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院校训练

  一、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炮兵学校的训练
    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于1946年4月从通化迁至牡丹江市,朱瑞任校长,邱创成任政委。 1947年初,炮校在牡丹江招收第二期学员(原在通化已办过一期),这期学员为各部队选送 或东北炮司统一选调的班、排干部。2月底,学员陆续到校报到。全校共设立5个学员队,一 队为重炮队,二、五队为野炮队,三、四队为山炮队。5月1日举行第二期学员开学典礼。19 47年7月,一、二队毕业,10月中旬,三队毕业;1948年2月初,四、五队毕业。第二期学员 毕业共270人。这期学员的学制没有统一规定,一般训练4至5月,一、二队由于前方需要提前 1个多月毕业。学员培养目标是炮兵部队中的连排干部,课程的安排以能立刻在部队中用得上 为准,凡与部队应用较远的课程不设。1947年3月,东北炮兵司令部在双城县召开炮兵第一次 会议,确定炮兵训练“以近战及直接射击为主,远战及间隔射击为辅”,并提出了抵近单炮 射击必须做到“快、准、狠”。炮校结合会议精神,制定了教学内容,包括炮班、连教练、 炮操、炮学、单炮作战法、射击、观测、炮兵战斗条令等内容。炮兵射击主要进行直接瞄准 射击、抵近射击和连射击以及近远奔袭战的直接瞄准射击,同时,还组织了驮载、急行军等 科目的训练。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少讲多做、边讲边做,讲与做密切联系的原则,并经常启发 、引导、组织学员,研究训练中的难题,提倡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担任这期教学任务的教 员,大多数在教学上有一定经验,工作能力比较强,加上学员学习的劲头足,基本上完成了 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
    1948年3月,炮校招收了第三期学员,东北军区以及炮兵司令部先后给炮校选派了10名干 部(营团),第二期毕业学员留校35人,另外经过政治教育的解放军官7人参加教学工作,教 学力量明显增强。在机关建设上,每个学员大队都配有大队长、政委,并设军事教员和政工 干部。5月份,三期学员500人到齐,编制成两个大队:山炮大队、野炮大队。每个大队下设 3个队,共计6个学员队。7月5日正式开学,各队立即投入紧张的学习训练。8月份炮校奉命成 立迫击炮大队(第三大队)。三期学员多数选自部队中的班、排干部,同时招收了一部分战 士学员。当时学员的文化程度不一,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学员,炮校有计划地组织补习文化 ,然后进行专业教育。
    第三期学员的学制预定为10个月,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个月,主要进行一般的炮 兵教育。鉴于学员文化程度较低,各门课程教学中,用大量的时间练习操作、作业等形象直 观的课程,以利学员理解掌握。仅用一部分时间有重点地讲解理论,如射击教学中,只讲授 少量必要的名词术语,以及火炮的射击方法。第二阶段时间为2个月,结合学员的不同程度, 组织不同内容的重点教育,一部分以射击连教练为主,培养炮兵连的干部;一部分以观通为 主,培养指挥干部;一部分以班教练及马驮术为主,培养火力排干部。1948年12月底由于前 方部队急需干部,二、五队提前毕业,一、二大队其余4个队也由于同样原因,于第一阶段结 束后,利用两周复习一下所学课目,于1949年1月即毕业离校。
    1949年2月炮校移住沈阳北大营,3月14日第三期学员(第三大队)举行毕业典礼。至此 ,第三期共培训山炮大队246人,野炮大队234人,迫击炮大队310人,共计790名学员。
    东北军区炮兵学校在牡丹江期间,克服了教员缺、教学器材少、学校机构不健全等困难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东北地区部队培养了一批炮兵干部,为人民解放军特种兵建设做 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航空学校的训练
    解放战争时期,在黑龙江地区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根据战争的需要,对飞行、航务 人员进行了训练,为后来的人民空军建设,打下了基础。
    (一)航空理论教育
    航空理论教育是航校各类学员的必修课。
    飞行学员学习的课目有:飞行原理、飞行操纵法、航行学、航空发动机学、气象学、仪 表学、飞行规则等课程。机械学员学习的课目有:航空发动机学、飞行构造学、燃料学、仪 表学、电气学和机械常识等课程。领航学员学习的课目有:航行学、射击学、侦察轰炸学、 通讯学、照相学、仪表学、气象学、飞行规则等课程。场站学员学习的课目有:机场建设、 机场管理法、飞行规则、各种机场设备、燃料器材保管法、通信及气象设备等课程。
    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克服器材、资料、教学力量均极缺乏的困难,组织力量编译教材 ,统一技术术语,使教材内容逐步规范化。当时编印的教材有:飞行原理(上、中、下册) 、航空发动机(上、中、下册)、航行学、轰炸学、飞行条令、航空仪表学的飞行构造、空 中战术、空气动力学、军械学、无线电通信技术、航空计算器用法、降落伞常识、机场建设 ,航空气象概要、各种飞机操纵法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共31种37册。
    学校还针对学员的实际水平,制订了5条教学原则:(1)由浅而深求得能懂;(2)少而 精求得能化;(3)重点教育求得有中心;(4)讲授与实习配合;(5)听讲与讨论配合。
    (二)飞行训练
    航校的飞行训练,因受当时飞机、器材缺乏的限制,只能采取“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 搞到什么飞机就飞什么飞机”的原则,克服困难,坚持训练。一是没有初、中级教练机,只 能在高级教练机上进行初学飞行技术的训练。高级教练机速度大、难操纵,安全性比初教机 小,初学飞机,直上“高教”,这在世界航空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航校曾在哈尔滨市马家 沟机场试制滑翔机,并选派少数学员进行试验性训练。但远水不解近渴,同时又进行了直上 “高教”的试验训练。校领导亲自到学员中,发动大家摆问题、出主意,加强地面练习,采 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于1946年7月,一期甲班在九九高教机上顺利地放了单飞,摸索了经验, 越过了没有初教机的障碍。二是没有指挥电台,空中、地面情况互不了解,多次出现险情。 有时国民党飞机来袭扰,地面无法通知空中,有时飞机出了故障,空中无法告知地面,这在 40年代航空史上也是少见的。各飞行大队采取严密组织计划,增加机场,减少在场飞机架次 ,加强地面准备和协同,增强飞行员的组织纪律性,加强地面对空中监视等措施,保证了飞 行训练的顺利进行。三是器材严重不足。螺旋桨、轮胎等耗损大的部附件更是短缺。机务人 员不得不采取互“借”的办法,把需要检修的飞机的螺旋桨、机轮,甚至把机翼也卸下来借 装在准备参加飞行的飞机上,保证每天都有飞机出动。机场没有冷气瓶,就用自行车气筒给 机轮充气,一个力量不够,大家排队轮流打气。四是汽油短缺。特别是1946年,航校一度面 临由于没油,飞行被迫停止的局面。为了摆脱困难,航校提出用酒精代替汽油飞行的设想, 经民主联军总部批准进行试验。地面试验在哈尔滨马家沟机场进行。1946年5月,在牡丹江海 浪机场试飞成功。6月,开始在教练机上使用,直到1947年夏,苏联开始供给部分汽油,才停 用酒精。五是战争环境,训练条件不安定。3年多时间,校部搬迁4次。1946年的两次搬迁, 损失了飞机,影响了训练。在1946、1947两年,国民党飞机不时到牡丹江、东安等地轰炸扫 射机场妄图把人民空军扼杀于摇篮中。航校一方面疏散部队,隐蔽飞机、油料、弹药,组织 对空射击,搞好防空;一方面分散到较偏僻的机场去训练,同时改变训练时间(早4时至8时 ,下午3时至7时)飞行,避开国民党飞机来袭扰的时间。
    学员飞行训练是1946年学校搬迁到牡丹江后才开始的。尽管当时条件简陋,飞行训练仍 是严格按照飞行规则和训练计划实施。初级飞行训练的课目有:起落航线、特技空域、编队 、航行等,学员达到单飞标准,考试合格,方得结业。高级飞行训练则按照轰炸机、运输机 、驱逐机规定不同的飞行课目,分组训练。1946年参加飞行的学员共20人,使用牡丹江海浪 机场,飞行总时间在600小时左右。由于冬季严寒无法训练,每年只在5—10月份飞行。1947 年,参加飞行的学员63人,使用东安、千振、依东、汤原、海浪等机场,飞行总时间为3373 小时,25031次起落。已有16名学员掌握两种飞机的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的飞行技术,16名学 员飞完高教机训练大纲,31名学员进入高教机单飞起落航线。1948年,79名飞行员完成两个 机种昼间简单气象飞行课目,可担任简单气象条件空运、轰炸任务。16名飞行员完成驱逐机 昼间简单气象战斗课目训练。22名飞行学员完成高教机训练课目,半数可担任本机种飞行教 员,16名学员高教机单飞。领航学员也完成了全部空中课目训练,可担任一般空中领航射击 、轰炸和侦察任务。飞行二期学员16名,三期学员45名均完成高教机训练课目。飞行教官班 、飞行一期班、乙班、二期的大部分学员编入飞行一大队的轰炸、运输中队和驱逐机中队, 进行了半年左右的战斗课目训练和美式飞机的改装训练。在解放战争时期,航校为部队培养 了一大批飞行骨干力量,后来全国有名的空军战斗英雄王海、李汉、张积慧、林虎、刘玉堤 等都是原航校一、二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