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钢筋混凝土桥

  黑龙江省修建钢筋混凝土桥梁,是从30年代日伪统治时期开始的。在较大江河上,先后 修建百米以上钢筋混凝土大桥有18座,长度2800余米。以东宁县为最多,达7座,穆棱、宁安 、密山、黑河、孙吴、五常等7个市县各有1至2座。其结构型式有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6座, T型梁桥及肋板梁桥各5座,盖板式桥2座,跨径最大者为24米。这些桥梁,载重标准低,桥面 窄,经过多次维修,至今大部分仍在使用。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之前,将宁安、密山、孙吴、穆棱等大桥炸毁破坏 ,中断了交通。1949年,由东北公路总局组织各省公路交通部门进行了修复通车。
    50年代,由于钢材、水泥紧缺、资金困难等原因,修建永久性桥梁很少。1955年修建了 哈尔滨郊区韩家洼子桥(以后被水冲毁又另改建)、阿城县蜚克图桥。1958年修建了集贤县 安邦河大桥。以上3座桥采用苏联标准图中钢筋混凝土悬臂梁式结构。1959年新建的绥望大桥 为33米跨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是黑龙江省悬臂梁结构跨径最大者。
    跨入60年代以后,钢筋混凝土桥梁有了较大发展,结构型式也多样化。T型梁、空心板、 矩形宽板、少筋微弯板组合梁及双曲拱桥,以及下部基础钻孔灌注桩等新结构不断涌现。
    1978年,又出现轻颖、美观、整体性能良好的刚架拱桥、撑架连续板桥等新结构桥型, 使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型式又向前跨进一步。
    截至1985年末,黑龙江省钢筋混凝土桥和预应力混凝土桥共有2427座,长度55122米,占 永久性桥梁总座数的60%,总长度的48.4%。1960年末,钢筋混凝土桥梁只有24座,座数增加 100倍。
    一、悬臂梁桥
    30年代后期,黑龙江地区已陆续修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式桥。到40年代中期,在东部及 南部的密山、宁安、五常,北部的黑河、瑷珲、孙吴等地较大河流上,建有百米以上的钢筋 混凝土悬臂梁式大桥6座,长1325.4米。当时载重标准较低,桥面较窄,现在多有破损。除嫩 江至黑河公路上的梁家桥及西沟桥已进行改建外,其余4座仍在使用。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共修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式桥5座,计长680.9米。 其中,跨径最大者为33米的绥望大桥。是按苏联标准图修建的。其结构型式,根据当时条件 ,均采用就地浇筑,并用于大中桥梁。60年代中期以后,此类结构很少修筑。主要原因是: 这种结构弊端较多。如工程量较大,耗用工料多,施工期较长,需搭设支架,既多耗用木材 ,又冒洪水、冰汛等危险,且有悬臂端与吊梁咀钢筋密集之处易出现质量事故,维修难度较 大,并给养护工作留下了不良的后果。
    1.宁安大桥
    宁安大桥,又名依田(或裕田)大桥,位于鹤岗至大连公路,靠近宁安县城西,跨越牡 丹江上,是1942年修建的永久性大桥。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式结构,下部为钢筋混凝土 重力式墩。跨径24米、11孔及边孔19.5米、2孔,共13孔,全长304.3米,桥面宽6米,载重相 当于汽—10级。
    1945年,日本侵略军撤退时,将桥上部西侧第3孔炸毁,另有两处也陷于半毁的危险状态 ,断绝了交通。1949年,松江省公路局对此桥组织施工,东北公路总局曾派技术人员参加修 建,当年9月竣工通车。现大部分吊梁咀发生裂纹,桥面破损,至1985年尚勉强维持使用①( ①宁安大桥于1990年改建为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桥,全长360.6米。)。
    2.牛头山大桥
    牛头山大桥,位于黑河至大连公路五常段,在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跨越拉林河, 是东北沦陷时期修建的一座较大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式桥。全长431米,跨径22.2米,共19孔 。下部为沉井式基础,混凝土重力式墩。始建于1939年,1944年竣工通车。现该桥桥面混凝 土及吊梁咀有局部破坏及裂缝,其它尚完好。载重标准相当于汽—10级。它是黑龙江省悬臂 梁桥中最长者。
    3.安邦河桥
    安邦河桥,位于哈尔滨至富锦公路集贤段,跨越安邦河,是1958年采用苏联标准图修建 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式大桥。该桥跨径为17.4米,共5孔,两端跨6.5米,2孔,全长100米。 下部为钢筋混凝土重力式墩。载重标准按汽—13、拖—60级。该桥由黑龙江省交通厅派技术 人员组织修建,质量较好,至今继续通车。
    4.绥望大桥
    绥望大桥,在绥化至望奎公路的呼兰河上,于1959年至1962年修建。该 桥跨径33米,共8孔,两端跨12.6米,2孔,全长293米,桥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0.75米。 按汽—13、拖—60标准设计。它是黑龙江省悬臂梁式桥当中跨径最大者,也是呼兰河上的第 一座永久性大桥。下部采用沉井式基础,重力式墩。于1961年施工当中,曾遭大洪水的袭击 ,漫宽河滩达5公里余,在大桥附近搭建的临时房屋及施工设施等,全部被水浸泡。在紧急关 头,由望奎、绥化两县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县领导亲率渡船,冒险抢救,使全体施工人员安 然无恙,建桥物资及机械设备等也免遭大的损失。当年进行了冬季施工,于1962年大桥如期 建成。
    二、T型梁桥
    从3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就修建有T型梁桥。至1945年前,黑龙江地区修建的百米以上钢 筋混凝土T型梁大桥有5座,长度600余米。其中有瑷珲县的老站大桥,嫩江县的科洛河桥及沐 河桥(已改建),穆棱县的穆棱大桥及伊林大桥。最大跨度为20米,均为就地浇筑混凝土。
    自1963年起,黑龙江省修建的永久性桥多以T型梁为主。迄今黑龙江省公路桥梁工程处所 修建的百余座钢筋混凝土桥梁中,T型梁桥有30余座,占30%,是数量较多的一种。其结构型 式简单,易于施工。但这种结构型式以预制装配为主,须有较强的起重吊装能力。一般最大 跨径以20米为宜;跨径增大时,则采用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结构型式。
    1.润津河桥及姜西礼桥
    1963年,在改建哈尔滨至黑河公路的同时,对跨越中小河流的3座桥梁进行了修建。曾采 取集中在亚沟基地预制厂预制构件,用汽车牵引大挂车运至工地安装。其上部均为T型梁(跨 径为7.5、10米),下部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施工中,采取流水作业,当年全部完成, 并取得了预制装配化的施工经验和良好的质量及经济效果。
    润津河一桥,位于克东县境内,跨越润津河下游。上部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跨径为10米 ,共5孔,全长为59.96米。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方桩。投资为18.16万元,单位造价为3027元/ 米。
    润津河二桥,位于拜泉县境内,跨越润津河支流处。上部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跨径为1 0米,共3孔,全长32.8米。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方桩。
    姜西礼桥,位于哈尔滨至黑河与明水至沈阳两线重复路段上的明水县境内。该桥上部为 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方桩。跨径为7.5米,共2孔,全长18米。投资6.98万元 ,单位造价为3878元/米。
    以上3座桥,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是预制工 厂化、装配化施工的典型T型梁桥。
    2.克音河桥
    克音河桥,位于望奎至四方台公路上,跨越克音河。原为木桥年久腐朽,于1964年改建 为永久性桥梁。
    该桥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装配式T型梁。河床淤泥地质,采用沉井基础,重力式墩、台。 跨径20米,共5孔,全长121米。桥宽6米。人行道2×0.75米。载重标准为汽—13、拖60。由 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投资46万元,单位造价3802 元/米。此桥建成通车后,为望奎县打通一条通往四方台铁路火车站的捷径路线,比绥化至 望奎公路近约10公里,并不受呼兰河洪水期阻断交通的影响,颇受当地群众欢迎。
    3.方正大桥
    方正大桥,又名蚂蚁河大桥,位于哈尔滨至富锦公路方正段,跨蚂蚁河。该桥跨径20米 ,共13孔,全长292.3米,桥宽7米。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混凝土桩 。设计载重为汽—13、拖—60。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 施工。1967年建成后,跨中有轻微塌腰现象,因T梁无横隔板有关。总投资88.5万元,单位造 价3030元/米。主要耗用材料:水泥1062吨,单位用量为3.65吨/米;钢材200吨,单位用量 为0.68吨/米;木材580立方米,单位用量为1.9立方米/米。
    4.雅鲁河大桥
    雅鲁河大桥,位于碾子山至景星公路上,跨越雅鲁河,全长34404米,共17孔,跨径20米 。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基础,重力式墩台。载重标准为汽—15、挂 —80级。该桥上部T型梁采用预制吊装方法施工,下部同时进行钻孔桩,争取了时间。于198 2年春季大桥开工,当年12月竣工,为快速施工、质量优良的典型。大桥共投资243.1万元, 单位造价7066元/米。劳动生产率达11576元/人。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 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获得黑龙江省交通厅嘉奖。
    5.继电大桥
    继电大桥,也称继电器大桥,跨越阿什河,是阿城至宾县公路的重要枢纽。原木桥年久 腐朽,于1981年改造为永久性桥梁。该桥全长143.7米,跨径为20米,共7孔。上部为钢筋混 凝土T型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共投资81.63万元,单位造价约核4000元/米。主要材料: 共用水泥549吨,单位用量为3.81吨/米;共用钢材140吨,单位用量为0.972吨/米;共用木 材208立方米,单位用量为1.45立方米/米。劳动生产率为3970元/人。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 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
    三、少筋微弯板组合梁桥
    在60年代初,由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曾威总工程师研究创制的少筋微弯板组合梁桥, 比传统的梁式桥节省钢材和资金,减轻吊装设备,方便施工。此种结构,经国家审定批准制 出设计标准图以后,黑龙江省从1966年开始,先在省直公路工程施工部门采用,并逐步推广 。在60至70年代中,黑龙江省公路桥梁工程处修建的工字梁、槽型梁等结构,均采用少筋微 弯板组合型式,计有14座。其桥型轻颖美观,结构组合合理,适合预制吊装,省工、省料, 多用于中、小跨径桥梁。跨径为16、15、12.5米占多数,个别也有13、7.5米的。特别是196 5年以后,桥梁下部基础采用钻孔桩,它与少筋微弯板组合梁相互配合,使桥梁结构型式更趋 于轻型化、预制装配化。
    1.木兰达桥
    木兰达桥,位于哈尔滨至萝北公路木兰段,跨越木兰达河。该桥上部为工字梁、少筋微 弯板结构,下部为钻孔灌注混凝土桩。跨径15米,共6孔,全长103.45米。由黑龙江省公路勘 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共投资21.4万元,单位造价2057元/米。于 1966年开工,当年建成通车。
    2.岔林河桥
    岔林河桥,位于哈尔滨至萝北公路通河段,跨越岔林河。上部为少筋微弯板、工字梁, 下部为钻孔灌注混凝土桩。全长123.9米,跨径15米,共8孔。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 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共投资30.1万元,单位造价2429元/米。于1966年施工 ,当年完成通车。该桥通车后,由于桥栏杆悬出于桥面人行道横梁外侧而失稳,虽经补修过 ,但仍有松动现象。
    3.大泥河桥
    大泥河桥,位于方正至通榆公路上。全长103米,跨径为15米,共6孔。该桥上部为工字 梁、少筋微弯板结构,下部为冲抓桩(单根)。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 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共投资17.6万元,单位造价1710元/米。在同一路线上同时建有2座同 类型的桥梁:一座为苇砂河桥,跨径15米,共5孔,全长86米。下部为钻孔灌注混凝土桩(单 根)。投资为16.1万元,单位造价1880元/米。另一座桥为农场桥,跨径15米,共2孔,全长 34.9米。下部为天然基础重力式墩,钻孔灌注混凝土桩桥台。投资10.4万元,单位造价2970 元/米。
    以上3座桥梁,均在1966年开工,当年建成通车。
    4.东方红桥
    东方红桥,是同江至饶河公路跨越浓江河上的一座大桥。上部为槽形梁、少筋微弯板, 下部为钻孔灌注混凝土桩。跨径13米,共9孔,全长120.94米。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 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共投资65.7万元,单位造价5432元/米。耗用主要材料 :水泥450吨,单位用量3.7吨/米;钢材57吨,单位用量0.46吨/米;木材130立方米,单位 用量1.07立方米/米。于1978年开工,当年建成。
    5.引龙河桥
    引龙河桥,是哈尔滨至黑河公路跨越引龙河上的大桥之一。上部采用16米跨径的工字梁 、少筋微弯板,下部为钻孔灌注混凝土桩。共6孔,全长10004米。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 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于1981年建成。投资44.5万元,单位造价4448元/ 米。耗用主要材料:水泥335吨,单位用量3.35吨/米;钢材123.3吨,单位用量1.23吨/米 ;木材81立方米,单位用量0.81立方米/米。
    6.海南大桥
    海南大桥,位于海林县海浪河下游,在海林环城公路上。跨径为16米,共12孔,全长20 0.9米。上部为少筋微弯板与工字梁的组合梁式结构,下部为挑臂式桥墩。于1982年6月由海 林县交通局组织施工,1984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
    7.山咀子大桥
    山咀子大桥,位于海林县海浪河中游,海林至安乐公路上。全长144.54米,桥净宽7米, 人行道2×0.75米。跨径16米,共8孔。上部为少筋微弯板、工字梁组合梁结构,下部为重力 式石砌墩台。设计载重为汽—15、挂—80。由海林县交通局组织施工,于1982年4月开工,1 983年8月竣工通车。
    四、空心板及矩型宽板桥
    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为迅速改造黑龙江省的木桥和险桥,修建了较多的空心板桥 及矩型宽板桥。在采用此种桥梁结构之前,黑龙江省公路管理局抽调部分技术力量,补充编 制了部分矩形宽板、空心板、石拱桥及各种小跨径上部结构标准图,并研制、搭配各种结构 型式的下部基础钻孔桩、轻型墩台等标准图,以适应各地、市、县的施工需要。并简化了施 工程序,加速桥梁改造的进程,达到节省建桥材料和人工,降低造价的目的。10年间,黑龙 江省直属桥梁施工部门,在干线公路上建有矩型宽板桥17座,空心板桥3座。各地市县交通部 门,在大中修工程及地方道路上,也修建了较多的空心板和矩型宽板桥。这种结构,施工比 较容易,不需大型吊装设备,并可用土法简易吊装,适于各地市县对桥梁的施工。
    1.牤牛河大桥
    牤牛河大桥,位于哈尔滨至五常公路上,跨越牤牛河。大桥上部采用空心板梁结构,跨 径12.5米,共11孔,全长156.6米。下部基础采用冲抓式钻孔桩,双柱式墩,混凝土薄壁式桥 台。1966年11月开工,1968年竣工。由于地质有大河卵石等复杂情况,施工中,摸索采用冲 抓式钻孔成桩,解决了钻孔的困难。共投资51.4万元,单位造价3310元/米。共用水泥756吨 ,单位用量4.82吨/米;钢材116.8吨,单位用量0.75吨/米;木材435立方米,单位用量2. 8立方米/米。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
    2.梧桐河桥
    梧桐河桥,位于哈尔滨至萝北公路上,跨越梧桐河。该桥为跨径10米的空心板梁,共8孔 ,全长91.5米,桥宽6米。下部采用冲抓钻孔灌注无筋混凝土桩,桩径为Φ1.5米。共投资23 .4万元,单位造价2560元/米。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 施工。于1966年建成通车。
    3.二道桥
    二道桥,位于穆棱县八面通镇,为八面通至柳树公路跨越穆棱河的一座大桥。桥长124. 67米,跨径为14.1米,共8孔。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下部为石砌重力式墩台。桥面宽 6米,桥高6.68米。设计载重为汽—13、拖—60。于1965年开工,1966年竣工通车。由黑龙江 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穆棱县交通科组织施工。
    4.石金河桥
    石金河桥,位于黑河至西岗子中间。它为黑龙江省首次采取矩型宽板结构,对改造木桥 、险板创造了条件。该桥上部为矩形宽板,板宽度1米,预制后采用5吨汽车吊2台进行安装。 跨径6米,共5孔,全长41米。下部为天然基础,重力式墩台。投资12.9万元,单位造价3146 元/米。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于1965年开工, 当年完成通车。
    同年,由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采用矩型宽板桥的还有:阿城市的官地桥、闫家 店桥,望奎县的许家油房桥,密山县的知一桥,友谊农场的团结桥等。这为黑龙江省普遍推 广矩型宽板结构进行桥梁施工起到示范作用。
    五、双曲拱桥
    双曲拱桥,于1964年由江苏省无锡县首创,继之在全国各地推广。黑龙江省公路交通部 门曾多次去外地参观学习。1965年,各地市县试建了中小跨径的双曲拱桥。1966年,黑龙江 省第一公路工程处在兰西县呼兰河上修建跨径30米的绥兰大桥,并采取缆索悬空焊接、无支 架安装方法。试建成功后,在牡丹江上修建了跨径50米的依兰牡丹江大桥,是黑龙江省双曲 拱桥跨径最大者。1970年,又修建跨径50米的无筋双曲拱三道通牡丹江大桥,在全国是首创 。同时,各地、市、县也相继修建了许多双曲拱桥,其结构型式各异。这种结构桥梁,可预 制拼装,具有用料省、造价低、桥形美观、施工方便、易为群众掌握等优点。牡丹江、汤旺 河、乌裕尔河、拉林河、呼兰河、讷谟尔河、雅鲁河等在较大江河上,均建有2座以上双曲拱 大桥。
    从1965年起至1985年止,黑龙江省共修建双曲拱桥399座,长度22842米,占永久性桥总 座数的9.7%,总长度的20.5%。其中,百米以上的双曲拱大桥,计70余座,约占大桥总座数的 40%。这期间,黑龙江省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也修建了许多双曲拱桥。如修建大兴安岭 林区公路时,建有5座百米以上双曲拱大桥。水利部门在进行松嫩平原的引嫩水渠工程时,对 安达等5个市县农田乡道网共架桥53座,其中有34座为双曲拱桥,占61.8%。
    双曲拱桥,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民族建筑风格,又吸取了钢筋混凝土桥预制 装配化的优点,结构型式轻巧、美观,适于改造木桥、险桥。在60至70年代中,为黑龙江省 兴建双曲拱桥的高峰时期。但由于这种结构刚度不足,整体性差,至80年代逐步减少。
    据1970年11月至1971年2月,黑龙江省交通局组织有关部门,对6个地区20个市、县的调 查统计,共建双曲拱桥53座,其中,大、中桥各13座,小桥27座。矢跨比为1/5—1/10。其 跨径及墩台组合如下表:
    从调查的双曲拱桥中,在主拱圈及拱脚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纵向、横向裂纹,较轻者 有发纹,严重者有拱顶变形下沉现象。
    第一、主拱圈裂缝。多发生在拱顶处,严重者拱顶形成横向裂缝(两侧墙断裂);拱脚 整体化混凝土上缘开裂;拱波顶顺桥向断裂(多在行车道部位)及拱肋与拱波浆缝开裂。较 轻者均出现发纹。
    第二、拱体下沉现象。在部分双曲拱桥中,可明显看出拱顶部位桥面与栏杆出现反抛物 线型,特别是大跨径桥更为明显。依兰牡丹江大桥,跨径50米,共9孔,于1969年9月竣工。 对其调查时,已发现拱脚出现横向贯通裂缝,各孔拱顶有不同程度的下沉,大者4—5厘米, 桥面伸缩缝全部拉开。其原因与温差大及拱肋收缩有直接关系。
    第三、空腹拱圈顶断裂。多数空腹式双曲拱桥,在靠近桥台侧的第一个空腹式拱顶出现 通缝,以致影响到第二个空腹拱圈顶出现断裂,有的达到1/4处。1971年建成的讷河大桥, 跨经30米,拱矢度1/8,拱肋断面为矩形,基础为沉井、重力式墩台。在其各孔拱脚整体化 混凝土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大部分各孔第一个空腹拱圈顶断裂,形成通缝,而裂缝 尚未贯通者则由两侧向中间发展;南岸几孔空腹拱顶有下沉现象。
    第四、台上拱圈顶断裂。在大兴安岭地区修建的5座双曲拱大桥,多为跨径18—30米的百 米以上大桥,普遍出现台上拱圈顶断裂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温差大,促使拱体剧烈收缩变形 而产生裂缝。
    在北方严寒地区修建双曲拱桥,从设计与施工上应重视温差的影响,合理选定主拱圈断 面及拱轴线型,加强上部构造的刚度和整体性以及下部基础的稳定性。
    1.绥兰大桥
    绥兰大桥,位于兰西县城东约5公里处。是绥化至兰西公路跨呼兰河上的一座大桥梁。该 桥是黑龙江省修建的第一座较大跨径双曲拱试验桥,为修建大跨径双曲拱桥,积累了设计、 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技术经验,为以后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该桥上部采用跨径30米空腹式双曲拱,共5孔,全长175.8米。桥宽为净6米,护轮带为2 ×0.25米。下部为沉井式基础,混凝土预制块砌筑重力式墩台。桥台侧墙采取预制挡土板结 构,以减少圬工体积。设计载重为汽—13、拖—60。拱肋采用钢筋混凝土分两段预制,用双 缆索道悬空吊装、无支架施工方法进行安装。拱肋接头用钢板搭接悬吊电焊。拱波预制后, 利用冬季在冰上吊装,进行拱肋预压,以减少船运,防止拱肋变形和裂纹的发生。其它拱上 建筑及板拱等,均采用就地浇筑混凝土。共投资51.2万元,单位造价2912元/米,每平方米 418元,是黑龙江省大跨径双曲拱桥造价较低者。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 第一公路工程处一队施工。于1966年4月开工,1967年7月1日竣工。它是同类大桥建速较快者 。
    2.依兰牡丹江大桥
    依兰牡丹江大桥,位于哈尔滨至富锦公路上,在依兰县南郊,跨越牡丹江,是省会哈尔 滨去佳木斯及东北边境的交通枢纽。该桥全长483.6米,桥净宽7米,人行道2×0.75米。196 8年开始修建,1969年完成。采用50米大跨径空腹式双曲拱上部,共9孔,下部为天然基础重 力式墩台。拱肋为钢筋混凝土分3节预制及吊装,用绳索悬吊焊接。拱波及腹板为预制混凝土 ,运至现场安装;其它拱上建筑为就地浇筑混凝土。该桥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 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与依兰县配合进行施工。设计为汽—13、拖—60。共投资240万元, 单位造价4962元/米。单位耗用材料:水泥4.96吨/米,钢材0.323吨/米,木材2.95立方米 /米。
    3.三陵大桥
    三陵大桥,位于宁安县境内。原有石台木面桥是日伪时期修建的,因年久腐朽,于1971 年改建为双曲拱桥。跨径35米,共6孔,全长244米。于1972年竣工。
    4.“五·七”大桥
    “五.七”大桥,位于东京城至尔站林业专用公路上,座落在果树场附近。桥长196米, 桥宽4.5米,跨径为37.1米,共5孔。上部结构为悬链线双曲拱,下部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 建于1970年,由牡丹江市林业工程公司设计并施工。
    5.平安大桥
    平安大桥,位于宁安县平安乡,跨越牡丹江。该桥上部采用双曲拱,全长278米。于198 2年开工,1983年竣工通车。它是县乡地方道路跨牡丹江较大的双曲拱桥。
    6.三道通大桥
    三道通大桥,位于方正至虎头公路上,在林口县三道通乡约距6公里处,跨越牡丹江。它 是哈尔滨通往东部地区并连接哈尔滨至同江、鹤岗至大连、哈尔滨至绥芬河等干线,是去鸡 西、密山、虎林、饶河等边区重镇的咽喉。1969年,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派人进行测设 。由于钢材奇缺,设计技术负责人鲍永康、张贵先与林口县交局郭玉柱等人,根据拱桥的特 点,并吸取了依兰牡丹江大跨径双曲拱桥的经验,于1970年提出了有肋无筋双曲拱桥的设计 方案。这种新结构大跨径桥梁,在黑龙江省是首创。
    该桥设计跨径50米,共7孔,全长394.72米,净宽7米,护轮带2×0.25米。设计载重按汽 —15、挂—60、履—50验算,设计洪水频率:基础P=1%,其它P=2%。拱矢度1/6,拱矢高 8.33米。上部结构为空腹式有肋无筋双曲拱,拱轴线型为变截面悬链线无铰拱。下部为石砌 重力式墩台,天然基础。
    由林口县国防建设指挥部组织施工。在施工中,主拱圈、拱肋采用整体化混凝土,拱上 建筑为水泥砂浆砌筑片石或块石,拱波预制。拱架采用满布式小径木(松木杆)绑扎,水中 基础有4孔打入木桩、岸地3孔采用卧梁等方法。于1972年11月大桥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年末 峻工。
    7.讷河大桥
    讷河大桥,位于齐齐哈尔至黑河公路上,在讷河县南门外约4公里处,跨越讷谟尔河。它 是继绥兰大桥建成之后,又修建的一座较大跨径双曲拱试验桥。
    大桥全长338.35米,跨径30米,共10孔,净宽7米,两侧设护轮带2×0.25米,矢跨比1/ 8。设计载重汽—15,履—50。上部结构为等截面悬链线空腹式双曲拱,下部为沉井基础、重 力式墩身,空腹式桥台。拱肋为25兆帕钢筋混凝土,矩型断面0.20×0.30米,分两段预制吊 装。拱肋接头采用钢板搭接电焊,安装采用半无支架施工方法,即在中间接头处设临时活动 支架,合拢 后立即卸架。拱肋采用立体预制方法,即按纵向座标竖立模板、浇筑混凝土。立体预制,减 少拱肋翻身程序,受力条件好,对拱肋接头及拱轴线位置易于准确掌握,可省木料,同时也 利于支立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等作业,但对拱肋受力条件比较差,吊装时易于发生 裂纹。拱波及复拱为20兆帕混凝土预制块。拱上板拱为20兆帕混凝土,采用就地浇筑成凹形 。复拱侧墙及拱上侧墙均采用15兆帕混凝土就地浇筑。拱腔填料为炉渣土。该桥由黑龙江省 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共投资140万元,单位造价4137元/米 。单位材料耗用:水泥为6.7吨/米,钢材0.6吨/米;木材2.4立方米/米。于1968年7月部 分动工,由于受材料等影响,到1970年初全面开工,当年10月竣工。
    8.呼兰河大桥
    呼兰河大桥,位于哈尔滨至萝北及哈尔滨至伊春公路重复段,在呼兰县城南侧,是哈尔 滨北部跨越呼兰河之交通枢纽。1969年春,呼兰河大桥开工。该桥全长328.4米,跨径40米, 共7孔。上部采用空腹式双曲拱,下部钻孔灌注桩。由哈尔滨市交通局公路处桥队施工。于1 970年建成通车,至今桥况良好。
    9.拉林河大桥
    拉林河大桥,又名花园大桥,位于哈尔滨至扶余公路上,在双城县境内,跨越拉林河。 大桥全长456.54米,跨径30米,共14孔的空腹式双曲拱。下部采用钻孔灌注混凝土桩。于19 72年开工,1973年建成通车。该桥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 处与双城县共同配合组织施工。
    10.敖龙沟桥
    克山县利用当地浮石(火山灰岩)做混凝土粗骨料,修建克山至农场公路上敖龙沟桥, 为5孔,跨径10米,全长62.26米。上部结构为无肋浮石轻质混凝土双曲拱,腹拱采用少筋微 弯板。下部为双柱式钻孔灌注桩。于1973年当年建成后,经试验效果良好。于1975年又在克 山至讷河公路上,修建为6孔,跨径10米,全长73.5米同类型桥。以后又在克山至涌泉公路上 ,修建为4孔,跨径10米,全长51米同类型桥。这种结构具有自重轻、圬工体积小、施工简易 、轻巧美观等特点,在黑龙江省为首创,全国也属罕见。以上3座中桥,是克山县交通局长李 仁智等创建的。于1979年曾获黑龙江省科技大会及交通部科技成果奖。至今继续通车使用, 桥况良好。
    六、双铰空心板拱桥
    阿城大桥,位于绥芬河至满洲里公路阿城南郊(阿城糖厂附近),跨越阿什河。阿城大 桥,原系木桥,年久腐朽。1970年,黑龙江省交通局将此桥列入改建计划,投资46.4万元。 根据桥位系平原宽浅河床,桥高受限制等特点,桥上部结构采用双铰空心板拱。由黑龙江省 交通科学研究所进行设计并研究试验。跨径14.2米,共11孔,全长170.8米。拱矢度为1/15 。设计荷载为汽—13,挂—80。下部桥墩基础为钻孔桩,桥台基础为小型沉井,石砌台身。 由阿城县交通局工程队施工。1970年3月开工,11月建成。竣工后有下滑现象,经补修可维持 通车。是黑龙江省首次修建的双铰空心板拱试验桥。
    1970年,在阿城县乡公路上,又修建1座海沟桥,结构与阿城大桥相同。由黑龙江省交通 科学研究所设计。跨径15米,共2孔,全长41.6米。至今桥况完好。泰康、克东县乡公路上, 各修建1座双铰空心板拱桥,跨径为15米,拱矢度为1/20,桥况至今完好,在继续使用中。
    七、刚架拱桥及撑架连续板桥
    在70年代后期,继双曲拱桥之后,又创出刚架拱桥及撑架连续板桥等新颖结构桥型。刚 架拱桥,是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与江苏省有关部门在无锡共同协作,于1976年研制试验取得 的成果。这种桥型,可减轻拱桥自重,适于软地基修建拱桥。黑龙江省学习这一新技术后, 于1978年至1980年修建两座刚架拱桥,即呼玛河大桥与恒西桥。
    撑架连续板桥始建于河南许昌地区,最大跨径为20米。黑龙江省在学习外地技术经验的 基础上,在庆安、宾县等地修建撑架连续板桥2座。这种桥型,具有梁与拱式结构结合,发挥 梁与拱式各自之特点,是一种轻巧、别致而又美观的新桥型。
    1.呼玛河大桥(刚架拱)
    呼玛河大桥,位于黑河至呼玛公路238公里处,距呼玛县城约9公里,跨越呼玛河。该桥 于1977年列入黑龙江省基本建设计划,由呼玛县负责组建及准备工作,当年完成部分备料及 临建工程。1978年,将大桥列入国家边防投资以后,由大兴安岭地区交通局负责组建,从莫 力达瓦旗及大杨树区等地抽调民工200余人进行施工,当年完成部分下部基础工程。由于施工 中遇到很多技术等难题,1979年黑龙江省交通局决定,将该项工程交由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 程处负责施工,并从嫩江地区调甘南、克山两县民工共500人配合施工,至1980年9月5日全部 竣工。其上部为跨径60米刚架拱,是当时全国同类桥型中跨径最大者。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沉 井基础、重力式墩身、组合式桥台。共6孔,全长396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为2×0. 75米。设计载重汽—15、挂—80。由于地质复杂,水深流急,严寒期长,施工期短(一年只 有5个月左右的施工期),又受春、秋季节流冰、夏季洪水等威胁,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建 桥职工根据工程量大、工期要求紧的情况,采取了冬季施工方法,在低气温零下50余度的条 件下,安装拱肋,进行焊接。在基础沉井下沉当中遇到大弧石及砂卵石,河床涌水量大等难 题,潜水工沉入河底进行水中爆破,清除故障。并采用重型冲抓佳锥及吸泥机清理基底,浇 筑水中混凝土封固井脚,用直管和弯管式吸泥管斜插入刃脚部位,以大型空压机供风,吸出 刃脚处砂卵石等。从而使沉井下沉到设计要求的软岩层,完成了基础施工的艰巨任务。
    2.庆安呼兰河大桥(撑架连续板)
    庆安呼兰河大桥,在庆安至绥棱公路52公里处,跨越呼兰河。大桥全长 254.6米。行车道宽7米,人行道宽2×1米,设计载重汽—15、挂80。上部为孔,跨径30米的 撑架连续板,下部为钻孔灌注桩基础、双柱式墩组合式桥台。这座撑架连续板桥,为当时跨 径最大者。该桥设计,上部结构计算按平面杆系有限单元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内力计算。 施工采用桥上双导梁安装新工艺。鉴于桥位处于呼兰河中段,属于平原宽滩河流,河道弯曲 不稳定,漫延较广,故在桥址上游截弯曲直,开挖新河道,并加设导流堤、顺坝等调治构筑 物,设计低路堤,允许过水,以调整水流,顺利通过桥孔,保证桥位及引道的安全。
    该桥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于1978年4月15日 开工,当年9月29日竣工,历时168天建成。共投资111.7万元,单位造价4387元/米。主要材 料:共用水泥1314吨,单位用量为5.16吨/米;共用钢材231.8吨,单位用量为0.91吨/米; 共用木材841.2立方米,单位用量为3.3立方米/米。引道及改河土方量为16.2万立方米,上 下部桥梁构造混凝土量2517立方米,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800元。
    八、下部基础
    黑龙江省桥梁下部基础有以下4种型式:
    (一)天然基础
    根据地质水文等情况,黑龙江省各地在浅水河床或无水陆地上修建的中小桥梁,多采用 天然基础或称明挖基础。其施工方法简便,即敞挖基坑,排除积水,用草袋装土围堰,一般 深度3—5米左右,视地质层能满足设计承压力为限。在60年代中期,钻孔灌注桩方法出现以 前,大部分桥梁采用天然基础。特别是在山区岩层较浅地带或土质坚硬地方,一般均采用这 种基础形式。
    1954年至1956年,龙江县修建的罕达罕石拱桥,为6孔,跨径10米,全长80米,下部为天 然基础、石砌重力式墩及采用U型桥台,是新中国建立后黑龙江省修建的第一座石拱桥。196 8年布特哈旗修建的扎兰屯石拱桥,为5孔,跨径30米,全长181.5米,也是采用天然基础(该 旗已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4年宾县修建的蜚克图桥、哈尔滨市修建的韩家洼子桥及1958 年集贤县修建的安邦河桥等3座悬臂梁式桥,其下部均采用天然基础,重力式桥墩,并均为就 地浇筑的混凝土结构。1961年至1963年,明水县修建的南门外砖结构试验桥,采用天然基础 。为单孔2个砖砌桥台,后部台背用石灰土处治。1964年嫩江县修建的沐河桥,为5孔,跨径 20米的T型梁,下部采用天然基础,重力式墩身,均为就地浇筑混凝土结构。1965年林口县修 建的湖水桥,通河县修建的“503”小三线公路的5座桥梁,下部也采用天然基础,重力式墩 台,混凝土浇筑结构。
    各市县修建的中、小桥梁,其下部约有半数以上桥梁采用这种基础形式。特别是60年代 中期以前,在地质较好的地区,或砂石较多的山区、半山区,多采用敞挖基础建桥,是一种 经济适用、简单易行的基础形式之一。
    (二)沉井基础
    在较大江河的深水处修建的大型桥梁,一般由专业队伍施工,其下部基础多采用沉井( 或称井筒)。即分节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边下沉边开挖,沉井井壁混凝土起到围堰及 隔水作用;井筒下沉当中,其上面可代替作业平台。这种沉井基础被广泛应用于土质松软、 深水的大桥之中。
    30年代修建的哈尔滨东江桥,有14个桥墩基础(1一14号)采用气压沉箱(日本称潜涵) 基础,高度为17.5米,除第一节就地浇筑的较高以外,其余各节多为预制浮运,每节3米左右 。从1932年开始动工,到1934年铁路与公路桥全部建成。嫩江两座大钢桥,是1935年建成的 ,其基础均采用沉井式。此外,拉林河上的牛头山大桥,上部为悬臂梁,下部为沉井基础、 重力式桥墩。为1939年开始修建,1944年建成。
    新中国建立后,修筑的第一座悬臂梁大跨径的绥望大桥,下部采用素混凝土沉井基础, 仅刃脚段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力式墩身。1959年进行施工准备,1960年开工,1962年建 成,是黑龙江省呼兰河上第一座永久性大桥。此后,采用沉井基础的大桥不断出现。八虎力 大桥、望奎至四方台的克音河桥、呼兰河上第二座大桥的绥兰大桥、五常向阳大桥、呼玛河 大桥,下部均为沉井基础、重力式墩台。
    (三)钢筋混凝土桩
    1963年至1965年期间,为使黑龙江省的桥梁逐步达到永久化,在施工工艺上采取了预制 工厂化、装配化。1963年,对哈尔滨至黑河公路改建的3座中、小桥梁,采用的梁与桩,均在 亚沟基地集中预制,而后运至工地进行吊梁安装及打入桩的施工。如润津河一桥、润津河二 桥、姜西礼桥,下部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方型打入桩。因预制钢筋混凝土方型桩,在制作模 板、钢筋及浇筑混凝土等工序,比预制钢筋混凝土圆型桩较为方便。
    1965年修建的望奎县许家油房桥,其上下部均为预制构件,运至工地后安装施工。
    以上4座中、小桥梁,均由黑龙江省公路桥梁工程处修建,获得快速施工、节约人力的良 好效果。以后由于钻孔灌注桩新工艺的出现,打入桩很少再采用。
    (四)钻孔灌注桩
    钻孔灌注桩,是60年代中期从河南省引进黑龙江省的一项新技术,先在阿城、海伦、木 兰等市县进行了小跨径桥的试建。1965年春季,黑龙江省公路交通部门组织一批人员,去河 南省参观学习正在施工中的竹杆河及白河两座大桥,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回来后在海伦县 办了两期学习班,并以海伦县叶家店桥进行试验,探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问题。此后钻 孔灌注桩在全省普遍推广,并有所改进和创新。黑龙江省林业、水利等部门,也在各自专用 公路上逐步推广。
    1965年木兰县修建的白杨木桥,全长99.14米,共7孔,跨径12.5米。下部为钻孔灌注桩 基础及墩、台柱,上部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共投资29.3万元,单位造价2960元/米。耗用材 料:水泥245吨,单位用量为25吨/米;钢材89吨,单位用量为0.898吨/米;木材220立方米 ,单位用量2.2立方米/米。尚志县修建的和平桥,全长94米,共7孔,跨径12.5米。上部为 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投资17.2万元,单位造价1830元/米。同年,采 用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桥梁还有:阿城的官地桥、阎家店桥、友谊县的团结桥等。当时钻孔灌 注桩均采用人力推转磨的方法施工。
    1966年五常县修建的三道冲桥,上部为T型梁,全长92米,6孔,跨径12.5米,上部为钢 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为单根钻孔桩基础,墩身及桥台为双根。共投资16.9万元,单位造价1 830元/米。同年尚志县修建的笃信桥,全长58.6米,为4孔,跨径12.5米。上部为工字梁与 少筋微弯板组合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投资8.1万元,单位造价1380元/米。它是黑龙江省 公路桥梁工程处修建钻孔灌注桩桥中造价最低者。克东县修建的宏伟桥,上部为6孔、跨径1 5米的双曲拱,下部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双柱式墩台。这是黑龙江省首次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修建双曲拱上部结构的试验大桥,于1967年建成通车。
    1967年在乌裕尔河上始建的北安南大桥,全长143米,上部为8孔、跨径15米的双曲拱, 下部为钻孔灌注桩,采用人工推转磨式钻孔,直径为1米,每墩2根桩。桥台直径为0.6米,每 台柱为4根,深度约10米,进行试验性机械钻孔。该桥于当年钻孔成桩,1968年完成上部双曲 拱预制安装,并建成通车。它是黑龙江省首次应用自行试制的机械钻孔,并获得初步成果。 1969年五常县修建的背阴河桥,下部采用机械钻孔灌注桩,共7孔、跨径15米,全长120米, 上部为双曲拱。于1970年建成通车。
    1974年五常县修建的拉林河大桥,下部13个墩、2个台均采用机械钻孔灌注桩,上部预制 、安装双曲拱,由于采用机械钻孔,建桥速度明显加快,桥型新颖别致、轻型化。另如木兰 达桥、岔林河桥、牤牛河桥及呼兰河大桥等,均采用机械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
    从1965年至1985年末,由黑龙江省公路桥梁工程处所修建的将近百座桥梁中,采用钻孔 灌注桩施工的有50余座。特别是后期修建的大桥,除地质特殊、不适于钻孔施工外,绝大部 分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如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及其江北配套工程的金河桥、滨洲铁路公 路立交桥等,下部基础均采用钻孔灌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