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拥政爱民活动
一、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驻防各部队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在完成部队自身建设、战备训练同时
,适时派出人员参加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支援驻地城乡工农业生产
1955年,省军区驻哈尔滨市机关和部队积极支援哈尔滨市的城乡建设,仅7月份即抽出9
87人参加义务劳动,共完成土方量740立方米。1956年开始,驻省各部队广泛支援农业合作化
,参加生产劳动,全年累计派出人员4000多人,出工5万多个劳动日,共帮助40多个农业社播
种、铲地、收割1300多垧。植树造林643374株,成活率达85%。在国家经济较困难的情况下,
广大干部、战士积极购公债、捐款,黑龙江省军区及所属部队为筹建拖拉机站,捐款318756
元,认购公债236176元;驻省空军向驻地农业合作社捐献了上万元的新式农具(双轮双铧犁
)、肥料和各种图书。1957年,空军还让出大量机场剩余土地,交给社员耕种,有力地支援
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58年,81032部队全体干部、战士积极参加驻地工农业生产的基本建设
,全年共用715433个劳动日,修筑松花江、牡丹江江堤3.35万米,修建水渠35条,小型水库
11座,小型发电站2座,帮助农业合作社播种、收割农作物10万余亩,送粪2万余担,植树48
1万株,抢运秋菜1.5万吨。81149部队、81151部队和81032部队直属工兵营在参加修筑松花
江江堤的劳动中,每人每天平均出土6立方米,提前29天超额30%完成了任务,为国家节省经
费30万元。
1959年后,驻防部队贯彻执行总政治部《关于军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纲要》的规定
,年年都超额完成任务。1959年,81032部队动用62.1万多个劳动日,参加驻地农村的农田
水利建设,仅兴修水利工程即出土25万立方米,超过规定指标的57%;1960年动用71万个劳动
日,超过规定指标的85%,支援了黑龙江省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
(二)支援大庆油田建设
1960年,沈阳军区先后从驻防81021部队、81032部队抽调二个步兵师,一个步兵团和一
个炮兵营参加大庆油田会战。共支援劳动日26.1万多个,挖输油管道79.6公里,供水管道
74公里,储油池416个,修筑公路42公里,为加快油田建设做出了贡献。81134部队发扬艰苦
奋斗的战斗作风,在抢修三号公路和三号供水管道工程中,连日冒雨突击,很多人手上打了
血泡,有的人带病坚持劳动。为了加快工程进度,81134部队组成工程突击队,并创造了每人
挖稀泥粘土19.7立方米的纪录,某团排长张学友不怕苦,不怕累,日进29.1立方米,被授
予红旗手光荣称号,荣立二等功。经过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长达28公里,8万多土方的任
务,原计划10天完成,只用5天就全部结束。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为表彰81134部队全体指战
员,将这条大型输水管线命名为“八一输水线”,并号召战区职工向解放军学习。
1969年,81032部队坦克团移防大庆。1972年大庆采油五厂一口油井被水淹,部队闻讯后
,立即赶去支援,干部战士站在齐腰深的水里,不顾天冷水凉,连续突击3天,用草袋装土在
1米多深水中筑起一条长200米,宽4米的通路,保住了油井,后来这口井被命名为“军民友谊
井”。坦克团先后参加了支援大庆治水夺油会战、十三联合站建设、引嫩工程、八三工程、
采油一厂输油管线的铺设、修建体育馆、儿童公园等重要工程。1984年8月坦克团出席了全国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代表大会。
1981年8月,在大庆市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00829部队,主要负责油田
建设施工、化工建设、公路建设和干渠排涝工程等建设项目。00829部队经4年努力,共完成
油田建设项目119项,修筑公路220公里,焊接铺设管线318公里,挖排水沟35公里,新建各种
油泵站19座,各种井口装置58套,促进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
(三)支援国营农场麦收
1957年秋,省内连降大雨,千万垧麦田积水,成熟的小麦即将腐烂。沈阳军区闻讯后,
立即从驻军抽出1个步兵师支援麦收,经奋战48天,抢收小麦4万多亩。1979年7月31日,沈阳
军区接到黑龙江省请求派部队支援麦收电报,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驻军抽调2.1万多名
干部战士,550多台汽车,昼夜兼程,于8月5日分赴黑龙江省北安、九三、建三江农管局所属
的23个国营农场支援抢收抢运小麦。经过40多天紧张劳动,抢收小麦70多万亩,扬晒、装车
、入库小麦103.3万多吨。据不完全统计,从1957年至1981年,有9个年份沈阳军区派出部队
参加抢收,先后出动部队5.3万多人,车辆800多台,支援劳动日159万多个,累计抢收小麦
150万多亩,保证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小麦丰收。
三、抢险救灾
驻军各部队,在驻地发生灾害、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发扬拥
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不顾艰险、不怕牺牲,奋力抢险救灾,为人民做出了贡献。
(一)抗洪抢险
1956年8月,松花江因连降暴雨,江水猛涨,严重威胁着哈尔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黑
龙江省军区、驻省空军部队及沈阳军区某师计2万多人,由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张开荆率领,
同全市人民群众一起,经过20多天的奋战,终于战胜了洪水,在这次抗洪中共筑堤1000多万
立方米,出动汽车1万多台次,装卸3219节火车土。空军出动飞机7架次,部队有1000多人被
哈尔滨市政府评为防汛模范,25个单位被授予模范单位称号。
1957年8月下旬,哈尔滨市遭到有史以来特大洪水的严重威胁。9月6日松花江最高洪峰达
到120.30米,水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当时又连降了9天大雨,汛情十分
危急。黑龙江省军区、驻省空军部队及沈阳军区某师1.5万多人,参加抗洪抢险。8月21日至
9月15日,抗洪官兵连续奋战24昼夜,抢险1300多处,筑堤50多华里,疏通沟渠1万多米,装
卸火车2020节,装卸船54只,出动飞机4架32次,空投食品及防汛器材56吨,在紧要关头,有
30多次,以几十人或几百人在江中形成人排,保护江堤,抢修决口。涌现10个防汛模范单位
和2100多名防汛模范个人。
1961年8月上旬,驻黑龙江省81032部队第一九九团炮营和一营一连、机枪连,在赴黑龙
江省密山县支援国营农场抢收小麦途中,遭到暴风雨袭击。同时,山洪暴发,铁路被洪水冲
断。当时正在路上行驶的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被洪水包围。在紧要关头,全体干部战士不顾
生命危险,挺身而出,抢救遇险的列车。150多名干部战士在激流中排成一道人墙,用身体堵
住被洪水冲开的口子,掩护旅客脱险,保护了人民群众和列车的安全。
1981年8月,五常县骤降暴雨,山洪爆发,八家子水库被迫放水,拉林河决堤,拉林镇3
/4地区被淹,许多房屋倒塌,交通中断。驻黑龙江省空军第一航校三团,接到抢险通知后,
出动848人次,飞机2架次,汽车13台,抢出遇险群众115人,小麦12万斤,家具175件,电机
5台,牲畜30头,为群众治病21人,受到当地政府的表扬。
1985年4月中旬,由于黑龙江提前解冻开流,上游洛古河至开库康江段,出现了历史上罕
见的“倒开江”现象。冰排下泻受阻,致使地处我国最北边境的漠河、呼玛等县部分村屯被
淹,国家财产和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种情况,黑龙江省军区大兴安岭军分
区所属部队及各武装部立即派出12个连队,约700多人,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驻省空军部队的
支援下,同人民群众一起,迅速投入了抢险救灾。共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204人,转移群众
3899人,抢运粮食137万多斤、大牲畜1200多头、化肥240多吨,其他物资13450多件。部队向
受灾群众送棉被、大衣215件,鞋210多双,背心169件,药品价值810多元,粮食650斤,并为
群众看病治病1.43万多人次。为了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沈阳军区授予黑龙江省军区边防八
团四连为“抗洪救灾爱民模范连”称号。黑龙江省军区给予边防八团七连、边防九团二连、
边防九团三连记集体三等功一次。
(二)扑火灭火
1955年5月26日,呼玛县发生火灾,火势发展迅速,2天内火场即宽达100余华里,严重威
胁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安全。奉中央军委及沈阳军区指示,黑龙江省军区成立了以副司令
员黄经耀为总指挥的驻黑龙江省部队灭火指挥部,灭火大军由七步校,空十师,86001部队,
铁九师,战车一团,公安团军医学校,第六十四速成中学等8个单位1万余人组成。经10个昼
夜的奋战,终于将山火扑灭。
1960年5月6日,81032部队某部干部战士,在哈尔滨市东安机械厂失火的紧要关头,奋不
顾身,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大批粮食、物资。由于火势过猛,房顶突然下塌,使9名干部战
士壮烈牺牲,34名干部战士负伤。
1964年3月31日,驻黑龙江省81032部队某部侦察连4班长金遗华,在抢救牡丹江市搪瓷厂
火灾中,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牺牲。6月1日,国防部发布命令,追授金遗华以“爱民模范”
称号,其所在班为“金遗华班”。沈阳军区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命名大会。
1968年1月26日晚,齐齐哈尔市生产民用烈性炸药的化工厂,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严重
地威胁着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在这关键时刻,省军区独立二师一连的17名官兵,奋
不顾身,同群众一起冒着烈性炸药爆炸的危险与大火展开了英勇搏斗。在灭火中14人负伤,
3人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
赞扬。为此,12月6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该连“为人民战胜烈火的英雄连”称号,给
予何文宝等3名烈士,梁芝禹等4人分别追记和记一等功。
1973年6月,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厂喷漆车间失火,驻省空军86001部队出动240人,消防车
1台,救护车1台,运输车2台,投入灭火,从火场中救出中毒工人34名,保住了价值150万元
的厂房及120台机床设备。
1976年10月17日下午3时,合江军分区边防四团三连驻地附近发生了一场严重荒火,营房
的围墙三面被火包围,油库和弹药受到严重威胁,连长孙进才带领在队仅有的15名官兵,冒
着浓烟烈火冲向油库,将20多桶汽油转移到安全地方。经过十几分钟的抢救,弹药库保住了
。这时烈火正凶猛地向居民区抓吉村扑去,把3里多长的抓吉村全部吞入火海,战士们立即投
入了灭火。经过全连干部战士的努力,抢救出80多名遇难群众,保护和抢救群众物资近千吨
。大火过后,抓吉村变成了一片废墟,几百名受灾群众无家可归,连队党支部提出“宁愿我
们受苦,也不能让群众受饥寒。”把全村400多名群众接到了营房。此后,干部战士又早起晚
睡,连续作战,共投入600多个劳动日,为群众搭帐篷6座,搭简易房7间,给群众居住。
1979年7月,黑龙江省满归地区林区失火,驻省空军出动飞机122架次,支援灾区粮食31
164斤,抢救遇险群众615人。
1985年5月11日中午,黑龙江省龙镇车站木材贮运场发生了一场特大火灾,当时风力达6
—7级,不仅木场上的30万立方米木材有被烧掉的危险,大火还直接威胁着附近的2个油库、
火车站和龙镇农场居民区的安全,黑龙江省军区,守备第七师二十一团和坦克团出动1280人
,车辆158名,全力以赴投入灭火,经过50多个小时的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不仅使25万
多立方米木材免遭损失,也有效地保护了当地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985年5月23日,伊春市区建设街发生火灾,伊春军分区闻讯后,立即组织机关、直属分
队干部战士220人,在军分区赵景彬副司令员的带领下,乘车直奔火场,在与烈火搏斗的十几
个小时里,共救出18名儿童和老人,抢运出各种家具、贵重物品近千件,价值达10万余元。
(三)支农救灾
1958年6月,嫩江两岸草原牧区发生土蝗危害,其面积之广,密度之大,为黑龙江省所罕
见。驻省空军86001部队派飞机两架,14天飞行134次,喷洒农药39590公斤,灭蝗面积4646.
7公顷。
1960年7月,五常县民业公社1.3万亩水稻发生了稻瘟病,驻省空军86001部队派两架飞
机喷洒农药,控制了该地区的稻瘟病。空军86001部队还多次派出飞机,进行人工降雨,抢救
生命垂危的病人和遇难群众。
1960年3月,黑龙江省黑河镇11名小学生患白喉病,生命垂危,驻省空军86001部队派去
飞机空投白喉血清,他们冒着十分恶劣的气象条件,越过兴安岭,及时将药品送到,使患童
得救。
1967年5月,黑龙江省某林场,8名林业工人因火灾烧成重伤,驻省空军86001部队派出飞
机两架,紧急送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抢救。
1981年秋,合江地区15个市、县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洪涝、低湿、寡照、雹灾、风灾和病
虫害的侵袭,全区仅洪涝面积就达119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堤防、水库、铁路、公路
、输电和通讯路线大多遭洪水毁坏。灾情发生后,黑龙江省军区、81032部队立即组织人力、
物力赶赴灾区。在救灾中共出动1100多人次,抢险130多次,救出群众322人和大量的物资。
向灾区赠送6万件冬装,协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和安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