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训练

第三章 东北沦陷时期

  为保持和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处在游击战争状态的黑龙江地区抗日联军,克服种种困 难,千方百计地利用战斗间隙开展军事训练。
    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训练实际上在游击队时期即已开始。1932年7、8月间,中共饶河中 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在宝清县小城子沟里开办了“军政讲习所”,负责人崔石泉(崔庸健 ),学员30名,都是由宝清、饶河、抚远、虎林等县党组织推荐的优秀青年。训练内容主要 是战术、武器使用等基本军事常识。1933年4月,饶河工农义勇军成立,中共饶河中心县委再 次举办军事训练班,崔石泉为班主任,李学福为班长,学员70多人。经过2个月的学习,训练 班大部分人作为骨干加入义勇军。
    1936年抗联第三、六军成立后,北满省委在汤旺河区的伊春河畔成立了“东北民众联合 军军事学校”,主要培训抗联领导干部,赵尚志兼任校长,张寿篯(李兆麟)兼任教育长( 后由侯启刚代理),训练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伊春河畔、乌敏河畔、翠峦 河畔设3个训练点,连续开办3期,培训了100多名干部。训练内容包括基本军事常识、操练、 学术研究、战略战术等。第三、六军团级领导干部和地方主要负责人大多数在学校学习过。 与此同时,还在八浪河谷建立了联军电信学校,于保合任校长兼教官。学员经过学习,能比 较熟练地掌握收发报技术,为抗联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电信人才。
    1936年冬,抗联第四军利用战斗的间隙,集中人员,在宝清大叶子沟组织了为期1个月的 军政训练。训练中,以连、排为单位学习射击、刺杀、战术等科目,并结合实际战斗,总结 作战经验。
    1937年后,东北抗日联军进入艰苦时期,但各部队仍积极创造条件,边战斗边开展军政 训练。抗联第九军政治部主任李熙山在方正大罗勒密先后开办3期军政训练班,共培训各级骨 干100多人。李熙山亲自担任教员,给学员讲解军事常识和革命道理。学员经培训后,返回原 部队充当各级军政领导骨干。抗联第十一军设有“随营学校”,于树屏任教育长,学员由所 属各旅选派,学习时间为3个月,内容包括军事技术、战术和政治教育。
    1940年冬,抗日联军陆续进入苏联境内休整,相继建立了南、北两个“野营”,在苏军 帮助下组织军事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有:队列教练、步枪射击、手枪射击、刺杀等科目。 教官大多由苏联军官担任,采取由苏联教官先培训几个小教员,再由小教员分头组织训练的 方法。各野营还穿插组织部队进行战术和战斗勤务科目的训练。1941年春,北野营抽调20余 人组成无线电报务训练班,专门学习无线电发报技术,时间为6个月,解决了抗联各部队收发 报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
    1941年10月,抗联野营党委提出了“操场、课堂就是目前的战场”的口号,增强了训练 强度。这个时期的军事训练,除以前的训练科目外,又增加了爆破、防化、反坦克以及冬季 滑雪等内容。训练时间每天不少于8个小时。抗联指战员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精神参加各项 训练,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仅刺杀一个科目就有40余人获得奖励。
    1942年8月,抗联教导旅成立后,除一部分派遣回国坚持游击活动的人员外,旅内人员均 参加军政训练,平均能保持在400人左右。这个时期训练内容较野营时期的内容多,而且系统 ,要求也比较高。所有训练科目均参照苏联远东司令部颁布的《步兵训练大纲》组织实施, 同时结合战时需要和东北游击战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一些特殊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一般军 事训练的科目有:队列、刺杀、投弹、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爆破等内容。特殊技术和 技能方面的训练主要是空降和滑雪。空降训练由旅司令部协同苏军直接组织实施,训练时间 约1个月。训练中,每个干部、战士都较快地掌握了跳伞的基本技能。1942年10月,经考核3 37人,其中87人成绩优秀,85%以上达到及格水平。教导旅针对东北气候寒冷,冬季雪大的特 点,组织滑雪训练,上防止冻伤的卫生课。每年冬季都组织一次为期两周的集中滑雪训练, 把部队带到离驻地100公里以外宿营,途中均采用滑雪行进,以检验训练效果。行进途中,进 行编队、警戒搜索、伏击、遭遇战等课目的演练。宿营后组织各部(分)队互相间的侦察, 偷袭等方面的战术演练,并设置临时射击场,组织实弹射击,全面检验部队的训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