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测量选线

  公路测量选线,是公路工程设计的首要阶段。公路测量选线,在省直专业测设队伍成立 以前,由省派专业技术骨干配合地方进行,1958年以后,省内干线公路则以省直专业测设队 伍为主要力量。
    至1985年,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共测设公路路线124条,5916公里。其中:已测设的 一级公路42.2公里,二级公路363.8公里,三级公路892公里(含按二级公路要求定线的367公 里),四级公路4618公里。
    一、平原、丘陵地区选线
    黑龙江省有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兴凯湖平原,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8%;有少部分丘 陵,分布于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丘陵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上述平原、丘陵地带,居民较 为密集,工、农业较为发达。公路选线,要在保证线型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着眼于工、农 业生产的发展,并充分考虑利用旧路。
    (一)选线技术标准的掌握
    平原、丘陵地区公路测量选线,一般注意平直舒顺,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同时 也避免片面追求长直线。较长直线长度为3000至5000米,多者在10000米以上。在地形地物允 许的情况下,一般采用较大的半径布设圆曲线。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于1976年、1979年 和1981年先后对安达至萨尔图、大庆乙烯工程、大庆至林甸等油区公路进行勘测,由于路线 穿越平原,且多为草地、盐碱地,耕地较少,故选线时较多地采用了长直线,曲线半径按不 设超高的最小半径设置,一般为2500米。此外,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于1985年勘测的七 台河至依兰路线,全长152公里,有51处弯道,曲线半径除1处为2000米外,其余均为2500米 。
    (二)有利于支援农业
    在平原、丘陵地区公路测量选线中,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坚持了支援农业,少占耕 地,不占高产田的指导原则。公路路线布设,以沟通城乡、村屯之间联系,便利交通往来为 出发点。对三级以下公路,一般较多靠近城镇、村屯,并与乡村道路相连接;而对二级以上 公路,则尽量避免穿过城镇。1976年勘测的佳木斯至桦南路线(旧日路改造),为少占耕地 ,选线中将土龙段穿人洼地,挖沟取土。由于采取这一方案,施工中顺利地解决了洼地排水 ,并使洼地变成良田。1984年勘测的哈尔滨至绥芬河路线之哈尔滨至阿城段,则考虑其大部 为一级公路,仅有少量二级公路,故这条路线即从阿城市南侧绕过,通过设连接线进入城镇 、村屯。
    (三)充分利用旧路
    黑龙江省原有公路,多数未经过正规测量选线,是自然形成的道路,标准较低。新中国 成立后,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对公路选线主要是充分利用旧路。已勘测的公路路线,旧 路约占60%以上。1980年,对哈尔滨至安达公路选线(原为三级公路标准改建为二级公路标准 ),采取以旧路作导线,再行纸上定线,将改线减至最低程度,利用旧路83%。哈尔滨至绥化 公路选线,利用旧路90%。
    (四)不良地质路段选线
    黑龙江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北部为寒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在-5℃至 4℃之间,由北向南逐渐增高。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30.9℃至-14.7℃之间,漠河极端最 低气温曾达-52.3℃。7月平均气温18℃至20℃,极端最高一般为36℃至38℃,个别达41.6℃ 。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天数平均在179.7至241天。年降水量平均在400至600毫米之间。冬、 春两季降水量少,夏季丰沛,6月、7月、8月3个月降水集中。由于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公 路上经常出现翻浆、雪阻和涎流水。省内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松嫩、三江平原均分布着沼 泽地、湿地及盐碱地等不良地质。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在公路选线中,注意了不良地质 路段的布设。1966年测设的二龙山至抚远路线,位于三江平原,地势低洼,路线跨越泥沼。 选线人员踏勘测量时,为了准确判断,利用拖拉机试探向前行进,选择高地,布设线位。沃 绿兰一带居民称之为“大酱缸”,浅不能走车马,深不能通舟楫。路线须从此一带穿越,他 们经数度踏勘,选择出最短距离路线控制点。由于地处沼泽,广无人烟,工作极为艰苦,踏 勘人员时有被困,粮食吃完了,只得拾蘑菇充饥。海青至四合路线,位于乌苏里江沿岸,顺 江而行,地势低洼,不良地质路段较多,选线时注意了选择高地布设路线。
    (五)高等级公路选线
    1984年至1985年,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勘测了两条一级公路。公路选线,须从安全 行驶、视觉、审美、行驶心理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以确定其路线走向。哈尔滨至阿城路 线,是省内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的汽车专用公路。踏勘人员选线时进行了多方面酝酿,采 用了最佳方案。这条路线,全长为37.4公里。0-3+356公里间为哈尔滨市进出口段,混合交 通量大,人流多,采用三幅路面。断面型式为:主车道15米,分隔带2×2米,慢车道2×5米 ,人行道2×3米,土路肩2×1米,全幅宽37米,地下设排水管道。3+356-33+256公里间为 一级汽车专用公路,长29.9公里,采用二幅路面。断面型式为:行车道2×7.5米,中央分隔 带2米,路缘带2×0.5米,硬路肩2×2米。全幅宽23米。其余33+256-37+356公里间为二级 公路,长4.1公里。一级汽车专用公路设喇叭型互通立交2处,分离式立交4处,通道19处,并 设置了防护栅,隔离栅。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江北引道7.9公里为普通一级公路。
    二、山岭地区选线
    黑龙江省山脉较多,主要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及完达山等山脉。山地约占 全省总面积的58%。山岭地区公路,多按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和修筑。
    山岭地区公路测量选线,技术较为复杂,须在充分调查研究之后,进行多方案比选,确 定路线的走向、控制点。勘测人员为了选定一条满意的线形,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战酷 暑,斗严寒,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穿过渺无人踪的森林、沼泽,常以篝火取暖,野餐露宿 。
    1979年,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测设的南天门至绥芬河路线的十八盘山支线,终点为 十八盘山主峰的制高点,路线长11公里,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这条支线,山峦重叠,地形 复杂,须越岭、跨涧。勘测人员通过图上选线,实地踏勘,放坡、纸上移线、实地放线后, 又经过改线、比较线等多次反复。图上选线,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选择垭口、回头曲线和优 良线位,再经实地踏勘,修改图上选线方案,经数次反复,按平均坡度放坡,认为可行时才 确定路线大致走向。对选择回头曲线位置及主要技术控制点,做到心中有数后,再行放坡定 线。十八盘山支线选线难度较大路段有6600米,高差333.58米,平均纵坡5.06%,转角共70个 ,其中6个转角采用了最小半径。该路段竣工验收时被确认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布线协 调美观,正确运用标准,是经济合理的山区公路的典型”,评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全优 工程。
    延兴至马莲路线,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分两期勘测。1973年测设延兴至太平沟段 ,1978年测设太平沟至马莲段。全长134公里,为四级公路。此路线位于小兴安岭北麓,地形 多为重丘和山岭区,山高谷深,纵坡起伏,且有陡峭,树林茂密,定线困难。延兴至太平沟 段,跨越滚兔岭,高差大,几经勘察、比较,纸上定线,实地放线,才顺利越过。太平沟至 马莲段,1978年开始测量,至1981年曾三度深入现场,留下“三下马太”的佳话。跨嘉荫河 路段,循沟展线越岭,经三支沟,跨大、小马莲站河后达马莲乡。
    山岭地区选线时要开阔视野,多方考虑方案。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测设的东宁至绥 阳路线的万鹿沟段,原为30年代修建的简易公路,自东万鹿沟通过,急弯陡坡,最大坡度15 %,经反复踏勘,将路线改至西万鹿沟,所辟新线纵坡均控制在6%以内,平均坡度4%。扎兰屯 至博克图路线有约5公里的越岭路段,历经3次定线。第一次定线时出现深近30米的大拉沟, 土石方达20余万立米,改线后在同侧山坡迂回展线,连续以回头曲线降坡,土石方虽减至10 余万立米,但行车不便,不符合战备要求。勘测人员第三次深入现场,历时两个多月,选定 了最后方案,不但线型舒顺,且土石方降至5万立米。
    在公路测量选线中,对分水岭起伏不大较为顺直平缓,岭脊肥宽地段,采用岭脊线较为 优越;工程量小,构造物少,水文和地质条件较好。1966年,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测设 的方正至依兰和尚志至胜利路线都采用了岭脊线。方正至依兰路线为原五级公路标准,92.7 公里,尚志至胜利路线为原六级公路标准,56公里,均位于张广才岭余脉。由于当时片面强 调节约,选线时采用标准偏低,给行车带来不利影响。
    山区群众对筑路蕴藏着较高的积极性。林口县刁翎乡,位于锅盔山中,崇山峻岭,交通 不便。他们自己动手,测量设计,开山筑路,在复杂的山岭地区建成了10公里的山区乡社公 路,标准虽低,可通行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