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队伍素质
在派出的2 384人次中,按队伍组成的成份划分,技术干部310人次,占13%;技术工人
1 718人次,占72%;行政管理干部100人次,占4.2%;其余为一般辅助人员。
1956年春,赴蒙古人民共和国执行“567”工程援建任务的800人中,有当时闻名全国的
哈尔滨市建筑公司的“保尔突击队”,他们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人
民共和国大使馆、培才学校、友谊医院等3个援建项目,受到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群众
一致称赞,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大使馆大使何英及国内验收组的好评。
1982至1985年,援助建设缅甸国家体育馆的75人。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毕业的30人,
占总数的40%;高中毕业的6人,占总数的8%;中专毕业的19人,占总数的25%;大专以上
的20人,占总数的27%。按政治状况划分:中共党员36名,占总数的48%;共青团员2人,占
总数的2.7%;其他37名,占总数的49.3%。按年龄结构划分:30岁以下(包括30岁)的12人,
占总数的16%;31—40岁的18人,占总数的24%;41—50岁的28人,占总数的37%;51岁以
上的17人,占总数的23%。按技术结构划分:副教授1人,约占总数的1%,高级工程师1人,
约占总数的l%;工程师22人,占总数的30%;技术员7人,占总数的9%;技术工人38人,占
总数的51%;其他人员6人,占8%。由于派出的队伍政治技术素质好,年富力强,保证了体
育馆工程圆满地完成。
1981至1985年,派出伊拉克650万吨贝吉炼油厂劳务的702人,均是各派出单位的技术骨
干,一些工种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准。其中,承担贝吉炼油厂管道工程焊接的电焊工,
焊接技术水平已达到同一工地施工的南朝鲜工人水平,并超过其他国家工人的水平。日本焊
接老工人古河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中国电焊工大大的好”,要从中国焊工中抽人焊接特殊钢
材。有的焊工完成任务后回国,又第二次、第三次被请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