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志愿兵役制
1949年10月到1955年初,黑龙江地区普遍实行志愿兵役制度。这种兵役制实质是解放战
争时期志愿兵役制度的继续。所不同的是,兵员征集是在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计划下
进行的。1950年到1952年的兵员征集,是黑龙江地区党政、军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兵员动
员,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的兵员征集基本上是平时动员,同时也是志愿兵役制度向
义务兵役制度过渡的准备阶段。
一、抗美援朝时期的兵员征集
抗美援朝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兵员征集,是一次统一领导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兵员动员
。入伍新兵都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和身体检查,并经过二线兵团的整训。
1950年10月下旬,松江、黑龙江省接到东北局关于第一期动员2.6万名新兵的指示后,
根据完成任务的时限,确定:从接到指示之日起到11月15日,为准备与宣传期;11月15日开
始动员;11月25日前完成动员任务。11月1日,两省分别下达了“关于扩兵工作”的指示,并
成立了“扩兵委员会”。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运用各种宣传工具以及文艺演出,深入基
层对广大群众进行时事政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进行深入动员。兵员动员贯彻“
以政治动员,说服教育为主”的原则,在全省掀起参军热潮。松江省第一期检查合格人员达
17517人;黑龙江省检查合格人员19658人。第二期动员在1951年4月开始,松江省任务为210
0人,实际征集2176人;黑龙江省任务为3000人,实际征集4916人。
为解除新兵和在前方作战的志愿军的后顾之忧,各地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全省农村
推广代耕责任制。据统计,共为46539户烈军属代耕土地389976垧。城市放发优待粮4098555
斤,棉衣13000套,解决了城市3814户烈属的生活困难。
为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兵员质量,黑龙江省在各地普遍组织了二线兵团——整训团。19
50年11月12日,东北军区下达“队组字第43号”命令。按照命令,松江军事部组建5个整训团
,团架子由华北军区、东北空军司令部调拨;龙江军事部组建5个整训团,团架子自身组建1
个,另一个由省军区文化学校干部为基础,以三十九军的班排干部组成,其他3个由西北军区
调拨。两省共组建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
三十二、三十三共10个整训团。1951年1月,第一期新兵进入整训团。经过两个月军政训练的
新兵3万多名,于2月下旬编入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二、试行义务兵役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的前一年,黑龙江省军区根据上级指示,试行征兵制度
改革,即由志愿入伍、不定期扩兵过渡到依法服兵役、定期征集兵员的兵役体制。
1954年6月全国兵役工作会议后,9月初到11月21日止,完成了全省兵役机构的改组工作
。省设兵役局,受军队和地方政府双层领导。黑龙江省兵役局共辖合江、嫩江、黑河3个专区
兵役局和哈尔滨、牡丹江、鹤岗3个市兵役局及65个县兵役局。同年9月,接到中央人民政府
关于1954年在省内征新兵1.2万名的命令(不包括5%的预备数)。受领任务后,省组成有关
部门人员参加的征集办公室。并决定,首次征兵在44个县进行,占当时全省市、县的62%。征
兵地区的总人口当时为9630540人,征兵任务数占全省人口的0.13%。征兵地区适龄青年人数
为275784人,任务数占其4.6%。省兵役局组织4个工作组,于11月29日分别在哈尔滨、齐齐
哈尔、佳木斯、绥化4个地区召开兵役局长会议,传达任务,部署工作。同时对参加征集工作
的干部进行了培训。全省共集训县区征兵干部8006人,村街干部22094人,党团员、民兵、宣
传员等骨干103713人。培训体检医生398人、护士519人。全省共投入征兵工作的县区干部为
10431人。
据统计,1954年黑龙江省首批应征报名人数为224951人,目测合格145156人,占报名人
数的60.5%。按照三比一的比例预选,43325人参加体检。体检合格青年为27145人。其中甲
等身体11196人,乙等15949人。审批12600人服现役(含5%预备数)。实际入伍人数为12587
人(送交部队前减员3人)。这些入伍青年,18岁至20岁的占83.5%,甲等以上身体的占61.
7%,党团员占31.3%,高小毕业生占40.8%,工人、农民出身的占91.9%。
省内征兵试行工作,做到了群众、地方、军队三方面满意,为贯彻执行我国第一部《兵
役法》,为过渡到义务兵役制度取得了初步经验。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地方把缺龄
超龄、身体残疾、惟一劳动力、独生子、政治条件不合格的人员送站体检。全省在体检时,
发现各类不符合政策要求的人员有1524人。送交部队后,由部队复查出216名不合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