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条战线的民兵
一、石油战线上的民兵
1959年大庆油田的开发,就是由几万民兵参加的大会战。会战初期,组成以民兵为骨干
的突击队,克服设备缺乏,没有公路,供水、供电不足的困难,把数以吨计的大量设备、器
材,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拖到井场,安装了起来。没有水,钻机开不了钻,民兵们排成长队
,从几百米以外的冰泡子里,用水桶、脸盆端水,保证了钻机及时开钻。
1973年,开发喇嘛甸油田,钻井民兵团组织几十个钻井民兵连,从百多里以外的老油田
赶赴会战前线。油建、水电、安装等140多个为钻井服务的民兵队,也开赴会战现场。钻井民
兵团用1天1夜的时间;铺设了一条30多华里长的水管线,提前工期20多天。油建八大队民兵
营突击8小时架设了一条40华里长的高压输电线路。新油区的开发,从第一口井到第一批井出
油,只用了98天,开创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油田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广大民兵仍然发挥着“攻坚啃硬
”的突击队作用。80年代初期,开始施工的大庆乙烯联合化工厂工程,有5000多名民兵参加
会战。在完成工厂电站双曲线冷却塔建设任务时,第四建筑公司135名基干民兵组成突击队奋
战50个日夜,提前10天完成了施工任务,质量达到国家全优工程标准,并节约资金10万余元
,得到了外国专家的赞扬,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
二、农业战线上的民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地区广大民兵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生产的号召
,勤劳致富,在互助合作化运动和发展农垦事业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在互助合作化运动中,以民兵为骨干组织换工、护青、看场护院、生产自救、缴送公粮
等活动。据1953年的统计,松江省就有92%以上的民兵参加了互助组。阿城、汤原、集贤、拉
林等7县,参加互助组的民兵有48113名,其中担任小组长的就有7565人。
1949年到1957年是黑龙江垦区的初创阶段,在变“北大荒”为“北大仓”的建设中,垦
区民兵充分发挥了突击队的作用,为建设起一个机械化生产的国营农场群做出了贡献。垦区
开发初期的民兵,主要来源于解放军的复转官兵。从1955年起,每年都有大批复转官兵充实
这支民兵队伍,同时在这支队伍中还有一部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哈尔滨等地的青年自
愿垦荒队员。
垦区的民兵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的精神,用拿过枪杆的双手拿起锹镐
,向“北大荒”开战。著名的雁窝岛的开发开始于1957年春天,许多民兵为开发雁窝岛做出
了可歌可泣的功绩。在一次抢运物资中,4台拖拉机陷入“大酱缸”,转业军官任增学3次钻
进刺骨的冰水里,潜水挂钩,拉出了这4台拖拉机。民兵骨干运油班长罗海荣,带领全班利用
宝清河流水日夜推运油桶,每次都把最危险的岗位留给自己。在一次运油途中,由于过度疲
劳昏倒在水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民兵发挥了不可代替的巨大作用。东宁县仅1977年就组织民兵
搞了3次水利基建大会战,参加民兵1.68万多人,总投工51.2万多工日,完成大小工程284
项,扩大灌溉面积达6万亩。宾县的二龙山水库和五常县龙凤山水库修建于1958年。两个县的
民兵是修筑这两个水库的主力军。据统计,宾县组织21个民兵连1万多民兵开进工地,整整大
干10年,用工341万多工日,动土石方155.7万立方米。五常县先后用了760万个民兵工日,
动用石方265万立方米。同时,五常县武装部于1973年至1976年,组织了民兵28个营,1万多
人,分3期完成了龙凤山水库的配套工程,30华里的水渠干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执行党的政策,落实生产责任
制,带头致富,发展商品经济。截至1984年,全省民兵家庭专业户达6.57万多户,1.93万
多民兵成为万元户和万斤粮户。肇州县民兵充分利用自然优势,进行开发性生产。在民兵的
带动下,全县开发草原承包户213户,承包草原面积290万亩;水面养鱼承包户60户,养鱼水
面达2600亩,年产鱼120吨;林业开发专业户72户,绿化荒沟、荒坡1.1万亩。在各类开发专
业户中,民兵平均占88%。万宝乡20名民兵承包养鱼水面1680亩,修鱼池堤坝13350米,投放
鱼苗32万尾,产鱼20万斤,纯收入15万元。克山县北联乡建设村民兵指导员朱家明,带领民
兵搞专业承包,实行盈亏归己的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全村总收入达726万元,公共积累达
270万元,交售商品粮4575吨,人均收入由70元增到1000元。
三、林业战线上的民兵
黑龙江省有林业人口198万,其中民兵17.8万余人,为开发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森林资
源做出了贡献。
林区民兵始建于50年代。为开发林区,伊春新春林业局首先成立了以民兵为骨干的采伐
队、基建队。在成立的当年,在当时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用手工作业为国家采伐了10万
多立方米的木材。1954年成立的大丰林业局基建民兵二连,发挥了生产突击队的作用,为开
发森林资源而修路搭桥,1年间修路216公里,造桥48座,修涵洞40028个。1965年,大兴安岭
伊勒呼里山新林林业局初建时,先遣队由100多民兵组成。他们徒步跋涉六七天,到达林海。
背包放下就投身到建设林区的工作中去,为新林区开发立下首功。这个林业局以103名女民兵
组成的“女子采伐民兵连”,3年里,为国家生产木材5.6万立方米。她们光荣地出席了197
7年沈阳军区民兵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大兴安岭地区林业机械筑路总队桥梁大队女子架桥民兵
连,组建于1969年,有民兵150人,除二十几名男青年外,其余全都是17岁至30岁的女青年。
他们以苦为荣,以林海为家,先后架设了“彩虹桥”、“门河桥”、“三塔公路预应力混凝
战备桥”等5座桥梁,总长度为660.6米。
林区民兵发挥了护林防火的主力军作用。全省林业局,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组织基干民
兵武装搜山。伊春友好林业局,每个防火期都抽调民兵300多名,组成护林防火民兵营。198
3年,还组织了18个哨所,在森林铁路沿线的易起火地段昼夜守护。还在入山口和要道设立了
24处检查站,防止有人带火上山。同时,又组织了31个流动巡逻哨和8个铁路机动巡逻队。伊
春市在1980年,共抽调民兵3751人,设置哨卡、巡逻点152处,组织大规模搜山查户120次。
还有280名民兵组成的瞭望观察员,在全市91座瞭望台担任警戒。另据大兴安岭松岭区的统计
,1982年在执行搜山巡护和扑火救灾中,出动民兵1300多人次,巡护里程1.47万多公里,清
除外流人员175人,扑灭山火6起。
林区民兵还在保卫边疆、巩固边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东风区反修林场民兵连,从1972
年以来,共盘查、堵截边防无证人员203人。其中苏特1人,叛国投敌未逞分子4人,流窜犯3
人。
四、少数民族民兵
(一)达斡尔族民兵
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地区,人口30246人(1982年人口普查数)。解放战争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达斡尔族开始建立民兵组织。达斡尔族民兵积极踊跃地参军参战,
为解放战争作出贡献。当地的一支地方武装接受了党的领导,改编为主力部队第四十三团,
参加了解放嫩江和讷河的战斗,之后又参加了辽沈战役。
达斡尔族民兵在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1969年5月,达斡
尔民兵排长山秋林奉命带领民兵到黑龙江中的吴八老岛执行生产任务,勇救被苏军机枪惊跑
的马车,荣立二等功。为了保护国家森林资源,有2100多名达斡尔族民兵组成了骑兵、步兵
防火突击队,坚持在山林中巡逻,哪里有火情,民兵们就冲向哪里,有效地防止了森林火灾
。
(二)鄂伦春族民兵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人口有2002人(1982年人口普查数),主要分布在鄂伦春自治旗,布
特哈旗和呼玛、爱辉、嘉荫、逊克等县。1956年,鄂伦春自治旗朝阳生产队首先组建起民兵
排。1958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在猎民中间普遍建立起民兵组织。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帮助鄂伦春族全部实现了定居,引导他们走集体化道路
,广大鄂伦春民兵在实现集体化、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广大民
兵为全面发展生产,结合鄂伦春族特点,促进农猎结合,在几年时间里,由从不种地务农到
耕种万亩粮田,并且85%实现农业机械化。鄂伦春族民兵还贯彻“护、养、猎并举”的方针,
开办了养鹿场。
鄂伦春族民兵对开发和建设大兴安岭,搞好护林防火工作做出贡献。每年春、秋两季防
火期间,鄂伦春族的各生产队,抽出一部分民兵,协同森林警察部队驻守在原始森林。凡是
划给生产队的防火区域和鄂伦春族民兵驻守巡逻地区,很少发生火灾。
鄂伦春族民兵熟悉山区情况,经常为国家各种考察队、勘测队和铁路建设大军引路、送
信和担负艰巨的物资运输任务。一次,解放军某连队在多布库尔河上游执行任务时,在深山
老林中迷失方向3天3夜,处境非常危急。鄂伦春族民兵闻讯出动,一昼夜之内就找到了迷失
方向的解放军,并将他们安全引回驻地。
(三)赫哲族民兵
赫哲族人口1397人(1982年人口普查数),主要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
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新中国成立以后,赫哲族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建立了民兵组织
,同边防部队一起守卫边疆、建设边疆。在保卫祖国主权的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几年
时间,赫哲族民兵配合部队3次堵截越境分子,两次捕获外逃人员,18次在在界江参加反干涉
斗争。还挖交通壕、堑壕5000余米,山洞1条,以及防空洞和掩体等,为保卫边疆立下汗马功
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