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旅游公路
1982年,国家将黑龙江省内的镜泊湖和五大连池定为重点风景名胜区,向国内外开放。
与此同时,齐齐哈尔市郊区的扎龙自然保护区,也为旅游者的向往之地。为适应旅游事业的
发展,于是修建了一些旅游公路。
一、镜泊湖旅游路
镜泊湖,清代之前称忽汗海,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县城西南70公里处,距牡丹江市
105公里,是国内著名的高山熔岩堰塞湖,形成于全新世中期,距今约8000年左右。镜泊湖南
北狭长,牡丹江水穿湖而过,东西两侧为老爷岭和张广才岭所环抱,面积为90.3平方公里。
镜泊湖风光绮丽,湖中有著名的“吊水楼瀑布”、“大孤山”、“小孤山”、“道士山”、
“珍珠门”、“白石砬子”、“城墙砬子”、“老鸹砬子”八大景。湖岸山峦起伏,绿树掩
映;宾馆倚山傍水,清雅幽静。山庄门前石壁上刻有叶剑英元帅题词:“山上平湖水中山,
北国风光胜江南”。每年春季都有几十万人经由牡丹江市来此游览。据统计1982年游览人数
为18万人次,1985年增加到36万人次。
由牡丹江至镜泊湖,需通行国道鹤岗至大连公路的牡丹江至宁安段,过东京城,经杏山
叉路去镜泊湖。牡丹江至杏山,长79公里,为三级公路,路基宽9米。牡丹江市至宁安段,1
980年以前已建成渣油路面,其余为碎石路面。这段路路基坚实稳定,常年有专业人员养护,
路面平整,路容整洁。杏山至镜泊湖,长26公里,其中三级公路8.6公里,四级公里17.4公里
。路基宽7.5至8.5米。路面均为砂土改善。1979年和1981年,牡丹江市交通局和黑龙江省公
路勘察设计院先后两次对杏山至镜泊湖段进行勘测设计。由宁安县交通局组织施工。1981年
至1982年,修筑路基25公里,碎石路面4.8公里,小桥1座,涵洞4道。1983年又继续施工,完
成碎石路面20公里。1984年至1985年,在原碎石路面基础上,铺装沥青表处10公里和沥青路
面11.7公里。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交付使用,总投资444万元。
二、五大连池旅游路
五大连池,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德都县境内,距离县城23公里。它以秀丽的风光,特有
的火山遗迹和矿泉水而闻名中外。
1719年到1721年,由于此地火山连续喷发,大量岩浆喷出,流淌到小白河的河床之上,
阻塞了这条河流,形成了5个湖泊,故称五大连池。湖面宽阔,适于鱼类生活,特产湖鲫。五
大连池周围有风景秀丽的12座名山,远近错落,左右参差,形成山环水、水环山,山水环抱
之势。
从头池向南,顺小白河古道,有一条宽约3里,长约25里的石龙,是火山爆发时奔泻的岩
浆自然形成。石龙背上熔岩凝成各式形状的岩流图案、花纹,富有巧夺天工之妙。石龙两侧
有小河,名为石龙河,水流潺潺,终年不断,给塞北平添秀色。
五大连池市座落在药泉山下,是国内著名的冷水硫酸矿泉疗养胜地。1985年,五大连池
拥有疗养院48家,可供3500多人疗养。药泉山有南泉、北泉、翻花泉、南洗泉和新南泉等矿
泉。饮用矿泉水,沐矿泉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1985年,来此旅游疗养人数达28.4万人,
为1981年的两倍。从北安市乘公共汽车到五大连池为66公里。该公路修筑于1957年,路基宽
8.5米,砾石路面。并设专业人员养护,公路路面平坦,坚实整洁,是德都县、五大连池市和
北部农场区生产、生活主要运输路线。
1981年春,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在德都县
城北讷漠尔河上修建了1座箱型连续梁的“青山大桥”。1985年开始,另修1条由沾河火车站
至五大连池公路,全长31.3公里(于1989年竣工),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并用手摆石
基础,泥结碎石路面。这条公路,从省城哈尔滨出发,可直达五大连池,给各方旅游者提供
了交通方便。
三、扎龙自然保护区旅游路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南、距离市区21.8公里。它是国内第一个
大型水禽综合自然保护区,面积近10万顷。其地林木葱茏,水草茂密,栖息着百余种珍贵的
水禽,尤以丹顶鹤闻名,故称“丹顶鹤之乡”。1981年国家已将其开辟为旅游区,供中外游
人游览。
齐齐哈尔至扎龙,在1980年以前曾修建一条三级公路,长26.7公里,其中有8.9公里渣油
路面,17.8公里碎石路面。1982年春,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将改建扎龙旅游公路列为全市人
民生活13件大事之一,由黑龙江省交通局、林业局、财政局共同投资33.5万元,改建渣油路
面6公里,砾石级配路面3.8公里,新建砾石路面4.9公里,共14.7公里。于1982年6月3日竣工
。这条公路的修建,方便了中外旅游者。
四、二龙山旅游路
二龙山,位于哈尔滨至同江公路59公里处,由此至旅游区2公里。此地是由东北向西南并
列的大小两座山峰组成,似两条苍龙奔腾飞跃,争相扑向湖心的珍珠岛而得名。山口筑有水
库大堤,长800米,有“八百长堤”、“长堤锁蛟”之美称。水库灌溉万亩良田,碧波万顷,
水平如镜,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景色如画。盛夏季节,从哈尔滨市乘车来此旅游者颇多。
据有关部门调查,1985年来二龙山的游人达60万人,为1981年的8倍。
哈尔滨至二龙山路段,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改造,已经成为平整宽直的二级公路。为了提
高通过能力,于1982年黑龙江省交通局投资,在哈尔滨至宾州路段铺筑沥青路面,为旅游者
提供方便。此路由黑龙江省第二公路工程处、第三公路工程处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主要
工序用机械操作,沥青混凝土采用场拌,运输用翻斗汽车,面层铺装用摊铺机,达到了工程
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