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勤保障
第三章 东北沦陷时期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长期的英勇斗争。抗联14年
苦斗中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给养工作,既为部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后来的人民军
队建设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一、武器装备和军需供应
(一)反日游击队阶段
1932年至1933年,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所属党组织,先后创建了盘石、海龙、延吉、和龙
、珲春、巴彦、珠河、汤原、饶河、密山、宁安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开辟了30余县的游击
区。为了解决游击队的武器弹药和军需给养等物资供应问题,各游击队都采取了一些相应措
施。
1933年7月,李延禄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召开了反日山林队联席会议,提出了“协
同作战,发展抗日游击区,打进城镇去补充武器给养”的意见,得到参加会议的人员的一致
赞同。9月16日,李延禄率领部队攻克密山县城,缴获了大批军需物资,解决了部队过冬的物
资给养。珠河游击队在队长赵尚志的倡导下,与其他抗日武装召开了联合会议,制定了“没
收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一切财产和土地充作战费”的决议,作为解决部队物资供应来源
的总原则,并在游击队内部设立了经济委员,负责后勤工作。1934年,周保中领导的绥宁反
日同盟军在宁安县东南乡组成了“反日同盟军联合办事处”,并在内部设立了经济委员会,
负责军需给养工作。4月,绥宁反日同盟军先后袭击了先古屯、大荒地、上马莲河等处反动武
装,并解决了一个日本商社,缴获全部财产补充部队。9月,珠河游击队在赵尚志、李兆麟的
指挥下,攻克了哈南重镇五常堡,缴获了90余支步枪和大批子弹及布匹、胶鞋、面粉等物资
,解决了游击队的武器装备不足、过冬的服装和给养问题。
抗日游击队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在游击根据地内进行征税。当时,赵尚志领导的珠河
游击队在哈东建立了游击根据地,组织人民积极发展生产,并在根据地内实行了收税,主要
是土地税。规定开荒地免税,熟地根据每户种植面积多少,收低额的累进税,解决了游击队
的部分经费来源。
抗日游击队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动员一些有钱人捐献。1934年6月15日汤原游击队在
太平川召开群众大会,动员开明地主献出一批武器和物资。太平川开明地主黄有认为游击队
是真正的抗日救国队伍,自愿献出全部家财充作抗日经费,并携枪参加了游击队。之后,又
有地主贾有和教育界知名人士刘显也捐献家资并参加了游击队。
人民群众给抗日游击队以积极的支援。各游击队都在各自游击根据地内建立了抗日救国
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农民自卫队等群众组织。这些群众组织积极为游击队募集经费和
筹集各种物资和给养。汤原抗日救国会会长王德金不但发动广大爱国群众踊跃参军参战,还
为游击队筹备服装和粮食,妇女救国会还募集资金为游击队购买了一架望远镜。
(二)东北人民革命军阶段
这一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主要反映在部队的武器弹药、服装给养
和经费的来源上采用了更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1.从敌人手中夺取。这是人民革命军后勤供应的主要来源。1935年2月6日,四军三团攻
打守卫日资“清水木业组合”的伪森林警察部队,缴获二三百匹军马和许多枪支弹药,使四
军一部变成骑兵。11月,三、四军在六方屯缴了当地保安队的枪支和新发的棉衣百余套,他
们从六方屯保董口中得知,驻二道河子的伪通河县地方警备队冬装刚刚发下,李延禄、赵尚
志又率队攻打。是役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百余支、新旧棉军衣200套。12月,留在依兰、方
正一带进行游击活动的四军二团、三军六团袭击了伪军由依兰向大罗勒密运货物的大车队,
缴获一批棉衣,解决了部队的冬衣。1936年1月,李延禄、赵尚志、夏云杰等三军一团、四军
一团、汤原游击总队攻打了亮子河金矿局,缴机枪两挺、步枪200支、黄金百两及军需物品一
批。5月25日,夏云杰指挥六军一、二、三团分两路袭击了鹤岗矿山镇,解除了矿山警察二队
的全部武装,缴获机枪一挺、步枪30支、子弹6500余发及其他军需物资。其他各军也都为夺
取武器弹药和军需给养广泛地袭击了日伪据点。
2.通过关系从敌人内部和敌占区内购买。1935年6月,四军军长李延禄通过地方关系与
勃利县连珠岗自卫团、依兰县钓鱼台自卫团、依兰伪军关团、土城子警察队等敌伪军内部具
有爱国思想的人建立了秘密关系,通过这些人从敌伪军警内部弄出一些武器弹药。四军进入
方正县大罗勒密后,很快与大罗勒密森林警察中队陈中队长建立了联系,陈不仅为四军及时
提供情报,还为四军供应许多弹药。同时,四军还与大罗勒密镇伪商会也建立了联系,在其
掩护下,四军在镇上开设了一家药店,采办部队需要的各种药品,并利用大罗勒密爱国商人
、育方木材公司张经理为部队采买军需物资。1935年夏,他先后为部队购买军衣300套、鞋3
00双、油印机和纸张等日伪严格控制的物资。周保中领导的五军,与宁安县的一些保甲长建
立了联系,腰岭子的刘甲长不但给五军送各种物资,还主动担负负伤战士的隐藏和治疗,并
进城为五军购买衣服、药品和其他物资。
3.进行征税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1935年周保中领导的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为解决部队
的物资供应问题,在群众中提出“有粮的出粮,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同抗日救国”
的口号,并在游击区内实行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财产和向群众部分征税的办法,解
决物资供应问题。五军在宁安曾向各区、村发了物资要求书,群众除按要求提供东西外,还
主动送衣服、胶鞋、豆油、猪肉等物品,支援五军的抗日斗争。1935年9月,赵尚志领导的东
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专门设立了路南办事处,在游击区内征收特别资金、义勇金、牛马税
、粮税等,并以此充当部队的战费、被服费和军器费。
4.建立密营、开办工厂。这是东北人民革命军为加强后勤保障能力和提高野战生存能力
的一项创造。由于日寇从1935年开始对东北人民革命军“讨伐”,并在游击区内推行三光政
策,反复扫荡和烧杀,并强迫群众归“大屯”,即所谓“集团部落”,使东北人民革命军失
去群众的支援。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武器装备和军需给养等物资供应问题,东北人民革命
军开始建立密营,开办工厂,建设后方基地。1936年春,三、六军在小兴安岭的叉巴气成立
了联合办事处,李兆麟被任命为办事处主任,负责领导汤旺河流域后方基地的建设。李兆麟
首先按照司令部的部署,带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消灭了在叉巴气、老钱柜一带的敌人,使
小兴安岭的汤旺河流域完全在抗联控制之下,然后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密营,每座密营都修建
了房舍,在附近又挖了洞或窖,贮存了粮食、火柴和盐,还备有锅和木制的碗、盆和炊事用
具。之后,在汤旺河沟里建立起帽儿山被服厂,该厂1936年秋动工兴建,年终竣工。厂房占
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全木制结构。六军司令部派得力干部任该厂厂长、党支部书记。先后在
被服厂工作过的夏嫂(夏云杰之妻)等10余人,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生产出了许多军服和
被褥等军需品。后来这个工厂又承担接收伤员任务,全厂10余人学会了护理伤员的技术,救
治了许多负伤的抗日战士。联合办事处还在叉巴气建立了兵器修理厂,修理了许多枪炮。同
年5月,祁致中领导的抗日联合军独立师在桦川县笔架山南、双鸭山西建立了被服厂,有缝纫
机六七台,工人七八名。后来又办起了兵器厂。党组织秘密从沈阳派来20余名奉天兵工厂的
工人和60多名战士,分别在老道河建起了造枪车间和弹药车间,在小白砬子建起修械所。并
从佳木斯和集贤买来机床和各种工具。为解决动力用电,专门修筑一条小水坝,用水轮带动
发电机发电。最困难的时候,就把大铁轮安装到木架上,挂上皮带,4个人轮着摇动,来带动
机床运转。修枪和造枪的材料主要是扒取日伪的铁轨。除完成修枪任务外,他们还试制成功
第一批手枪——带机头的撸子,枪面上的漆是用豆油烧烤的。独立师为此召开了庆功大会。
以后又生产出冲锋枪、手榴弹等武器。这个兵工厂后来发展成抗日联军的兵工厂。独立师用
一个连担任警卫。1938年2月在日寇的进攻下,警卫战士和工人全部壮烈牺牲,工厂被敌人炸
毁。
1936年夏,赵尚志领导的三军开辟了巴彦、木兰、通河一带新的游击区,为解决6个师部
队的物资供应、医疗、休整、训练等问题,三军在帽儿山北坡、依兰的巴兰河谷、通河的大
小古洞河、方正的大罗勒密山里、木兰的蒙古山等地,建立了多处后方密营,在密营周围设
立了小型兵工厂、被服厂、仓库和医院。三军还在密营里建立一所电信学校。这些密营成了
三、六军休整训练的后方基地。这些基地,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高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东北抗日联军阶段
抗日联军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在继承反日游击队阶段和东北人民革命军阶段的做法基础
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计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从日伪军手中夺取,这仍是军需给养的主要来源。1936年8月,抗联五军二师在林口
县二道河子伏击伪军大车队,将伪军押送的20大车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全部缴获。1937年1月
28日,抗联五军副军长柴世荣率领二师和军部直属队在大盘道伏击了乘200张马爬犁从刁翎向
林口转移的日军守备队,全歼300余人,缴获了全部武器弹药和军马500匹、皮大衣、军毛毯
及粮食。5月18日,六军参谋长冯治纲又指挥部队进行了著名的“夜袭汤原”战斗,缴获迫击
炮3门、炮弹96发、轻机枪3挺、步枪62支、子弹3.5万发、手枪5支、军马35匹。7月,六军
军长戴鸿宾又指挥部队攻克了宋家站,缴获了大量的军需物资,解决了部队的冬季服装。8月
,六军西征先遣部队强渡南北河与三军六师部队会合,共同攻下了日本木业采伐作业所,缴
获粮食30万斤,为六军远征部队准备了给养。12月,四军联合五、八军袭击了聚宝山警察署
,缴步枪143支、手枪6支、机枪1挺和大量弹药、粮食。与此同时,四军一师师长张相武又率
领部队袭击了孙大脖子屯伪军教导处,缴步枪百余支、轻机枪1挺。1937年,抗联各军经过广
泛地袭击敌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服装、马匹和其他军需品,部队的装备得到了较大
改善。如五军摒弃了杂牌枪,以连为单位均为一色枪;并配有1至3挺轻机枪,师有掷弹筒或
步兵炮、迫击炮和重机枪。
1937年以后,由于日寇的不断讨伐,抗联部队进入了艰苦的斗争时期,但为了获得武器
装备,解决军需给养问题,各部队仍不断地袭击敌人,发动了几次著名的战斗。1938年7月,
第二路军西征部队,在宋一夫、柴世荣、李延平等人率领下,一举攻占了楼山镇,缴获机枪
两挺、步枪百余支、弹药万余发和大量粮食及军需品。1939年9月18日,抗联西征三支队在冯
治纲指挥下,奇袭了讷河县城,砸开了敌人弹药库、被服库、粮库,运走了几百支步枪、3万
多发子弹和大量粮食、被服等物资。活动在虎林地区的二大队,在崔石泉、王效明的指挥下
,袭击了在乌苏里江上航行的日伪帆船,缴获700多袋面粉和萝卜干、日军军服等物资,解决
了部队急需的粮食和服装。9月20日,抗联三路军第三支队在冯仲云、王明贵的指挥下,攻克
了克山县城,缴获了迫击炮4门、步枪100余支、子弹6000发、军马40余匹。10月13日,王明
贵又率三支队攻克了嫩江县的霍龙门,缴获步枪120支、子弹1000余发、7000元现金和大量粮
食、服装、呢料、毛毯。24日,又在多布库尔河上游袭击了日本的木业采伐作业所,缴获1万
多斤大米,并用4天时间将其分散储存到密林深处。1941年3月25日,王明贵又率三支队袭击
了孙吴县南28公里的日本采伐作业区,解决了给养,补充了御寒用具,并将缴获的军马全部
装备了部队,使三支队全部变成了骑兵部队。仅抗联三路军从1939年2月至1940年10月所进行
的300余次战斗中,缴获机枪7挺、迫击炮4门、步枪1250支、手枪210支。
2.通过关系,从敌伪手中索取。1937年夏,抗联十军军长汪雅臣为解决十军子弹供应不
足问题,化装成农民,到磨石顶子独闯敌营,说服伪军邓旅长抗日救国,一片赤诚爱国之心
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邓。6月,邓旅200人配合日军“讨伐队”围剿抗联十军时
,枪口朝天放,并在撤退时,乘机把六七箱子弹扔在北沟河套子里,支援了十军。1940年9月
14日,在抗联派遣人员的工作下,驻宝清县七星河镇的伪军第三十团的机枪连哗变,王效明
率队用18辆大车运出重机枪3挺、轻机枪2挺、步枪100余支,还有大量子弹、粮食和其他军用
物资。12月25日,伪军邓旅同日军在尖山子围剿十军时,邓旅有意闪开一条缝,让十军顺利
突围,并赠送给十军几箱子弹。
3.向群众征税,这是抗联各部队解决经费问题的补充办法。抗日联军时期的税收工作,
比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时期更系统、更制度化了,税收范围也扩大了,在许多地区
设立了专门的征税机构。1937年初,北满省委和北满抗联司令部为了加强这一地区抗联各军
的税收和给养工作,成立了依东办事处(后改为哈东办事处),任命三军一师政治部主任许
亨植为主任。2月,活动在依兰、方正的抗联第三、五、八、九军和独立师负责人在依兰洼洪
召开会议,研究了部队给养和税收问题,决定各军联合组成哈东办事总处,推举宋一夫任处
长,金正国任副处长。3月,抗联第三、四、五、六、八军在克上克又召开了联席会议,会议
同意成立哈东联军办事总处,推举刘曙华为总负责人,并确定了哈东联军办事总处的任务,
主要是协调各军之间的关系,统筹解决联军的粮食、服装等物资和征收各种税款的地区。接
着,活动在牡丹江流域的抗联三、五、八、九军和救世军成立了牡丹江办事处,以收木材税
为主;活动在依兰以东各地的三、五、六、八、十一军再次成立了依东办事处,以收地税、
牛马税为主;活动在松花江下游的三、五、六、八、九、十、十一军成立了下江办事处,以
收鸦片税、牛马车税和土地税为主;活动在方正、通河的三、八、九军和救世军成立了罗勒
密办事处,以收木材税为主。
各征收办事处成立后,在各地区先后发布了征税布告。1937年8月1日,下江办事处发布
的“抗日联军征税布告”中写道:“现北满联军司令部已指示成立抗日联军下江办事处,专
门按章征收桦川、富锦、宝清、同江各县的鸦片税及春秋二季的土地税、牛马车税、交通税
并掌管有关粮秣给养的临时征发等事项。下江办事处既已征收过的各地、各军则不另行征收
。”并规定:牛马车税是按牛1头1元、马1匹两元、车1辆20元征税。8月10日,依东办事处发
布的“征收布告”中写道:“今年秋季的地税仍如从前,由三军与六军共同征收,其处理办
法如左:1.旱田每垧征收1元,水田每垧征收两元,山间偏僻地方每垧征收五角。2.因水灾
而荒废的地方,调查登记后免征。3.各甲应将实际地亩数报告纳税,如有隐蔽、欺瞒、少报
或故意妨碍拒绝、迟延纳税者,施以相当处罚。4.此次征收日期由1937年8月15日起至9月2
1日全部完,即由阴历7月6日开始征收,到8月15日征收终了。5.征收部队对缴纳地税的各甲
必须交给联军的领收证,仰各甲民众一律照章纳税。”牡丹江办事处和罗勒密办事处主要是
在牡丹江沿岸林区和通河、方正林区征收木材税,按着木材等级每根征收2至5元钱。除此之
外,还有专门向地主、富农征收的款项和粮食等。由于税收工作搞得好,抗联各军经费得到
了很好的解决,保证了这一时期部队的战斗和发展,各军指战员都按规定发给一定数量的津
贴,改善了部队的生活。
由于后来日军推行“匪民分离”政策,强制广大群众搬入“集团部落”,使抗联部队无
法再向群众征收土地税、牛马车税等,因此从1938年下半年开始,抗联的经费和物资来源开
始发生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活动在三江地区的各军,曾向猎户和皮货商征收皮革税,向沙
金区域的淘金把头征收金税,向每年冬季入山的木材业把头征收木材税。此外,还向资本家
、地主、富农强制征收救国特捐,解决了一部分急需的经费。
4.实行屯垦解决给养。由于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日伪为了消灭抗日联军,采取一系列
法西斯手段,加紧实施归屯并户,坚壁清野,保甲法,连坐法;进一步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
,制定了“经济犯条例”,将抗联所需要的粮食、服装、医药品、生活必需品等一律禁绝。
“集团部落”秋收时,由警特查清地亩,收获的粮食必须颗粒归屯入仓,一切生活必需品实
行定量供应,凡以粮食、物资供应抗联者一律枪杀,并牵累亲人,连坐邻里。日伪又动用大
量兵力对抗日联军进行了大围剿,抗联在各地建立的后方基地、密营、医院、被服厂、修械
所、无线电设施等,都遭到严重的破坏,使抗联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断粮、绝餐是常事,
为了使抗日斗争坚持下去,从1937年开始,抗联各部队开始屯垦种地,解决给养。1937年初
,抗联七军军部及其所属各师派出部分人员,在虎饶地区建立密营,并在密营周围开荒种地
。11月,抗联第二路军在宝清召开了五军东部部队干部会议,总指挥周保中根据七军的经验
,在会上提出:大量储备给养和军需物资,并要利用后方老弱病残人员实行部队自耕,以防
敌人的经济封锁。1938年春,七军独立团在秃顶子建立了密营,种了几十垧玉米,还修盖了
能容纳二三百人的房屋。1939年春,抗联七军又派出部分人员,秘密建立临时密营,在深山
老林里找出小块向阳荒地进行开垦,种植上玉米、萝卜、土豆、白菜等,准备冬季给养。七
军三师补充团到虎林县同五军三师九团一起在老秃顶子、马鞍山一带深山老林里开了几十块
自耕基地,共有二三十亩,为当年冬季解决了给养。5月,七军一师到大旗杆以后,派出一部
分人员进行种地,解决给养。在饶河活动的三师,在独木河一带开荒种地,还派出部分人员
到十八垧地、大旺河子等地,建立临时密营,开荒种地。这年秋天,七军政治部主任郑鲁岩
叛变,使七军原来的密营均遭破坏,但七军三师建立的临时密营所种的各种作物保留下来。
这年冬天,七军200余名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用开荒种植的玉米、冻土豆,采集野干菜来充
饥。活动在下江的三、六、十一军都积极地进行了屯垦,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抗联进入
到最艰苦的时期,绝大部分部队已进入到苏联整训,小部队留下来坚持斗争,仍继续屯垦。
1942年12月1日,周保中给第二支队刘雁来信中指示:“去年耕种的田地,要找可靠的百姓耕
种,也可以交给他们食粮和种子……寻觅身心健康的百姓五、六名在虎林、宝清三不管中间
地方开垦耕种五、六垧地,因若为距离遥远,搬运粮食困难时,可在收获前强夺日军军马十
匹,即日交三不管地区。我处因无左列种子,希按数购买准备妥当:白菜种子半垧地份,小
白菜种子半垧地份,鸦片一垧地份,烟草种子半垧地份,辣椒二十亩地份,葱种子四亩地份
。”从信中可以看出,抗联小部队在执行各种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屯垦工作,在人员紧张
情况下,就找可靠的群众帮助耕种,以解决给养问题。而在苏联整训的部队,除苏方供应部
队给养外,仍要由自己动手开荒种植,以解决蔬菜和烟草的问题。
5.建立被服厂缝衣队解决服装。除李兆麟领导建立的帽儿山被服厂和祁致中领导建立的
双鸭山被服厂外,1936年8月,抗联五军副军长柴世荣在四道沟子密营里建立了裁缝所。同年
冬季,抗联四军在大叶子沟的密营里建立了由20多名妇女组成的被服厂。后来由于日寇的“
讨伐”和叛徒的出卖,大部被服厂分别在1937年和1938年初被敌人破坏。抗联进入艰难时期
后,仍在密营地组织人员进行服装生产。1937年,抗联七军在暴马顶子、十八垧地、大叶子
沟、四合顶子等地的密营里,成立了30余名妇女组成的缝衣队,到年底发展到130多人。193
8年春,七军独立团在秃顶子密营组建了缝衣队,共有10余人。11月,李兆麟率六军教导队和
十一军西征前,为解决战士冬装,指挥部队袭击了鹤岗市郊日本仓库,缴获一些棉花和布匹
,然后发动战士自己动手做,缝制了100多套棉衣。
6.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在整个抗联时期的对敌斗争中,人民群众都给了抗日联军以极
大的支援。1936年8月,同江、富锦地区的群众给抗联部队一次募捐了4万多元抗日经费。19
37年6月下旬,抗联五军二师在李红眼子东山与300多名日军进行了激战,当地男女老少,冒
着枪林弹雨给战士们送水送饭。1938年11月,李兆麟率队西征前,因战士棉衣没换齐,山里
群众知道后,主动送来一部分棉衣和棉被。1940年12月25日,抗联十军在尖山子的密营被敌
人利用叛徒破坏,粮食全部被敌人毁掉,十军战士处于绝粮境地。这时,东沙河子屯18位农
民冒死给十军背来了粮食。1941年以后,活动在庆安、铁力一带的朴吉松小分队,活动在巴
彦、木兰、东兴一带的张瑞麟小分队的粮食和给养全靠群众的支援。张端麟小分队在东兴头
道河子、二道河子、三道河子山边炭窑工人中发展100多名反日会会员,这些会员除为小分队
侦察敌情外,还积极为抗联筹备粮食和物资。
7.采取“轻兵行军”战术,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从战术上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是抗日联军
在对敌斗争中总结出的一条经验。抗联大发展时期,即1935年至1937年上半年,抗联曾有过
几次大的征战,采用的战术是集中几个军进行大部队活动,而且往往都是骑兵部队,结果造
成筹集给养的困难。因人多马多,筹集的粮秣就相对要多,因此,从一两个地方就很难筹集
够,往往要从几个地方筹集,增加部队活动的困难,造成一定的损失。抗联及时总结了这个
教训,1938年冬进行的三、六、九军西北远征及以后的各次远征,都采用小部队远征方式,
称之为“轻兵行军”,即三十余名,四五十名、最多七八十名人员组成小部队进行远征,然
后,都集中到达同一目的地,再开辟新的游击区。采取这种轻兵行军的战术,有效地提高了
后勤保障能力。这种方式人少、用粮少,也比较简单方便,在一个地方筹集就够了,也是群
众物资能力所能担负得了的,部队指战员都能及时吃上饭,既加速了作战的速度,也缩短了
筹集给养的时间。
8.广泛建立密营,多处储存物资。密营是抗日联军在同日寇作战中为加强后勤保障能力
的一种创造,是抗联部队既能有效地储存粮食、弹药、食盐等各种物资,又有屯垦生产粮食
和进行休息整训的后方保障基地。1936年秋,赵尚志率一支500余人的骑兵部队进行西征,行
程2000多里,取得了冰趟子和龙门战斗的胜利,歼敌二三百名,于1937年返回汤原密营休整
,三军五师东征下江,攻克佛山县城后,也返回汤原密营休整。冬季,四军还在大叶子沟密
营有计划地进行了整训,军长李延平亲自上军事课和政治课,军部秘书彭施鲁担任文化教导
员,给战士们上文化课。自从密营被创造出来以后,抗联各军都广泛地进行了建立密营的工
作。1937年3月,抗联五军还把在依东、富锦、宝清地区建立密营作为军事行动计划中的重要
内容列入。吉东省委成立后,五军为管理密营和筹备给养特设置了土龙山后方基地留守处,
李兆麟任主任,管理小兴安岭地区的密营。1936年至1937年抗联各军在小兴安岭、完达山、
张广才岭、长白山的深山密林中建立了几十处密营,使抗联部队有了可靠的后勤保障能力。
因此,日寇在讨伐和围剿抗日联军时,把抗联的密营作为进攻的重点目标,他们调动了大批
军队,采用了“篦梳式”、“踩踏式”战术,对抗联部队和密营进行反复搜索,使抗联在依
兰刁翎地区和宝清、汤原的密营遭到严重破坏。原有的密营遭到敌人的破坏后,抗联各军又
不断地建立起新的密营和大量的临时密营。1940年10月,抗联三支队在冯仲云、王明贵领导
下,在大兴安岭的多布库尔河区又建立多处密营,储存了从日寇手中缴获的1万多斤大米和其
他物资。1941年1月,三支队又在格尼河地区建立了密营,储存了大量粮食、干菜、食盐和其
他物资。保障了三支队在大兴安岭地区进行游击活动的需要。
9.以各种手段提高野外生存能力。抗日联军在同日伪的长期斗争中,遇到难以想象的艰
难困苦,有时因敌人疯狂讨伐,破坏了密营、断粮断炊是常事;有时因长途行军作战,给养
断了也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抗联战士想出许多生存的方法,象捕鱼、采集各种野菜野果
,抗联战士一般的人都能识别出十几种能吃的野菜和十几种野果,有的能识别出几十种能吃
的野菜。有的抗联部队突围后为了甩掉敌人,一天没吃饭,饿了,摸黑也能采几把“老桑芹
”、“燕子尾”充饥。这充分说明了抗联战士对各种野菜的熟悉程度。从春天开始直至秋天
,能一茬接一茬地采集各种野菜、野果充饥。黑龙江的初春还寒气袭人的时候,有一种叫“
驴蹄子菜”的野菜就已经生长出来了。1943年3月,张瑞麟小分队在寻找于天放小分队时,因
断粮就靠采“驴蹄子菜”,掺上一些冻土豆来充饥。当抗联进入艰难时期,各支队的战士在
夏季断粮断炊时完全靠采集野菜野果和猎取一些野兽及捕鱼来充饥。在冬季就靠吃野干菜充
饥,以此来求生存。甚至在严重断炊的情况下张瑞麟小部队的抗联战士还煮吃靰鞡鞋。他们
先用火把牛皮上的毛燎光,再到水沟里洗净,然后剁成小块炖煮了吃,有时还挖草根、扒树
皮吃,求得生存,坚持同日寇斗争。
二、卫生勤务保障
东北抗日联军的卫生勤务保障工作,在抗联的14年苦斗中,从无到有,为保证部队战斗
力、坚持抗战到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卫生勤务组织体制
抗联初期的各抗日游击队,都没有编配正式的卫生机关和医疗机构。1934年后,抗联各
部先后从城乡动员了一部分医生参加到部队中来,还有的从原抗日义勇军中改编过来一部分
医务人员,开始设立了卫生勤务部门。抗联一、二、五军在1934年至1935年,军部编有军医
处,师编有卫生队,团编有医官,连编有卫生员;较大的独立团也编卫生队。有的军还设有
后方医院和密营医院。卫生训练机构由各军的医疗队负责。如抗联六军的医疗队由部队老医
务工作者王耀钧任队长兼教员,学员是从各团挑选出来的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卫生素养的年轻
战士。每期20人,学习2至3个月。学习内容主要是医护基础知识和战伤的抢救及常见疾病治
疗和护理,共办了3期。1941年至1942年8月,驻在苏联境内的抗联北野营正式编有25人的救
护训练排。此外,抗联还曾利用苏联的训练机构,培训了一批医护人员,前后共选送3批,第
1、2批各20人,第3批10人,学期半年。
(二)医护队伍
抗联部队中的医务人员主要由下列几种人员构成:一是抗联部队内编有的医生。较有名
望的如三军军医张险涛,五军军医管毅,六军军医王耀钧等。二是由抗联部队直接领导的在
地方开设药店的坐堂中医。1934年抗联六军就派人在鹤岗市旧街基开设德泰和中药店以掩敌
耳目。中药店同时被指定为抗联的联络站。医生翟延令坐堂行医兼卖中西药,经常为抗联伤
病员进行治疗,还为抗联采购药品、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第三是利用地方党负责开设的药
店、医疗所为部队进行医疗服务。如讷河县老莱镇庆端中药店是当地地下党开设的,请来坐
堂中医赵麟阁给抗联伤病员治疗伤病,他还向抗联献过接骨丹药方。第四是农村的中医。他
们绝大多数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只要抗联或地方党找到他们,一说是打日本鬼子受的伤,他
们都积极主动甘冒风险为抗联战士治伤。1937年六军在讷河北一次战斗中受伤的5名抗联战士
,因离后方医院远,就近安置在附近的山里养伤,并请来一位农村中的老中医给他们治疗。
老中医每天和5名伤员吃住在一起,还担负起做饭、拾柴、煎药和冲洗伤口的工作。第五是抗
联部队中的“土医生”。抗联在长期艰苦斗争中,由于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抢救治疗,造成很
大伤亡。许多抗联部队为此开始了群众性的自医自救活动,抗联干部采取各种途径向中西医
生学习包扎、止血等救护知识,平时还注意在群众中收集偏方和向有治伤经验的老中医学习
制药,把偏方、秘方都记在笔记本上,还制做一些红伤药随身携带,以备抢救伤员之用。因
此,抗联战士都称那些懂得医道的干部是“半拉子医生”。第六是利用同情和支持抗联的城
市医生。1934年9月,抗联三军的韩光大腿负贯通伤,后化装住进哈尔滨南岗区市立医院,得
到该院外科副医长张柏岩的精心治疗后痊愈。1936年8月,六军战士王占甲在截击敌人军用列
车时,大腿部中弹,造成粉碎性骨折,部队通过地方关系从佳木斯请来外科医生给王占甲做
了截肢手术,才保住了生命。
抗联各部队还逐步建起了护理人员队伍,护理人员主要由以下几种人员构成:一是各军
医疗队培训出来的卫生员,六军培训3批共60余名。二是被服厂的女战士兼作护理工作。她们
大都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了护理技术。三是负轻伤的抗联战士,他们不但要照顾自己,还学
习一点护理知识,担负起护理重伤员的责任。
(三)医疗救护工作
抗联初期各军都在游击区组建了一些小型医院,有条件的还建立了较大的后方医院。后
方医院都有较固定的房舍、床铺,备有扩创、取弹片、缝合等外科医疗设备。医务人员都是
医药合一,既管医又管药。1934年初,抗联二军在吉林黄崖特区组建了后方医院,医院的领
导和医务人员都比较齐全,还备有一定数量的器材、药品和卫生材料,能收治七八十名伤病
员。1935年在日寇的进剿下曾撤至宁安县境内。1936年抗联五军在牡丹江北四道河子沟里也
组建了后方医院,房屋是干部战士自己动手伐木建造的,药品器材和被服是用缴获伪军1个团
的战利品装备起来。安放了70余张床铺;在距这个后方医院20里外的五道河子还设立1个30张
床位的分院。其中有中西医务人员十几名。五军军医处长兼任医院院长。
当抗联进入艰难时期,由于日寇的围剿和讨伐,后方医院几乎都被破坏,医务人员也大
部牺牲。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保证战斗力,抗联各军又建立起了密营医院。密营医院除有简
易房舍和床铺外,一般都没有专职医务人员,护理工作也由被服厂的女战士兼理。药品和医
疗设备也缺乏,西药几乎没有,多用中草药和盐水处理伤口。治疗内科疾病也都用民间疗法
针灸、拔罐子、推拿、刮、挑等。六军在汤旺河沟里的帽儿山被服厂,从1936年春就开始接
收伤员,既是被服厂又是密营医院。1938年3月,这所密营医院因日军讨伐队的进剿,转移到
格金河后方。1936年冬五军在吉林省三道通也建立了密营医院,收治了一部分伤员。抗联其
他军也都先后建立了许多这样的密营医院,五军在宁安的马厂、二道河子,六军在伊春的四
块石、老等山,七军在宝清的锅盔山、桦川的七星砬子,三路军在德都的朝阳山、南北河子
、萝北的麻花林子等地建立了密营医院几十处。
治疗工作都依据客观条件,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一是把伤病员送到后方医院或密营医
院治疗;二是把伤病员安置在可靠的农民家中养治;三是隐蔽安置在深山密林里养治。抗联
发展时期,战斗下来的轻伤员都是送到后方医院治疗或安置在深山密营里养治,重伤员都是
交给地方党组织安排在群众家里养治。1934年9月,三军领导人韩光负伤后,先后住在珠河(
今尚志县)山沟里柳河子屯沙老三家养治1个月,因敌人搜查很紧,几次转移,最后转移到乌
吉密附近的四方顶子西坡的一个烧炭窑洞里。后来三军军长赵尚志的手负伤,赵一曼颈部生
疖子都在那里养治过。1936年8月,七军参谋长彭施鲁右小腿负伤,七军把他隐蔽在宝清县的
一片沼泽地中间的灌木丛林里,由专人负责照料,养了半个月后,伤愈归队。1937年8月,六
军在西征攻打海伦县叶家窝堡时,军直属团政治部主任王钧等40余名指战员负伤,因在新区
无后方医院,就把他们安置在海伦县东南的山里,并派了1名医生给他们治疗。六军军部理发
员李兴汉在1937年攻打克山县城的战斗中右锁骨被炸伤,部队把他安置在克山县靠山屯王永
田家养治,经过4个多月治疗后,痊愈归队。1938年后,抗联进行到艰难时期,一般都是把三
五名轻重伤员集中在一起,选择距敌远又可较长时间隐蔽的深山密林里安置,留些粮食、食
盐和药品等,由轻伤员护理重伤员。六军三师战士王福臣1939年秋左髌骨负伤,部队把他和
另外两名伤员送至德都县朝阳山密林里养伤,一直到治愈。也有的安置在农民家中养伤,19
40年抗联三支队医生王耀钧在呼伦贝尔盟五马架战斗中臀部负伤,支队长王明贵和团政治部
主任王钧亲自把他安置在大杨树农民盖辛亚家养治。
抗联在战场上的救护工作,采用了自救互救的方法。由于抗联缺少医务人员,迫使指战
员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都很注意学习医疗救护知识,一般的都会包扎、消毒、止血等操作技
术和碘酒、雷封诺尔等药品的使用方法。1935年10月,五军军长周保中在指挥攻打宁安县城
时右小腿负伤,子弹滞留在胫腓骨间,由于无医生,缴获的药也不敢用,在不施麻醉的情况
下,由副官用沸水消毒后的剃头刀豁开皮肉,将子弹头取出。1937年冬,六军三师师长王明
贵在桦川县大石砬子屯与日寇战斗中右膝盖下中弹,子弹滞留在髌骨中,他叫战士向群众借
来剃头刀和钳子,在锅里煮沸消毒后,自己用刀先豁开皮肉,然后用钳子将子弹从髌骨中拔
出。1939年春,抗联三支队在伊春与敌遭遇,在战斗中支队领导陈雷的左腕静脉血管被子弹
打断,流血不止,支队长王明贵就用剥去皮的柳树条做消毒镊子把纱布压迫在血管断端,再
包扎止血。负伤的指战员经自救互救后,大都要转移到密营医院或其他安全可靠的地方养治
。不能行动的重伤员输送就成了大难题,靠人背或抬,困难相当大。抗联战士为此发明了一
种马担架,用两匹马前后排好,把马架子穿进蹬上的吊绳里,再用绑腿绑结实,伤员躺在马
架子上,马鞍上仍坐着战士,过河时前后两人把担架提起来,不使伤员着水,用这种担架安
全、迅速地输送了许多重伤员。六军二师师长张传福负伤后就是用马担架送到密营医院的。
(四)卫生防病工作
抗联的卫生防病工作,也是经过无数次经验教训之后,逐渐认识到并重视起来的。抗联
初期,由于在部队中没有开展卫生防病工作,指战员染上疾病和发生食物中毒的事时有发生
。三军因有的战士常年不洗脸,夏季腹泻冬季冻伤的很多。1939年春季,抗联三路军在德都
县朝阳山后方基地,因用生了芽的土豆烙饼,70余人食后中毒,战士昏迷呕吐,卧床不起,
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这些经验教训使抗联各军领导逐渐认识到,必须在部队中开展讲
卫生防疾病的教育。二、五军领导重视的早,开展得好,经常教育部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在攻克下城镇和较大据点后,缴获的粮食和副食品很多,就宣传不暴饮暴食,防止生病。因
此,二、五军因患病减员的比较少,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抗联各军还根据各自的不同条件
,采取了一些必要的卫生防病措施:
一是改善居住环境。1938年后,由于敌人的疯狂讨伐,抗联各部队都不能住宿在老百姓
家里,只好露宿在深山密林里。五军为便于野外宿营,防止生病,就每4人发一顶帐篷,帐篷
内安装一个铁桶改制的炉子。备有斧子和铁锅,便于生火取暖和烧开水喝及洗脚。抗联各军
还在后方密营里修筑起半地下的简易营房,供培训干部和部队休整时居住。半地下房屋没有
窗户,两侧设门供出入和通风换气,屋中间用石头砌一个炉子,两边搭铺。房屋冬季用厚土
压上以保暖,夏季苫草避风遮雨。各部队还规定,凡在一地宿营3天以上,每班或排要修1个
临时厕所,用后掩埋。到极困难时期,抗联密营的房子大都被敌人破坏,部队只得在野外露
宿,夏季就选择在背风处,把蒿草压倒,升起篝火,驱赶蚊虫,然后围坐在一起休息;冬季
就把积雪扒开,四周推起雪墙,背风处留门,中间升起篝火,进行取暖和做饭。各部队在野
外露宿除派出岗哨警戒外,每个火堆还指定专人值班,添柴看火,并负责督促战友翻身,以
防熟睡后烧着衣服和着凉生病。
二是搞好个人卫生。抗联各军对搞好指战员的个人卫生逐渐重视起来,提倡每天要洗脸
,冬季要用雪擦洗脸和手,以增强对严寒的抵抗力,预防感冒。各部队都备有理发工具,军
部还编有理发员,要求每人每月理发1次。夏季部队和后方人员都要到江河里洗澡。冬季在屋
里或窝棚里也提倡勤洗澡。各部队普遍要求指战员在行军后要用热水洗脚,以防止冻伤,解
除疲劳。灭虱是各部队普遍重视的事,指战员常用开水煮、篝火烧,冬季用冻的方法消灭虱
子,还学习朝鲜族用杆捣衣的方法,消灭虱子。洗衣服没有肥皂,战士们就用草木灰过滤水
来代替肥皂。
三是设法改善伙食增加营养。1938年后,抗联在给养问题上发生发了极大困难,不仅粮
食吃不上,蔬菜也是缺乏的。这时期抗联指战员的体质普遍下降,部队的夜盲症、坏血病逐
渐多起来。为了增强体质,防止营养缺乏症,抗联指战员在山区群众的帮助下识别和寻觅野
菜,除食新鲜野菜外,还在夏秋两季晾晒许多干野菜,贮藏山洞中,供冬季食用。秋季还大
量地采集榛子、橡子、松籽等果仁和山果。此外,还猎获鹿、狍子、熊和野鸡、野鸭等野兽
飞禽,改善伙食,增加营养。
四是作出“两带两采”的规定。抗联为搞好卫生防病工作,规定每个人都要随身带火种
(火柴、火镰、火石)和一包盐。火主要是用它在夏季驱蚊,遇雨淋湿后烘干衣服;在冬季
生火取暖,常年喝开水和野炊也都要火。因此,抗联战士都要把火视为命根子。盐是用来洗
伤口的。“两采”即采中草药和采野菜。所有抗联战士不论到山区还是到草原,都必须执行
“两采”。采集中草药是用来防病的,中草药主要用串地龙、暴马子、马尿臊、马粪包、黄
杨、黄柏、黄芩、五味子等。采野菜是为了充饥和治疗维生素缺乏症,经常采集到的野菜有
江葱、寒葱、枪头菜、苋菜、婆婆丁、蕨菜、山白菜、明叶菜、二荚芹、水芹等几十种,还
有黄花菜、元蘑、薇菜、松蘑,黄、白、松、榛等覃头及猴头,木耳等。
(五)医药来源
抗联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的来源有3种途径。首先,是从敌伪手中缴获。1936年
抗联六军攻占富锦县的沙岗和夹信子时,缴获了不少药品,有绊创膏、吗啡、硼酸软膏、樟
脑、奎宁等和体温计、注射器等器械。同年,五军建立的四道河子后方医院所装备的药品、
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及被服等都是缴获敌伪的。1937年抗联三、六军西征时一度攻克讷河县
城,在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到医院弄了一麻袋药品、器械。其次,是通过关系在敌战区采
购,1935年抗联在鹤岗秘密开设了德泰和药店,一次就购买药棉5包、绷带20轴、纱布5匹、
凡士林5瓶,内外伤药约5斤。1935年抗联四军在方正县大罗勒密镇开设了一家药店,采买部
队需要的各种药品。五军还通过一些保甲长进城为部队采买需要的药品。第三,是自己动手
采集中草药,制成丸、散、膏、丹或煎服。1937年7月,六军西征到西荒水草地,因喝多年污
锈水,很多人拉了肚子。医务人员刮柞树皮内那层软皮熬水喝,很快控制了病情,止住了腹
泻。10月,伊春的帽儿山被服厂兼做密营医院后,收治了20多名伤员,因无药品,被服厂的
女战士们在医生带领下,上山采集治伤的冻青,洗伤口用的老鸹眼,还有山花椒、暴马子等
。抗联七军还采集错草、白芍、黄芩、黄柏、黄连、蒲公英、益母草、五味子、杏仁、满山
红等中草药为负伤的战士治疗。第四,自制医疗器械。1938年冬,抗联一路军军需部长朴淳
日的脚趾冻烂,需要做手术,因没有手术锯,医务人员就用铁罐头盒制作了一把手术锯,截
断了负伤战士的冻伤坏死脚趾。除自制外,抗联战士在自救互救中还充分利用剃头刀、钳子
等工具经煮沸消毒后做医疗器械使用。抗联六军三师师长王明贵还利用柳树条,经扒皮后做
镊子来压迫止血。
抗联在14年的艰苦斗争中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卫生勤务保障经验,这不仅有着深刻的历
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很好地总结这些经验,对提高部队的野战生存能力,加强
医疗保障工作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