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松江、合江、牡丹江、龙江、嫩江军区
一、松江军区
1945年8月,抗联将领李兆麟、冯仲云随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市,当即在哈尔滨各地发展
人民武装,共组织3个保安大队,约4000余人。10月11日,从关内各解放区来的414名干部到
达哈尔滨,分配到各保安大队,充实了领导力量。
11月中旬,松江军区正式成立,司令员卢东生(后为聂鹤亭),政治委员王友(后为张
秀山),李寿轩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兆麟为副政委(兼),张池明为政治部主任。机关
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并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划分哈东、哈西、哈南、哈北
4个军分区。其中,以阿城、宾县、珠河、苇河、延寿、方正6县为哈东军分区,司令员温玉
成,政委董浩然,辖第一、第二、第三团;双城、五常2县为哈南军分区,司令员王奎先,副
政委何运洪,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呼兰、巴彦、木兰、兰西、青冈、通河6县为哈北军分
区,司令员谭友林,政委李建平,辖第四、第五、第六团;扶余、肇东、肇源、肇州、安达
5县为哈西军分区,司令员刘子奇,政委王建中,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团。此时,松江军
区有兵力约1.4万人。
1946年1月,松江军区划归新成立北满军区领导。同年3月,哈北军分区所属部队4000余
人调入9旅(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哈西军分区所属部队4000余人补入山东解放军第七师,
哈北军分区划归北满分局领导,哈西军分区划归西满军区领导。松江军区辖哈东、哈南2个军
分区和直属炮兵团,共1万余人。同年4月28日,哈尔滨市解放后,松江军区从机关抽出一部
分人员组建哈尔滨市卫戍司令部,聂鹤亭兼任司令员,钟子云为政委,王亢为参谋长。同时
就地扩充兵员,组成哈尔滨市公安大队,辖11个连,约1600余人。5月,哈南军分区与哈东军
分区并为江南军分区,辖第一、第二、第三、第七、第八团,哈北军分区又划归松江军区改
为江北军分区,辖第六团。
1946年6月,松江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领导,司令员李天佑,政委张秀山,副
司令员兼参谋长熊伯涛,副政委钟子云。同时划出扶余、肇东、肇源、肇洲、安达5县给嫩江
军区,组成嫩江军区第4军分区。8月,江南、江北两军分区改编成哈东、哈北、哈南3个军分
区。10月,松江军区奉命将双城、五常、巴彦、阿城、延寿县5个独立团补入主力部队。12月
,将所属第一、第二、第四团组成独立二师,师长温玉成,政委张池明,约6130人,开赴前
线参加“三下江南”战役。1947年2月所属第六、第七、第十团编成独立第四师,师长王奎先
,政委刘永源。
1947年8月,松江军区整编,司令员陈光,政委张策,副政委李德仲,参谋长朱子休,政
治部主任黄文。撤销所属3个军分区,并按原军分区的编制序列成立第一、第二、第三团,军
区警卫团改为第四团,并组建了第五、第六团。1948年1月,以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团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七师,师长罗华生,政委邱子明,共9904人,开赴吉林、长春
地区补入主力部队。同年7月,松江军区又组建独立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团,12月上述4
个独立团组成整训第一师。12月25日,东北军区命令,撤销松江军区,成立松江军事部。
二、合江军区
1945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遣孙靖宇等人带3个连队400余人至合江地区开辟工作,
18日到达佳木斯,并组建了三江人民自治军,司令员孙靖宇,政委李范五,机关设司令部、
政治部、供给部。辖1个特务团,1个新兵团,2个县大队(依兰、勃利县大队),共2000余人
。
1945年12月,三江人民自治军改称合江人民自治军,同时成立合江军区,司令员方强,
政委李范五,戴鸿宾为副司令员,吕清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
勤部。并立即整顿部队,将特务团改编为合江第一团,新兵团为合江第五团,汤原保安总队
为第十五团,富锦保安总队为第二十六团,依兰保安总队改为第九、第十九团,鹤立保安总
队为第十二团。
1946年1月,合江军区由新组建的北满军区领导。4月中旬,为适应剿匪斗争需要,合江
军区整编了所属部队,以合江第一、第五团,富锦第二十六团及新组建的勃利第十七团编成
四支队,共3500余人;以依兰第九团、第十九团,鹤立第十二团,汤源第十五团编成五支队
,共2800余人;同时组建了1个炮兵团,1个骑兵团。同年6月,合江军区改归东北民主联军总
部直接领导。军区司令员方强,政委洛甫(张闻天),8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批准,合江军
区成立4个军分区,此时合江军区司令员贺晋年,政委方强,副司令员李荆璞、刘转连,参谋
长李英武。辖合江四支队、五支队,炮兵团、骑兵团及4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辖勃利、依兰
、林口、桦南4县,司令员谭友林,政委陈伯村;第二军分区辖鸡西、密山、宝清、虎林、饶
河5县,司令员谭文邦,政委吴亮平;第三军分区辖富锦、绥滨、同江、抚远、萝北、集贤6
县,司令员刘贤权,政委王旭;第四军分区辖汤原、桦川、鹤立、佛山、萝北5县,司令员程
启光,副政委吕清。
1947年2月开始,合江军区先后将五支队十二团、十三团3000余人调补第一纵队,四支队
一团1700余人和五团600余人调补第六纵队,军区炮兵团调给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军区骑兵
团由当时军区司令员贺晋年带到骑兵纵队。1947年5月,陈伯钧任军区司令员,张启龙任政委
,副司令员李荆璞,参谋长李英武,政治部主任卓雄。同年8月,合江军区所属4个军分区撤
销。此时所辖部队为1个警卫团,第一、第五、第七团,共9100余人。同年10月,以上述4个
团成立了4个二线兵团。
1948年1月,杨梅生任司令员。奉东北军区命令,将警卫团,第七团共7000余人与牡丹江
军区2个团编成独立第八师,开赴前线。1948年4月,合江军区先后成立了佳木斯七团,鹤立
九团、依兰十七团3个二线兵团,共7500人。同年5月,第五团调补第一纵队。9月佳木斯七团
、鹤立九团、依兰十一团调往围攻长春前线,后编成整训二师。
1948年12月25日,东北军区命令,撤销合江军区,成立合江军事部。
三、牡丹江军区
1945年8月中旬,抗日联军干部金光侠、陶雨峰等随苏联红军到达牡丹江,组建了东北国
民军牡丹江卫戍区司令部。11月上旬,中共中央东北局派李荆璞、谭文邦、张静之等到牡丹
江开辟工作,成立了东北国民军牡丹江地区司令部,由东北局直接领导。李荆璞任司令员,
金光侠任政委,辖第十四、十五团。12月,李大章任政委,陶雨峰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金
光侠、谭文邦为副政委,张静之为政治部主任。并相继组建直属第四团、第十七团、警卫团
和保安团。
1946年1月,牡丹江地区司令部由新成立的北满军区领导。2月2日到达牡丹江地区的胶东
海军支队(田松支队)被编为第二支队、辖第一、第二团及警卫营。3月,直属第四团并到第
二支队第一团。4月9日吉黑军区(北满军区)决定牡丹江地区司令部改称牡丹江军区,机关
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同时,部队整编为3个支队和直属炮兵团。第一支队由
第十四、第十五团编成,支队领导由军区首长兼任;第2支队未变,仍辖第一团、第二团和警
卫营,司令员田松,政委李伟;第三支队由第十七团和警卫团编成,司令员肖荣华,政委谭
文邦。4月23日,牡丹江军区改称绥宁军区,5月,直属炮兵团调归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
6月,绥宁军区改为合江军区牡丹江军分区,撤销第二支队,所辖第一、第二团改为独立第一
、第二团。9月25日,合江军区牡丹江军分区改称牡丹江军分区,由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领
导,司令员刘子奇,政委何伟,刘贤权为副司令员,田松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邹衍为政治
部主任。10月1日,第三支队划归合江军区组成合江军区第二军分区。1947年1月,奉东北民
主联军总部命令,牡丹江军分区独立第一团调给第一纵队,第十四团调给第六纵队。3月,重
新组建独立第一团,同时组建独立第三团。7月,独立第二团又调给第一纵队,7月26日,东
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牡丹江军分区与合江军区第二军分区合并,改称牡丹江军区,司令员
刘子奇,政委何伟,杜国平任参谋长,田松调走。8月3日,军区警卫团改称独立第4团,14日
重新组建独立第二团,9月又组建独立第五团。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为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牡丹江军区隶属东
北军区。2月,牡丹江军区独立第一、第四团调归独立第八师,4月,独立第三团调给东满朝
鲜独立师。
1948年7月,根据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牡丹江军区撤销,所属部队一部分编入松江军区
,一部分编入合江军区。
四、龙江军区(北安军区)
1945年11月15日,随苏联红军回国的原东北抗联干部和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遣的干部,在
北安组建龙江军区(一度称北安军区),隶属东北人民自治军,代理司令员叶长庚,于天放
、张光迪、王钧任副司令员,范式人任副政委,林一心任政治部主任。11月下旬,东北局任
命王鹤寿为政委。龙江军区辖3个支队,其中一支队以绥化保安队500余人为基础组成,支队
长蔡明,政委陈雷;二支队以海伦保安队200余人为基础组成,支队长张光迪,政委徐梓;三
支队以北安保安团600人为基础组成,支队长廖仲符,政委史梓明。11月22日,由祝平安率华
中1个营(约56人)到达北安,组成军区基干团,随后扩编为第九、第十团。
1946年1月,龙江军区改由新成立的北满军区领导。同时,军区对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
将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分别改编为警备第一、第二、第三旅、并在瑷珲县组建了黑河军分
区。6月,龙江军区划归西满军区领导。同年11月,洪学智任司令员,叶长庚改任第一副司令
员。同时对所属部队进行调整,警备第一旅、第二旅改编成龙南和直属军分区,警备第三旅
撤销。此时,龙江军区共辖3个军分区,直属1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骑兵团。黑河军分
区辖步兵第十团、警卫团,司令员王钧,政委林一心;龙南军分区辖1个步兵团,6个县大队
,司令员蔡明,政委刘莱夫;直属军分区辖8个县大队。同月,龙江军区2个步兵团,1个骑兵
团补入主力部队。
1947年1月,龙江军区撤销,所辖部队划归西满军区,原直属军分区改为西满军区第一军
分区,龙南军分区改为第三军分区,黑河军分区改为第五军分区。同年7月,西满军区撤销,
由原西满军区第一、第三、第五军分区合编重新组建龙江军区,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司
令员叶长庚,政委王鹤寿,副司令员关靖寰,参谋长廖仲符,政治部主任陈志芳。辖23个县
大队。10月至11月间,根据民主联军总部关于组训二线兵团的指示,龙江军区以各县大队为
基础,先后组建了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九团。1948年1月,
第四、第五团补入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独立第六、第七团补入第一纵队,独立第九团补入
第十二纵队。3月,独立第一、第二、第三团并入独立第九师调往前线。4月,龙江军区又相
继组建独立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团。10月,独立第十四团调给东北野战
军炮兵司令部,独立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团调给和龙前方指挥所,后补入主力部
队。11月,龙江军区和地方政府抽掉一部分干部组成6个解放团,训练解放军的军官和士兵,
12月,龙江军区将军区警卫团,解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编入整训三师调往前线。同
月25日,奉东北军区命令龙江军区撤销,组建龙江军事部。
五、嫩江军区
1945年8月中旬,王明贵等抗联干部随苏联红军到达齐齐哈尔市,组建了嫩江人民自治军
司令部,王明贵任司令员,约600余人。为加强党的领导,11月初,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刘锡五
等15名干部到齐齐哈尔,11月9日嫩江军区成立,隶属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员王明贵,政委
刘锡五,副政委朱光,参谋长王化一,政治部主任朱新阳。并设立了司令部、政治部、后勤
部。辖4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泰来军分区)司令员张平洋,政委尹士炎,无部队;第二军
分区(讷河军分区)司令员任德昌,政委金忠,辖讷河支队、嫩江支队、骑兵团,共500余人
;第三军分区(龙江军分区)司令员张汉承,无部队;第四军分区(白城子军分区)司令员
夏尚志,副政委任志远,辖警备第一、第二旅和洮安、扶余、安达支队,共2300余人。
1946年1月,嫩江军区划归新成立的北满军区领导。嫩江军区同时对所属部队进行整编,
第一军分区(泰来军分区)机关由警备第一旅机关兼,司令员王化一,政委吴富善,辖2个步
兵团,1个骑兵团,共1500人;第二军分区(讷河军分区)司令员金钟,政委王文,辖2个步
兵团,1个骑兵团,共1000余人;第三军分区(龙江军分区)机关由警备二旅机关兼,司令员
张汉承,政委尹士炎,辖1个步兵团、2个骑兵团,共1200余人。此时,嫩江军区辖第一、第
二、第三军分区和警备第一、第二旅。5月,嫩江军区划归西满军区建制,倪志亮任司令员,
政委刘锡五,王明贵改任副司令员,副政委邵士平,参谋长陆侠,政治部主任薛少卿。同时
增编第四军分区(由西满军区所属嫩南军区改编)。同年6月,第四军分区划归辽吉军区领导
,由松江军区划出扶余,肇东、肇源、肇州、安达5县给嫩江军区成立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沈
启贤,政委王建中,辖5个县保安团,约2500余人。
1947年2月,嫩江军区一度撤销,所属部队归西满军区直接领导。8月,西满军区撤销,
恢复嫩江军区建制,司令员王明贵,政委刘锡五,副司令员赵承金、冯志湘,副政委朱涤新
,参谋长冯志湘兼,政治部副主任张志勇,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领导,辖2个警卫团,14个
县大队。
1947年10月,嫩江军区组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整训团,每团约2500人。19
48年3月,第一、第二整训团补入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第五团补入第七纵队,第三团
调入独立第九师。同年4月,嫩江军区组建了4个整训团,8月,嫩江军区先后将4个整训团补
入第二纵队、铁道纵队等单位。12月25日,嫩江军区撤销,成立嫩江军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