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黑龙江地区部队院校

  一、东北军政大学
    东北军政大学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奉 命挺进东北,于1945年12月到达吉林通化地区。
    1946年6月,军政大学进驻北安东大营。1947年12月,东北军政大学移驻黑龙江省齐齐哈 尔,校长兼政委林彪、副校长倪志亮,副政委吴溉之,副教育长曾国华(不久为教育长), 政治部主任刘其人。辖5个教导团,辽东、吉林、合江3个分校,1个松江干校。军大在东北期 间共训练4期学员,毕业学员有2700人,各分校、干部学校、教导团训练学员有1万多人,培 养了一批指挥和技术干部。
    1949年8月,军大率所属一、二、三、五团南下武汉,归第四野战军建制。同时以军大第 四团为基础成立东北军政学校,主要培训连排干部,新中国成立后改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 哈尔步兵学校。
    二、兴山中国医科大学
    1945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开赴东北。1946年7月,学校经哈尔滨到达佳木斯以北 的兴山(今鹤岗市)。先期到达这里的东北军医大学并入中国医科大学,归属东北民主联军 总部领导。王斌任校长兼政委,副校长李亭植,教育长薛公绰,陈应谦,季钟朴。1946年8月 正式开课。在校学员有从延安来的十八期、二十期及在东北招收的二十一期、二十二期、二 十三期,共400人。1947年1月,东北大学医学院并入中国医科大学。1947年至1948年5月先后 组建了4所分校。第一分校是1947年10月在龙井接收了原延边医学院后成立的,以内科为主, 学员200余人;1948年3月在哈尔滨成立第二分校,以五官科为主,有学员200余人;1948年4 月,将通化的辽东军区医学专门学校改编组成第三分校,学员700余人;1948年5月,将平谷 地区的冀热辽边区卫生学校改为第四分校,有学员千余人。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医科大学从兴山毕业的有十八期、二十期和二十一期到三十七期, 共19期学员,培养了1731名医务卫生干部。1948年10月,上级决定由副校长李亭植率领一部 分干部、师生到长春接管原长春大学医学院,组成长春军医大学;第一、二分校合并,组成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分校合并于总校;第四分校组建为承德医专;总校由校长王斌率领从 兴山迁到沈阳。
    三、外国语学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延安外国语学校迁移到哈尔滨建校,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领导。 民主联军总部参谋长刘亚楼兼任校长,卢竞如为副校长兼教育长。从佳木斯东北大学、北安 军政大学调来一批学生,后又调一批干部子弟入学,前后120余人,编为1个大队,下设4个区 队。学校校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大直街163号。
    1946年11月7日,外国语学校正式成立。专门培养军政翻译,直接为军队建设服务,学制 不固定,也不分学期,学生是随时入学,掌握一定的俄语知识后,如工作需要随时毕业。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学校接收一批东北和平津学生来校学习,班次由4班发展到15班 ,学生近400人。
    1948年底,东北全境解放,学校改由东北人民政府领导,并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 校。
    四、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即作出在东北筹建航空学校的决定,派出曾在苏联学过 航空技术的常乾坤、王弼率领30余名航空技术干部,由延安来东北。
    1945年9月底,日本关东军第四练成飞行队队长林弥一郎(又名林保毅)率部300余人向 东北人民自治军投诚,计飞行员17人,机械师24人,机械员72人,各类地面保证人员180余人 。11月,利用这些日籍航空技术人员,组建航空队。任命蔡云翔(汪伪“建国号”起义人员 )为航空队长,刘风为副队长,黄乃一为政委。航空队先在沈阳,后迁通化。12月,抗大山 东分校亦迁至通化,东北局决定从学员中选调100人学习航空。
    1946年1月1日,扩编航空队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任命朱瑞兼航空总队长,吴溉之 兼航空总队政委,白起(汪伪空军起义人员)、林保毅为副总队长,黄乃一为第一副政委, 蔡云翔为教育长。航空总队下设教导队、民航队、机务队、修理厂,共有500余人。在航空技 术人员中多数是日本人,他们分别担任飞行、机械教员和飞机维护人员。
    1946年1月,常乾坤、王弼等30余人抵达后,即开始了航校的筹建。3月1日,人民解放军 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代号“三一部队”),10月21日东北 民主联军总部正式任命常乾坤为校长,第一政委马文,第二政委王弼,白起为副校长,黄乃 一为政治部主任。10月航校迁至东安(今密山)。航空学校建校初期编有校务处、训练处、 政治处、供应处、学生大队等5个单位及驻哈尔滨、佳木斯两个办事处。
    为充实航校队伍,党中央又抽调曾在新疆航空队学习的干部、国民党空军起义的航空技 术人员等100多人,经胶东解放区,绕道朝鲜,于1947年2月到达东安;同年秋又从陆军调来 了少数干部,学员人数增多,学生大队分飞行一期甲班,一期乙班,机械一期、二期。同时 ,增设校部,统管校务处、训练处、机务处、供应处,增设了汽车队,扩编了警卫队,全校 总人数为1360人。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航校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此 时,航校经过整编后,辖两个飞行大队,1个机械大队。增设卫生处,取消校务处。机务处、 供应处、卫生处直接隶属于校首长。校部下属训练处、场站科、管理科、队列科、警卫营。 全校总人数增至1979人。
    东北全境解放后,全校实有人数增至3568人。1949年3月,校部迁至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