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院校训练
一、齐齐哈尔步兵学校(原东北军区军政学校)的训练
1949年10月,“东北军校”招收首批学员,共2942人,学员一部分是部队选送的军人(
1101人),一部分是青年学生(1841人),编为5个学员大队。一、四大队为部队学员,二、
三、五大队为青年学生,学制为1年。训练内容:军事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技术”、战术(单
兵到连)、共同科目以及条令教育;政治教育包括社会发展史、党史、革命史、文化学习。
学员入学后前3个月是入伍期教育。1950年3月,开始分科学习:一大队学习战术,二大队学
习重火器,三大队学习文化,四大队学习参谋业务,五大队学习轻兵器。首批学员于1950年
12月全部毕业。
1950年12月,军校招收第二期学员,主要对象是青年学生和部队学员,共1944人,编在
一、三、四、五大队。1951年初,军校改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暂名“东北步兵学校”,4月
间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步兵学校”。第二期学员三大队(青年学生)学制
为一年半,军事课目为11科,政治为两科,共13门课程。一大队(部队学员)学制两年,第
一年学习文化,第二年学习军事;四大队(青年学生)学制1年,重点学习参谋业务;五大队
是政工大队。
1953年初,全军军校整编,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步兵学校”,学员大队改
称军事营,一、二、三、四营陆续招收新学员。二营415名学员经国家考试全部合格后,于1
954年2月15日毕业,一营于1955年3月毕业,三、四营于1956年初毕业。
1955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全国各步校均以驻地命名,该校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齐
齐哈尔步兵学校”。
步兵学校在齐齐哈尔期间,共培训学员10530人(包括集训、轮训),为东北地区各部队
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有用的人才。1959年4月15日,步校由齐齐哈尔市迁移
到锦州,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锦州步兵学校”。
二、航空学校的训练
黑龙江地区先后驻有3所空军航空学校,即第一航空学校、第七航空学校和第十航空学校
。分别承担培养各类飞机的驾驶员、领航员以及机械,绘图等各类地勤人员。这些航空学校
为人民空军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第一航空学校开设23个专业,有苏联专家159名,后来选调一批起义的国民党航
空人员担任助教。采取“专家、翻译、助教相结合备课,由助教讲课”的方法进行教学。19
50年至1952年,第七航校共培训飞行学员307人、领航员79人、通讯员44人、各类机务人员7
70人、绘图员63人。其中,第一期毕业学员一部分提前分配到独立三团,加入进军西藏的行
列,胜利完成了试航和空投任务;第二期学员刘健汉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驾驶伊尔
——10飞机英勇作战,击沉敌大型登陆艇一艘,荣获“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同时,第
七航空学校为中国培训了首批女飞行员,共14人。
从1953年开始,各航校改革了训练体制、学制。学制由“速成”改为正规训练。学校担
负培训冲击(强击)、轰炸机飞行员的任务。第一航校进行了雅克—18直上杜—2的训练试点
,结果5名学员有4人取得成功,为进一步改革训练提供了依据。1956年1月,全部取消乌特伯
过渡机,实行了两机训练体制,减少了层次。1958年,飞机训练采取多编小组、换人不换机
、左右双航线、一日三班、多增空域等办法,提高了飞行日利用率,增加了飞行时间。
随着人民空军装备的现代化,各航校教学训练体制发生了变化。1957年,第七航校学制
由2年改为3年,教学训练体制分成4个阶段:航空理论教育1年,初教机训练8个月,中级机训
练8个月,战斗机训练8个月。截至1966年,第七航校共培训4期(3年制)16个班,结业学员
941名,毕业学员597名。
1970年,第一航校重新成立了理论训练处,调回、扩充了航空理论教员队伍,修改了航
空理论教育大纲。同时对飞行教员、干部分期分批进行理论补课,并对已毕业到部队的飞行
员分批进行“回炉”补课教育。1973年,第一航校开始改装飞机,并确定了改装训练的原则
,先行试点,边改边训,不断提高。1975年,全部完成干部、教员的改装训练,并培训出进
行新型飞机训练的指挥员1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