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道,即以乡镇为中心,连接村、屯,与国道、省道、县道相通的交通网络。1949年之
前,黑龙江地区广大农村之交通往来主要是大车道,很少修缮,多为自然形成。由县城通往
乡镇之公路亦为数不多,且标准很低,夏天通车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各级人民政府注重了农村道路建设。并坚持了依靠群众、就地
取材、因地制宜、民办公助的原则,充分利用农闲空隙,于每年春、秋两季整修、改善道路
状况。从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期间,农村道路有了较快发展。并参照四级公路标准进行
规划、修建,基本达到线形顺直、通畅。1962年,全省乡级公路达到7168公里。1963年1月,
国务院批转交通部《关于全国地方交通支援农业的报告》之后,黑龙江省公路交通部门与县
、社配合,促进县乡道路的继续发展。
1978年至1985年,黑龙江省把农村道路建设纳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之中,以
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交通厅每年从养路费中安排一部分资金作为修筑农村道路补
助费用;省、市、县财政部门每年也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发展农村道路;一些县、乡还通过
多渠道集资修建道路、桥梁。黑龙江省农村道路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质量上有明
显提高。
1985年,黑龙江省有乡道862条,1522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公里,三级公路1443公里
,四级公路12434公里,等外公路1350公里;铺有各种路面10198公里。晴雨通车里程6464公
里。全省919个乡镇,有915个通了公路;14600个村,有12915个村通了公路。
1981年至1985年县(市)、乡公路建设的几例:
一、绥化县乡公路
绥化市从1981年开始,坚持修养并重的原则修建县乡道路。至1985年,共出建勤工9756
00个工日,建勤车305000台日,完成土方1235000立方米。新建和整修县乡公路16条252公里
,乡村公路45条480公里,村屯道路304条1436公里,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县级公路为骨干
,干支相连,市乡村相通,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这个市属无砂石地区,东部、南部与有砂石地区平均运距40多公里。经过5年的努力,已
有16条县乡公路252公里全部实现砂土改善;路面平整,绿树成荫,好路率占85%,达到国家
三级公路标准。有10个乡、镇的村屯道路,实现了砂石化。1984年、1985年,这个市在全省
地方道路建设检查评比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二、杜尔伯特县乡公路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份。全县草原辽阔,泡泊星
罗棋布,草、苇、鱼、药、碱等资源丰富。为了改善县乡道路晴通两阻、交通不便的状况,
1984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多方集资修建了140公里渣油路,45公里砂石路。到1
985年,全县已有黑色路面6条,213.8公里,土路61条,519.3公里。
杜尔伯特至烟筒屯公路修通后,对克尔台乡受益颇大。该乡1985年产有1300吨鲜奶、35
0吨鲜鱼、1万吨芦苇及药材等其它农副产品,均及时运出。全乡年增加收入近100万元,每人
平均增加收入70元。敖林西伯乡,自修建了龙虎岗至胡吉吐英公路,不仅避免了鲜奶、药材
因雨天不能通车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又增加了芦苇的收购。1984年,这个乡收购芦苇3200吨
,多收入20万元。
三、宝清县乡公路
宝清县位于佳木斯东部,是个半山区。全县有16个乡镇,191个村。境内有4个国营农场
,8个林场,9个地方煤矿,面积为11000平方公里。全县有公路812公里。其中县乡公路308.
7公里。宝清县人民政府从1982年开始组织动员建勤民工改造公路,使乡级公路均达到三级公
路标准。到1985年,全县16个乡镇全部通了客车;有171个村屯通了客车,占村屯总数的90%
。
四、依兰县乡公路
依兰县有18个乡镇,390个村屯,37万人口,150万亩耕地,4600平方公里面积,是一个
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依兰,金代称五国城,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依兰县人民政府投资修了3条国道和部分乡村道路。到1983年,全县除国
道外,能勉强通车的只有7条公路。一些乡镇村屯因交通不便,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少困难。红
星乡是个鱼米之乡,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尤其盛产瓜果,全县闻名,因为没有路,群众的
产品换不了商品,守着“聚宝盆”,手里没钱花。类似红星这样的乡,还有愚公、共胜、土
城子等,几乎占全县的一半。
1984年,依兰县人民政府将县乡道路建设作为全县工作重点,郑重指出:“县路不平,
县长不行;乡路不平,乡长不行”。这一年,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劈大岭,填洼塘,先后
经过近三个月奋战,完成土方237.8万立方米,备运砂石料105.56万立方米,投工28万多个工
日。折合人民币约706万元,全县农村人口平均每人负担18元。共修建县乡道路237.8公里,
改变了县乡道路质量差、行车难的落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