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省 道

  省道是以省会哈尔滨为中心,联系省内地、市、县等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工农业基地 等干线公路。
    1985年,黑龙江省有省道10条,3243.1公里,其中,重复里程140.7公里。晴雨通车310 2.4公里。有二级公路1.8公里,三级公路2259.9公里,四级公路840.7公里;铺有沥青路面5 0公里,渣油路面570.6公里,碎石路面1890.6公里,砂土改善路面591.2公里。这10条公路中 ,齐齐哈尔至白城子、鸡西至图们、方正至通榆3条公路是通往吉林省的路线;齐齐哈尔至黑 河、伊春至嘉荫、方正至虎头、福利屯至饶河、二龙山至抚远5条公路是从内地通往边境地区 的路线;哈尔滨至萝北、绥化至肇州两条公路是以哈尔滨为中心,沟通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路 线。
    一、哈尔滨—萝北公路
    哈尔滨至萝北公路,全长566.7公里,是省道中最长的一条公路。由哈尔滨起,经呼兰、 巴彦、木兰、通河、依兰、汤原、鹤岗、萝北,至肇兴,共经3个地区9个城市。肇兴是萝北 县靠近边境的城镇,位于黑龙江畔与苏联隔江相望。
    1949年以后,沿公路各县人民政府多次发动群众,对这条公路及其桥梁进行整修。哈尔 滨至呼兰27.5公里(与哈尔滨至伊春公路重复)。呼兰至巴彦71公里。呼兰县在1966年将境 内的36公里公路铺了碎石路面。巴彦县于1972年至1975年把境内的35公里公路,用干压碎石 加铺路面基层,铺了2.5厘米渣油表处。巴彦至通河112.6公里。木兰县在1980年至1981年改 造路段20公里,并铺成了砂石路面。通河县在1980年至1985年,改造路基、加铺砂石路面60 公里。通河和汤原148公里。依兰和汤原两县对境内的公路142.3公里,于1964年至1966年铺 了砂石路面。汤原至萝北161.2公里。鹤立至鹤岗已铺渣油路面32.8公里。1958年至1959年黑 龙江省交通厅派工程队配合萝北县重点修建了鹤岗至萝北43.7公里的公路,铺上砾(碎)石 路面;1972年至1974年又加铺了31.5公里渣油路面。萝北至肇兴46.4公里为砂土改善路面。
    这条公路交通量较大,1984年调查年平均日混合交通量1832台。到1985年,全线有二级 公路1.8公里,三级公路372.8公里,四级公路164.6公里。有沥青路面4.8公里,渣油路面99 .3公里,碎石路面270.5公里,砂土改善路面164.6公里。
    二、方正—通榆公路
    方正至通榆公路,黑龙江省通过里程为213.6公里,与哈尔滨至富锦公路重复里程14.1公 里,实际里程为199.5公里。由方正会发起,经延寿、尚志、五常、团山子,进入吉林省榆树 县,由此西行至通榆县。
    在日伪统治时期,这几个县是抗日联军经常活动之地。日伪军队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抗 日武装,修筑了一些警备道。
    1949年至1952年,方正、延寿、尚志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整修了部分路段,但不能全 线通车。1953年至1954年,方正、延寿、尚志县在松江省交通厅指导下,依靠公路沿线群众 ,就地取材,修建了方正经延寿至尚志105.8公里砂石路面,其中有一部分为砾石级配路面。 1972年至1974年,方正、延寿、尚志县人民政府分别组建筑路指挥部,动员民工对这条公路 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基层为泥结碎石,面层为2.5厘米渣油表处,用大庆渣油。第一年 施工时,尚志县的路段因路面基层泥结碎石用土量过多,一般为20%,个别高达25%,以及压 实不好,曾出现了弹软、翻浆、油面破损严重,新建的12.5公里渣油路面,返修率达30%。第 二年施工,则吸取了教训,注意了控制用土量,严格了操作规程,做到油、石比适度,碾压 坚实,因而对续建79.2公里渣油路面收效良好。由尚志县城经小山子镇至五常107.8公里,1 968年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进行测设,1969年至1970年由松花江地区交通局组织建勤民工 修建,为三级公路碎石路面。
    经过历年改建,到1985年,全线已达到三级公路标准;铺有渣油路面91.7公里,碎石路 面107.8公里;建成永久式桥梁65座。
    三、齐齐哈尔—白城子公路
    齐齐哈尔至白城子公路,黑龙江省通过里程150.4公里,与绥芬河至满洲里公路重复里程 6.9公里。
    在70年代以前,齐齐哈尔到泰来间仅有齐齐哈尔至昂昂溪1条简易公路,泰来县境内的汤 池、江桥、平阳等乡镇之间没有公路,得绕行景星、扎赉特旗、塔子城至泰来,全长210公里 。此路修通后,由齐齐哈尔江桥到泰来为122.8公里,减少87公里。齐齐哈尔至泰来公路始建 于1980年。齐齐哈尔境内为30.8公里,于1984年至1985年铺筑沥青路面23.9公里。齐齐哈尔 市界至泰来县城92公里,原无路可通。1981年由嫩江地区公路处和泰来县交通科对此路进行 测设。路基土方工程量较大,以公路部门工程队为骨干,组织民工配合施工。路面结构:基 层为20至40厘米石灰土,面层为2.5厘米渣油表处。至1985年,泰来县已铺筑渣油路面48.5公 里。泰来县城至镇赉县界27.6公里,于1982年按三级公路标准改建,并铺有渣油路面。
    到1985年,全线有三级公路100公里,四级公路43.5公里;铺有沥青路面23.9公里渣油路 面76.1公里,其余43.5公里为砂土改善面路。
    四、鸡西—图们公路
    鸡西至图们公路,黑龙江省境内全长312.4公里。由省内东部煤城鸡西起,经梨树镇、穆 棱矿、绥阳、南天门、东京城、老黑山,进入吉林省珲春县。这条公路,地处长白山溶岩高 原为中山地带,大部路段靠近苏联边界。
    1949年以后,经过鸡西、穆棱、东宁3个市县对沿线公路多次整修和改建,到1960年全线 初步通车。鸡西至穆棱县交界处55.9公里。鸡西市于1958年至1970年将鸡西至梨树38.3公里 等外路改建成三级公路碎石路面,之后铺上了渣油路面;1981年至1985年又重点改建了鸡西 至恒山间10公里路段及恒山至梨树间8.9公里路段,并铺上了沥青路面。
    东宁县在1967年重点修建了东宁至老黑山通往省界间的公路。1979年至1980年将绥阳至 南天门附近14.2公里的傍山公路急弯陡坡进行了改线,1983年至1984年又把原15.1公里碎石 路面改建为渣油路面。
    到1985年,全线有三级公路266.2公里,四级公路46.2公里;铺有沥青路面18.9公里,渣 油路面34.5公里,碎石路面241.1公里,砂土改善路面17.9公里。1984年调查,此路年平均日 交通量995台次。
    五、齐齐哈尔—黑河公路
    齐齐哈尔至黑河公路,全长482.5公里,有44.1公里与黑河至大连公路重复。由齐齐哈尔 起,经塔哈、富裕、拉哈、讷河、嫩江、科洛、大岭、二站、陡沟子、西岗子,至黑河。
    1949年至1952年,对齐齐哈尔至黑河公路,沿途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进行整修,先 后修复了孙吴北大桥、瑷珲梁家桥。黑河到嫩江249.7公里,当时虽然可以通车,但公路状况 极差,夏天只能乘坐马车,须走六七天。为了解决晴雨通车,黑龙江省交通厅于1953年组织 瑷珲、嫩江两县对重点路段进行补修,并派工程技术人员,对嫩江至土窑、科洛至四站和二 十五里湾子至大岭间共50公里的路段加铺了碎石路面,清理了边沟和排水系统,同时改建了 一部分腐朽木桥和涵洞。自1955年起,黑龙江省交通厅每年从养路费中投资20万元,用3年时 间对这段公路进行改建。到1958年,此路路况有了较大改善,解放牌汽车5个小时即可从黑河 到达嫩江,平均时速50公里。嫩江至齐齐哈尔232.9公里。其中:嫩江境内54公里,有20里公 路过去仅通行大车。1983年至1984年由黑龙江省交通厅投资46万元,嫩江县人民政府组织民 工建勤,按三级公路标准改建路基,提高低洼路段,铺了碎石路面;讷河境内92.5公里,在 1965年已全部修建成碎石路面;富裕境内74公里,有碎石路面68.4公里,渣油路面5.7公里; 齐齐哈尔市境内12.4公里,在1970年铺了渣油路面。
    到1985年,全线有三级公路182.5公里,四级公路255.9公里;铺有渣油路面18.1公里, 碎石路面420.3公里;桥梁已全部改建为永久式。
    六、绥化—肇州公路
    绥化至肇州公路,全长190.7公里。由绥化出发,经永安、兰西、肇东,至肇州。绥化和 肇东是铁路沿线城市,公路交通量大,1984年调查平均日交通量1371台次,其中肇东至昌五 段为2476台次。
    1949年之后,沿线各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对这条公路多次进行整修和改造。1956年,黑 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在昌五镇南门外35公里+500米处修建了石灰土试验路,经过3年观察 ,效果良好。从1958年开始,在肇东经肇州公路上,普遍采用石灰土修筑路面,基层为18至 27厘米,石灰剂量8—10%,用泥结碎石作面层。所用石料须从外地由火车运到肇东,再用建 勤民车运到工地。限于投资,路面为8至10厘米碎石,只修3.5米宽单车道。1970年至1978年 ,对兰西至肇州108.3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路面宽6米,均为渣油表处面层。其中 肇东至昌五有近30公里的地段地质为盐渍土,由于路基高度不足,施工质量较差,因而过早 地发生了沉陷变形。
    到1985年,全线均按三级公路标准改建,共铺渣油路面127.2公里。兰西路段,因当地无 砂石,仍有63.5公里砂土改善路面。
    七、伊春—嘉荫公路
    伊春至嘉荫公路,全长223.6公里。是由伊春通往边境城市嘉荫的主要公路。伊春至东风 (汤旺河站),中间经上甘岭、五营、新清,原为林区公路,公路标准很低,1979年交由公 路部门统一管理。1980年开始改建五营至东风44.7公里,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天然级 配路面,平均厚20厘米。东风至嘉荫102公里。1959年至1961年7月,由林业部门和嘉荫县出 工完成部分路基工程。1964年,黑龙江省交通厅公路工程局二处承担了这段公路的建设,除 东风附近按三级公路标准修筑外,其它均为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6.5至8.5米,个别路段宽 5.5米;路面用天然碎石和风化石铺筑,为4米单车道。修建木桥19座,422.5米,木涵73道。 平均每公里造价为1.2万元。
    到1985年,全线有三级公路44.7公里,四级公路178.9公里,均为碎石路面。绝大部分路 段路基宽为7至8米,路面宽为5.5至6米,37座桥梁已有32座改建为永久性桥梁。
    八、方正—虎头公路
    方正至虎头公路,全长548.8公里。有43.5公里与哈尔滨至富锦公路重复。由方正出发, 经大罗密、三道通、跃进、建堂、林口、鸡西、鸡东、密山,至虎头。
    方正至鸡西段。公路长293公里。其中:方正县境内75.9公里。由方正至大罗密43.5公里 为重复路段,大罗密至曙光林场32.4公里为林业专用公路。1965年,方正县组织群众修建了 大罗密至林口界这段公路,之后又把路延伸至跃进林场。林口县境内154.3公里。由方正界至 三道通40.9公里,1935年(民国24年),日伪政权抓中国劳工修筑了由方正至石头河子(现 林口县三道通乡石口村)112公里公路,三道通至石头河子下段没有公路。1966年1月,牡丹 江地区交通局组织人员测量了跃进至三道通路段29公里。4月,林口县组建了修路指挥部,牡 丹江地区专员公署调集海林、林口两县民工,于10月底修通了这段公路,一般路基宽6米,傍 山路基宽4米。1977年,林口县调集民工400人,对跃进至石头坑13.7公里路段进行修建,路 基拓宽到8米,并铺了砂石路面。公路修通之后,林业部门先后在这一带建立5个采伐林场。 三道通至建堂土城子36.2公里,1967年至1968年,林口县抽调5个公社民工3000人,修通了林 口小锅盔岭路段。土城子至林口东关57.3公里,1957年9月,林口县组织沿线民工进行了重点 整修。1960年,黑龙江省交通局投资每公里1万元。到1961年10月,完成土石方31.7万立方米 。林口镇至古城间,铺碎砾石路面8.2公里,砂土改善路面3.1公里。1975年至1980年,林口 县又改造了大盘道至靠山公路30公里。并对林口至古城段路面进行加厚,铺筑沥青路面6公里 。关东至华山大岭19.9公里,早在1966年组织民工进行修建,为砂石路面,当年竣工。
    鸡西至虎头段。公路长255.8公里。其中:密山至虎林公路建于1915年(民国4年)由吉 林巡按使公署投资。公路长107公里,路基宽4.5米。1929年(民国18年),由依兰镇守使李 杜集资重修此路,将路基加宽至5.5米。同时改造了大小桥涵。1949年至1950年,松江省公路 局配合密山和虎林县,组织群众修建了密山至虎林公路,已基本达到晴雨通车。到1955年, 林口经鸡西、鸡东到密山已修成碎砾石路面。从1974年到1980年,鸡西、鸡东、密山3个市县 相继修建渣油路面100.9公里。密山至虎头173.6公里,为砂石路面。
    到1985年,全线有三级公路466.5公里,四级公路38.8公里;铺有渣油路面100.9公里, 砂石路面310.9公里,砂土改善路面93.5公里。
    九、福利屯—饶河公路
    福利屯至饶河公路,全长319公里,有4.6公里与哈尔滨至富锦公路重复。从集贤县福利 屯起,经兴隆、七星泡、宝清、朝阳、良种站、大河镇,至饶河。
    为了适应农垦事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交通厅于1955年组织修建福利屯至友谊40公里 公路。路面结构为水结碎石,分两层修筑,底层为12厘米,面层为8厘米,路面宽6米。此后 ,又陆续修建了友谊至宝清49.3公里公路。1969年修建了宝清至饶河212.2公里公路。1974年 ,集贤县在福利屯至友谊22.8公里路段上铺筑了渣油路面。这条公路经过修建和养护,技术 状况一直良好。
    到1985年,全线74座桥梁已有73座为永久式,1座为半永久式;有三级公路242.4公里, 四级公路72公里;有渣油路面22.8公里,碎石路面194.2公里,砂土改善路面97.4公里。
    十、二龙山—抚远公路
    二龙山至抚远公路,全长235.4公里。以二龙山为起点,经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前哨农场 ,到达抚远。
    60年代初,三江平原是未开垦之荒地和沼泽,地形坡降为1—1.5万分之一,无路可通。 黑龙江省交通厅根据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修建了二龙山至抚远公路。1967年,由黑龙 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负责测设。路线为避开重沼泽地而迂回曲折。1968年春,合江地区组建 公路建设指挥部。由于投资和时间限制,设计标准较低,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3.5米,桥 涵都是木结构。二龙山至抚远公路有近140公里低洼地段。施工时,车辆不能通行,全靠民工 身背几十斤重的粮食和工具,进入路段。有的要步行50多公里,趟过5条河沟,才能到达工地 。在沼泽段修筑路基,采用先铺圆木、树枝做柴排,有的用草筏子垫底,再填筑路基,只能 用拖拉机压实。施工期间,路线两旁建起了近百个营区,人数高达一万余人。1968年基本完 成路基土方工程,1969年则进行路面施工。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改为黑龙江省农场总 局)抽调师、团级干部及技术、后勤干部40名,组建公路指挥部。并设工区指挥部,分段施 工,东西段各80公里,中段为75公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抽调战士6800人,调人推土机、 压路机、刮路机等施工机械和汽车500台。哈尔滨市还抽调汽车300台,参加工地运输。筑路 队伍于当年4月下旬进入工地,5月初开工。因路基含水量大,压实不好,许多路段汽车不能 通行,故采取填筑砂石料等稳定路基。路面则采用边运砂石料边铺筑,逐段推进,共用砂石 39万立方米。1969年11月竣工,总投资694.2万元。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1970年开始,新建 了前进、创业、洪卫、前哨、青龙山、前峰、洪河、二道河、鸭绿河等9个农场。1980年以后 ,全线大桥经过改建,基本达到永久式。1984年由黑龙江省交通厅投资,黑龙江省农场总局 交通局对二龙山至抚远部分路段进行改建。
    到1985年,全线有三级公路194.6公里,四级公路40.8公里;铺有沥青路面2.4公里,碎 石路面122.2公里,砂土改善路面110.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