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黑龙江境内抗日义勇军
第四章 东北沦陷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广大领土沦
于敌手。但是富有反侵略民族精神的东北人民,不甘屈膝为奴,纷纷组织起来抗击日寇。这
些由民众自发组成的抗日队伍名目繁多,但习惯上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黑龙江地区是
东北抗日义勇军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与日
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
“九·一八”事变不久,日军侵占了辽、吉两省,很快就将魔爪伸向黑龙江。收买原洮
辽镇守使、投降日军后任“保安边防司令”的汉奸张海鹏,于1931年10月13日进犯黑龙江省
,在攻占泰来后,于15日进攻江桥(嫩江桥),受到黑龙江省防军驻守江桥部队的猛烈还击
。
1931年10月10日,在北京的张学良任命黑河警备司令、旅长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代主席。
马占山于10月20日赶赴省会齐齐哈尔就职,旋即亲赴江桥指挥抗击日军,这就是有名的“江
桥抗战”。此后黑龙江省抗日义勇军的活动此伏彼起,渐次遍及全省。
黑龙江省内的抗日义勇军的概况是:
一、马占山部
马占山以黑龙江省代主席的名义指挥江桥抗战时,参战部队除他直接统辖的省防军第三
旅一部外,尚有吴松林旅、程志远旅、苑崇谷旅、徐宝珍卫队团、朴炳珊炮兵团等,共约1万
多人。江桥战役后马占山退往海伦,所属部队损失约2/5,尚有不足万人,编为两个指挥部
:骑兵指挥部设克山,由程志远、吴松林为正副指挥;步兵指挥部驻拜泉,以苑崇谷、徐宝
珍为正副指挥。马占山以省主席的名义下令收编海伦、克山、拜泉、肇州、肇东、青冈等10
余县公安队、民团,补充到各部队去,很快发展到2万余人。1931年11月末,马占山在海伦组
织抗战政府,继续抗日。
由于日军诱降活动,马占山在处境艰难、后援无着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以图再起,
于1932年2月16日,到沈阳参加了“联省自治”会议。3月9日又去长春参加了伪满洲国“成立
典礼”并被任为“军政部总长”“黑龙江省省长”。马占山在就任伪职期间,部队虽得到了
军饷和武器装备上的补充(两月即得日元110万元),但却使部队组织涣散,军心瓦解,所属
官兵有的出走,有的投降日伪。马占山鉴于敌人威迫日甚,国人斥为“汉奸”、“卖国”,
而他的爱国、抗日之心始终未泯,遂于4月1日携大量军款及部分队伍潜出省城,转道拜泉、
讷河到达黑河,继续树起抗日旗帜。
这时的抗日队伍,除马占山掌握的步兵第三旅外,尚有徐宝珍的整编第二旅(驻讷河、
墨尔根一带),徐景德的步兵第三旅(驻黑河),吴松林的骑兵第一旅(驻青冈、绥化一带
),邰斌山的骑兵第二旅(驻呼兰、绥化一带),邓文的骑兵第一旅第二团(驻海伦),金
奎壁的炮兵第二十团(驻克东),霍刚的独立骑兵第八团(驻呼兰),李天生的独立骑兵第
十团(驻肇东),共约1万人。马占山即以这些部队为基础进行组织整顿,整编成7个旅。第
一旅旅长吴松林,第二旅旅长梁振铎,第三旅旅长邰甫忱,第四旅旅长邓文,第五旅旅长张
品山,第六旅旅长朴炳珊,第七旅旅长苏炳文。其分散在各地的旧部及倾向于抗日的巴彦、
绥棱、望奎、安达等各地民团、乡勇群起响应,一时集结起抗日义勇军达7万余人,公推马占
山为“黑龙江省救国军总司令”。5月,马占山在海伦成立“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总
司令部”,任命梁振铎为总司令,统辖各县民团、义勇军、大刀会等抗日队伍。黑龙江省抗
日形势出现了新的高潮。
马占山部队重举抗日大旗之后,即向日伪军进攻,发动了松蒲镇包围战、齐克游击战和
海伦迂回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32年5月,日军集结兵力,并配以飞机数架猛攻义勇军
海伦基地。6月1日,攻陷海伦。马部撤出海伦后,仍活跃于通北、北安一带。
日军以重兵围攻马部义勇军,马占山率部苦战,9月突围抵达龙门。10月下旬率部队与驻
海拉尔的苏炳文部会合,坚持抗日至12月初,与苏炳文等抗日将领退入苏境。余部邓文、徐
子鹤、才鸿猷等部继续在拜泉、德都一带坚持抗日活动。
二、苏炳文、张殿九部
“九·一八”事变时苏炳文任呼伦贝尔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二旅旅长,驻海拉尔。张殿九
为步兵第一旅旅长,驻扎兰屯。由于日军进逼,遂于1932年9月率部抗日,成立“东北民众救
国军”,举起抗日旗帜,高呼“复我国土,还我河山”。“东北民众救国军”由苏炳文任总
司令,张殿九为副司令,谢珂为参谋长。部队共编5个旅。第一旅旅长朴炳珊,第二旅旅长吴
松林,第三旅旅长张玉珂,第四旅旅长张竞渡,第五旅旅长李振华。此后马占山的旧部邓文
、徐子鹤、才鸿猷、檀自新等相率来归,全部起义队伍约3万余人,一时声威大振。苏炳文、
张殿九率部以海拉尔、满洲里为基地。分别在富拉尔基江岸、齐满线朱家坎及碾子山一带设
3道防线,并设前线总指挥部于扎兰屯,抗击日伪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后在弹尽援绝的
情况下,几次拒绝日伪的诱降,同年12月初苏炳文、张殿九等率部退入苏境。
三、冯占海部
冯占海行伍出身,在奉军中历任营长、团长,“九·一八”事变时任吉林省署卫队团团
长。熙洽公开投敌后,冯占海率部进入永吉官马山区,改称“吉林自卫军”,通电抗日。19
31年10月2日,以诚允为首的抗日吉林省临时政府成立在宾县(时属吉林),任冯占海为警备
司令,指挥对日作战。冯部编成4个旅,第一旅旅长由冯自兼,第二旅旅长王锡山,第三旅旅
长宫长海,第四旅旅长姚秉乾。另有两个支队、1个骑兵团、11个炮兵营,共2万余人。日伪
派伪骑兵第三旅进犯宾县,冯占海率两步兵团迎战,将敌包围于宾县向阳泡予以全歼,生俘
敌少将李炳文,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1931年末,黑吉各路抗日将领马占山、李杜、丁超等在阿城集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决定成立“吉林义勇军总司令部”,冯占海被推为总司令。1932年1月,冯占海部与其他义勇
军配合攻打哈尔滨,曾一度进占市区。此后,冯占海率部战斗在博克图、吉林、五常、小白
山一带,给日伪军以很大杀伤,在1932年末到1933年1月间,退入热河境内,继续抗日。
四、李杜、丁超部
“九·一八”事变时,李杜任依兰镇守使兼二十四旅旅长。丁超任二十八旅旅长。1932
年1月决定率部抗日,于哈尔滨成立“吉林自卫军”,李杜和丁超分任正、副总司令。所辖部
队除二十四旅、二十八旅外,尚有邢战清的第二十六旅、赵毅的二十二旅及山林警备队的3个
营。哈尔滨失守后,李杜、丁超率部退往宾县、方正、巴彦一带休整,建立了兵工厂,作长
期抗日准备,并伺机出兵打击敌人。2月20日自卫军向珠河(今尚志)日伪军发起攻击,并一
度占领县城。2月21日再次攻打哈尔滨,2月23日夜与日伪军在市郊老山头发生激战,后因孤
军无援,又撤回延寿、依兰一带。此后自卫军转战在吉林、黑龙江境内,不断打击敌人。19
33年1月,李杜与抗日将领邢占清等率部2000余人,退入苏境。丁超则率少数亲随叛变投敌。
五、王德林部
王德林原为东北军二十七旅三营营长。旅长吉兴投敌后,王德林毅然于1931年11月在延
吉小城子率部起义,在当地爱国群众支持下,成立“吉林国民救国军”,王德林任总司令。
不到2个月发展到3000多人,共编4个团,1个独立营。救国军先在敦化、汪清一带作战,后扩
延到今黑龙江宁安、海林、绥芬河一带,队伍不断扩大,原驻绥芬河团长张振邦、宁安保安
总队长刘万奎等相率来归。
1932年4月,王德林率部攻占了宁安、东宁,队伍扩大到2万余众,编成6个旅、2个独立
团、2个补充团、1个卫队团,控制了中东路东段广大地区。1933年,救国军组织了镜泊湖狙
击战。5月下旬,救国军又在老爷岭地区与日军激战,给敌人以很大杀伤。1933年2月王德林
率2000余人退入苏联境内,余部吴义林、李延禄等继续率部与日伪军战斗。
六、李海青、汪雅臣、祁致中等部
“九·一八”事变后,在爱国军民群起抗战形势推动下,一些有民族意识的各界人士不
甘心做亡国奴而奋起抗日。最有名的是李海青部和活跃在吉、黑两省的汪雅臣部和祁致中部
。李海青青年时投身为匪,1927年前后被奉军招抚为营长,“九·一八”事变时正因故被关
押在监狱里。他上书要求出狱抗日,得到马占山的同意,被委为“第三路抗日自卫军司令”
,收编部分民团和土匪队伍5000余人,驻扎在肇东、兰西一带。1932年3、4月间,一度攻克
吉林农安和黑龙江肇州、肇源等县。后又与天照应(张锡武)、打一面(李天德)绿林抗日
队伍联合,被公推为领袖,队伍多达5万余人,编为20个独立团、8个特别团,转战安达、青
冈、望奎及大赉、广安等县,给日伪以很大杀伤。在黑龙江几支主要抗日部队退入苏境后,
李海青率部进入热河、承德地区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斗争。汪雅臣原系五常县伐木工人,当土
匪后曾被奉军俘虏而入伍当兵,后再入“保胜山林队”。1932年秋汪雅臣枪杀匪首保胜,成
立“双龙抗日队”,打起抗日大旗。不久,队伍发展至300多人。祁致中(原名祁宝堂),矿
工出身,“九·一八”事变后,带数十名工人上山拉起队伍,称“明山反日救国队”,在汤
原、桦川等地与日伪军作战。
此外,尚有活跃在沿哈齐线、齐嫩线各县的绿林抗日武装,如九江、黄炮、天照应(张
锡武)、打一面(李天德)等。这些绿林抗日队伍或配合各地义勇军作战或单独作战,都给
日伪军以不同程度的打击。到1933年初,黑龙江境内的各路抗日义勇军,除少数仍坚持战斗
外,大部趋于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