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旅客运输
中华民国成立之前,黑龙江地区公路旅客运输,靠民营畜力车和爬犁。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位外国侨民在哈尔滨道里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开办
第一家国际汽车公司,以2辆小型汽车从事市内旅客营运。从1912年至1931年(民国元年至2
0年)“九·一八”事变,黑龙江地区又陆续出现了长途汽车从事城镇间旅客营运。但由于公
路路况不佳,几乎没有一条四季畅通的营运路线,汽车运输发展缓慢。
东北沦陷期间,黑龙江地区的公路汽车旅客运输,大多由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和日商国际
运输株式会社把持,对其它民营汽车旅客运输逐年扩大统制,至1945年(民国34年)日本侵
略军投降前,多数被兼并或淘汰。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公路运输逐渐得到恢复。当时,汽车甚少,旅客运输多由
畜力车承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的公路旅客运输,逐步建立起以公路交通部门国营运
输企业为骨干的公路客运体系,并不断增加车辆,开辟客运路线,设立站点,完善服务设施
,提高服务质量。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的公路旅客运输发生了深刻变化,改变了由公路
交通部门国营客运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客运三者一起上的格局,
构成了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黑河、大庆、集贤(福利屯)等7市1
县国营公路客运站为中心,辐射全省公路干线和支线,连接城乡的四通八达的旅客运输网络
。旅客乘车难的现象得到改变,除春节、学校放寒暑假外,做到客流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