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桥梁、渡口

  黑龙江地区桥梁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渤海时期,于牡丹江上筑有石墩木梁桥 5座①(①这5座桥墩跨径较大,根据当时条件,判断上部结构为木梁。),遗址尚存。后金 时期,始建宁古塔(今宁安县宁安镇)长板桥,后改建为大石桥,是黑龙江省内保存至今唯 一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中华民国期间,自现代运输工具汽车出现之后,城镇之间汽车营运兴起,在交通繁忙路 线的河流上设有桥梁或渡口。1912年(民国元年)齐齐哈尔至黑河间始通汽车,翌年即在调 莫尔河及其支流上修有木桥7座。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境内多为木桥,而永 久性桥仅有9座。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到其侵略和统治的目的,在黑龙江边境地 区及重要交通路线,建有跨越江河的各种结构桥梁。哈尔滨东江桥,为30年代修建的松花江 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嫩江钢桥,也是黑龙江省迄今公路上大型钢桥之一。
    1945年日本投降,随即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各地修复了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的桥梁 ,并改建了一些木桥。此时,共有桥梁约1800余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资金及 钢材短缺,则以新建改建木桥为主,只建了少量永久性桥。截至1960年末,黑龙江省共有桥 梁3568座,56254.6米。其中:永久性桥63座6347.9米,占总座数的1.8%,占总长度的11.3% ;木桥和石台(墩)木面桥3505座49906.7米,占总座数的98.2%,占总长度的88.7%。桥梁建 筑从60年代开始逐步向永久性桥过渡。70年代中期以后,永久性桥的发展比较迅速。到1979 年,永久性桥达3193座,90666.2米,占总座数的52.3%,占总长度的68.7%。
    1980年以来,黑龙江省桥梁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永久性桥的比重增加,木桥及险桥相 继减少,进入以发展钢筋混凝土桥和预应力混凝土桥为主的新时代。在桥型结构及施工工艺 上,由笨重的拱、梁整体浇筑型式,逐步向轻型化、装配化迈进。截至1985年末,黑龙江省 共有桥6246座,141501.9米。其中,永久性桥4109座,111343米,占总座数的65.8%,占总长 度的78.7%,木桥和石台(墩)木面桥2137座,30158.9米,占总座数的34.2%,占总长度的2 1.3%。上述桥梁中,百米以上的大桥191座,35181米,占总座数的3%,占总长度的24.5%,险 桥571座,9269.5米,占总座数的9.2%,占总长度的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