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垦区公路
1949年到1953年,松江、黑龙江两省相继在莽原荒野上兴建一批农场:佳木斯、牡丹江
一带有宝泉岭、笔架山、绥滨、宁安等国营农场;北安、嫩江一带有赵光、通北、九三、查
哈阳等国营农场。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在密山、虎林一带创建八五○农场。19
55年,一批北京、天津、河北、哈尔滨等地青年,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志愿到萝北县开荒
创业,建有北京、天津、河北、哈尔滨等农庄。1958年,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率领10万解放
军转业官兵开进完达山麓,创建一批军垦农场。至此,黑龙江省已有国营和军垦农场83个。
随着垦区的开发,公路逐步形成网络。
1949年至1960年,为垦区公路初建时期。农场公路修建,着眼于外通内联,先求其通,
多为边勘察,边定线,边施工,边通车。路基是“顺地爬”,桥涵为临时木结构。
1950年在创建宝泉岭农场时,只有一条从鹤岗经四道岗至尚志村的崎岖绵延的百里山区
小路,汽车、大车均无法通行,农场几千人所需的物资、粮食全靠人背。农场抽调3个大队共
计1000多人,于宝泉岭和鹤岗之间开山筑路。路线选定没有仪器,以望远镜和指南针定线,
边勘察,边施工。8月中旬开工,划分3个路段同时修筑,工地搭起临时的人字窝棚,以供宿
营。到9月中旬,仅用30天时间,削平三座山头,填平两个深谷,架起7座木桥,筑成宽12米
,长21.5公里的公路。一位同志在树上用刀刻出“六十之计,三十而竣”几个字,即两个月
计划,一个月完工。在始建梧桐河大桥时,正值中秋,进入初寒,早晚河边已浮起冰碴。设
立桥桩,人们要站在冰冷透骨的河水里,把一根根木桩竖起,他们以苦为荣,直到12月下旬
桥梁竣工。
1953年,九三荣军农场组建筑路队。到1954年,先后修通了九三通往大江西、鹤山、红
五月、尖山、跃进等农场公路。
1955年友谊农场建场,首先修建了福利屯到场区公路,全长79.2公里。由黑龙江省交通
厅负责勘察,设计,修建的。这是按国家五级公路标准正式施工的第一条垦区公路,其中33
.2公里已成为省道富锦至饶河公路的组成部分,经30多年使用,路况良好。
1959年8月,牡丹江农垦局组建了7400人的专业筑路大队。对虎林经迎春、八五二、饶河
(石场)至宝清,虎林经八五八、朝阳至青山等干线公路进行改造和扩建,铺筑砂石路面。
这个大队从成立到1960年末,修建和改造464.8公里垦区公路,架设木桥23座,建成涵洞320
道,并使牡丹江垦区的干线公路,达到晴雨通车。
这一时期,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新建了红星至赵光,北安至龙镇,龙镇经七星泡至嫩江,
红五月经九三至嫩江,德都经五大连池至尾山,拉哈经查哈阳至宝山镇等7条近500公里干线
公路。东部地区新建了鹤岗至宝泉岭,萝北至二九○。密山经虎林至虎头,虎林经迎春、八
五二、八五三至饶河,饶河至胜利,富锦至七星,同江至勤得力,宝清至八五二,密山经八
五五至北兴等9条近1000公里垦区公路。这些公路,以后逐步移交给国家和市、县管理,并分
别纳入国道、省道、县道和边境公路。
1961年至1967年,垦区除新建部分场区公路外,其主要是对原有的公路进行改造提高,
改善线型,提高路基,加铺路面,并修建永久性桥梁。在公路修筑上,由只靠人力发展到人
机结合,已采用了推土机、铲运机、自动平地机等机械。这一时期,垦区改建和新建具有四
、五级公路标准,并铺上砂石路面的达1100公里;先后修建穆棱河、东风、七星河等3座百米
以上的钢筋混凝土大桥。
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发生前后,生产建设兵团前
线指挥部动员人力,配备机械,在较短的时间内修建了近500公里的公路。有一部分公路在后
来新建农业、渔业连队时,成为农场专用公路。
从1969年至1975年的7年时间里,在修建边境公路的同时,也对原有专用公路进行改建和
提高。新建和改建2100多公里的砂石路面公路,建成136座永久性桥梁和3200道永久性涵洞。
1976年2月25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垦区土地扩大至10万平方公里,耕地320
0万亩,农牧场141个,垦区专用公路里程总计9166公里(其中:砂石路面公路3643公里),
桥梁644座,9230米。同年夏,国营农场总局召开工作会议,提出垦区公路建设方针是“全面
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造,保障通畅”。
垦区多数农场位于低洼沼泽地区,原有公路标准低,质量差,特别是路基高度不足,压
实不够,又因砂石运距远,路面强度低,每逢风雪、翻浆、雨季行车困难。为加强垦区公路
建设,1980年从美国、西德、日本引进筑路机械近200台,有适于低湿地作业的低比压推土机
,两栖式挖土机,远运土方作业高速铲运机,一侧取土挖沟反铲挖掘机,整形取土自动平路
机等机械。至1985年,黑龙江省垦区有公路管理单位17个。即1个公路管理处,3个公路管理
总站,13个公路管理站,57个公路养护道班。养护省、县级公路560.43公里,农场专用公路
11684公里(晴雨通车里程5303公里)。其中,砂石路面6037公里,土路5647公里,桥梁824
座,11079米。黑龙江省垦区已建成与国道、省道、县道相通的公路网。
二、林区公路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木材主要产地之一。从1931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
主义侵占东北3省,为了掠夺森林资源,先后在五常、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地设立营林
署,强迫中国劳工修建滨绥线海林森铁、牡佳线钓鱼台森铁、拉宾线东宁森铁、牡图线带岭
森铁等。当时却没有修筑一条林区公路。
林区公路是在50年代之后,伴随着林业的开发逐步修筑的。1953年,东京城、穆棱、绥
阳、大丰等林业局修建冻板道、冰道、简易土路,以解决林区运输。
冻板道,即利用冬天高寒期为集材临时修筑的交通设施,具有工程量小,投资费用低的
特点。修筑时根据测定的路线,进行清理场地,排除树桩、石块等障碍物,在凸凹不平之处
用雪填平,便形成冻板道,汽车即可运行。
冰道,是选择低洼平坦的线型地带修建的。其方法是将两侧修成土埂,高0.2米,两土埂
之间宽2.5米,并用人工浇水冻成。冰道沿线需有水源,利用河流或打井,于夜间、早晨以爬
犁装上水槽顺道浇水而成。一般使用周期为当年11月下旬到翌年春3月,约100天左右。
简易土路,是参照公路技术标准修建的。一般路基宽4至5米,不设边沟。路基填土不分
土壤,而以整平为主。1953年,东京城林业局利用大沟、尔站、三道通旧道修成简易土路,
路基宽3至5米不等,总长为156公里。之后,绥阳、穆棱林业局也修建了一些简易土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黑龙江省林业生产已进入全面开采阶段,为了适应林区常年集材
、运材,开始修建公路。绥阳林业局于1953年修建十文字公路。路基宽7米,路面宽4.5米,
为砂石路面,全长58公里。这是按国家公路技术标准修筑的第一条林区公路。1956年,大丰
林业局修建北沟公路30公里;穆棱林业局修建磨刀石公路31.6公里。美溪、桃山等林业局也
开始修建林区常年公路。
1956年至1958年,黑龙江省林区公路发展较快,特别是东京城、上甘岭,南岔等地森林
铁路拆除后,使林区公路里程有较大增长。全省林区公路有882公里。
进入60年代,由于黑龙江省林区交通量迅速增加,林区公路又有了新的发展。1965年,
全省林区公路达到3836公里。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林区公路建设在动乱曲折
中又有发展。至1976年,全省林区公路增至5484公里。
1978年以后,林区公路建设纳入正常轨道。1985年全省林区公路累计里程已有17254.9公
里。其分布状况是:牡丹江林区6052.9公里,松花江林区2635.4公里,合江地区1335公里,
伊春林区6740.59公里,带岭林区491公里。累计修建桥梁1453座,23236米,涵洞15353道。
三、油区公路
黑龙江地区西部萨尔图一带是一片茫茫荒原,人烟稀少。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中东铁路(滨洲铁路)通车后,设站名叫萨尔图(蒙语,意为多风的地方)。1904年(清光
绪三十年)始行放荒招垦,渐有人烟。直到1941年(民国30年)才修通萨尔图至安达一条5米
宽的土路,全长33公里,是萨尔图修建的第一条土路。
松辽石油大会战以前,萨尔图周围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没有一条标准公路,仅有通大
车的土路4条:萨尔图至喇嘛甸子,萨尔图至任民镇,萨尔图至万宝山,萨尔图至先锋农场。
1960年4月,黑龙江省驻大庆地区公路会战总指挥部成立。公路总指挥部下设哈尔滨市、
松花江地区,嫩江地区3个公路会战指挥部。参加会战的有沈阳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转
业战士12113名,有沈阳部队某部7000名解放军指战员,还从肇州、安达、肇源等县临时招收
民工10000人。参加大庆油区公路会战的人员达3万多人。
1960年5月,大庆油区始建公路。公路即以萨尔图火车站为起点,以石油会战指挥部为中
心往外修。10月份以前,已修成土路的有站前路、中七路、中八路、羊山屯至砖厂路、萨尔
图至安达路西段、萨尔图至大同路北段等十几条。当时,没有专用筑路机械设备,主要工具
是铁锹、扁担和大筐。
大庆油田的公路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低等级路面公路
大庆油区公路会战,首先从修建萨尔图到安达,萨尔图到高台,萨尔图到汤家围子这3条
路线开始。1960年10月2日,黑龙江省公路局测设大队对上述公路进行测设。10月8日,筑路
队伍分段包干,突击土方,至12月26日共奋战50天,完成土方80万立方米,建成土路116公里
。这些公路,属于低等级公路,只能晴天通车。
(二)中等级路面公路
1961年3月,大庆油区初建中等级路面公路。筑路所用碎石和砂砾是经碾子山、小岭等地
运来的。第一条砂石路面是萨尔图至解放村公路(即萨尔图至大同公路一段),路面宽为7米
,全长11.7公里,结构为泥结碎石。由黑龙江省交通厅公路测设大队设计,黑龙江省公路工
程公司一处组织施工。这条公路,是大庆油区修筑的第一条能晴雨通车的中等级路面公路。
到1964年末,共修筑中等级路面公路222公里,同时修筑低等级公路143.2公里。
(三)次高等级路面公路
60年代初,大庆油区各种机动车辆不断增加,有的路线行车密度达300辆/昼夜。为适应
石油生产之需要,对公路路面进行改善、提高。1963年夏,修筑大庆油区第一条沥青灌入式
路面,使用的是兰州4号、3号沥青和渣油。试验路段是西干线北段—中央大街,从油建器材
站门前起向北灌入400米,路面净宽7米。以后,大庆油区公路修筑则以修建沥青渣油路面为
主,先后对萨尔图至让胡路、萨尔图至杏树岗、萨尔图至喇嘛甸等几条干线进行了技术改造
。从1964年至1966年,共修建次高等级路面206.4公里(其中1964年48.3公里,1965年77.3公
里,1966年80.8公里)。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大庆油区公路建设处于
瘫痪状态,当年仅修建次高等级路面8.2公里。直至1972年公路建设才开始出现回升。
(四)高等级路面公路
1965年,大庆油区修筑第一条水泥混凝土预制路面。试验路段地点在东一路,全长1.7公
里,路面宽为7米。由黑龙江省公路工程一处三队施工。
1972年,大庆油区修筑第一条就地浇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地点在中三路,全长3.2公里,
路面宽为7米。由大庆交通局公路工程营二连施工。
1975年,大庆油区修筑第一条沥青混凝土路面。首次使用日本进口的摊铺机,采用厂拌
沥青混凝土,用解放翻斗车捣运。地点在中七路,摊铺沥青混凝土1公里,路面宽7米。由大
庆运输指挥部工程大队施工,用国产两铁轮内燃6—8吨压路机压实。
1979年,大庆油区又在东风路修建一级沥青路面。当年修建4.5公里。公路宽32米,4块
板路面,厚度76厘米。结构为18厘米砂垫层,18厘米石灰土,16厘米泥灰碎石,18厘米手摆
石,6厘米沥青贯人。由大庆油区科学研究设计院道路组设计,大庆运输指挥部工程大队二中
队、三中队施工。每公里造价165万元。
1980年,大庆油区从美国巴布伦公司引进一套1BA100型沥青混凝土拌合机和PE—120H沥
青混凝土摊铺机,使修筑高等级公路机械设备配套。同年改建让胡路至杏十一路,公路全长
44.5公里。这条干线公路,平行于萨尔图至大同公路。从当年开始逐段对原有路面进行改建
,将路面宽7米分别改建为路面宽15米、长5.7公里的混凝土路面和路面宽8米、长12.6公里的
沥青路面。
中七路全长14.2公里,是联结萨尔图、让胡路两城镇之间的干线。1981年改建了324公里
,全宽36米水泥混凝土路面,中间行车道部分24米宽,机动车道为16米,上下行车分割以猫
眼为标志。改建工程由大庆油区科学研究设计院道路组设计,黑龙江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及
黑龙江省水利工程五处施工。大庆市交通局为组织施工、技术负责单位。
1981年,大庆油区公路工程公司成立。1982年,新建和大修的干线公路路面有:东风路
8.6公里,北二路24.8公里,均以场拌水泥和沥青混凝土为主要路面材料。
1983年,大庆油区对萨尔图至大庆公路进行改建,是一项规模较大的高级公路改建工程
。即从团结路口至大同区丁字路口,全长68公里。路面宽24米,机动车上下行道16米,两侧
人行道宽5米的有5公里,宽9米的有63公里。路面结构厚度计84厘米,为20厘米砂砾、40厘米
炉渣石灰土、24厘米水泥混凝土。分单侧施工。1983年当年单侧浇筑27公里,1984年及1985
年相继施工完竣。
大庆油区的公路,经过10多年建设,已发展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它以萨尔图为中心,
直通各区、乡和井排、泵站。到1985年,大庆油区已有公路2977.5公里,其中有各级路面的
公路为2030.8公里。并有高等级黑色路面公路300公里,高等级水泥路面公路63.4公里,达到
一级城市路面标准(分机动车上下道和人行横道)有39.3公里。
自1960年大庆地区开始公路会战到1985年底,共修建各式大小桥梁66座,其中主要桥梁
有:
51号桥。位于萨尔图至大同公路上,是油区比较大的过水桥。桥长26米,钢筋混凝土结
构,宽14米,承重60吨,造价30万元。于1981年修建并竣工。
庆虹桥,位于让胡路火车站北,即西干线同中三路、让林路与滨洲铁路交叉处,是一座
较大的立交桥。于1983年5月21日开工,1984年9月15日竣工。大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主
桥、引桥组成。桥长734.17米,宽20米,行车道16米,两侧人行道各2米。主桥净高7.23米,
引桥净高2.77至9.36米。为四跨连续梁,共16孔。桥中间设有转盘环桥,环桥两侧设有人行
折线桥二座。
卧龙桥。是大庆油区第二座铁路跨线桥,于1985年5月14日开工至10月14日竣工。为钢筋
混凝土结构,由主桥、引桥、引道组成。大桥全长380米。其中主桥20米,引桥360米,引道
674米,桥宽16.7米,行车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主桥净高7米,引桥净高5.9至8.
3米,跨经20米,19孔。结构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主桥由铁路局投资,引桥及引道由大庆乙
烯工程指挥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