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民兵建设

  一、军事训练
    (一)武装干部的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武装干部的培训主要是通过举办集训班和以会代训的方 法进行,以提高其军事素质和业务能力。
    1949年到1953年期间,松江、黑龙江两军事部最多时一年举行4期集训。区、村武装干部 集训结合生产进行。一般分春季集训和冬季集训。市、县武装干部的集训最多两个半月,最 少为10天左右;区、村武装干部一般在1周左右,最多10天。
    1950年12月27日,松江军事部在召开的全省县武装部长会议上决定,1951年的武装干部 集训,“先整顿组织,后进行训练;先训干部,后训队员;省训县、区,县训村武装干部” 。集训内容:主要进行军事教育、政治教育和业务教育,其训练时间比例为5:3:2。其中军 事教育主要以射击、投弹、班战术、筑城、班、排、连的制式教练等为主。政治教育的内容 根据当时的武装干部的思想反映以及担负的任务及国内外形势确定。抗美援朝时期的政治教 育,主要进行时事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同时,还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运动教育 干部,纠正“忽视人民武装工作的错误思想,树立为民兵建设服务的事业心”。业务教育主 要以提高武装干部开展组训民兵及兵役工作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1954年8月各地人武部门改称“兵役局”后,为了提高各级兵役干部的兵役、动员业务水 平,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省军区分期分批地轮训了各级兵役干部。
    1955年7月2日至9月25日,分两期对省内兵役干部进行了训练。第一期32天,第二期30天 ,共训练1609人。其中局长26名,副局长54名,副政委54名,科长96名,副科长142名,秘书 60名,助理员1175名,其他2名,占全省兵役干部的92%。
    1957年分别在呼兰和绥化集训了2期武装干部。共训练了395名。主要学习射击、战术、 共同条令、防原子化学、地形学、工程等内容。
    为了适应民兵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从1962年到1965年共训练了专职武装干部5763 人次。
    “文化大革命”中,武装干部训练受到很大干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到1985年 ,武装干部的训练走上正规。按照上级下达的有关训练纲要,结合全省和各地担负的作战任 务,有步骤地开展了训练。一般由军分区分期分批集训基层专职武装干部;省军区集训县人 武干部。集训时间为每年36天左右。
    (二)民兵的军事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民兵的军事训练,一般由各地自行组织,训练时间 、内容、方式不够统一。有的只以队列动作和兵器常识为主,有的则只进行射击训练。
    1951年末,随着民兵武装组织的建立和不断扩大,各地相继开始对民兵进行军政训练。 本着不误农时、不误生产的原则,一般安排在冬季、春季和夏季挂锄之后进行。
    民兵军政训练的基本方法。松江军事部基本采用“集中、分散、结合”3种方法。“集中 ”是以村为单位,集体食宿(近的可以回家食宿);“分散”是对漏训的民兵进行补训;“ 结合”是利用当地党、政等部门开会之机进行训练。龙江军事部贯彻中央“为了照顾农村分 散的情况及节约国家财力,不宜过分集中,基本上采用分散训练的方法”,以村为单位,“ 集中上课、分散讨论、就地消化、回家食宿”的方式,进行不超过7天的基干民兵训练。为了 扩大人民武装工作的影响,体现民兵军政教育的成果,各地还组织民兵的抽阅和检阅。1951 年冬季训练以后,泰安、嫩江等7个县举行了民兵抽阅,海伦、望奎、肇州等17县81个区举行 了全区性的民兵检阅。龙江军事部也利用“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对民兵进 行了检阅。松江军事部于1952年8月组织了全省性的民兵大检阅。
    民兵的训练时间各地情况不同,少则40小时,多则160小时。龙江军事部1950年组织民兵 冬训63314人。松江军事部1951年组织民兵春训100653人,1952年肇州、望奎、巴彦、庆安4 县训练民兵37181人,1953年组织14个县民兵训练50836人。
    1958年,随着“大办民兵师”和在全军“大比武”形势的推动下,黑龙江省广大民兵掀 起了军事训练的高潮。其特点是:(1)由农村发展到城市,厂矿、企事业、机关、学校;( 2)训练对象由步兵发展到专业技术兵;(3)训练内容由普及军事常识教育。发展到技术、 战术基础;(4)训练方法由集中训练,发展到小型、就地、分散训练。(5)在组织实施上 ,由武装部门组织训练,发展到驻军部队帮助训练。
    据统计,1958——1959年,共训练基干民兵53万人。1958年全省只有1个训练接近优秀的 县,1959年全省出现了58个优秀市、县和许多满堂红班、排、连。哈尔滨出现了一个满堂红 高炮营。龙江县还组织了两个基干民兵营参加的9864部队举行的“歼灭空降之敌”的实兵实 弹战术演习。据不完全统计,1963年全年有116万民兵参加了训练。1965年,全省训练13010 24人,其中有351820人参加了步枪、冲锋枪、重机枪第一、二练习实弹射击,培养出5249名 特等射击手和4056名投弹能手。另外,全省有406773名民兵参加了游泳活动。
    “文化大革命”初期,黑龙江省民兵军事训练,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1969年3月份珍宝 岛自卫反击作战以后,民兵军事训练又掀起新的高潮。全省民兵普遍开展了以民兵干部和基 干民兵为重点,以射击、投弹、爆破等基础科目和“三打”(打坦克、打空降、打飞机)、 “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为主要内容的训练。1973年总参颁发民兵军事训练纲 要以后,以省军区、军分区、武装部为主,重点抓了民兵干部的训练,提高干部的组织指挥 能力。1970年以后,根据作战需要,重点开展了地炮、高炮、打坦克爆破班的训练。同时, 通信、防化、侦察等专业技术训练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1976—1985年,全省民兵军事训练,以有利于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的原则,进行 了全面调整,突出了民兵高炮、地炮、通信、防化分队和民兵游击队的训练。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1983〕31号文件精神,从1983年起,各地在完成好基干民兵年 度训练任务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技术兵和预备役部队两个重点,不断改进训练方法,狠抓训 练质量,使全省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军事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1983年,总参谋部动员部和炮兵部在黑龙江省嫩江地区召开了全国民兵地炮现场经验交 流会,民兵地炮分队进行了实弹射击和游击炮队的战术实弹射击汇报表演,4种火炮15个实弹 射击项目,均取得了优秀成绩,被授予“今日练得神枪手,他日战场获锦归”3面锦旗。
    1984年,哈尔滨军分区针对无线电报务员训练密语背记难、话文差错大、训练周期长、 质量提高慢的问题,改革了训练方法,采用“密语背记法”、“电台保养法”、“话稿编写 法”、“电台操作法”、“结合训练法”,使训练时间缩短了2/3,只用35个训练日,就达 到部队1年兵的标准,平均每小时通话达800字左右。
    民兵游击分队重点抓了“一专多能”、“一兵多用”的训练。据考核统计:全省有1/3 的游击队员达到标准。合江地区游击队中,有优等射手2070人,打坦克能手1644人,神炮手 249人。全省组训民兵游击队1142个,普遍开展了铁道、水上、骑兵、自行车等不同种类的民 兵游击队组训。
    按照总参《民兵军事训练大纲》规定,1984年参训基干民兵共123700多人,合格率达99 .2%,优秀率达66.7%。培训专业技术兵41300多人。
    1985年按基干民兵总数十二比一的比例安排了民兵军事训练,全省共训干部5460人,专 业技术兵14340人,步兵61240人。
    根据“全国学生军训试点工作会议”的部署,分别在黑龙江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两所大学和省内3所高级中学,进行了学生军训试点。
    (三)预备役训练
    为保证兵员质量,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黑龙江省预备役部队的训练,早在第一个五年 计划期间即已开始。1956年10月分别在绥化、海伦、呼兰、巴彦、庆安、北安、望奎、兰西 、绥棱等县进行第二类预备役的军事训练试点。每个县训练1个连,时间1个月,共1071人。 训练内容分为政治、队列、射击、战术、工程等。训练方法是利用农闲季节,就地集中食宿 训练;部分县采取集中训练,分散食宿的方法。次年,这几个县又复训了880人,实训时间1 05小时。取得较好效果,训练成绩总评为优秀。
    为了摸索全省预备役训练的经验和提高预备役人员的军事素质,1957年6月省军区在绥化 、海伦两县分别组建了预备役训练大队。每个大队下辖3个训练支队,每支队辖5个中队。其 中第一、二、三中队为步兵中队,第四中队为重机枪中队,每五中队为八二迫击炮中队。训 练大队直属一二○迫击炮、七五无后座力炮、五七防坦克炮、通信、工兵等5个中队。另外还 设警卫、侦察、防化学3个分队。7月初,两个训练大队分别开始集训第二类预备役军人。训 练时间为15天、120小时。主要进行了步枪、轻机枪、重机枪、迫击炮等4种武器的训练。集 训预备役人员5190人。其中预备役军官271人,军士940人,士兵3978人。这次集训为预备役 部队训练提供了经验,培训了骨干。
    1983年9月,省内预备役部队组建后,首先在陆军预备役师巩固和提高现场会上,进行了 师机关和步兵团、连快速集合演练,以及师团两级指挥所带实兵营反空降战斗演习。1985年 ,根据中央22号文件精神,省军区、军分区、各预备役师团共举办了各类集训班52期,集训 干部3200名。自1985年开始,各预备役部队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正规训练。训练的指导 思想是围绕经济建设,深入搞好训练改革,从战争初期兵员动员和就地坚持斗争的需要出发 ,着眼于现代战争的特点,加强对干部、专业技术兵训练的研究,摸索和探讨有效的训练途 径和方法,把训练和储备结合起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战时兵员动员打下基础 。训练时间一般为30天左右。训练内容,以总参谋部《陆军预备役师军事训练大纲》为依据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从未来作战所担负的任务出发,适量增减。训练方法,自训和现役部 队挂钩相结合。
    二、政治教育
    民兵的政治教育,是民兵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一般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的发展,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的。
    (一)国防和民兵基础知识教育
    1949年10月到1954年7月,黑龙江地区两省实行普遍民兵制度。为动员广大民兵积极参军 支前,巩固民主政权,开展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国与家的关系、阶级(教育)”为内 容的政治教育。同时进行时事教育。
    1954年8月起,省内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度。主要进行了兵役法教育。系统地向广大民兵 宣传兵役法的基本内容、各项具体政策,义务兵役制度的优越性,建立预备役制度的重大意 义和实施办法,以及保卫祖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
    1958年9月到1966年5月,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广大民兵进行“总路线、全民皆兵 、时事政策、国防观念、民兵三大任务、十项守则、解放军和民兵的光荣传统”等教育。同 时,以各种形式组织民兵学习毛主席著作,加强民兵阶级教育,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王杰事 迹活动,并且在全省推广宾县永乐民兵连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当时全省有31个学习毛主 席著作先进民兵连队。1965年起,在民兵中还普遍开展了“五好民兵运动”。
    “文化大革命”初期,省内民兵工作被迫停止,民兵的政治教育也一度中断。1969年3月 ,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以后,省内部分地区的民兵工作恢复,民兵政治教育也随之重新开展 起来。主要对民兵进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 教育以及“战备教育”。
    (二)政治教育的改革
    1976年10月到1985年,民兵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广大民兵中宣传沈阳 军区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毛泽东同志指引的民兵建设方向,搞好民兵工作“ 三落实”;必须坚持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必须始终坚持地方 党委和军事系统对民兵工作的双重领导制度;必须始终坚持民兵队伍的纯洁性;必须始终坚 持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性质;必须始终坚持民兵不脱离生产、劳武结合的原则。1979年,结 合民兵工作大面积“三落实”的开展,民兵政治教育围绕“基干民兵在集训期间,按百分之 十的时间进行政治教育;每月一堂政治课;民兵‘创先’活动;发挥民兵在建设‘两个文明 ’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开展活动。1980年以后,根据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的新 形势,加强民兵精神文明建设,在民兵中先后开展了“争当劳武能手,做一个好民兵”的活 动。1983年9月,沈阳军区在嫩江军分区召开民兵政治工作座谈会,推广了建立军分区、县人 武部、乡武装部、村民兵连四级责任制的经验。1985年,基干民兵“月课”制度取消,省军 区推广了伊春、庆安、肇州、依安、泰来、齐齐哈尔市龙沙、建华区等地改革民兵政治教育 的做法。在教育制度上,改每月一堂课为每季一堂课;在教育内容上,改主要进行政治教育 为政治、军事、科学文化并举;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改变统一上大课、念材料的单调刻板 做法,实行课堂集中教学与各种现场学习相结合;在教员队伍中,改变由专职民兵统一执教 ,实行专职教员、党政干部和贤者能人轮流上课。各地的民兵政治教育,以培养“有理想、 有文化、懂科学、守纪律、爱武装、会致富”的劳武结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三)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
    1980年,解放军总政治部制定了《关于加强民兵政治教育的意见》,规定了民兵政治教 育的三项制度:基干民兵上政治课;从民兵年度军事训练中拿出10%的时间进行政治教育;结 合征兵、民兵组织整顿工作和重大节日,每年对普通民兵进行4至5次教育。根据总政治部的 这个《意见》,省内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民兵政治教育。
    (1)各地在开展政治课教育中,采取办文化活动室的办法,提高民兵的到课率,达到普 遍教育的目的;为保证教学质量,对县(市)、乡、大队的政治教员进行培训,组织示范教 学。在确定教学内容上,除了总政治部下发的《民兵政治课本》外,各地还结合民兵的思想 实际、党在每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时事政策等,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讷河 县为抓好民兵政治课,做到“三不”(即:不过月、不草率、不搞一刀切)、“五有”(有 教育领导小组、有计划安排、有教学骨干队伍、有教材、有场所)、“四达到”(开课率达 到100%、到课率达到85%以上、每课达到1小时以上、考核成绩平均达到良好以上)。由于重 视政治教育,提高了民兵的思想觉悟,全县有400多名后进民兵有了明显的转变。违法乱纪、 封建迷信、买卖婚姻得到了抵制。拜泉县将政治课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结合在一起,配合政 治课开设了文化扫盲学习班、农业技术学习班、农业机械学习班。该县兴农公社进展大队, 参加学习的民兵中,有16人被择优录用当上了拖拉机驾驶员、农业技术员、民办教师和生产 队干部。
    (2)围绕两个文明建设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肇州县民兵开展“文明村”和“五好家庭 ”的活动(好媳妇、好儿子、好妯娌、好邻居、好夫妻),提高了民兵的精神文明程度,净 化了社会环境。萝北县名山公社山江大队,地处中苏边界,在开展“文明村”活动中,村貌 、生产、人均收入、社会福利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83年平均每人交粮1吨多,人均收入480 元,幼儿入托、学生上学、米面加工等全部按七折收费。而且村镇街道整洁,绿树成荫,受 到了总参谋部领导和中央宣传部领导的赞扬。
    三、民兵武器装备维修、管理
    (一)武器装备
    解放战争初期,黑龙江地区民兵手中的武器主要是“扎枪”、“抬枪”、“洋炮”,只 有少数新式步枪。随着政权的巩固,民兵队伍的不断扩大,民兵开始收缴土匪和地主武装的 枪支装备自己。据统计:1946年,延寿县在蒋军师长王兴武等伪官吏家,起出大枪28支,短 枪28支,子弹3960发。8月,拉林捕获国民党军连长宋景玉等,缴获长短枪8支。据1947年阿 城、延寿、牡丹江、方正县统计,缴获流散的国民党军、特务的长短枪6231支,机枪30挺, 子弹12100发。到解放战争后期,全省36个县,民兵武器已达10076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兵的武器装备有了更大的发展。1950年配备民兵的步骑枪 28255支,1953年增至53289支,各种子弹612262发。1954年,全省共有民兵武器24种,1447 1件,主要是旧杂武器。其中迫击炮3种制式177门。1965年,武器的数量、质量有了不同程度 的增加和提高。武器种类已从24种增加到31种,国产制式武器有9种51731件。其他枪支火炮 有:冲锋枪8425支,马、步枪116212支,轻机枪6567挺,重机枪917挺,迫击炮1678门,各种 火箭筒200具,共计为133149件。主要分布在军分区、武装部和民兵手中。1975年,民兵装备 的武器达55种316669件,国产制式武器增至20种149056件。1979年以后,全省民兵武器装备 达361212件,国产的增至31种359647件。其数量是建国初期的25倍,基本达到了边防地区民 兵平均2人1件武器,内地民兵平均3.5人1件武器。
    (二)维修、保养
    1960年,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省内初建7个民兵武器修理所,有修理人员71名,各种修理 设备36台(件),主要负责全省民兵武器的中修、大修和制件。1975年,民兵武器修理所增 加到12个,修理人员243人,修理设备108台(件)。基本上达到火炮大修不出省、小修不出 军分区、轻武器不出县的标准。全省民兵武器平均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
    为搞好民兵武器装备的维修保养,省军区培训了大批民兵军械人员。培训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送上级院校(训练队)进行专业学习;二是在职培训。据统计,1960年到1984年,全 省共举办1个月以上的训练班62期,培训各类专业人员3095人,截至1985年初,全省民兵军械 专业人员达1524人。在抓好专业人员培训的同时,还注重预防维修。据1984年统计,轻武器 完好率由1979年的85%上升到90%以上;火炮完好率由78%上升到93.5%以上;光学器材完好率 由72%上升到92%。
    1965年,开始建立民兵武器维修网点,当时共建83个,有技术工人284名,全年共维修各 种武器13865支(挺、门)。与此同时,明确各级业务范围:省军区修械所以制件为主,以修 理各种火炮为辅;军分区修械所以制件和各种机枪、火炮的中修及步骑枪的大修为主;县( 市)区的维修网点负责各种轻武器的换件修理任务。由于各级维修组织形成体系,在1969年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的民兵武器技术普查仅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 普查中,修复各种轻武器84400件、火炮1610门。另据1975年到1984年统计,省军区和军分区 两级维修组织共修轻武器53284件、火炮2312门,制做零备件795种、543274件。还制做了擦 炮机12台,火炮换油保养工具58套,连队军械员工具箱520个。
    1979年战备期间,全省各级民兵武器修理组织先后出动2404人,深入到连队,共修理轻 武器28105件、火炮2206门,制做各种零备件128687件。黑龙江省军区和沈阳军区后勤部共同 研究,采用变压器油和二号防护油合用,解决了-40℃自动武器打响打连的问题。同时,省 军区修械所还试制出构造简单实用的八二无后座力炮、四○火箭筒弹药开口器,启开1发弹仅 需3秒钟,提高工效200多倍。
    1982年,根据沈阳军区的通知,全省开始组建民兵武器维修分队。维修分队一般编70— 100人不等。维修分队主要负责当地民兵武器的维修,负责民兵训练、演习的武器技术保障, 参加民兵武器装备技术普查;战时为县、区民兵团和游击队的修理机构和组扩建野战部队的 技术力量。
    (三)贮存、管理
    1953年,黑龙江省军区首次清理民兵武器,有计划地回收民兵枪支,以加强对民兵武器 的管理。这次回收分两期完成。第一期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4年2月止,全省除5个县外, 其他30个县,共收回损坏枪支5173支;第二期从1954年3月开始到5月结束,23个县1个市收回 步、马枪8862支。
    1961年到1964年,国务院、军委对加强民兵武器管理多次发出指示和规定。“文化大革 命”开始后,各项规章制度遭到破坏,管理松懈,有章不循,武器损坏、锈蚀,擅自动用装 备弹等问题十分严重。据1972年民兵武器装备普查统计,损坏武器274件,锈蚀10280件,动 用装备弹447036发。伊春军分区武器生锈2716件,生锈率占武器数的27.6%;富裕县人民武 装部历年动用装备弹19000多发;集贤县福利屯民兵连借用半自动步枪53支搞训练,丢失附品 41套。此外,个别单位还发生武器装备被盗、被烧的重大事故。
    1982年,根据总部和沈阳军区的统一部署,开始彻底扭转武器管理混乱的局面。省军区 成立了领导小组。全省县以上单位成立检查整顿领导小组117个。普查中,检查了武器37823 7件,修理武器23446件。轻武器完好率由普查前87.8%上升到92%;火炮完好率由普查前87. 8%上升到96%;光学器材完好率达到87.8%。共补充装护具、附品工具、零备件426755件,军 械油液28159公斤。
    加强标准化库房建设。1975年以前,全省军分区以上民兵武器、弹药库总面积为4300平 方米。186号文件下达后,各级把加强库房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基本达到乡乡有库,县(市) 区库房按要求全部建成,火炮入库率达到98.5%。同时,各军分区按沈阳军区要求,新建了 密闭保温防潮库,改善了民兵军械物资储备条件。
    此外,各级库房还加强了防范措施并制定了管理制度。一般要求做到防火、防盗、防潮 、防破坏。通常设专职守卫人员,实行昼夜值班,落实“三铁一警”,即:铁门、铁窗、铁 柜、警报器。在此基础上,有的单位还将警报器一响改为三响(开门响、开窗响、开柜响) 。管理制度主要指:有专库、有专柜、有军械员、有制度、有简易维修工具;无丢失、无损 坏、无锈蚀、无霉烂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