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冬季气候寒冷,最低气温北部达52.3℃,冻结深度平均为2至2.4米。境内山地
面积大,占总面积的53.2%;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土质肥沃,多腐植土;东北部乌苏里江沿
岸多丘陵和沼泽湿地;而且春、冬季节风多、风大。由于受这些自然条件的影响,给公路养
护带来了许多困难。每年在公路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翻浆、水毁和雪阻等自然灾害。公路
养护部门把防治公路自然灾害作为养护工作中的一项主要任务。
一、翻浆
翻浆,是黑龙江省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春融期,由四月下旬到五月中旬,由南到
北开始发生公路翻浆,除个别年份降雨较少、公路翻浆程度较轻外,一般年份公路翻浆约占
公路养护里程的5—10%之间。各公路站(段)对公路翻浆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即在每年春融期清除公路上和边沟内的积雪,对路基含水量大可能发生翻浆路段,采取开
挖路肩明沟或开挖路面渗水坑;有的加铺砂石路面,以增强路面对车辆通过的承载能力。并
对已出现的公路翻浆及时进行处治。
由于黑龙江省大部分公路路基偏低,且多为粘性土壤,受冻融影响,易于发生公路翻浆
。50年代,黑龙江省大部分为土路和一部分砂石路,当时汽车较少,每年虽也发生公路翻浆
,但阻车情况并不多。1957年,曾发生过较为严重的公路翻浆,有的路影响通车20余日。70
年代之后,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尤其是大型车辆的增多,原有公路技术状况已不适应,公路
翻浆比较严重。1973年,发生的公路翻浆是1949年以来最重的一次,沿路各地人民政府组织
和发动近10万群众上路,修复了1300余公里的翻浆路段。1975年,又有1276公里公路翻浆。
1980年至1985年6年间,全省公路平均每年翻浆为1314公里,其中重型翻浆里程平均每年496
.3公里,使用抢修经费达493.6万元。仅1982年公路翻浆里程达1809.5公里,占当年公路养护
里程的11.9%,使用抢修经费达222.5万元。
二、水毁
黑龙江省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而且暴雨多,每年夏秋之交,在公路上均发生不同程
度的水毁;春季,在公路上有时也出现过水毁或冰毁。水毁公路多在标准较低或低洼路段上
;水毁桥梁多为木桥或小型半永久性桥梁。1956年,冲毁桥梁80座,涵洞35道,路基34公里
,修复投资55万元。1957年,由于春季降雪较大,气温骤变,4月29日阿城、方正、讷河10个
县有37座桥梁,82组破冰体被冰排冲毁,一度断绝交通。这次春汛冲毁桥梁是历史上罕见的
一次。1958年至1961年,在省内236条公路上,冲毁路基176.3公里,路面191.2公里,磨耗层
44公里,桥梁465座、6569米,涵洞392道,使用抢修经费490余万元。1983年至1985年,全省
共冲毁路基732.5公里,路面1045.7公里,桥梁543座、8227.9米,涵洞1940道,使用抢修经
费1398万元(其中1983年230万元,1984年620万元,1985年548万元)。
三、雪阻
冬季公路雪阻是一大病害。当降雪时不刮风或风力较弱,落在公路上的雪较为松散、平
整,对车辆行驶影响不大;而在降雪同时或降雪以后,发生强风吹移,遇到低洼路段或障碍
物,便成为“风吹雪”,严重妨碍车辆通行。“风吹雪”一般堆积长2至3米,高达半米,横
亘路肩。
经过多年观察,“风吹雪”可分为低风雪、高风雪和暴风雪3种。
低风雪,是在风力较强并沿地表面吹袭时,把已降到地面的积雪吹动起来,形成风雪流
。高风雪,是较强风力不仅沿地面而且在高空吹袭形成风雪流。暴风雪,是在降雪同时刮狂
风,形成风雪流。防治“风吹雪”,一般采取综合措施:1.选定路线时,尽量使路线位置避
开风口、窝流地段;2.设计上尽量采用不易积雪的路基横断面,并适当提高路基高度,一般
在1米以上则很少积雪;3.栽植防雪林,并与路基保持1至2米距离;4.采用防雪栅栏、防雪堤
(墙)等导风设施;5.公路施工中对弃土推放保持平坦,以防将雪吹到路上;6.发现公路雪
阻,及时组织人力、机械清除。
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是发生公路雪阻的季节。易发生公路雪阻的县有密山、依
兰、勃利、龙江、萝北等地;易发生公路雪阻的路段有海林至尚志交界处虎峰岭、勃利至依
兰等。1980年10月24日,全省降了一场大雪,有80余条公路近7000多公里发生雪阻。1983年
,合江地区在11月16日到2月末降4次大雪,累计为37.9毫米;2月4日一次降雪27毫米,有12
个县发生不同程度的公路雪阻,累计阻车里程596公里,萝北县这一次雪阻有120台汽车不能
通行,有300多名旅客在路上过夜。同年,牡丹江地区密山县一次降雪平均在40毫米,雪后又
连刮大风,使县内18条公路506公里发生雪阻,有的路段积雪厚达3米,共使用清除雪阻补贴
费25万元。这一年,全省雪阻里程达3200多公里,占县级以上公路养护里程的20.5%。1984年
,全省公路雪阻达4000多公里。嫩江地区3月15日至17日受大风雪袭击,在38条县级以上公路
中,有20条发生雪阻,严重阻车里程有179公里,中断交通1.5至3天。嫩江地区行署在3月15
日发出电报,要求沿线地方人民政府立即组织人力、机械清除积雪,龙江、甘南、泰来、拜
泉县交通局立即行动。龙江县有4名县领导上路指挥,并动员临近线3万人上路除雪。拜泉县
动员临近公路3个乡3500人上路除雪。在这次公路雪阻中,全区共抽调推土机137台,汽车23
1台。
四、冰糊
“冰糊”多发生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及北部地区傍山路段。由于空山水流出地表面,逐渐
漫延到公路上,经过不断冻结形成冰丘、冰坡,称之“冰糊”,有的高达一米左右,长数十
米以至上百米,严重影响车辆通行。冬天大兴安岭、黑河、牡丹江山区公路均有程度不等的
“冰糊”,仅大兴安岭公路上就有32处,最长为500米。对公路上“冰糊”路段,各养路道班
设立专人看护和清除。1982年,海林县公路管理站把近200米“冰糊”路段进行处治,采取设
截水沟、增加涵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各地防治“冰糊”一般做法是:当年治表,清除“
冰糊”,维持通车,翌年可加设截水沟、挡水墙、分水墙及设涵引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