振录任技术组副组长,黑龙江、辽宁两省15个单位32人组成
技术组,承担了密铁拉纺织厂扩建工程。1974年6月,缅甸单方面开工,我方于1974年10月参
与技术指导,1975年11月土建人员基本撤回,1976年2月交工,1976年5月3日建成投产。土建
工期17个月,总工期为22个月。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材料供应保证了国外施工进度的需要,
508吨钢结构安装质量好、速度快,安装工期提前一个半月。
该项目一次投产成功,运转正常,质量良好,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都超过设计要求水
平。工程质量和生产水平亦高于西德1972年援缅的巴雷纺织厂和日本援缅的石阶纺织厂。缅
甸总理吴貌貌卡在邓小平访问缅甸的宴会上对中国驻缅大使莫燕忠说:“密铁拉纺织厂搞得
不错”。
(三)毛比第一胶球厂
自1973年7月18日在仰光中缅两国签订《援缅胶球厂会谈纪要》以后,经中共牡丹江市委
同意,组成5人准备小组,配合设计、筹建部门进行国内准备工作。
1974年4月3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将毛比第一胶球厂施工任务正式下达给牡丹江市革
命委员会。由牡丹江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成交为副组长,组成9人技术组。该技术组副
组长王成交和总工程师赵绍普于1977年12月5日出国,其余7人于1978年1月30日出国,陆续到
达现场。工程于1978年1月2日开工,1979年6月15日土建完工;1978年10月设备开始安装,1979
年12月结束。1980年4月1日正式投入生产,比缅方计划提前一年完成。
胶球厂建成出球后,受到缅方各界的称赞。1980年4月10日,缅甸《劳动人民报》报道
说:“毛比球厂出的胶球,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不仅有助于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增强人
民体质,同时可以减少每年进口胶球所花的610万缅元的外汇支出。并有效地利用国内资源,
促进橡胶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解决就业的问题。”到厂参观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在建设过程中,混凝土遮阳板、挑檐板、外廊顶板、平屋顶混凝土板以及与混凝土板相
连接的砖墙、水泥砂浆抹灰墙面、屋面石棉瓦等,1978年11月以后陆续出现裂缝,技术组于
1979年1月15日提出对裂缝处理意见的报告。报告中指出砖墙裂缝原因是混凝土标号低,不能
适应缅甸气温变化。石棉瓦裂缝原因也是由于缅甸骤热骤冷的气温变化所造成。报告建议,
鉴于缅甸气候特点,今后屋面不宜搞平屋顶,尽量采用钢结构,或双层屋面;路面不宜用混
凝土,多采用沥青路面。1979年5月1日处理结束,效果很好。
(四)瑞洞纺织厂
975年,外经部下达给黑龙江省建委承担,由齐齐哈尔市第一建筑公司承建。该公司副经
理高云暖任土建技术组组长,葛会初任总工程师,土建技术组共17人。从1978年4月起,在国
内开始编制预算、施工规划、整理资料、审查图纸、与筹建单位协调等各项准备工作。1978
年8月,准备工作结束;1979年lO月22日、1979年12月31日,技术组人员分两批赴缅。1980年
1月,工程正式开工,1981年10月交工。
该项目建设地点在缅甸勃固省瑞洞镇北郊仰光玉卑谬公路17l—172哩程标的东侧。工程
包括厂区道路在内共计10个单位工程。其中最大的单层多跨钢结构无窗厂房2.7万平方米,
占工程总面积的92%。土建和安装交叉作业量较大,地下沟道纵横交错,重9.6吨的水塔要
求一次焊成,整体吊装,而且厂址地基为膨胀性土,增加了施工难度。
承建这项工程的缅方,是地区性建筑公司,组建时间不长。为保证工期和工程质量,技
术组深入施工现场,抓劳动力安排,随时发现工序之间的问题,及时与对方沟通。安装钢结
构总量为1 000吨,在施工、运输安装中采取了可靠的技术措施,保证了质量。重9.6吨的水
塔安装高度为29.6米,一次焊成整体吊装成功。对膨胀土采取防雨、排水措施,没有因膨胀
土影响工程质量。
该项目从国内准备阶段到国外施工指导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1983年,外经部副部长吕
学俭在全国援外工作会议报告中表扬了瑞洞纺织厂工程质量好,经济效益显著。
(五)勃生堂碾米厂
外经部1976年将该项目下达给黑龙江省承担。1977年3月,省下达给齐齐哈尔市革命委员
会,市革委分配给齐齐哈尔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齐齐哈尔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秦志荣参加商业部组织的考察组,于1977年5月9日至1978
年1月31日赴缅甸考察。1978年3月17日与仰光签订建设碾米厂的会谈纪要,1980年7月3日签
订人员和材料合同。
1978年11月28日,中缅双方在北京签订《关于审查碾米厂扩初设计的会谈纪要》。纪要
确定了施工图出图日期和工程开工日期。国家建委要求黑龙江省在1979年6月提出预算,根据
要求,齐齐哈尔市第二建筑公司组建了5人国内施工准备组,赴承担该项目设计的无锡粮食研
究设计所编制预算,1979年7月10日正式交出土建材料预算。接着又进行国内其他准备工作。
1979至1980年末,筹建单位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就国内的各项工作进行磋商,并确定本省土建
技术组由11人组成。
1980年10月22日,先遣人员出国,杨忠祥任专家组副组长,闻敏任总工程师。工程1981
年1月开工,1982年8月交工,土建总工期比原计划提前2个月。承担施工任务的是缅甸建筑公
司第十一分公司,施工中采用了分层包工办法,达到了按计划进行施工的要求。
土建技术组在施工技术指导上,重点抓影响土建总工期的筒库工程施工。13个筒库采用
滑升模板流水作业施工,保证了土建总工期;码头进粮房屋面板在浇灌混凝土前先浇水湿润
模板,严格控制模板变形,保证了屋面板的施工质量;根据毛比第一胶球厂技术组的建议,
码头进粮房、检斤房、变电所3个单位工程的屋面,采用双层屋面做法,保证了屋面的施工质
量;处理了消防水池的飘浮事故,消防水池为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直径1l米,净深2.5米,
壁厚13公分,外有23公分厚的砖护墙,埋入地下30公分,水容量为200吨。1981年5月浇灌混
凝土,缅甸正值雨季,在池内存有大量积水,为了拆模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于6月2日将池内
水抽干,水池倾斜偏差24公分至51公分,整个水池出现飘浮现象。对此采取了应急措施:往
池内注水,池外排水,望以此法使水池恢复原位。当水池恢复到12公分时,发现池底和壁交
接处出现裂缝,又值雨季,实难处理,遂即停工。至第二个旱季1982年2月,发现池壁沿加腋
边上缘、池底沿加腋边下边缘一周贯穿裂缝,池底中央有十字形裂缝,并向下凹陷,水池已
不能使用。产生的原因,一是水池原设计的抗浮能力不足;二是对地下水位资料掌握不准,
缅方提供的地下水位资料是旱季的,雨季的地下水位几乎和地面相等,尤其对淤泥质粘土不
透水性的危害没有充分考虑,雨季施工措施不周;三是水池飘浮后采取的应急措施不当。1982
年3月将原有池底沿池壁全部切掉,废弃不用,沿池壁倾斜较高一边外侧挖土,利用池壁自重
使其下沉到原设计标高,再在池内重建一个新池,结构如原设计。原有池壁作为新池配重。
为了抗浮要求,新池混凝土垫层、顶板及覆土均适当加厚。处理后的水池在1982年7月经试验
全部良好。
(六)国家第一体育馆
缅甸体育馆是我援缅项目中最大的大型公共建筑,座落在首都仰光东北向的丁甘遵区,
距市中心6公里处,规模为1万个座位,可供10余种体育项目的单项比赛和表演。
该项目是邓小平在1977年出访缅甸时,应缅甸政府的要求确定的。1977年12月31日,外
经部将援建任务下达给黑龙江省,并确定该项目的筹建、施工和设计均由黑龙江省承担。
为便于统一管理,根据国家《关于对外经援项目试行投资包干暂行办法》,外经部同意
将援缅体育馆项目作为黑龙江省投资包干试点项目。省政府对外经济联络办公室负责组织实
施筹建工作。1978年5月进行第一次考察,1978年10月20日与缅方签订《关于建设缅甸国家第
一体育馆会议纪要》。因缅方要求变更馆址,于1980年9月又进行第二次考察,1981年1月15
日签订《补充会议纪要》。
1981年4月1日,成立黑龙江省援缅体育馆筹建处;4月8日,召开筹建处领导小组第一次
会议,对缅甸体育馆工程国内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领导小组组长为省外经办主
任黄克,副组长为省建工局副局长戴长清,成员有: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李天伶、省邮电
管理局局长滕树人、省外经办副主任袁殿英、省建筑设计院院长李建野、省第一建筑工程公
司经理胡云阁。
黑龙江省建工局1981年8月29日将该任务下达给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和省第四建筑工程公
司。1981年9月10日至1982年7月,由省第一、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等组成国内准备小组,在省
建工局援外处具体组织下进行各项准备工作:熟悉考察报告、会议纪要、扩初设计等资料,
制订施工方案,提出总平面规划,编制预算,提出材料发运计划,编制施工计划等。
1982年12月1日至1985年8月21日,分两批派出75人。第一批,组长省外经办副主任李振
东,副组长省建工局办公室主任吕大翔,总工程师吕震亚。第二批,组长省建委副主任孔令
臣,副组长省外经办处长董德昌,总工程师赵永文。
工程于1983年2月19日开工,1986年5月20日竣工。承建该项工程的是缅甸第十一分公司,
曾与我援建勃生堂碾米厂技术人员合作过,双方配合默契。承担设计的是黑龙江省建筑设计
院,主设人袁纯嘏、孙传礼。体育馆的建筑造型、色调、室内外装修、灯光、结构等的设计
都是非常成功的。方形的体育馆,体量大,宏伟壮观,四侧有用各色马赛克镶嵌的体育运动
人物形象和金砂釉面砖,在太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光彩夺目,给体育馆立面增添了诸多生气。
平面布局合理,比赛大厅灯光效果好。由我国提供的优质预制水磨石和现浇美术水磨石,第
一次用于缅甸的乳胶漆涂料、光亮的硝基清漆木材罩面板等室内装饰,使馆内各个角落熠熠
生辉。从底到顶的蓝色吸热玻璃使休息大厅宽敞明亮。比赛大厅和主要用房设有空调设施、
电子计时计分及能满足国际比赛要求的体育设施。正交斜放的钢网架、铝合金屋面等,均表
现出体育馆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施工中,体育馆钢网架采用“活动平台、高空散装”的
安装方法,系黑龙江省建筑史上首创。还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桁架支模,预制桩的“密集
叠层生产法”以及预制构件的定型模板和翻转脱模,打桩用“送桩器”等先进施工技术。在
近3米深回填土上打预制桩l 73l根,没有一根断桩、偏位,贯入度、标高均符合设计要求。
主馆5个地下室抗渗混凝土和卷材防水工程经过两个雨季的考验达到滴水不漏。7 000立方米
现浇混凝土框架几何尺寸无误,里实外光。屋面铝合金板不渗不漏,排水畅通。614榀钢屋架
643吨一次就位成功,6万个螺栓孔没有一个扩孔和强制就位。用9吨焊条、近万米长的的焊缝
无一处返工。“活动平台、高空散装”安装钢网架仅用两个月,比原计划提前55天。网架的
安装技术、质量及进度在我国对外施工史和黑龙江建筑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建筑物沉降量
远远小于国家规范要求。各种类型管道9 600米,位置正确,接口严实。3.6万米照明线路、
2 340套灯具、7万米电缆施工质量优良。工程质量经我经贸部对援外项目的评比,认定为优
质工程。
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曾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1983年12月4日,国务委员兼经贸
部部长陈慕华访问缅甸时,与缅方高级官员一道视察该工程,对工程质量、进度、现场施工
管理及中缅双方技术人员的合作等方面表示满意。1985年3月4日,李先念访问缅甸时,在驻
缅使馆接见了该项目技术组的领导。1985年6月26日,以陈剑飞为首的黑龙江省政府慰问组赴
缅对技术组全体人员进行慰问。
三、援助扎伊尔共和国的工程
(一)手工农具厂
该厂位于金沙萨市,建筑面积8 456平方米,是1973年1月4日中扎两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
协定签订后第一个援建的中小型项目。由一机部天津设计院设计。1976年9月9日正式破土动
工。因11月24日为扎伊尔国庆,故经双方商定此日为该项目的开工日期。1977年12月交工,
土建工期按原计划提前二个半月。
该项目由佳木斯市建委负责,佳木斯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具体组织
实施。佳木斯市建委抽调强有力的领导干部和政治思想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技术干部及技
术娴熟的工人32人组成国外技术组,副组长孟宪春、总工程师陆晏田,1976年3月出国,1978
年2月完成任务后回国。
该项目的援建形式是组织施工。由于与扎方是第一次接触,对扎方干部、工人缺乏了解,
对热带施工不适应,给工作带来了困难。尽管如此,技术组团结一致,发挥各自的优势,亲
自到现场传授技术,在干中指导扎方工人,共同完成施工任务。扎方工人为此深受感动,说:
“中国专家最会劳动,中国朋友最好”。
(二)罗托基拉制糖联合企业
该项目从1973年国家建委外事局向黑龙江省打招呼开始,到1985年8月完成止,历经12年
时间。1973年8月6日,国家建委外事局通知黑龙江省建委援外处承担扎糖厂工程施工。1974
年1月8日,外经部正式下达。1974年4月3日省革委下达给大庆市革命委员会,大庆建筑公司
派出1名工程师赴扎考察,并于1978年3月完成工程预算;同年6月,完成施工规划的编制等国
内准备工作。但因大庆市革命委员会要求免去该项任务,故1980年2月24日黑龙江省建工局将
任务改下给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1980年3月26日,由省建工局援外处主持国内准备工作的交
接会议。省建五公司组织人力进行施工预算、施工规划等复审工作,于1980年6月全部完成。
担任技术组组长的先后有谢振远、李春海、董民生;总工程师有李春渠、孙成喜。
该项目的开工日期曾推延过3次,第一次是1979年2季度,第二次是1979年4季度,第三次
是“时间另定”。因为这个项目包括农业甘蔗土地开垦在内,先是种植甘蔗地存在生地开垦
的困难;而在种上甘蔗后,1979年、1980年又发生甘蔗虫害;待虫害解决后,又出现扎方地
方费用解决不了等问题。直至1982年11月24日,该项目正式开工,1985年7、8月陆续交工。
土建工期达两年零九个月,比计划工期延长半年多。主要原因是:设计变更增加临时工程,
安装工期拖后;当地的材料供应不足,雨休多,实际工作天数少,一般每年只有20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