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材料生产

  一、省公路桥梁公司水泥厂
    1960年,黑龙江省亚沟桥梁工程队在亚沟南山脚下建成了1米×2.8米酒壶式小立窑2座, 后又改建为1.5米×3.5米立窑一座,并建有简易厂房。于 1961年投产,日产水泥5吨。建筑和生产水泥所需劳力来源于筑路工人和家属。1966年,这座 立窑因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水泥质量达不到标准而停产。到60年代后期,靠国拨水泥 已远不适应公路交通部门修路、建桥的需求。1970年,黑龙江省交通局投资260万元,由黑龙 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在立窑旧址重建水泥厂。
    水泥厂的建设,坚持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工厂厂房、仓库和机械设备,大部 分由工人自己修建制造。在制造回转窑时,需要三道铸钢大托轮。在自己不能制造又找不到 委托加工单位的情况下,只好派人四外购寻,终于在哈尔滨市废品收购站的废品堆里翻出了 一个旧机车轮子,买回来后经过加工,解决了第一道大托轮。为解决第二道、第三道大托轮 ,他们几乎跑遍了阿城县和哈尔滨市所有的废品收购站,也没买到。技术员郑文到火车站去 ,将各种类型的机车轮子全量过了,规格都小,不能应用。后来他听铁路老职工说亚细亚号 机车的轮箍大,他又跑遍了东北三省,最后在沈阳铁路局机务段找到已淘汰28年的机车车轮 ,并加工成后两道托轮。职工闯过了许多难关,建成了第一座1.9米×32米的回转窑。
    工厂于1973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300号矿硅水泥1.5万吨。主要设备有:回转窑1座,球 磨机3台,烘干机3台及附属设备。有职工200名。
    黑龙江省交通局于1976年又对工厂投资640万元,新建一座2.4米×50米的干渣水泥生产 回转窑,1977年12月试产。1978年工厂生产普通525号硅酸盐水泥2.5万吨,产值达200.4万元 。工厂扩建后的主要设备有:回转窑3座,球磨机5台,烘干机6台,破碎机2台,各式车床6台 ,内燃小火车头1台,大铁轨1公里,小轻轨5公里,解放牌汽车6辆以及其它机械附属设备等 。固定资产达1562万元,有职工734名。
    1983年,将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水泥厂划归由黑龙江省公路桥梁公司领导。1985年 工厂生产水泥5.8万吨,产值达519.7万元。1973年到1985年,工厂总共生产水泥39.2万吨。 其中供应全省各地公路交通部门的水泥为29.1万吨,占水泥总产量的74%。黑龙江省公路桥梁 公司水泥厂,已发展成为供应全省修筑公路桥梁水泥材料的主要基地。
    二、沥青贮运站
    (一)安达沥青贮运站
    安达沥青贮运站(其前身称沥青厂),地处安达市南5公里处。厂区面积10万平方米。有 职工79名。它于1971年经黑龙江省第一公路工程处组织筹建,1972年定名为黑龙江省第一公 路工程处沥青厂;1978年工厂改由黑龙江省公路工程局领导,更名为黑龙江省公路沥青厂; 1982年黑龙江省公路工程局将该厂交由黑龙江省公路局领导,更名为黑龙江省公路大修工程 队;1984年公路大修工程队又更名为安达沥青贮运站。
    工厂建设:1972年建成氧化车间机泵房和氧化釜底座。1973年自制完成1个氧化釜和1个 加热炉。1974年建成2000吨地下贮油罐1座,并改建锅炉房和水塔。1975年建成2个氧化釜( 每釜32吨)和1个加热炉的配套工程,形成年产1万吨沥青的生产能力。
    沥青生产:1975年有固定资产323万元。试生产出55号沥青808吨,经黑龙江省交通科学 研究所鉴定,质量合格。1976年生产沥青4164吨;1977年生产沥青5405吨;1978年生产沥青 8219吨;1979年生产沥青10353吨,创历史最高生产水平。1980年至1985年,共生产沥青280 53吨。
    (二)拉古沥青贮运站
    拉古沥青贮运站,位于牡丹江市9公里处的拉古公社,凤凰岭附近。它于1983年春经牡丹 江市公路处筹建。1984年7月购置场地3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500米。有职工26名。1985年, 该站陆续修建贮油罐和氧化车间,并购置了部分设备。
    (三)沙岗沥青贮运站
    沙岗沥青贮运站,位于集贤县西南5公里处。占地面积为5万平方米。此站于1981年佳木 斯市公路处筹建。1982年经黑龙江省公路局拨款40万元,除用于建站征地费外,修建铁路专 用线一条,长630米。
    1984年,贮运站建地上贮油罐500吨1个,地下贮油罐300吨1个,30吨水塔1座,输油配套 管1道85米、密封式卸车流油槽107米,并建有锅炉房、泵站、配电房等。
    1985年,贮运站建地上贮油罐500吨1个,接流油槽60米,并配有75千瓦发电机组1台及锅 炉2台。
    (四)、鸡西沥青贮运站
    鸡西沥青贮运站,建于1982年。它的前身是鸡西市公路处材料厂。有固定职工41名。沥 青供应范围:密山、鸡东、七台河、鸡西等市县公路部门。仅鸡西市公路工程每年平均需用 沥青1000吨,公路小修保养每年也需用1000吨左右。
    厂区面积为13.5万平方米,围墙300米。
    主要设备:锅炉2台,管道60米,铁路专用线60米,沥青贮油罐500吨3个,地下贮油库5 00吨1个,东风141油罐车3辆,并有电焊、配电盘、变压器等设备。
    沥青贮存能力为2000吨,1985年实贮1700吨。
    (五)冯屯沥青贮运站
    冯屯沥青贮运站,于1984年建立,位于富裕县西南36公里处。有职工35名。沥青供应范 围:泰康、泰来、甘南、嫩江、龙江、拜泉、克山、克东及齐齐哈尔等市、县公路部门。
    厂区面积22万平方米,围墙2100米,铁路专用线1.9公里。
    1984年,该站建成钢制保温贮油罐4个,每个容量为500吨,计2000吨。
    其它设备:“解放”油罐车10台、“东风”141油罐车3台、“东风”客车1台、“东风” 货车1台,180千瓦发电机组2台。固定资产297万元。
    (六)、呼兰沥青贮运站
    呼兰沥青贮运站,地处呼兰县城东。此站于1971年由松花江地区交通局组建,仅有职工 7名。建站之初,即用蒸汽加温、机械抽油,一次贮存能力为900至1000吨。1979年该站划归 黑龙江省公路局领导。
    1981年,贮运站已扩建成一次接卸沥青2750吨的贮备能力,厂区面积为10250平方米,围 墙1350米。
    1982年,黑龙江省公路局投资18万元,建成铁路专用线1条,长518米。
    同年,黑龙江省公路局投资15.7万元,建成一号泵站,面积89平方米,当年投入使用。
    1983年,黑龙江省公路局投资12.4万元,建成二号水泵站,面积36平方米,当年投入使 用。
    1981年至1983年,先后建成沥青罐6个。其中:地上罐5个,每个容量为500吨;地下罐1 个,容量为250吨。并先后投入使用。1982年由黑龙江省公路局拨人“东风”140油罐车6台, 每台载重量为8吨。
    至1985年,全站共有职工1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