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两用人才”和“军民共建”活动

  一、“两用人才”活动
    1979年以来,驻军各部队认真落实军委关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一系列指示,在地 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培养“两用人才”活动不断取得收获。开展“军地两用人才 ”活动的形式,开始主要是结合部队现行任务,组织干部、战士因地制宜地学习掌握民用技 术,既有利于部队建设,支援地方,又能培养技术人才。81773部队结合营建施工任务,有计 划、有目标地组织干部、战士边施工营建,边学习建筑技术,建立和执行了“拜师学艺”、 技术等级评定制度。截至1983年底,全部队共培养具有营建施工各种技术专长的干部、战士 3794名。由于成绩突出,在全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上介 绍了经验。黑龙江省军区第一巡逻艇大队结合船艇专业技术特点,分别开设了机电、驾驶、 无线电专业班和车、钳、铆、电、焊专业班。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人员编组上,注意 让城市和北方地区入伍的战士多学一些修理专业技术,南方“水网”地区入伍的战士多学一 些船艇驾驶技术。从1982年起,3年来共培养各类专业人才912人,其中车工19人、钳工21人 、铣工26人、驾驶员300人、机械电工280人、无线电及电器修理177人、铆工89人,经考核, 均取得良好以上成绩,并领取了船艇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干部战士经过学习,能迅速排除船 艇发生的各种故障,使船艇完好率达到90%以上。这样就不仅保证了边防执勤、运输、会谈会 晤和抢险救灾的圆满完成,同时还有效地支援了地方社会主义建设。一次驻地附近的佳木斯 第二电机厂抢修一台12V150型柴油机,因技术力量不够,不能及时修复,影响了正常生产, 艇队闻讯后派出10名技术骨干帮助维修,使这个厂很快恢复了生产。
    从1983年开始,各部队贯彻总政“普及、坚持、提高”的方针,使两用人才活动更加有 组织、有计划地广泛开展起来。81773部队实行“三级办学”(师、团、连),“定向培养” 等制度,使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规范化、系统化。如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选定育才 方向,统一设置了养鸡、养鸭、养兔、养羊、养猪,栽培蘑菇、木耳、果树和农机维修等9个 专业,并建起了鸡舍、兔舍、鸭舍、蘑菇棚舍,修建了池塘、教室等配套设施。他们还立足 现有条件,办起了业余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请市教育中心和蔬菜研究所协助,制定了养殖和 种植专业的教学大纲,实行规范教育。学校每年办4期,每期60人,主要招收来自农村并愿意 学习养殖、种植专业的战士,结业时由军地双方考核,合格者发给中专单科结业证书。所属 部队参照专业技术学校的办法,相应办起了育才基地,基地每个专业班每期培训半个月,先 培训服役满两年以上的战士,按个人志愿自选专业。专业班上理论课12——13课时,课后组 织现场实习,结业时参加中专学校的统考。各营、连相应地开办育才班,全部队共开办育才 班186个,所有连队都建起了育才室,购置了教具、器材,部分连队建起了鸡、鸭、兔舍和木 耳、蘑菇棚舍。各部队还都聘请地方师资授课,保证教学质量。除请农艺师、教师、技术员 等任教外,还聘请“养鸡状元”、“养牛大王”、“养猪大王”、“蔬菜大王”、“养兔能 手”等著名专业户,作为定向培养两用人才的技术顾问。学习结业后,部队和地方共同考核 评定,合格者由市教育中心和部队联合颁发单科结业证书,填写技术鉴定书,装入本人档案 。1983年5月至1984年底,全部队共培养出具有种植、养殖等专业技术的人才1134人。
    1985年3月,沈阳军区召开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通令嘉奖817 33部队为学习科学文化、培养两用人才先进单位,同时受奖的还有81156部队工兵营机械连, 81687部队四连原生产员韩松等先进单位和个人。1985年4月初,为推动培养两用人才工作的 开展,黑龙江省军区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黑龙江省军地两用人才指 导委员会”,由省长侯捷亲自任主任委员,省军区制定了1985年两用人才训练规划,对所属 部队培养两用人才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把育才工作纳入教育训练的轨道,规定全年至少拿 出38天时间用于育才活动。81032部队所属坦克旅,结合本部队的实际,制定了培养两用人才 的长远规划,并同有关院校、函授单位建立了联系,为干部、战士学习创造好的环境。仅19 85年,全旅共有672人获得了专业技术证书,出现了一批小画家、小书法家和养殖、种植方面 的技术骨干。
    各部队在组织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人才在建设“四化”的作用,取得 了成绩。81687部队四连原生产员韩松,自学了《土壤学》、《植物学》、《蔬菜栽培》等3 0多本专业书,作了7万多字的学习笔记,摸索出种子消毒、育苗、栽培管理、防治“霜霉病 ”等一套寒区大棚生产的有效方法和经验。连队塑料大棚的产量和蔬菜供应时间逐年提高, 1981年大棚产菜8500余斤,4月22日开始为连队提供新鲜菜;1982年产菜25000余斤,3月31日 供应鲜菜;1984年产菜28000余斤,3月25日供应鲜菜。其中,最大的黄瓜一根长96厘米,重 8斤8两,西红柿8两,青椒5两。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3篇塑料大棚蔬菜生产技术的论文,《 高寒地区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一文,被部队选为教材,印刷下发到基层单位。军内外6家 新闻单位多次作了报道。1985年,黑龙江省军区第一巡逻艇大队修理所战士郭兴杰,运用在 两用人才活动中学习的专业技术,自己承包了两台主机的大修任务,一次即为部队节省经费 1.5万元。技术员王恩广在培养两用人才活动中,自学了机械制图、高等数学和物理等课程 ,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修船工作中,成功地将982型艇体叶轮改革成为组合式不锈钢质叶轮 ,解决了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因一个叶片损坏,1000多元的整个叶轮就要报废的问题,荣 获了沈阳军区科技成果二等奖,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二、“军民共建”活动
    1979年,军委邓小平主席号召部队走访地方政府,以消除“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由此 而开展了“双拥”(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1980年底和1981年初,驻 防各部队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战斗号令,通过 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思想发动,大力开展学雷锋、学英模、树新风,以及“四有、三讲、 两不怕”和“五讲四美”等活动,同黑龙江省人民一道,掀起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的热潮。1981年秋季,全军华北军事演习后,各部队结合学习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学习某 部与保定地区进行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的经验,开展把建设精神文明活动逐年引向军民共建 文明的轨道。
    1983年,中央办公厅〔1983〕28号文件下发后,军民共建活动发展加快了步伐,省内部 队的“共建”工作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农村到城市,由内地到边疆,向深广方向发展。 截至1983年7月,省军区及所属各部队同地方确定的共建点达377个,其中部(分)队共建点 243个,机关、现役人武部共建点134个,经过各部(分)队与地方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 得了初步成果。有129个共建点被县团以上机关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其中81681部队 五连同同江县八岔大队的共建点,81775部队三营同佳木斯郊区的民兴大队共建文明村,817 79部队同佳木斯向阳福利厂共建文明厂,省军区独立营一连与哈尔滨市道里区上游街共建文 明街等15个共建点,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1983年底,黑龙江省军区所属各部队共建点已 发展到470个,有11个共建点,经地、市委推荐出席了沈阳军区军民共建报告会。81773部队 仅1983年就先后派出110多个小分队,共3000多人到63个共建点开展活动,年终有21个被佳木 斯市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1984年初,沈阳军区召开军民共建报告会后,各部队按照军区李德生司令员提出的关于 把军民共建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要求,在驻地党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部队的军民共 建活动更加普及和深入。当年底,省军区及所属部队的共建点总数已发展到497个,81032部 队共建点发展到460个,驻省空军共建点121个。黑龙江省军区所属部队被地方县团以上评为 先进单位的达168个,81773部队和81681部队五连作为军民共建的先进集体出席了1984年8月 举行的全国“双拥”代表大会,81773部队被总政治部和民政部授予“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标兵”。81032部队被地方县团以上部门评为文明共建点数占总建点的60%,先后有6个单 位,1名个人出席了全国“双拥”大会,有73个单位、3名个人受到沈阳军区和黑龙江省委、 省政府的表彰。
    1985年,各部队根据总政治部和沈阳军区指示精神,结合学习沈阳军区抢险救灾、军民 共建表彰大会精神,着重解决了在精简整编的形势下,对军民共建工作抓得不紧,活动有些 放松,个别的处于停顿状态等一系列问题,使各部队的军民共建活动得以进一步发展。1985 年,黑龙江省军区在部队减少、人武部改制的情况下,“共建”工作不松劲。截至11月,全 区共建点达377个,其中有223个被评为县团以上先进单位。81032部队所属坦克旅和81773部 队被沈阳军区授予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