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的卫生勤务
(一)领导机构的组建与发展
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随联军总部移驻哈尔滨,组建了吉黑军区卫生
部,负责组织哈尔滨市地方医院收治四平保卫战下来的伤员。同时,辽西军区卫生部北上齐
齐哈尔与嫩江军区卫生部、新四军三师卫生部合并组成西满军区卫生部。6月,在哈尔滨单独
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1947年9月,联军总后勤部分设了东、西线后勤司令部,东、
西线后勤卫生部也随之组成,担负组织战役卫勤保障和指挥所属医院收治、后转伤病员任务
。东线卫生部驻通化,辖后方医院3所、附属医院1所、医学专科学校1所。西线卫生部驻郑家
屯,辖后方医院5所、兵站医院4所。东西线卫生部根据总部作战意图,将所属医院依次前伸
,靠近作战部队,收容和后转伤病员。同时,又派出手术队(组)和医疗队加强前伸的医院
,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治疗,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残废率。这一措施,应该说是人民军队在
东北战场上卫生勤务保障工作的一大改革。
1948年1月,联军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改称东北军区后勤部
卫生部,各军区、各纵队也都相继组建了卫生领导机构和训练机构,黑龙江地区的4个三级军
区,合江、黑龙江、嫩江、松江省军区组建了卫生部,并辖一部分后方医院。各纵队卫生部
编制与各军区基本一致,但还编有担架营共4个连,每连130人。还有一所编有130余人、收容
量平时300人、战时1000人的野战医院。各师卫生部编有医政、保健、材料、总务4个科,共
60余人,还编有98人收容量300人的野战收容所,各团编有50余人的卫生队,收容量100人,
并设有卫生员训练班,负责对连队卫生员的训练,补充战时需要。营编有卫生所,连编有两
名卫生员。东北军区首届卫生会议后,为加强对卫生防疫工作的领导,决定各军区、各纵队
卫生部设保健处,师卫生部设保健科,团卫生队设卫生长,营设防疫员。
(二)军队医院的组建与发展
1946年民主联军总卫生部成立后,开始组建医院,除接收的敌伪陆军医院外,还征用部
分煤矿、铁路等医院,逐步改造成军事医院。截至1946年底,共建医院41所,收容量为2505
0张床位。1947年又新组建了13所医院,共有医院、疗养院54所,编制床位总和增加到40030
张。1948年东北军区卫生部对所有医院进行了整编,统一了番号,后方医院35所、兵站医院
11所,中国医科大学及所属4个分校组成12个分院,另外冀察热辽军区的4所兵站医院、8所后
方医院也划归东北军区领导,医院、疗养院总数达到60所,编制床位总和为11.2万多张,开
始有了明确编制。1948年3月东北军区首届卫生会议,把所属医院编成4种类型:一是后方医
院,编有3个所,收治伤病员1500人,向分科重点发展,二是兵站医院,编有3个所,收治伤
病员1000人,属于半流动性质,收治前方下来的重伤员,技术状况与医疗设备较好;三是野
战医院,编有3个所,平时收治伤员300人,战时1000人,隶属纵队,随部队活动;四是传染
病院,主要根据传染病发生情况收治。医务人员的编制按1:3配备(工作人员1人,休养3人
),重伤员医院为1:2。各类医务人员与休养员的具体比例数,医生是1:80,司药是1:15
0,护士是1:12,护理员是1:10,化验员、放射技术员每个医院配备两名。1949年初,除随
野战军开进关内的医院外,东北军区共辖有5所医院,编制床位70364张。
1946年至1949年东北民主联军所属医院在黑龙江地区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三)医务人员队伍
东北民主联军所属医院医务人员的来源及医疗队伍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从关内各解放区随部队迁入东北的医疗骨干,约6000余人。这些骨干力量多数充实
到接收过来的原日伪各类医院中任领导职务或技术骨干。
二是接收投降的日军医务人员约5000余人。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为战争服务,在兴山中
国医科大学任教的,在密山第九后方医院做医疗工作的和在佳木斯卫生技术厂做技术工作的
日本人都在医疗工作中起了骨干作用。
1947年一年就有1000多人立功受奖。
三是在历次战斗中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军队医院人员约500余人。这些人员经教育,政治觉
悟普遍有了提高,大都能积极地为自卫战争服务,为东北的解放做出贡献。
四是创办各类医务院校和训练班培训,共培养医生、医助、化验员、司药、护士、助产
士、调剂员共2.38万余人。兴山中国医科大学为适应战争需要,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指出:基
础(课)服从临床(课),临床(课)服从战争需要。破除旧制,实行专科重点教育,从19
46年8月至1948年9月的两年时间里,为部队输送了19期毕业生,共1731名“政治坚定,技术
优良”的医务干部,解决了战争的急需。卫生部为培训药工人员于1947年在佳木斯组建了东
北药材专科学校,齐齐哈尔西满军区卫校等也都增设了培训班,培养出一部分药工人员,解
决了部队各医疗单位的急需。野战部队各团卫生队开办了卫生员训练班,为连队训练了多批
卫生员,他们在战场救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卫生防疫
由于部队处于频繁战斗中,加之医务人员缺乏,部队中发生了大量冻伤和多种传染病,
甚至造成流行蔓延,直接影响到部队的作战行动,引起了各级军政首长和卫生部门的重视。
针对当时黑龙江地区部队在防疫(病)工作上所遇到的问题,采取了防治措施。
1.冻伤。部队初到东北,不熟悉黑龙江地区的地理气候情况,缺乏寒区作战的经验,冬
季作战发生冻伤甚多。仅1945年冬,某团一夜发生冻伤300名,其中重度冻伤30名。1947年1
月6日至3月“三下江南”战役时,正值隆冬,寒流不断侵入,气温在-30℃—-40℃,直接
配合作战的5所医院收治了9800余名伤员,其中冻伤伤员就达8000名,占80%多。一纵队因冻
伤就减员近2000名,严重影响了战斗力。造成冻伤多发的原因有四点:一是在部队行军、伏
击、防御时气温骤降或遇暴风雪。二是当时制做的冬装质量差,而且补给不及时,棉服不仅
单薄,也不结实,裤子一跪就破,上衣扣不上扣子,有的扣子一拉就掉,特别是发给部队的
靰鞡鞋,有20%以上不能穿,太小,穿上后就把脚磨破,因鞋瘦小而冻坏脚的有几千人(当时
医院收治的8000多名冻伤,大多数是由于鞋子不好而冻伤的)。三是部队连续作战,指战员
疲劳,而营养又不足,使身体抗寒能力下降。四是初级指挥员缺乏防寒知识和管理经验。针
对这些实际情况,各级领导和卫生部门制定了一些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强调宿营时用
温水洗脚,烘干鞋垫,出发前检查着装,行军涉水后要把脚擦干,平时加强耐寒锻炼,提倡
用凉水洗脸等。1948年春,在东北军区卫生部召开的卫生会议上,总结了各部队预防和治疗
冻伤的经验,在其制定的“卫生防疫条例”中,第一项便对防治冻伤作了规定,并在条例中
详尽地列出了21条防冻措施,主要有:平时注意耐寒方面的锻炼,“以动制冻”;调剂伙食
加强营养;搞好行军作战时的卫生管理;提高冬季服装质量;使各级指挥员掌握防冻知识等
。这样在1947年冬季攻势作战中和1948年辽沈战役中,部队中没有再发生大批冻伤。
2.鼠疫。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有两次鼠疫流行,对部队威胁甚大。第一次发生在刚
解放哈尔滨市后,即1946年6月中旬至10月。在哈尔滨市近郊平房地区,以原日军七三一部队
旧址为中心,从二道沟村开始,向义发源、大车井子一带蔓延,在居民中发生腺鼠疫、肺鼠
疫患者103人,均死亡。1946年9月哈尔滨市政府卫生局根据疫情,取样检验,确诊为鼠疫。
及时采取防疫措施,迅速扑灭疫情。东北民主联军派出100多人的部队负责疫区封锁和警戒工
作,并及时成立了军队防疫部,开展紧急防治鼠疫工作,使部队中无一例鼠疫患者发生。
第二次鼠疫流行,发生在1947年夏季。正当东北战场形势顺利发展之时,西满发生猛烈
的人间鼠疫流行。这次流行的范围广、时间长,发病人数多,蔓延28个县、市、旗,从6月下
旬到12月末,持续五六个月,发生了30326例,死亡23171例。东北党、政、军领导机关采取
了紧急措施,发出“为防止鼠疫令”,颁布了《防止鼠疫令及其办法》的通告。民主联军总
卫生部及时召开会议,部署了严防鼠疫蔓延工作,组织了6支防疫队到疫区进行防疫工作。其
中有4支防疫队是由驻黑龙江地区部队组成的,第一支防疫队由兴山中国医科大学学生110人
组成;第二支防疫队由兴山中国医科大学学生81人,哈尔滨市立医院护士4人组成;第三支防
疫队是由西满军区医校师生165人组成;第四支防疫队是由松江军区医校师生40人组成。
这次疫情,在东北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重视下,经军民合作,防治结合,群防群治,
终于得到控制。除有7例散发的病人外,未在部队流行。
3.斑疹伤寒和回归热。这两种病在东北常有流行。解放战争时期,因部队流动性大,常
住宿百姓家里,斑疹伤寒便从居民中传入部队。1946年东满部队独立二师因发生斑疹伤寒流
行,减员达30%,每个连队都利用一至两辆汽车拉送病员。1946年下半年该师撤回牡丹江整训
剿匪,开展灭虱运动,避免传染,对病员进行对症治疗,对发高烧的病员进行酒精擦身,头
部冷敷,口服清凉剂来降温,并注意消炎、止咳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该师虽然斑疹伤
寒大流行,近3000人发病,但无一人死亡。到1947年2月,该师参加三下江南战役之前,斑疹
伤寒基本得到控制。
1946年9月,在鹤岗曾爆发流行回归热,在部队中查出患者175人。1947年至1948年东北
部队约发生回归热患者9026例,病死率为0.41%。
斑疹伤寒和回归热是两种虱媒传染病,居东北部队发生传染病之首。预防这两种传染病
的关键是灭虱和管理好病员。当时采用的灭虱方法有8种:烧、烙、烤、熏、燎、煮、冻、药
。各部队普遍用的办法是用火烤内衣,将被服进行冻晾和用药物百部草浸液擦皮肤灭虱。对
病员的管理首先是进行隔离,然后对症治疗。1948年春东北军区卫生部召开的卫生会议上,
讨论了预防斑疹伤寒、回归热的办法。认为如能搞好灭虱,就可控制占发生的传染病病例的
74%,并建议在无先进灭虱装备情况下推广用水银线(水银软膏亦可)系在腰上,或用百部草
浸液涂擦皮肤灭虱。
(五)药材的生产与供应
为了保障医院救治和防疫的需要,部队卫生部门克服了许多困难,生产和采购了大量药
品、器械和生物制品供应各部队和医疗单位,保证了战争的需用。当时药品、器械和生物制
品的来源有4个方面:民主联军制药厂自行生产的占供应量的31.5%,在国内购买的占29.6
%,由国外购进的占22.5%,缴获敌伪的占17%。1946年5月民主联军总部移到哈尔滨后,开始
了部队建设和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到年底,组建了41所医院,部队也由11万人扩大到29万人
,加上伤员数量的不断增多,这时药品、器械和生物制品的供应开始显得紧张起来。联军卫
生部在技术和设备缺乏的条件下,发动群众、土法上马,建立自己的制药厂。首先建立起来
的是佳木斯卫生技术厂。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1946年8月制出了霍乱苗菌,9月份制出了
鼠疫苗菌,当年冬天又制出了牛痘苗和狂犬病疫苗。1947年春相继分离出斑疹伤寒毒种之后
,又分离出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等菌种,同年制出斑疹伤寒疫苗、破伤风和气性坏疽血清。在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该厂向部队和解放区人民群众供应了大量各种生物制品。驻齐齐哈尔的
西满军区卫生部还发动群众,利用当地生产的桔梗、麻黄等药材,制造了很多代用药品,支
援了部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部队的医疗卫生
(一)抗美援朝时期的卫生勤务
1.医疗机构的组建、扩建及其沿革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当时黑龙江地区较大的驻军医院只有驻齐齐哈尔市的第二陆军
医院,编有600床位。为适应战争需要,军委从各大军区抽调一批医院拨归东北军区卫生部,
其中进驻黑龙江地区的医院有:
1950年10月调至嫩江县的西北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院第六分院(原驻陕西宝鸡
),原有人员452名,西北军区又从各所属部队、医院抽调210名人员充实了第六分院。到嫩
江后,改称第二十七陆军医院。黑龙江省政府又陆续从各县动员新参军者408名,充实到医院
。
1951年3月调至尚志县一面坡的西南军区卫生部直属医院(原驻四川省江津县),该院编
有4个所约700余人。调到一面坡后改称第二十九陆军医院。松江省政府从各县动员新参军者
100余名,东北军区卫生部第五医管局又调给新参军的学生100余名充实到医院,同时卫生部
还将第四野战军的1个分院调归该院。
1951年3月调至佳木斯市的西南军区卫生部第二医院,该院1950年10月在四川省江津县组
成,共有5个医疗所:由西南军区总医院五分院、六分院组建院部和一、二所,川北军区南充
军分区休养所组建三所,达县军分区休养所组建四所,驻贵州省十五军的1个建制所调归该院
改为五所,实有人员971名。调到佳木斯后,改称第三十陆军医院。
1951年3月调至双城县的西南军区卫生部新组建的医院,该院1950年10月在四川省泸州由
川南军区后勤部抽调人员组建院部,内江军分区卫生处医院改编为一所、乐山军分区卫生处
医院改编为二所、宜宾军分区卫生处医院改编为三所,泸州军分区卫生处医院改编为四所。
调到双城县后,改称为第三十二陆军医院。
1951年2月调至勃利县的西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六医院,该院1950年10月在贵州省贵阳
市由贵州省军区抽调人员组建院部和3个所、西康军区和川东军区抽调人员各组建1个所,全
院共编5个所。调到勃利后,改称第三十三陆军医院。
1951年2月调至密山县的西南军区原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卫生部野战医院,1950年12月在重
庆组建。抽调十三军野战医院1个所、西康军区十八兵团五、七两个分院归建到该院,共编1
个院部和4个医疗所。调至密山后,改称第三十四陆军医院。
1951年2月调至牡丹江市的西南军区驻四川省成都市驻军医院,该院是1945年9月由白求
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二院组建于太行山区左权县,屡经扩建,编有一个院部和4个分院,调到牡
丹江后,改称第三十五陆军医院。
1951年1月调至哈尔滨市的中南军区炮兵直属医院。该院原为第四野战军炮兵部卫生部的
一、二所合编之直属医院,1950年2月在武昌与四野炮兵野战医院合编,下设两个分院。调到
哈尔滨市后,改称第三十六陆军医院。
为便于指挥领导,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先后成立了4个医院管理局。设在黑龙江地区的
有驻齐齐哈尔的第四医院管理局和驻哈尔滨市的第五医院管理局。1952年10月东北军区接收
了东北人民政府领导的第六医院管理局,并改称东北军区直属医院管理局,专门负责领导为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而动员的战勤医院,这些医院是以东北40个卫生实验县的卫生院改成的。
1952年10月24日,第四医管局改组为东后卫生部驻黑龙江办事处,第五医管局改组为东
后卫生部驻松江办事处。26日,东北军区又对卫生部所属各医院的建制领导关系作出规定:
其中,第二、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陆军医院归东后卫生部驻黑龙江卫生处建制
;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陆军医院归东后卫生部驻松
江卫生处建制。1953年9月30日,东北军区决定撤销黑龙江卫生处,该处所属的医院划归松江
卫生处领导。
朝鲜停战后,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关
于改进康复医院的指示,东北行政委员会和东北军区于1953年11月1日联合发布命令,决定将
东北军区直属医院管理局交还地方政府
2.医护人员的来源与培养
各陆军医院开始了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的工作以后,由于人员缺额较多,经各地政府的动
员,充实了一些新参军的学生。为了使其尽快地适应工作需要,各医院对其进行了短期的医
护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当时各陆军医院大都编有护训队,使护理人员的不足问题很
快解决。为了解决医生的不足,东北军区于1951年11月1日在齐齐哈尔市成立了“东北军区军医
学校”,学制2年,并从北京、天津等地招收初中学生350名,编为1个学生大队。1952年12月
,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医中学,并将驻齐齐哈尔的第二陆军医院改为学校的附
属医院,同时,又接收了东北军区卫生部防疫队学员230名。1953年1月又从各部队抽调医务
人员100名。这些学员在朝鲜战争停战前都分配到各医院和部队卫生部门。
黑龙江地区的各战勤医院的人员开始都是由地方政府配备,院长由各县县长兼任,政委
由县委书记兼任,业务院长由正在中国医科大学干训班学习的40多名经过战争考验、富有战
时卫生勤务工作经验的人员充任。医生都是由省、市卫生厅、局配备,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
还从中国医科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抽调一批人充实到了各战勤医院。护理人员由于缺额多
,不易抽调,就采取经过动员把中学生整班抽出的办法,经过短期训练后分配给战勤医院,
训练时间最短的只有23天,最长的也只有2—3个月,重点学习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消毒
法、无菌法、打针、服药、灌肠、导尿等基础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边干边学,基本解决了
对护理人员的紧急需要。
3.预防、治疗和防疫工作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后不久就处于严寒条件下作战,发生了大量冻伤。1950年至1951
年初,黑龙江地区的驻军医院和战勤医院接收的都是冻伤病员,各医院对冻伤伤员进行了积
极治疗。在黑龙江地区工作的抗联战士积极提供过去抗联冬季御寒经验,于天放应邀集中部
分抗联战士,提供4条在朝鲜战场的御寒办法:一是做能容纳一个班的轻便帐篷,帐篷内安装
一个用煤油桶做的炉子,烧木炭或木柈子;二是在无帐篷的情况下,要以班或半个班为单位
一颠一倒睡(脚均互相伸依在腰臀部),在雪地宿营时要打扫雪窝筑雪墙、要有铺皮;三是
冬鞋最好穿皮靰鞡,要备两双毡垫经常换用;四是紧急治冻法和预防冻伤,发生冻伤不要用
热手或热物接触,要以布类放上雪慢慢揉之,如果冻得太重就用冷水泡之,指挥员要时刻检
查督促战士换鞋垫和袜子,并要经常活动脚和手。这些御寒办法对志愿军指战员预防和治疗
冻伤起到了良好作用。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形势的发展,伤病员回国治疗的员额不断增多。从1950年10月至1953
年7月,东北军区各医院共收容伤病员546752名,其中,黑龙江地区的驻军医院和战勤医院共
收治了10多万伤病员。
侵朝美军从1952年1月28日开始,出动大批飞机在朝鲜北半部使用了细菌武器。2月29日
起又对中国东北施放了细菌武器,敌人撒播的重点为中朝接壤的沿江地带,铁路交通要地和
中心城市,对黑龙江地区东部的东宁县、密山县,北部的黑河市及哈尔滨市进行了撒播。为
粉碎细菌战,驻黑龙江地区各部队都迅速建立起各级防疫委员会,开展反细菌战工作。黑龙
江地区各部队掀起了大规模的以防灭疫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一面在全体指战员中广泛进
行了反细菌战的教育,普及卫生防疫知识的教育,一面又彻底清理了个人和环境卫生。驻黑
部队全体指战员实施了鼠疫、四联、五联和牛痘疫苗的预防接种,接种率达到了100%。由于
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措施,驻黑龙江部队和伤病员没有受到细菌病毒的危害。
(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时期的卫生勤务
1.医疗机构的变化
朝鲜停战后,驻黑龙江军队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部队的医疗机构为适应形势进行了较
大的调整。
1954年4月14日,奉军委令,将东后卫生部松江卫生处领导的驻泰来第二十六陆军医院拨
归空军;5月13日又将驻双城的第三十二陆军医院一分院调给热河省军区,编为200床位的医
院,驻一面坡的第二十九陆军医院三分院调给旅大警备区,编为400床位的医院;5月20日,
驻齐齐哈尔市的第十一军医中学改称第十一军医学校,其附属教学医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二一六医院。9月,随着省行政区划的改变,驻原黑龙江省大赉县的第二十八陆军医院,移
交给吉林省军区领导。11月,东北军区后勤部在整编中撤销了松江卫生处,将所属医院划归
新合并的黑龙江省军区领导。11月19日,黑龙江省军区发布命令,根据东北军区颁发的医院
整编建设实施方案、医院整编命令和实施表(草案)对所属医院统一进行了整编,这次整编
将原来的陆军医院分为驻军医院和预备医院。
变为驻军医院的有:
原第三十六陆军医院改称第二一一医院,编制500床位,仍驻哈尔滨市,并将东北军区驻
哈尔滨门诊部归建给该院。
原第二十九陆军医院改称第二一二医院,编制500床位,仍驻尚志县一面坡,将原分院建
制全部撤销。
原第三十五陆军医院改称第二一三医院,编制800床位,驻牡丹江市,将原分院建制全部
撤销。
变为预备医院的有:
原第三十二陆军医院改称第五十五预备医院,编制1000床位,将原三分院改为一分院,
二分院不变,四分院撤销,人员设备充实到一、二分院,仍驻双城县。
原第三十三陆军医院改称第五十六预备医院,编1500床位,并将原四分院改为一分院,
二分院不变,原一、三分院合为三分院。驻佳木斯市。
原第二十七陆军医院改称第五十七预备医院,编制1500床位,并将原编的三个分院按编
制规定进行配备,番号顺序不变。驻嫩江县。
1955年4月,奉沈阳军区命令,驻一面坡镇的第二一二医院调往旅大市接收苏军小平岛疗
养院和黑石礁传染病院,驻牡丹江市的第二一三医院调往旅大市接收旅顺海军医院和大连空
军医院。同时,第五十七预备医院由齐齐哈尔市移驻牡丹江市和一面坡镇。8月,第五十五预
备医院二分院调往上海市,改为外科急诊医院,归属第二军医大学建制。1956年3月,奉沈阳
军区命令,第五十五预备医院院部和一分院、第五十六预备医院院部和二、三分院调给南京
军区。1956年3月26日,第十一军医学校和第二一六医院移交总后勤部领导。
1956年10月17日,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决定,将黑龙江省军区所属的第五十七预备医院
二分院(500床位)改为军委直属队医院。12月6日,总参总后又决定,将黑龙江省军区所属
的第五十六预备医院一分院和第五十七预备医院三分院(各500床位)的人员集体转业,第5
7预备医院三分院的250张床位的人员补充给北京传染病院,剩余的250张床位人员与第五十六
预备医院1分院的人员调密山农垦局。1957年7月,为了适应驻军分布情况,健全医疗体系,
以第五十七预备医院院部和二分院部分人员组成第二二三医院,仍驻牡丹江市。以第五十七
预备医院二分院部分人员和从吉林省军区驻盘石等二二一医院调来的部分人员组建了第二二
四医院,驻佳木斯市。并将驻一面坡镇的第五十七预备医院一分院改为第五十七预备医院。
8月,第十一军医学校组建了护士学校。1958年6月6日,第十一军医学校及第二一六医院移交
中央卫生部领导,改称齐齐哈尔医学院。1959年5月5日,沈阳军区决定,将驻辽宁省安东市
的第二○三医院移驻齐齐哈尔市,并归黑龙江省军区领导。1962年1月,齐齐哈尔医学院及附
属医院又转归部队建制,隶属总后勤部领导,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医学院。1963年8月
,沈阳军区对东北地区部队医院进行了整编调整,并决定再组建4个野战医院。1964年9月,
黑龙江省军区奉命在加格达奇市组建了第六十四野战医院;10月,又在汤原县组建了第六十
三野战医院。两个野战医院隶属黑龙江省军区领导。同年,沈阳军区后勤部在汤原县组建了
第六十一野战医院。1965年7月,为适应铁道兵大兴安岭会战部队的部署调整,第六十三野战
医院从汤原调至大兴安岭的塔河口,与驻加格达奇的第六十四野战医院分别负责收容呼玛、
鄂伦春自治旗地区部队的伤病员。11月,第六十一野战医院奉命调至内蒙古的赤峰市。1966
年1月,黑龙江省军区奉命将第二二三医院、第二二四医院移交沈后第一分部,黑龙江省军区
护校由齐齐哈尔迁至吉林省延吉市,改称沈阳军区第一护士学校,将第二○三医院移交沈后
第四分部。1966年5月,黑龙江省公安总队医院随同总队归建到黑龙江省军区,9月,改称中
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一医院,驻哈尔滨市。1970年由哈尔滨市迁至绥化市。10月21日,齐齐
哈尔医学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1969年4月,沈阳军区空军在哈尔滨市组建空军医
院,称空军哈尔滨医院,隶属沈空后勤部领导。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由齐齐哈尔迁
至长沙。1970年2月又迁至广州,改称第一军医大学。1970年9月,第二○九医院由吉林市移
驻牡丹江市,第二二三医院由牡丹江市移驻吉林省延吉市。9月,沈阳军区决定新组建7个野
战医院,其中第四十七野战医院于1971年7月由沈后一分部从二○三医院、二○四医院等单位
抽调人员在齐齐哈尔市组建,同年,第五十二野战医院由黑龙江省军区从二一一医院、黑河
军分区卫生科、呼盟军分区卫生科等单位抽调人员在扎兰屯镇组建,编制300床位,并隶属黑
龙江省军区建制。1972年8月第四十八野战医院由吉林市迁至黑龙江省穆棱镇,其一所在虎林
县东方红展开收容,同月,空军哈尔滨医院由哈尔滨迁往辽宁省锦州市,改称空军锦州医院
。1975年9月,第五十三野战医院从旅大市调至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市,拨归沈后一分部领导。
1981年12月,沈后第四十分部在齐齐哈尔组建,第四十七野战医院、第五十二野战医院、第
五十三野战医院、第二○三医院拨归四十分部领导。1983年5月,三五一医院拨归武警总队领
导,并由绥化迁至哈尔滨市。11月,驻齐齐哈尔的第四十七野战医院变为驻军医院,改称中
国人民解放军二一八医院,驻加格达奇的第五十三野战医院变为驻军医院,改称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二三五医院,驻扎兰屯的第五十二野战医院变为驻军医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
三三医院,驻穆棱镇的第四十八野战医院撤销。
2.医务人员的来源
1954年以后,驻黑龙江地区部队医院的医务人员,主要是部队医学院分配来的和接收的
地方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以及各医院机构自办的短训班培训的人员。
从1954年至1960年,驻黑龙江地区部队医院的医务人员多数是从长春第一军医大学、齐
齐哈尔第十一军医中学几期毕业生中分配来一些毕业学员,东北军区选送到沈阳中国医科大
学学习,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驻军医院一部分人。1960年以后,沈阳军区于1961年、
1962年从大连医学院,1963年从沈阳医学院、湖南医学院、吉林医科大学,1964年从湖南医
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1965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吉林医科大学、佳木斯医
学院分别接收一批毕业生分配到黑龙江地区各部队医院。这些人现已成为各医院的主要技术
力量,大多数是科室的主任军医、副主任军医。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各驻军医院和部队的卫
生科、队还选送多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护士、护士长、医助到第四军医大学、第七军医大学
学习,这部分人于60年代中期陆续毕业,分配到各医院。1968年第四军医大学的毕业生分配
给沈阳军区一批,其中少部分充实到黑龙江地区各驻军医院。1970年被分配到部队接受“再
教育”的黑龙江中医学院、佳木斯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吉林医科大学的毕业生经一年
多的“再教育”后,应征入伍,分配到黑龙江地区驻军医院。1971年以后,医生的来源主要
是各单位从战士、护士等人员中推荐选送到部队或地方医学院校学习后再回到原单位。这一
培养医生的形式一直持续到1979年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毕业时结束。由于1977年在全国恢
复高考,从1981年后,黑龙江地区各驻军医院的医生来源又重新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
状态,即军队医学院校分配毕业生并接收地方医学院校的毕业生。
护士、司药、化验员、X光技术员主要由部队自己办护校培养。同时,也从地方护校、卫
校接收一些毕业生。1957年8月,齐齐哈尔第十一军医中学组建了护士学校,培养出几期毕业
生。1961年黑龙江省军区护校组建后,先后培养出4期毕业生,近500名护士、司药。沈阳军
区后勤部卫生部1960年从上海卫生学校,1961年从天津市卫生学校分别接收了一些毕业生,
分配到了黑龙江地区驻军医院,任护士和化验员工作。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军队院校被撤销,护士等医务人员主要靠各医院举办卫生员训练班或护士训练班,从士兵中
培养。如齐齐哈尔的二○三医院、佳木斯的二二四医院、哈尔滨的二一一医院、牡丹江的二
○九医院、穆棱的第四十八野战医院都举办过护训班。化验员和X光技术员大部分是由沈后一
分部卫生处于1973、1975年在延吉市举办两期药训班培养的。后来,沈阳军区大连军医学校
开设药训队和化训队后,将培养的毕业生分配给各医院。此外,各医院也曾选派一些人到当
地卫生部门举办的药训班和化验班学习培养。如二○三医院曾选派人员到齐齐哈尔卫生局举
办的药训班和化验班学习,然后回院工作。1976年,沈后一分部在齐齐哈尔组建护校,称沈
阳军区军医学校第七队。黑龙江地区部队医院的护士又重新靠护校培训。1980年,驻齐齐哈
尔的护校归建到大连市之后,每年由大连军医学校培养毕业生分配到各医院。
3.建立医疗体系和实行阶梯治疗
1954年底,在医院整编中,根据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的规定,各医院都建立了医疗体
系。凡驻黑龙江省内的各部队、机关、学校的伤病员入院门诊统按医疗体系进行。
另外,驻齐齐哈尔的东北军区直属的第二陆军医院负责收治当地驻军的伤病员。在建立
医疗体系的同时,又实行了阶梯治疗。规定:黑龙江省内驻军中的专科病员的疑难病患者,
由二一一医院收治,该院仍不能治疗者,报省军区后勤部卫生处转东后卫生部解决。1955年
二一一医院被确定为中心医院,阶梯治疗就形成为:省内各驻军医院可将疑难患者转到二一
一医院治疗,二一一医院不能治疗的,再转到沈阳陆军总医院。
50年代虽然医院变化较大,但医疗体系没有多大变化,全省共有4个医疗体系区:哈尔滨
、牡丹江、齐齐哈尔、佳木斯。进入60年代后,医疗体系有些发展变化,1964年为配合铁道
兵开发大兴安岭林区,黑龙江省军区组建了六十三、六十四两个野战医院,专门负责收治铁
道兵部队的伤病员。任务完成后,六十三、六十四两个野战医院被调至吉林、辽宁。由于全
军各部队在黑龙江兴办的农场逐渐增多,1970年三五一医院从哈尔滨调至绥化,专门负责收
治黑龙江北部地区军队农场的伤病员。1972年第五十二野战医院在内蒙古扎兰屯组建,并建
立了自己的医疗体系:负责收治扎兰屯、博克图、满洲里一带驻军的伤病员。1975年第五十
三野战医院从旅顺调至加格达奇,并建立了自己的医疗体系,负责收治大兴安岭地区驻军的
伤病员。1983年第三五一医院拨归黑龙江省武警总队领导,原属三五一医院医疗体系的各农
场又划归其他体系。到1985年,省内共有5个医疗体系区:哈尔滨、齐齐哈尔、加格达奇、牡
丹江、佳木斯。此外,还有一个属于黑龙江驻军系统的,驻在内蒙古的二三三医院(原五十
二野战医院)的扎兰屯医疗体系区。1985年驻齐齐哈尔的第二○三医院被确定为中心。这样
,在省内驻军医院中,共有两个中心医院:二一一医院和二○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