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东北抗日联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 占东三省事件宣言》。22日,又作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东 北人民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着手建立抗日 游击队。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 )中号召,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作斗争。中共领导的东北抗 日游击队已遍布东北各地,在黑龙江地区的有巴彦游击队、珠河游击队、汤原游击队、密山 游击队、饶河游击队、宁安游击队、海伦游击队等。
    1934年春到1935年末,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各地抗日游击队先后改编为东北人民 革命军(或称同盟军)。其中一军活动在南满,二军活动在东满,在黑龙江地区的有三、四 、五、六各军。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有力地促进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1936年1月26日人民革命军三、四军、汤原游 击队、民众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于黑龙江省汤原县举行了“东北反日联军军政联席扩 大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2月10日,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 团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了《为建立全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决议草案》,号召统一全东北的 反日救国力量,组织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并决定将全东北抗日军队,统一改称“东北抗日联 军”(简称“抗联”)。2月20日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将东北抗日武 装“一律改组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原有的一、二、三、四、五、六、八 军均改建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十军,又先后组建了七、八、九、十 一军。其中活动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有抗联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军。19 37年以后,为适应抗日形势的需要,加强统一领导,又将抗联各军先后合编为第一、二、三 路军,黑龙江省境内的抗联第四、五、七、八、十军组成第二路军;第三、六、九、十一军 组成第三路军。从1938年起,日军向东北大量增兵,东北抗日联军损失较大。1939年12月, 北满、吉东省委代表联席会议,根据当时形势,决定东北抗日联军缩编,路军以下编为支队 ——大队中队—小队。1940年以后,形势进一步恶化,为保存干部、积蓄力量,坚持长期斗 争,抗联各支队先后转移到苏联伯力附近整训。1942年8月1日,在苏联境内的抗联各部编成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又称苏联远东方面军第八十八旅),同时派出小部队回东北开展抗日 活动,直到全国胜利。
    一、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满洲省委的领导下,珠河(今尚志)中心县委于1933年 10月10日,在珠河县三股流建立了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全队共有队员13人,大小枪13支和 1挺机枪。赵尚志为游击队队长,李福林任政治指导员。1933年底,珠河游击队迅速发展到7 0余人。建立起党支部,李福林任党支部书记。
    1934年6月29日以珠河游击队为基础吸收部分义勇军和山林队编成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 队。司令赵尚志,政委张寿篯(即李兆麟),下设3个总队,每总队辖3个大队。第一总队长 由赵尚志兼任,政治委员由张寿篯兼任;第二总队长黄英,政委马宏力;第三总队长曹德生 ,政委韩光。此外,还有骑兵队、教导队和少年队。全支队共有450余人,分成3路开展抗日 游击活动。赵尚志率一总队在珠河西北宾县一带活动,到1934年9月初,宾县的二、三、五、 七、八区基本上都控制在抗日军的手中。三总队由韩光率领向珠河东北开展游击战争,到同 年秋,游击区域已扩展到延寿、方正县境内的部分地区。二总队由马宏力率领,在铁道南开 展活动,到同年秋,游击区域已扩大到五常、双城、阿城县境内的部分地区。1935年1月,以 哈东支队为基础,吸收部分义勇军,编成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全军共有500余人。军长 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暂编1个师。师长由赵尚志兼,下辖3个团。
    3月间,赵尚志率部东进到达方正县大罗勒密,与活动在这里的几位民众抗日武装领导人 会见,经协商达成协议,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为核心,与谢文东、李华堂、祁致中等率 领的较大的反日义勇军队伍共同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推举赵尚志为总指挥, 李华堂为副总指挥,谢文东为军事委员长。“联合军”以三军为主力,积极开展对日伪的游 击作战,先后攻入方正县城,攻下日伪重要据点兴隆屯(延寿境内),毙伤大批敌人。
    1935年9月,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三军在原来3个团的基础上,又扩编了四、 五、六3个团。此外,还将明山队(祁致中的队伍)编成方依游击团。全军共700余人。以2/ 5的兵越过松花江,到达汤原县境与汤原游击总队会合,并帮助汤原游击总队编成东北人民革 命军第六军,建立了汤旺河后方根据地。留在珠河、五常一带的三军一部(以一、二团为主 力),粉碎了日伪的多次围剿,坚持游击作战。同年11月,二团一部30余人在珠河春秋岭被 敌包围,经激战毙敌日军大尉等多人。二团政治部主任赵一曼重伤被俘,坚贞不屈而牺牲。 此后,三军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将6个团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师 。1936年8月正式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部队又先后增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师,全 军约有6000余人。其中基本队伍有1500人,装备步枪1300余支,轻重机枪18挺,炮两门。大 体上分散在3个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活动,司令部和五、六、七、八、九师,在松花江以北的汤 原、通河、巴彦、木兰、东兴、铁力、庆城、海伦、通北、龙门、逊克等县。一、二、三师 ,在松花江以南的宾县、珠河、延寿、方正、五常、双城等县。四、十师在依兰、桦川、富 锦、勃利、萝北、宝清、密山等县。各部积极对日伪作战,沉重打击敌人,取得了很大战果 ,仅1936年12月“冰趟子战斗”(海伦、通北毗连处)一战即歼灭日军300余人,缴获大量武 器弹药。
    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开始把“讨伐”重点逐步移至三江地区,反复“围剿”抗日联军 ,使第三军各师的力量受到严重的损失。中共北满省委根据形势急剧发展变化的需要,于19 38年5月将三军缩编为4个师,1个警卫团;当时三军军长赵尚志赴苏未归,张寿篯(李兆麟) 以总政治部主任资格领导三军工作。政治部主任由金策担任。新编一师,由原一、六师合编 组成,周庶范任政治部主任。新编二师,由二、九师编成,师长兰志渊(后叛变),政治部 主任吴景才。新编三师,由政保师(后组建的)和五师编成,师长李熙山,政治部主任常有 钧。新编四师,由原三、四、十师编成,师长陆希田,政治部主任侯启刚,(于保和代理) 。1939年5月30日,抗联第三路军成立,抗联第三军编入第三路军。1940年3月,三军改编为 抗联第三路军第三支队,转战于克山、嫩北一带。1942年2月,赵尚志率小部队攻打伪梧桐河 警察分驻所时,身负重伤,被俘后牺牲。7月,三支队余部进入苏境整训。
    二、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
    “九·一八”事变后,原东北军吉林省防军第十三旅六十三团三营营长王德林带领全营 官兵在延吉小城子宣布抗日。1932年2月8日,正式建立吉林国民救国军,王德林任总司令, 孔宪荣任副司令,吴义成任前方总指挥。
    中共满洲省委在救国军兴起之后,即派出李延禄等党员和干部到起义部队去工作。1932 年2月,李延禄从各地前来投军的爱国青年中挑选400余人组成3个连,任共产党员史忠恒、朴 重根等为正、副连长,这3个连后来发展成自卫军补充团,李延禄任团长,直属救国军总部领 导,是中共直接控制的抗日武装。
    1932年5月,苏怀田领导的群众抗日武装200余人加入救国军,李延禄取得王德林同意, 将这支队伍编为自卫军补充二团,李延禄兼任团长,补充一、二团总人数达到700人。
    1933年1月2日,李延禄、孟泾清率补充一团和补充二团三营到达五河林,按绥宁中心县 委指示,成立抗日游击总队。李延禄任总队长,孟泾清任政治委员,张建东任参谋长,下辖 4个团。在蜜峰山、兴凯湖一带开展对日游击作战,仅密山地区,1934年上半年就与日军作战 50余次,毙敌百余人。
    1933年7月上旬,游击总队改用“人民抗日革命军”称号。李延禄为负责人,全军发展到 近千人。1934年10月,抗日革命军与密山游击队合并组织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同年12月, 正式定名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政治主任何忠国,参谋长胡伦,下辖第一 师,师长、政委、参谋长由军长、主任、参谋长兼任。下设3个团、1个独立营。
    1935年9月,中共吉东特委决定饶河游击大队加入四军,编为第四团,团长李学福、政治 部主任李斗文、参谋长崔石泉(崔庸健),全团250余人。此后,又陆续将以宫显庭等为首的 抗日山林队收编,编为五、六、七团。1935年6月改编了反日山林队“老来红”约100余人为 独立第二旅;收编“海龙”队为独立第五旅。扩充后的第四军转战于密山、勃利、穆棱、林 口一带,开辟了方圆千余里的抗日游击区,壮大了抗日战争的声势。当地人民群众、反日山 林队和一些不愿为日伪卖命的伪军纷纷参加队伍,使四军很快得以壮大。1935年末,全军发 展到7个团1个独立旅。
    1936年3月,四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在虎饶的四团改为二师。师长郑 鲁岩、政治部主任崔荣华。四军五、六、七团编成四军三师,由原五团团长李天柱任师长。 全军1600余人。一师在方正、通河、勃利、依兰地区,二师在饶河、虎林、宝清地区,三师 在勃利、富锦地区活动,沉重打击敌人,仅石头河子一役即毙伤日伪军近百名,缴枪70余支 ,战马百匹。
    同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在四军二师基础上成立抗联第七军。以原三师五、六团为 基础成立新的二师,师长李天柱;以原三师七团为基础,成立三师,师长宫显庭。原自卫军 二旅残部领导人刘振国愿意参加四军,编为四军四师。至此抗联四军发展为4个师10个团,共 2000余人。
    1937年9月29日,中共吉东省委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四军 归二路军统辖,同时四军由原来的4个师缩编为两个师:一师与四师合并为第一师,师长张相 武、政治部主任黄玉清(兼);二、三师合并为第二师,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主任 黄玉清、参谋长陈文学。
    1938年5月,四军主力部队参加第二路军西征。同年冬,在五常、珠河(今尚志县)一带 陷入敌人重围,主力损失2/3以上,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英勇牺牲。四军留驻富锦、 宝清部队,于1938年冬并入第二路军。
    三、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
    1935年1月,中共吉东特委、宁安县委决定,将民众抗日武装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 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政治部主任胡仁,参谋长张健东,根据地 设在宁安八道河子。1935年1月至3月间,先后编成2个师7个团19个连,共936人,装备有920 支步枪,7挺轻机枪。
    一师在1935年3月初在宁安县正式编成。辖3个团,约210人,基干队、准基干队、非基干 队各1个团。师长李荆璞,政治部主任关书范。主要活动在宁安东部地区。
    二师于1935年3月份编成。辖3个团,570人。第四团为基干队,其他团成份较为复杂,均 为非基干队。师长傅显明,副师长姜振荣,政治部主任李光林,参谋长陈翰章。活动在宁安 东部和西部。
    五军的基础绥宁反日同盟军主要由抗日义勇军的各个残部联合组成,原是一支较为松散 的武装抗日同盟。但主要领导人周保中等是共产党员,并且它的骨干部队又是在共产党直接 领导下的宁安游击队和宁安工农义务队。通过吉东和宁安党的组织及周保中等人的艰苦工作 ,这支部队终于被改造成为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基本队伍之一。五军经过1935年至 1936年初近1年的游击战争,游击区已扩大到整个绥宁地区。1935年末至1936年初,五军进行 了较大的整顿。整顿后的五军共为2个师,7个团,21个连,630人,630支步枪,7挺轻机枪。 从总人数上来看,虽略有减少,但队伍的素质和战斗力却提高了。原来只有一、四团是基干 队,而经过整顿后,除三、七团以外,其他5个团均为基干队。基干队员从原来的300多人增 加到500多人,其中有25%是党团员。
    1936年2月五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活动方向是:以宁安为中心,向东西两 个方向发展。一师向五常、苇河、舒兰等县活动。二师以穆棱、勃利为基地,向密山、虎林 、依兰、宝清一带活动,在莲花泡(东京城境内)防御战、刁翎道截击战及依兰破袭战中均 取得重大战果。1937年初,五军转移到中东铁路以北地区,开辟了依兰、方正、勃利、富锦 、宝清等大片游击区,队伍已发展到3000余人。
    1937的冬,五军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1937年11月,日伪开始在三江地区进行“ 大讨伐”,出动主力关东军第四师团、伪军混成十六、二十三、二十七、二十八旅等,总兵 力达5万余人,采取分割包围,“篦梳式”进剿。抗联五军及二路军各部进行了艰苦的反“讨 伐”斗争。为摆脱敌人包围,二路军第四、五军一部向五常、舒兰一带远征。在远征途中克 服敌人截击、给养缺乏等重重困难,取得楼山镇、小五站(苇河)战斗的胜利。9月初,五军 一师部队在林口乌斯浑河渡口与敌发生激战。五军妇女团8名战士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于渡河 时遭敌袭击,在弹尽援绝情况下,英勇不屈而投江殉国。这就是东北抗联史上有名的“八女 投江”的故事。
    四、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
    1932年10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创建了一支抗日游击队,称作“红军第三十三军汤原游 击中队”(简称汤原游击队)。1934年秋,游击队扩编为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戴鸿宾任总队 长,夏云杰任政治委员,李仁根任参谋长。当年秋,汤原民众抗日武装“文武队”在队长冯 治纲的率领下,加入汤原游击总队。游击总队与当地义勇军联合袭击日伪军,开辟了太平川 抗日根据地。是年冬,游击队挫败了日伪军500余人的“冬季讨伐”。1935年末,游击总队已 发展为一支700多人的抗日队伍。
    1935年12月上旬,赵尚志率领抗联三军军部和一个团到达汤原,协助汤原反日游击总队 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由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代政治部主任,冯治纲 任参谋长。下辖4个团:一团团长王秀芝、二团团长戴鸿宾、三团团长冯治纲、四团团长张传 福。1936年1月30日,全军千余名指战员集合于汤原县温家屯举行授旗仪式并发表了建军“宣 言”。
    1936年9月,六军正式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辖7个团,共1500人。主要活动在松花 江下游两岸的汤原、依兰、桦川、萝北、富锦、宝清等县,与日伪军作战200余次。
    1936年11月26日军长夏云杰在战斗中牺牲。
    1937年2月2日,六军在汤原县格节河召开了军政联席扩大会议。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 冯仲云、下江特委书记白江绪、六军代理军长戴鸿宾、参谋长冯治纲、秘书长李德言(黄吟 秋)等参加了会议,作出了由戴鸿宾任抗联六军军长的决定;确定了六军重大问题由军长、 政治部主任、参谋长组成高级会议负责解决的集体领导原则。强调六军应当加强党的建设, “立即设立军部、师部、团部党委”。部队以原有的7个团为基础,扩编为5个师。一师3个团 ,主要活动在富锦、宝清、桦川、依兰等地,建立了锅盔山、七星砬子等后方基地。二师3个 团在松花江南岸的宏克力、大赉岗、水曲柳沟、火龙沟开辟抗日游击区。三师3个团在汤原东 部活动。四师4个团在汤原西部地区,并负责保卫北满临时省委机关和六军后方基地。五师4 个团,以萝北县蒲鸭河为后方基地,活动在绥滨和富锦别拉音山一带。各师遥相呼应,与日 伪军展开英勇搏斗。仅1937年1月至4月,即进行大小战斗206次,毙伤大批日伪军。从1938年 春开始,日伪军投入2500余人兵力向松花江下游地区“讨伐”。六军在反讨伐战斗中,取得 很大胜利,但终因敌人严密封锁,弹药、给养得不到补充而处于艰难境地。1938年8月至12月 ,根据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六军分批西征,冲突包围圈。
    1939年1月,东北抗联西北临时指挥部于海伦成立,六军大部编入一、二、三支队,活动 于松嫩平原;5月,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
    五、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
    1933年4月,饶河县委在大叶子沟创建了“饶河农工义勇军”,队长崔石泉,政治部主任 金文亨。1934年2月3日,改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1935年9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第四军 第四团,团长李学福,副团长朴振宇,参谋长崔石泉。全团共有250余人。1936年3月,四团 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郑鲁岩任师长,李学福任副师长,崔石泉任参谋长,政 治部主任崔荣华,在饶河、同江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1936年10月,以二师为基础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分为基本队和收编队两部分。基 本队400多人(内有109名党员),收编队300多人,共700余人。共编3个师。军长陈荣久、参 谋长崔石泉。一师师长由陈荣久兼;二师师长李学福,参谋长金铎;三师师长景乐亭,政治 部主任金铁宇,参谋长阎敬山。
    1937年3月陈荣久在饶河小南河率部与日伪军战斗时牺牲。1937年1月七军在暴马顶子召 开全军党代会。决定由崔石泉担任党委书记兼代理军长;把一师和二师合编为第一师,李学 福任师长;原第五团扩编为二师,邹其昌任师长,云鹤英任政治部主任;景乐亭仍任三师师 长,李一平任政治部主任。
    七军成立后,于饶河、虎林、同江、富锦等地广泛开展游击活动,主动打击敌人,尤其 在争取伪军哗变、反正、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上,作出很大成绩,从而使部队得以迅速发展壮 大。1937年底,部队扩大到1500余人,其中基本队800余人,收编队700余人。七军还在暴马 顶子、十八垧地、大叶子沟、四合顶子等地建立密营、被服、给养基地。部队转战于虎林、 饶河、同江、富锦一带,四出打击敌人。
    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党组织派周保中在饶河主持召开了下江特委扩大会议。确定由 李学福任军长,崔石泉任党委书记兼参谋长(在李学福患病期间代理军长),郑鲁岩任政治 部主任,王汝起任一师师长,邹其昌任二师师长,景乐亭任三师师长。
    1938年8月,七军被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1938年冬,日伪动用3000多兵力,对七 军重点“讨伐”。常年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使七军蒙受重大损失,1939年春,部队减少 至750余人。1940年3月28日,七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二支队,王汝起任支队长 ,王效明任政治委员,部队化整为零坚持游击作战。11月,二支队主力退入苏境内,余部由 王效明率领在虎饶地区坚持抗日活动。
    六、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
    1934年3月8日,依兰土龙山区王保(八虎力)地方爆发了由谢文东、景振卿领导的农民 反日大暴动。组织起2000余人的“民众救国军”,谢文东为总司令,景振卿为总指挥,并按 全区6个保,编为6个大队。同年10月民众救国军在桦木岗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死伤惨重。 谢文东仅带少数部队,撤入依兰县吉兴河的深山中。1935年1月,谢文东与李华堂相会在宾县 三道河子,找到了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在三军帮助下,以3方队伍为基础,成立东 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并选谢文东为委员长,赵尚志为总指挥,李华堂为副总指挥。1936 年2月谢文东率队回到依兰县,在抗联四军的帮助下,收编了刁翎北面的“山羊”山林队,壮 大了实力。此后,民众救国军在抗联部队的支援和帮助下,活动于依兰、勃利、方正、延寿 、宾县与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部队发展到300多人,编成4个团,并在牡丹江西岸的老爷岭 中构筑了密营,坚持游击作战。但其队伍成份比较复杂,战斗力较差。
    1936年9月,在抗联五军的帮助下,民众救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军长谢文东 ,副军长腾松柏,政治部主任刘曙华,参谋长于光世。为了把八军逐步改造为党所领导的抗 日队伍,吉东党组织从抗联五军抽调一批政治工作人员去八军担任军、师政治部主任和团政 治委员并在部队内发展党员;同时办起了教导队,为部队培训基层骨干。抗联八军通过整顿 ,战斗力有很大加强。至1937年6月,八军已发展为6个师和1个教导大队,人数由300多人增 加到将近1000人。分别活动于依兰、方正、延寿、勃利、桦川、富锦等县。1937年9月,伪军 赫奎武团反正,率600余名伪军参加抗日,编为抗联第八军第七师,赫奎武任八军副军长兼七 师师长。此时八军共有7个师、1个教导队和1个军部警卫营,约有2000人,是该军发展的最盛 时期。八军成立一年里,共与日伪军进行了20余次战斗,为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事业做出了 一定的贡献。1938年初,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
    1937年10月赫奎武在敌人围困下叛变投敌。1938年春,四师一副官叛变,引敌偷袭桦川 县七星砬子附近密营,四师政治部主任柴阴轩在战斗中牺牲,队伍大部溃散。六师与敌作战 失利,设在七星砬子的密营遭到破坏。不久,六师师长赵庆珍、参谋长刘廉汉,五师师长董 宪章相率投敌。八军部队呈现瓦解的态势。1939年初,日军用重兵包围了刁翎,军长谢文东 、副军长腾松柏于同年3月19日带领残部相继投降了日军,至此,抗联八军遂告瓦解。
    七、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
    1932年8月原东北军下级军官李华堂在刁翎小土城子收编了地方大排及部分山林队,组成 “中国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抗击日伪。李任支队长,下属3个营,计400余人。活 动在林口、刁翎、土城子、三道通、五道河子、小江沿一带。
    1933年初,“满江红”、“爱国”、“双龙”等山林队先后归附李华堂。中共汤原中心 县委注意到李华堂这支队伍虽然成份复杂,但抗日态度比较坚决,因而决定对这支队伍进行 争取,选派3名干部到李华堂支队开展工作。
    1934年末,李华堂支队在日伪军讨伐下,遭到很大损失,部队仅剩下五六十人。李华堂 到宾县找到赵尚志寻求支持。1935年春,赵尚志与李华堂、谢文东等达成协议,成立“东北 反日联合总指挥部”,李华堂为副总指挥。
    1937年1月,李华堂支队根据北满抗联总司令部的决定,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 ,并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成立宣言》,军长李华堂,参谋长李向阳。军部下辖3个师 ,全军800余人,当时武器装备较好,但战斗力较弱。
    建军初期,九军政治力量比较薄弱,军内虽有数名党员但没有建立党的组织,因而吉东 党组织及五军决定派政治干部支援九军。抽调吴大成、王克仁等4人到九军担任师政治部主任 等工作。不久中共北满省委执委扩大会议决定,以联军总司令部的名义派李熙山任九军政治 部主任,从而加强了党对九军的领导。九军在四道河子密营设立了留守处,开办了短期干部 训练班。部队在依兰、林口、通北一带打击日伪。1937年2月九军与三、六、八军一道参加攻 打依兰战斗,6月参加刁翎小盘道伏击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九军也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1938年5月,二师师长王振祥及其团长李青林、张德金先后叛变。于是二师进行整编,任 命郭铁坚为二师师长,后来又任命洪喜波为九军参谋长。经过整顿加强了师团的领导力量, 对各部队的活动区域作了重新部署。部队转战于富锦、宝清等下江一带。
    1939年2月在与日军战斗中李华堂负伤,送西风沟密营养伤。7月,李华堂带30余人携械 投敌。郭铁坚率领二师五团编入抗联三路军。
    八、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
    “九·一八”事变后,原东北军二十六旅的士兵汪雅臣,出于爱国热忱,与几个志同道 合的士兵,带着几支枪离开了已投敌的部队,到五常县南山小牤牛河一带组织抗日武装。他 感到人孤势单,怕难以立足,决定暂时加入活动在这一带的土匪武装“保胜队”。是年冬汪 雅臣枪毙了土匪头子保胜,自任首领,并把队名改为“双龙队”。
    1934年初,汪雅臣派人去珠河与赵尚志取得联系,得到珠河反日游击队的支持。1936年 初,汪雅臣率部队来到五常县北部山区,在高丽营子同张连科率领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 第三师的主力部队汇合,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道南指挥部,推选赵尚志为总指挥。中共珠 河中心县委决定将汪雅臣的队伍收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命汪雅臣为八军军长,王 维宇为参谋长,侯启刚任八军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团,共800余人。
    1936年9月18日,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和三、六军党委在汤旺河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八 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同年冬,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正式成立,汪雅臣仍任军长, 副军长张忠喜,原参谋长王维宇任政治部主任,部队已发展到10多个团、1000多人。在五常 、双城一带与其他抗日军配合,四出打击敌人,曾在五常山河屯、四平山等地重创日伪军。 1937年6月底,北满临时省委召开第一次执委扩大会议,决定将抗联十军交吉东省委领导,后 又编入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抗日联军第十军在二路军总指挥的指挥下,战斗在拉滨线以西, 南至舒兰、新站、西至松花江一带广大地区。
    1941年1月汪雅臣率队在五常蛤拉河子被敌军包围,在战斗中牺牲。十军队伍遂告解体。 少数战士潜伏在五常、舒兰山区继续进行秘密抗日活动,直到抗战胜利。
    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
    表1—15
    
    九、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
    1933年2月间,具有爱国思想的驼腰子金矿(在今桦南县)工人祁宝堂串连张仲祥等6名 工人,结成异姓兄弟,决定拿起武器抗击日伪。6月,祁宝堂率众举行暴动,打死护矿日军7 名,夺取轻机枪1挺,步、手枪8支,号召矿工参加暴动队伍。当时便有20余名青年矿工入队 。他们在十二马架子屯,正式宣布成立“东北山林义勇军”,推举祁宝堂为首领,报号“明 山”,并以大梨沟为根据地,设立了临时指挥部。
    1935年2月,祁宝堂带队进入方正县境,与在大罗勒密附近的赵尚志、冯仲云领导的抗联 三军取得联系,接受其领导。祁宝堂改以“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的“致中”2字为名 。祁致中队伍与三军一起活动中,队伍的政治觉悟和战斗力都有很大提高。
    1936年1月28日,祁部已近百余人,中共勃利县委派富振声去祁部工作,5月20日在依兰 县第三区二道河子将祁致中队伍改编为抗日联军独立师。师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富振声, 指导部主任金正国。独立师后经过整顿,先后建立起3个旅,全师共800余人。
    1937年6月,北满临时省委在浩良河沟里六军帽儿山被服厂召开了省委执委扩大会议,决 议将独立师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同年8月,独立师在北满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张寿篯 帮助下,于11月间在富锦县二区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 国。军部下辖1个师,师长李景荫,师辖3个旅,第一旅旅长张建国、政治部主任金正国(兼 )。第二旅旅长胡文权、政治部主任王济舟。第三旅旅长姜宝林、政治部主任李学忠。此时 队伍已发展到1500余人,在富锦、桦川、依兰一带游击作战,打击日伪军。
    1938年11月下旬,张寿篯和李景荫率六军、十一军的部分队伍,经1个多月的远征,冲破 了敌人围追堵截,终于到达海伦地区。后成立西北临时指挥部,张寿篯任总指挥,李景荫任 参谋处长。十一军的一部同三军及九军部分队伍,共同组成临时第四支队,坚持同日军作战 。
    1939年5月3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正式成立,十一军归属第三路军建制。同年6月 ,第三路军撤销了军的建制,十一军分散编入三支队、九支队。于天放、李景荫任支队长, 9月成立龙江南部和北部两个指挥部。张寿篯任总指挥,李景荫任龙南指挥部指挥,下辖两个 支队,第一支队长由高继贤担任,这支队伍主要由原十一军一师和三军三师七团组成。
    1940年以后,原十一军干部、战士随同三路军进入苏联境内。
    十、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三路军
    1937年9月29日,中共吉东省委常委工作会议在牡丹江四道河子召开。周保中主持会议, 决定,为了加强吉东地区抗日部队的集中统一领导,根据抗联一、二军组成一路军的精神( 抗联一路军是在1936年7月,中共东南满特委及第一、二军主要领导干部联系会议上,根据共 产国际七次大会精神决定成立的),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由四、五、七、八、十军 合编而成。1937年10月,第二路军在黑龙江省宝清县正式成立,周保中任总指挥兼政委,赵 尚志任副总指挥,张建东任参谋长,王效明任副参谋长。第二路军活动于哈(尔滨)长(春 )铁路东侧,牡丹江流域,松花江右岸,乌苏里江左岸地区。
    1940年1月,于苏境内伯力召开了吉东、北满省委代表联席会议,决定为便于对敌斗争, 将抗联各军逐步改编为支队,支队下辖大队、中队。
    1940年4月,抗联第七军改编为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王汝起任支队长,王效明任政治 委员;1941年3月,将抗联第五军改编为第二路军第五支队,柴世荣为支队长、季青为政治委 员。当时还决定将第十军改编为第二路军第八支队,任命汪雅臣为支队长、陶净非为政委, 后因汪陶两人牺牲,改编支队一事未能实现。
    1939年5月30日,根据整个东北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第三、六、九、十一等军编为抗联 第三路军,总指挥赵尚志(赵未至任,由李兆麟任其职),政委冯仲云,参谋长许亨植(即 李熙山)。第三路军活动于松花江左岸,小兴安岭东西、黑龙江右岸地区以及黑嫩平原。
    1940年4月,按吉东、北满省委代表联席会议的决定,先后将第三路军所属部队改编为第 三、六、九、十二支队,第三支队支队长王明贵、政委赵敬夫,第六支队支队长张光迪,政 委于天放,第九支队支队长陈绍宾、政委周云峰(后由高禹民继任),第十二支队支队长戴 鸿宾、政委许亨植(兼)。
    抗联第二、三路军于1940年冬至1941年间,除留少数部队仍在国内坚持游击作战外,大 部退入苏联境内整训。
    十一、抗联教导旅
    1940年冬,东北抗联主力相继越过中苏边境,到苏联整训,并在苏联伯力东北75公里处 费雅斯克村的山沟里,建立了“北野营”,在苏联双城子附近建立了“南野营”。1942年初 ,抗联人员大部分到了苏联,正式编成教导旅,亦称国际旅或称“远东第二方面军第八十八 独立步兵旅”。1942年8月1日步兵旅组建工作完成。周保中为旅长(授少校衔,后晋升为中 校),李兆麟为政治副旅长(授少校衔),杨林(萨马尔钦科)为副旅长兼参谋长(后由什 林斯克少校接任),巴达林少校为副旅长、西辽金少校为政治部主任,德勒少校为副旅长兼 后勤部部长。
    八十八旅的编制:旅下设4个步兵营和2个直属连(交通连、迫击炮连)。每营2个连,每 连3个排。旅、营设司令部。营司令部1个参谋长,2个参谋,1个书记。旅、营、连军官正职 由抗联干部担任,副职为苏联军官,各级配有翻译人员。苏联派到八十八旅的军官,都是经 过严格挑选、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训练、懂得中文的。
    第一营:以抗联一路军人员为基干,营长金日成(大尉)、政治副营长安吉(大尉,后 到三营任政委)、副营长马尔切夫大尉。
    第二营:以抗联二路军二支队人员为基干,加三路军一部分组成。营长王效明(大尉) ,政治副营长姜信泰(大尉)、(后金策)、副营长阿达莫夫·卡萨特金。
    第三营:以抗联三路军人员为基干,营长许亨植,因牺牲未到职,由王明贵(上尉,回 国前晋为大尉)继任,政治副营长金策(后安吉),副营长格勒达云克,副政委科力夫索夫 ,参谋长萨鲍夫斯基。
    第四营:以抗联二路军五支队及一路军一部为基干,营长柴世荣(大尉,后由姜信泰继 任),政治副营长季青(后由姜健继任),副营长日丹诺夫。
    无线电连也称交通连,大部分是女同志,由王一知中尉负责政治工作。1943年后改为营 ,下设两个连,营长为奥斯特洛阔夫。
    武器按苏军步兵装备,每排有轻机枪一挺,每班有冲锋枪两支,其余是步枪。生活供应 、服装均按苏军陆军官兵供应标准。抗联人员正排以上授予军官衔,薪金等待遇与苏藉军官 同,副排以下授军士衔,待遇与苏藉军士同。
    东北抗日联军到苏联后,得到了苏联红军的很大帮助,加强了军事和政治训练,为党和 军队保留和培养了一批干部。1945年8月,八十八旅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参加对日伪军作 战,抢先到达东北各地,迅速建立政权,组成东北人民自卫军,开展对敌斗争。尔后,与挺 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