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军事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地区驻军的军事训练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抗 美援朝战争中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组训二线兵团;二是战争结束后,转入和平时期的战备训练 。
    一、二线兵团的训练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后,黑龙江地区各省军事部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训练二线兵团, 向前线输送经过一定军事训练的志愿军战士。
    1950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松江、黑龙江两省军事部先后接受了扩军任务。截至年底 ,松江军事部组成整训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十八团,新入伍战 士分别编入各团。松江省党校165名带兵干部,同时编入各团,担任团、营、连、排各级副职 。黑龙江军事部组成整训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团。1951年1月初开始, 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战前训练。训练针对时间短、任务重、机构新、部队新等特点,贯彻了“ 先政治,后军事”的教育方针。首先组织时事政策、传统教育和保家卫国教育,使广大战士 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克服了贪恋家庭、和平苟安思想,部队求战情绪很高,为军事练兵打 下较好的基础。根据前线的需要,当时军事训练科目包括:射击、投弹、防空、夜间训练及 制式教练等。练兵中,战士们情绪高涨,练劲十足,都想尽快学好本领,争取早日上前方。 整训三十团七连新兵开始训练时,全连投弹平均只有26.8米,经过苦练,大多数掌握了投弹 的姿势、动作要领,成绩直线上升,平均达37.1米。经过近两个月的军政训练,战士们都掌 握了一定的军事技术。1951年2月下旬,松江、黑龙江军事部负责组训的第一期二线兵团陆续 开赴前线,补入志愿军部队。
    1951年4月,松江、黑龙江接受了第二期扩军任务,所扩新兵经过突击性的组训后,于5 月上旬,全部补入志愿军各部。
    1951年5月上旬,松江、黑龙江军事部奉东北军区命令,接收西南军区补训第一、二师。 由于前方急需补充兵力,时间紧迫,因而这个时期的军政训练采取了随到随训、随训随补的 方法,训练内容大体与整训团的训练科目相同。部队经过短期军政训练后,相继于6月底至7 月下旬分批调拨志愿军。
    1951年8月,奉东北军区电令,松江、黑龙江军事部接收西南军区补训第六、七、八师, 共计干部战士66109人的代训任务。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代训部队相继到达驻地,10月下旬 各团根据东北军区练兵会议精神,遵照军事部制订的3个月军政教育计划,正式开始训练,经 过将近1个月的回忆、控诉、挖根、对比教育之后,各团掀起轰轰烈烈的军事练兵热潮。军事 训练后,主要针对朝鲜战场的实际需要组织训练,侧重点是技术、战术训练。这次练兵的成 绩比较显著,据参加军事训练的4个团、10个营统计,共培养出步枪射手13460名,机枪射手 6889名,冲锋枪射手2764名,六○、八二迫击炮手3106名,截至1952年7月第三期补训部队全 部调出,补入前线主力部队,计调出战士29078名,干部2654名。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松江、黑龙江军事部,先后为前线部队组训、代训5个补训师、13个 整训团、5个补训团,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大批受过一定军政教育的志愿军战士。
    二、部队训练
    根据中央军委确定的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的总方针和 总任务,东北军区决定从1954年开始,全军区工作中心由支援志愿军出国作战,转为以战备 训练为主。随着人民解放军编制、体制和任务的变化,黑龙江省军区重点加强了部队内卫业 务和技术、战术训练,保障了部队顺利完成各种战备、执勤任务。
    (一)军官训练
    1.公安内卫业务训练。内卫训练都集中在上半年完成,组织的方法是将省军区所属部队 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如军区机关小组、军区首长小组和内卫团小组,分别组织学习,尔后由 省军区组织考核。经过系统学习,军官对内卫斗争的形式、任务、范围和性质有了明确的认 识,对公安部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及有关政策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以1955年为例,黑龙江 省军区组织了内卫业务测验,共参加136人,取得及格以上成绩121人,占89%,不及格15人, 占11%。
    2.技术训练。内卫部队军官技术训练,重点突出了射击训练,采取分期轮训的方法组织 实施。1956年,黑龙江省军区机关及部队军官步枪基本射击一练习,参加947人,其中优秀1 31人,良好298人,及格467人,不及格51人,完成练习的占94.6%,总评良好;手枪基本射 击一练习,总评成绩为及格;营以下分队军官还组织了自动枪、轻机枪基本射击第一、二练 习,步枪、手枪基本射击第二练习,成绩均达及格以上。
    3.战术训练。着重研究步兵营、连的攻防战术,军区机关以营战术为主,各团队以连战 术为主要科目。训练方法采取理论讲解、图上集团作业及攻防战术的现地组织指挥等。1955 年省军区军直机关组织了步兵营防御战术训练,通过理论学习,图上集团作业,使军官对营 防御战斗的组织指挥有了深刻理解,经考核25人,及格以上占96%。1956年,军区机关小组( 各团首长参加)组织了在原子、化学武器条件下,步兵营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的进攻战术训 练;各团队分别组织了步兵连在原子、化学武器条件下,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进攻的战术训 练。经过训练,初步了解了敌军部(分)队编制,掌握了对在使用原子、化学武器条件下步 兵营(连)进攻的组织实施和各种战斗保障的理论原则,懂得了识图标图的基本知识。多数 参训军官在组织集团作业过程中,都能按营、连长受命后的工作程序组织战斗。训练结束后 共抽测102人,其中5分11人,4分50人,3分39人,不及格为2人。
    (二)部(分)队训练
    省军区所属部队主要执行执勤、警卫任务,在军事训练方面也有所侧重,训练科目包括 :射击、共同科目、内卫业务、通信等。参训各部(分)队以边执勤、边训练和分期分批轮 训的方法组织训练,正常情况下每天安排4个小时,特殊情况下适当延长或缩短训练时间。训 练过程中,因临时任务、兵力调遣、执勤场地变动等原因没有完成训练任务的,均利用执勤 任务间隙和机动时间进行补课,以保证完成训练任务。
    1.内卫业务训练。部队的内卫业务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提高战士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如 何处置各种不同情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955年黑龙江省军区所属部队重点学习了内卫公安 战士的一般职责、各种勤务的特别守则。战士们经过学习,担负各项执勤、守卫任务的能力 不断提高,驻城市各执勤部(分)队及时发现处理了596件事故,逮捕现行犯71人;看守部队 共制止犯人暴动、骚动、逃跑、行凶、自杀事件87起,142人次。内卫三十一团执行看押任务 ,在任务较重、人员缺少、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全团仅逃跑1名犯人,所属一连连续4年没 有跑掉1个犯人。
    新兵经过内卫业务训练后,大部分新兵能够独立地完成执勤、守护任务。内卫三十二团 三连有1954年入伍的新战士46名,经过3个月内卫业务学习,其中42名新战士能够单独执行各 种勤务。通过内卫业务训练,新战士的分析判断能力有所提高。1955年内卫三十二团四连一 名新战士在站岗时发现犯人向监外伸头探望,他根据所学的内卫业务知识作出判断,立即报 告上级。结果发现4名罪犯偷藏8把斧子,企图杀死哨兵后潜逃。由于报告及时,避免了一次 罪犯逃跑事件。
    2.技术训练。所属部队根据所担当的执勤业务,重点组织了射击训练,方法是理论讲解 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理论讲解包括手中武器性能、构造、用途、分解结合的要领以及爱护保 管武器的方法;现场操作包括射击动作、据枪、瞄准击发的要领和射击预习。1955年省军区 所属4个内卫团共3010人参加步枪射击,完成练习的占30.8%;自动枪成绩较好,参加射击5 13人,完成练习326人,占63.2%;轻机枪参加245人,完成练习87人,占35.5%。
    训练中,各团普遍开展优等射手、技术能手活动,调动了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56年各内卫团的实弹射击成绩有较大提高,共有5个团17个营组织了各种轻武器实弹射击, 除一个营总评不及格外,其余总评成绩均为良好以上。在开展优等射手、技术能手的活动中 ,仅军直机关、3个内卫团(三十、三十二、三十三)统计就涌现优秀射手1031名,其中一级 优秀射手336名。
    1956年省军区射击代表队参加沈阳军区举办的射击比赛中,夺得女子步枪总分第一名, 女子手枪总分第二名,有27名男女射手射击成绩优异,受到沈阳军区的奖励。
    3.通信训练。省军区通信分队的训练均按公安军统一制定的训练大纲要求,组织实施。 训练采取分期、分批轮训,举办通信训练学习班等方法。首先集中学习通信的理论知识,讲 解电话构造、通信原理以及处理一般故障的方法等,尔后到部队执勤训练,上机直接操作, 最后达到能单独完成日常勤务的技能。1956年,黑龙江省军区对所属3个团通信轮训、集训班 进行考核,参加考试的电话兵66名,有59名获及格以上成绩,完成训练任务的86%;43名无线 电员,有70%的学员经考核达到了三级无线电员水平。
    4.共同科目训练。按照沈阳军区统一规定的内容组织实施,包括队列、体育、条令、工 程、地形学和人员卫生等科目。训练的重点以条令、队列和体育为主。体育和队列训练一般 都利用早操时间组织训练,占用正课时间较少。队列训练由连、排长担任教员,讲解动作要 领,尔后分班练习,内容包括单兵队列、班队列,有时也组织连、排队列的练习;体育训练 有单杠、双杠、越野和障碍,主要是通过训练增强战士的体能耐力。每天课程的安排,队列 和体育两者穿插进行。通过共同科目的训练,大部分战士熟练了各种单人队列动作,并能在 日常生活中注意贯彻,基本做到了整齐划一;经过条令教育,战士的组织性、纪律性增强了 ,礼节风貌比过去有较大的改观。
    (三)军士教导队的训练
    黑龙江省军区军士教导队是负责培训、轮训公安内卫部队军官、军士的教学单位,教导 队每年都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培训、轮训班,学员来自省军区所属各内卫部队,学期的长短不 一,视情况而定。教导队的军事训练,坚决贯彻正规的训练方法,周密细致地组织计划,较 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学员培训。1955年军士教导队共招收学员233名,分别编为看押和城市两个队,全期 训练共8个月,832小时。在军士训练中,特别着重于教学法的培养,经期终校阅证明,全部 学员均能组织战术、业务从单兵到班的各科目的训练,基本上掌握了组织训练的基本方法。
    从1955年至1957年7月,军士教导队在学员多、武器少、旧武器新教材不利的条件下,招 收4期军士学员,共1023人,为部队培养了军事骨干。
    2.培训、轮训公安部队干部。教导队还根据黑龙江省军区的安排经常举办各类干部集训 班。如教学法集训班、通信干部集训班、公安干部集训班等等,集训时间少则1个月左右,多 则3个月。
    1955年军士教导队接收两期公安干部学员,共428人,其中第一期225人集训25天,第二 期257人集训3个月。军官通过短期集训提高了自身的军事素质和组织指挥能力。1957年军士 教导队先后接收3期尉级军官教学法集训,每期训练1个月,都按要求取得预期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