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边境公路

  黑龙江省有19个边境市、县,边境线长达3024公里,占全国中苏边界总长的42%;土地面 积为18万平方公里,占省内总面积的1/3。1965年以前,在绵长的边境线上,仅有8条边境公 路,交通十分不便。
    60年代后期,根据边境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于1968年3月和1969年 4月,先后组建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公路建设指挥部和黑龙江省国防公路建设指挥部,组织修 建边境公路。边境公路修建,除少数由省统一组织施工外,多数由各地区组织施工。边境公 路,一般干线公路路基宽为7.5米,支线公路路基宽为6.5米,干线公路路面宽为5.5米,支线 公路路面宽为3.5米,并达到晴雨通车。桥梁载重标准:汽—10,拖—30。干线公路以修建永 久性桥涵为主,支线公路多采用木质桥涵,并根据地形修建过水路面。
    一、合江地区边境公路
    合江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西南环山,是小兴安岭、完达山和张广才岭余脉组成的环 形山地,中部和东北部低平,由中苏界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内江松花江流域的各级阶地构 成的地势,形成西、南、北三面高起,向东北逐渐低平的三江平原。水利资源丰富,沼泽地 带较多,既有茂草丛生的无际平原,亦有林木稠密的山丘地带。在60年代以前,因国家投资 有限,只修了二龙山至抚远、虎头至饶河等少量而零星路段,又多为土路,交通颇不方便。 1969年,合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了国防公路建设指挥部,抽调了大批军队干部、地方干部 和少数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实行民兵建制,由县负责人任团长,县武装部 负责人任政委,动用拖拉机、推土机、压路机、备料汽车等640台,从各县农村抽调基干民兵 34000人,组成筑路大军,修建边境公路。1969年至1972年,改建有福利屯至饶河、虎头至饶 河、二龙山至抚远3条公路,路基工程415.3公里,路面工程392公里;新建有饶河至抚远、鲫 鱼泡至抓吉、寒葱沟至海青、向阳至江口4条公路,路基工程237.4公里,路面工程200.6公里 。
    1974年至1976年,合江地区国防公路建设指挥部根据边境公路建设任务,组织一部分民 工,新建、改建有勤得力至八岔、街津口至同勤路、同江至勤得力3条公路。其中,路基工程 82公里,路面工程97公里。
    1978年至1985年,合江地区交通局又统一组织修建了抚远至小河子、八岔至鲫鱼泡、海 青至四合、抓吉至乌苏镇等部分路基、路面及桥梁工程。其中,新建路基24.4公里,铺装路 面103.9公里,建有大型桥梁1座396米。
    合江地区的边境公路,已形成了与国、省干线公路相连、与县、乡公路相接的网络,并 沟通了与黑河、牡丹江、伊春3个地、市和19个县的公路交通。
    二、牡丹江地区边境公路
    从乌苏里江七里沁岛沿江南行,经龙王庙,沿兴凯湖北岸,穿老爷岭到东宁县的三岔河 ,全程500多公里,是牡丹江地区的边境线。60年代初期,牡丹江地区曾经修建过少量的边境 公路路段,但质量和标准都比较低。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开始不久,就组成了有解放 军参加的5人领导小组,抽调30多名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各县民兵4360人,动用拖拉机 、推土机、汽车等机械70余台,投入边境公路建设。1969年至1970年,除参加修建虎头至饶 河等公路外,还修建大和镇至五林洞、青山口至东方红、三岔路至小沐河公路。这3条公路, 新建路基、路面117.8公里。
    牡丹江地区交通局于1974年夏,根据上级指示,承担了修建太阳岗至龙王庙公路任务。 当时正值雨季,兴凯湖畔一片汪洋,龙王庙附近都是低洼哈塘,平地水深1米,个别洼地有2 米深。8.2公里路段用了18天时间才勘察完。1976年初,兴凯湖水势下降,牡丹江地区组织民 工2500余人,汽车50台,拖拉机10台,对此路展开全面施工,于1976年10月竣工通车。1978 年至1985年,牡丹江地区交通局又修建了北河沿至庙沟、绥芬河至南天门、二桥至大肚川、 老黑山至海青4条公路。其中,新建路基164公里,铺装路面171公里。
    三、伊春地区边境公路
    伊春地区之东北部嘉荫县,濒临黑龙江,是黑龙江省重要的边境县份之一。伊春地区交 通局从1973年起,先后组织当地民工修建了乌云至稻田和嘉荫至马莲两条公路,新建路基、 铺装路面149公里,并新建中小桥梁21座,734.6米;1978年至1983年,又修建了小河沿至常 家和太平沟至马莲两条公路,新建路基96公里,铺装路面99.2公里。
    四、大兴安岭地区边境公路
    嫩江至漠河公路,是通向北疆的边境干线公路。始于嫩江县嫩江镇,沿嫩江东侧北上, 经嫩北农场、建边农场、黑宝山煤矿、多宝山铜矿、卧都河林场、中央林场、北疆乡、十八 站、十九站,又经二十四站、二根河林场、二龙河林场、二十七站、老金沟,至漠河镇,全 长843公里。
    这条公路分上、中、下3段:上段自嫩江镇至十二站林场为209公里;中段由十二站林场 至十八站红旗桥为276公里;下段十八站至漠河为358公里。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于1968年3月 决定修建十八站至漠河公路。
    嫩漠公路下段——十八站至漠河段,处在黑龙江与大兴安岭山脉之间,沿大兴安岭北麓 穿越于原始森林之中,基本沿袭清朝两次雅克萨战役及李金镛赴漠河督办金厂所辟驿道为走 向。沿途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在历史上被称为“率皆终古未开之道”的禁地。
    1968年3月,组建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公路建设指挥部,抽调省、地、市(县)直属机关 各级干部500余台,汽车、拖拉机、推土机、压路机各式机械600余台,动员松花江、绥化、 嫩江、牡丹江、合江、黑河等6个地区46个市县民兵和生产建设兵团两个师共37600人参加筑 路。于1968年9月进入工地。至1969年9月,仅用1年时间,将嫩江至漠河公路下段干线357.7 6公里和6条支线236.4公里,以及大桥5座950.45米,中桥8座338.1米,小桥71座805米,涵洞 725道,全部修筑完竣,交付使用。这条公路的干、支线建成后,使大兴安岭地区纵深500余 公里,约4万平方公里边境国土得以与内地相连。
    至1985年,黑龙江省已新建和改建边境公路21条。其中边境主要干线公路有6条,即虎林 至饶河136公里,饶河至抚远143.2公里,同江至抚远128.3公里绥滨至嘉荫290.1公里,孙吴 至嘉荫289.6公里,黑河至漠河747.8公里。这6条主要边境公路,总里程为1735公里,有大、 小桥梁282座7950.6米,涵洞1888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