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钢桥、铁索桥

  一、钢桥
    民国期间,黑龙江地区已出现钢桥,共建有3座。第一座钢桥是木兰县的白杨木桥,全长 88米,11孔,下部基础为石墩,建于1927年(民国16年)。后于1938年,被日本森野组流放 木排,将桥冲毁,于1939年修建1座16孔全长90米木桥,至1949年木桥改建。1965年重建为钢 筋混凝土T型梁桥。1930年(民国19年),修建2座钢桥,即讷河县的讷谟尔河大铁桥与克山 县的乌裕尔河万缘大石桥。讷谟尔河大桥,位于讷河县南门外,是齐齐哈尔通往嫩江、黑河 的重要交通咽喉。大铁桥是由当时讷河县长召集商民自筹资金9.5万元,组织民工修建的。桥 长73.3米,共3孔,中孔为下承式钢桁架梁,长约32米。两端各1孔,用石拱砌筑。该桥在60 年代初,已塌坍。于1968年至1970年改建为双曲拱大桥。乌裕尔河万缘大石桥,位于克山县 南门外,在克山至拜泉公路上,下部为玄武岩大条石砌筑,上部为工字钢梁桥,全长36.8米 ,为5孔,跨径7.4米,桥宽3.7米。因桥短,跨度小,河流改道而弃桥。于70年代改建为两座 双曲拱大桥。
    1932年至1945年,黑龙江地区修建的钢桥共有8座。1.哈尔滨东江桥
    哈尔滨东江桥,位于哈尔滨市区东北郊,跨越松花江。该桥始建于1932年11月5日,193 4年9月竣工。上部结构为跨径64米钢板梁,共12孔,跨径80米+96米+80米共3孔为一组的悬 臂式钢构桁架梁,全长1147.6米,为公路与铁路共用的大钢桥。下部结构为气压沉箱基础( 日本称潜涵),钢筋混凝土重力式墩台,桥墩流冰水位附近设有三角形钢板防撞装置。公路 桥宽6米。车行道净宽5.4米。设计载重为通过6吨汽车,人群荷载400公斤/平方米,即相当 于现行规定的汽-6级标准。总工程费约350万元(伪满康德初期流通货币)。施工由大仓土 木、桁谷组、间组及铁道工业等四家承包。钢构桁梁及钢板梁制作,由汽车会社及川崎车辆 会社等单位承包。主要钢材为日本八幡制铁厂产品。
    该桥修建至今已50余载,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经几次维修,但由于公路桥标准低,通过 能力小,难以适应交通量大及重型车辆多的状况。1961年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及哈尔滨铁路局 共同检查鉴定,发现桥面混凝土板、中顺梁边梁均有裂缝;1973年又发现混凝土桥面有大面 积脱落,横梁裂纹。经哈尔滨铁路局及有关部门多次研究,提出了对此桥进行改造维修方案 ,但因无新桥代替,只能采用限制载重及控制交通的作法,以维持通车①(①在哈尔滨松花 江公路大桥竣工后,哈尔滨市交通局对东江桥(公路桥)进行了全面维修,加宽桥面达6米, 新增设两侧人行道各0.75米,重新安装了铁制栏杆。预计增加通行能力后,可相当于汽-10 级载重标准。于1988年10月竣工验收,开放交通。)。
    2.嫩江大桥
    嫩江大桥,位于绥芬河至满洲里公路上,在齐齐哈尔市西南8公里处,跨越嫩江,是嫩江 上唯一的大钢桥。嫩江大桥由主、副两座组成。中间隔有宽滩 410米。主桥称嫩江一桥,全长548.1米,由6孔、跨径63.9米钢桁架及4孔、跨径32米钢板梁 组合而成,两端各接12.8米悬臂梁与两岸端联接。副桥称嫩江二桥,全长354.1米,为10孔、 跨径32.9米钢板梁,两端各接12.8米悬臂梁与两岸端相接。一、二桥桥面净宽7米。下部结构 为沉井式基础,重力式墩身,桥台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群桩(桩径25厘米,桩长1米)加固处 理软弱
    地基,钢筋混凝土扶壁式档土墙。
    设计荷载:按桥上通过1台8吨汽车及另行通过1台11吨压路机计算,桥面每平方米均布5 00公斤计算。根据1971年日本公路钢桥承载力验算,一般只相当于汽—8或汽一10级载重标准 。
    该桥由伪满洲国国道局负责设计、组织修建,于1933年(民国22年)开始筹建,当年秋 选定勘测桥位、钻探地质,1934年动工。由大连川崎车辆株式会社加工制作钢结构部件,由 东亚组施工。共组织劳工1500余人,并利用冬季进行沉井施工。
    1935年,全桥建成通车。总投资伪满洲国币18000余元。共用各种钢材3600吨。其中,规 格型钢2579吨,钢筋980.4吨,多为日本八幡制铁厂产品,规格型号均符合JFS标准,为较优 良的炭素结构钢。只钢桁架孔的桥面下纵梁系英国I型钢,其强度稍次。全桥共用混凝土及钢 筋混凝土8310立方米,耗用水泥3000余吨、砂石料13000立方米。
    这座大桥通车使用50余年,主梁及桥墩结构完好,但桥面破损,上层混凝土横向断裂。 其原因是:主桁构主梁及下部承载力较大,而桥面设计薄弱,特别是端横梁外桥面板悬臂过 长,而无纵梁支撑,以致桥面系过早产生有规则的裂纹而逐步破毁。
    1983年至1985年,经多次检查,桥面破损达86.8%,曾多次发生桥面板断裂,中断交通。
    3.铁岭河大桥
    铁岭河大桥,位于牡丹江市铁岭河区的西侧,为绥芬河至满洲里公路跨越牡丹江的一座 大钢桥。全长398米,净宽6米,无人行道。桥上部为拼装钢梁和钢板梁两种钢结构,其跨径 为2孔、36米和5孔、30米,钢筋混凝土板梁为14孔、跨径11米,共计21孔组成。下部为双柱 式和重力式墩台混合建成,载重标准为汽—8、拖—30。始建于1936年(民国25年),建成于 1937年。由当时牡丹江省政府铁岭河大桥临时办事处组织修建。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前,对该桥进行严重破坏。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即将大桥 修复通车。由于城市发展,人口增多,交通量也迅速增加。据1983年调查,混合交通量昼夜 达4600余台次。此桥载重标准低,已远不能满足交通增长的需要。于1989年在其下游近处, 另建1座全长41.4米的预应力混凝土大桥,取代了旧桥。
    4.海浪大桥
    海浪大桥,位于牡丹江市区西南侧,为鹤岗至大连公路横跨牡丹江的1座较大的桥梁。始 建于1936年(民国25年),1938年建成通车。上部为钢板梁跨径30.5米的5孔,跨径25米的7 孔,共12孔,桥宽为6米。这座桥梁,因处于牡丹江分流多滩、江面较宽的地带,每遇洪水桥 头路堤即被冲毁,断绝交通,故于1959年增建5孔、跨径15米的钢筋混凝土T型梁,接长75米 (接长部分桥宽为7米)。新老桥全长共381米。桥下部均为钢筋混凝土重力式墩台。载重标 准:老桥为汽—8,拖—30。大桥接长后,交通量大增。每昼夜达3000余台次,各种混合车辆 逐渐增多。由于老桥载重标准低,桥面偏窄,经常发生交通堵塞。于1984年,在牡丹江市另 建1座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大桥,以缓解交通压力。
    5.温春大桥
    温春大桥,位于鹤岗至大连公路上,在宁安县境内跨越牡丹江,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通 往吉林、辽宁两省的交通枢纽。桥上部为钢板梁3孔,跨径25米,下承式钢桁架梁1孔、跨径 65米及钢筋混凝土T型梁5孔、跨经12米,共9孔,由3种结构组成。全长200.7米,桥面宽6米 ,桥高12.5米。下部为双柱式及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墩台组成。载重标准为汽—8、拖—30。该 桥建于1938年(民国27年)。
    1945年8月中旬,日本侵略者将大桥南端第二孔炸毁,造成钢桁架倾斜。于1949年由宁安 县组织民众将桥修复通车,现仍继续维持通车。
    二、悬索桥
    悬索桥,俗称铁索桥。小马当桥,是黑龙江省首建的1座悬索桥。该桥位于林口县古城镇 朝阳村(原称新城公社小马当村),在方正至虎头公路23公里道班西1.5公里处,跨越乌斯浑 河。以往新城公社居住乌斯浑河两岸的居民交往全靠小船,交通十分不便,新城公社及当地 群众多次向交通部门申请补助兴建桥梁。1982年初,为鼓励农民兴建道路桥梁的积极性,牡 丹江地区交通局给予补贴2万元,以解决乌斯浑河两岸交通的困难。新城公社得到补贴以后, 为建桥研究了几个方案进行比较,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本着投资少,收益大的原则,选定 修建1座铁索木面桥,由鸡西市磷矿工程师协助设计。
    这座悬索桥净跨65米,桥面宽4.5米,设计载重5吨。1982年6月,新城公社组织社员40人 ,在乌斯浑河两岸选定适当桥位。在两岸各建造两座相距4.5米的混凝土塔架,在塔架后端距 5米处各埋设了钢筋混凝土灌筑的锚固桩,每个锚固桩上分别连接3根钢索缆线,通过混凝土 塔架顶部所设的滑轮引向对岸。用卷扬机将钢索拉直后,分别把钢索固定埋设在钢筋混凝土 预制桩上,在架设好的钢悬索上,每隔2.5米连接一道等距的钢索,钢索中部用4.5米长的方 形木材固定,使之自然下垂以形成桥面。桥面用木板铺设,以通行人、畜及马车,也可通过 小型拖拉机等。于1982年6月开工,当年11月15日竣工,全桥造价共9万元。经加载试验通过 6吨载重,仍处于良好状态。这种简易型的悬索桥(又称吊桥)在山区或地方道路上,具有造 价低、工期短、见效快等特点,为黑龙江省发展悬索桥开创了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