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伪满洲国军的后勤供应

  一、后勤机构
    伪军“建军”伊始,即在日本关东军监控之下建立后勤机构,并多次进行“整备”。19 32年3月1日进行了第一次整备,编制如下: (见附图B0090002)
    1933年4月开始,伪军政部在日本关东军的监控下对伪军进行了第二次整备,充实和调整 了后勤机构,见下表:
    1934年3月1日,伪军政部又开始第三次整备,同年7月,撤销各省警备司令部,成立军管 区,在齐齐哈尔成立第三军管区,哈尔滨成立第四军管区,军管区的后勤机构设置如下:
    同时,伪军政部又将哈尔滨北满铁路军医院的军医养成处改为哈尔滨军医养成处,1935 年5月又改称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同时期还建立了陆军军需学校、陆军兽医学校、陆军卫生 材料厂,军政部病院等机构。1936年,伪军政部在牡丹江成立了第六军管区。1939年,在佳 木斯、北安、密山成立第七、八、十一军管区,都建立了相应的后勤机构。
    二、被装给养
    (一)被装
    1932年5月,伪军政部接收了日本关东军移交的原东北军奉天被服厂和皮革厂,并改建成 陆军被服厂。同年6、7月又接收了吉林被服支厂和齐齐哈尔被服支厂,并开始生产被服装具 ,用5个月时间完成了5万名伪满洲国军的军装生产,使伪满洲国军统一了服装的样式和颜色 。齐齐哈尔被服支厂生产的被服负责供给驻黑龙江地区的伪军。1934年4月被服总厂又在哈尔 滨设立了派出所,所生产的被服主要供给中满和东满的伪军。伪满洲国军服装样式与日军大 致相同,相应兵种的领章颜色也是一样的,但领章的形状与日军 相反,即:
    伪军政部规定,准尉以上人员的服装一切费用自付,初上任时要从薪饷中支付150元。军 士以下人员的服装是固定的,每年3装,费用由政府拨给,每年每人40元。士兵着的服装大部 分是棉制品,只有驻在城市的部队和宪兵的服装后来逐渐改发绒线制品。被服分军士、兵用 被服和官长用被服,并根据军人身高情况把服装分为1、2、3、4、5号。生产被服的材料主要 由伪满洲国的纺织和毛纺等“株式会社”供应,不足时从日本、朝鲜等国进口。
    伪军各部队需要服装时,先呈请到军政部,由军政部根据各部队的需要量,下达计划给 被服厂制做。1937年,伪满军政部对防寒被服进行改制,呢衣裤、单衣裤、防寒裤均改为马 裤式,防寒帽改为布面绒帽耳,皮手套由山羊拔毛皮改为绵羊皮,皮袜子仍用狗皮。为改进 服装质量,伪满军政部军需局在被服厂内还专门设立一个研究所,聘请一些专门人才,对被 服装具进行研究制做。伪满部队士兵穿的鞋开始都是自己买的,属于私人用品,后来改为洒 鞋和帆布鞋,军官发皮鞋。
    1942年3月,伪满陆军被服厂改编为军需总厂,哈尔滨、齐齐哈尔设支厂,生产的被服供 给驻北满的伪军各部队。
    (二)给养
    伪军建立之初,经常配合日军镇压和围剿各地抗日武装,由于在给养运输方面有无法克 服的困难,伪满军政部军需司规定:进剿抗日武装的部队一律由供应实物改发代金,每人每 月粮食费是伪币4元6角,马每匹每月饲料费是6元。将辽、吉、黑、热各省经费拨归各省警备 司令部,各省警备司令部军需处长为支出官,每月所需经费编造使用计划书,送军政部审核 后,即可在当地银行支取军需经费,发给部队在各地购买给养;但伪满军给养很少购买,都 靠掠夺老百姓的粮食来解决。后来,伪军在配合日军讨伐牡丹江、密山地区的抗日武装时, 由于两地的“治安情况不好”,需要长期驻扎,伪满军又实行了定额给养的办法,即由伪军 军需官找驻地伪村镇公署或伪警察署,将定额指标交给他们,由其负责办理部队给养。
    1942年3月,伪满陆军被服厂改编为军需总厂,并增设了粮秣课,负责粮秣的补给业务, 对部队进行给养的实物供应。齐齐哈尔被服支厂和哈尔滨被服支厂也都改为军需总厂的支厂 ,增加了对黑龙江地区伪满部队的粮秣补给业务。1944年3月,伪满军政部在新京(长春)建 立了粮秣总厂,并将军需总厂的粮秣补给业务交给了粮秣总厂。粮秣总厂负责全部伪满军的 主食、副食、调味品和军马饲料的调拨供应,以及进行各种军需食品的试验研究和制作。
    伪满洲国军的军需给养完全操纵在日本关东军的手里,所有军需部门都由日本关东军派 人充任要职,执掌财经、军需大权。
    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对各类战争物资的需要量急剧增加,加紧了对伪 满洲国境内的各类物资的掠夺,为适应日本帝国主义的需要,伪满政府于1937年5月颁发了“ 军需征发法”,实行了“物资统配”制度。在物资统配制度下驻黑龙江地区的伪满洲国军所 需各类军需物资更加困难,被服装具、建筑材料、办公用品、粮秣等物资都要向军事部军政 司军务科提交报告,经批准后,由军械厂、被服总厂、卫生材料厂、粮秣总厂等补给部门根 据物资批文进行调拨,但由于物资缺乏也不能保证供应。
    三、医务
    (一)陆军医院的建立
    伪军政部于1934年7月,在黑龙江地区设立第三、第四军管区。第三军管区在齐齐哈尔建 立了陆军医院和黑河分院,第四军管区在哈尔滨建立了陆军医院。1936年9月,又在黑龙江地 区设立了第六军管区,并在牡丹江建立了陆军医院,同月,伪满洲国军政部发布了《陆军病 院令》,将所有陆军医院分为一、二、三等,哈尔滨陆军医院为一等,齐齐哈尔陆军医院为 二等,牡丹江陆军医院为三等。1939年,随着在黑龙江地区增设了第七、八、十一军管区, 同时建立了佳木斯陆军医院、北安陆军医院、密山陆军医院。
    (二)医务人员
    伪军建立之初,为改变医务人员缺而弱的状况,1933年伪军政部在哈尔滨建立了军医养 成处,编制78人。同年7月,伪军政部又在哈尔滨建立了陆军军医学校,并招收了第一批学员 ,学员分甲、乙两种。乙种学员是从中学毕业生中选拔的,入校学习4年,毕业后到伪军中任 见习军医;甲种学员是从毕业的乙种学员中选拔一部分,留校再学习一年。1935年至1937年 ,伪军政部医务课还向日本陆军军医学校派遣了3名短期留学生和3名长期留学生。1936年, 伪满军政部从各医学院校中征召了146名毕业生入伍,分配到各陆军医院任军医,同时,日本 关东军还派64名日系军医到伪军中工作。到年底,伪满洲国军队中的医务人员总数达2200名 ,军医、司药约600名,护士长、护士约1600名。1938年,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第一期毕业生 又充实到各陆军医院,至1945年,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每年都有毕业生分配到伪满洲国军各 医院和部队中。
    (三)司药、药物、药材
    1935年2月15日,伪军政部发布了《卫生材料规则》对各卫生机关备用的卫生材料的品种 和数量做出规定,并逐次进行了整备充实,还对各军管区医院的司药人员进行了配备。同年 8月又制定了“陆军药名聚览”。1936年3月4日,在奉天陆军医院内附设了陆军卫生材料补给 部,负责伪军的医疗器械和药材的保障工作。同年9月1日又在奉天陆军医院内建立了陆军卫 生材料厂,负责供应各军管区陆军医院的卫生材料。1938年4月,卫生材料厂改称陆军卫生工 厂,黑龙江地区的伪军队所需的药品和其他卫生材料也均由陆军卫生工厂供应。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日军的药品供应紧张,伪军的药品和卫生材料的保障 也就更为困难,为解决药品供应问题,日本关东军和伪军的医疗部门加强了对中药的研究利 用,还对东北地区的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在伪陆军军医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兴安北省药用 植物调查》、《简易草药疗法》、《满洲的草药》、《喇喇甸子药用植物栽培》等研究文章 ,并大量地制造了各种中药制剂。为解决中草药的原料不足问题,伪军还在奉天东陵区开辟 了大面积的药用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