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营运班车
一、定线定时班车
黑龙江地区公路客运汽车早在1914年(民国3年)即已实行定线定时运行。当时,黑河汽
车公司用福特牌大型客车(30人座)1辆,小型客车(3人座)2辆,于封冻时节,开通黑河至
齐齐哈尔客运班车。每隔3日,由两地于上午7时各发客运班车1次。
1929年(民国18年)黑龙江地区民营汽车公司(厂、行)637家,客运汽车1560辆。这些
民营汽车公司在62条营运路线上,按旅客流量的不同,安排客运汽车发车班次。
每日发客运班车1次的路线有39条。其中有:齐齐哈尔至昂昂溪、齐齐哈尔至甘南、哈尔
滨至阿城、哈尔滨至双城堡、佳木斯至富锦、依兰至勃利、方正到珠河、方正至延寿、海伦
至克山、海伦至拜泉、绥化至庆城、绥化至绥棱、绥化至望奎、绥化至双河镇、安达至拜泉
、安达至青冈、安达至大同镇、双城堡至五常、双城堡至阿城、双城堡至韩家甸、满沟至青
冈、满沟至丰乐镇、牡丹江至莲花泡、泰来至塔子城、泰来至多耐、黑河至瑷珲、富拉尔基
至景星、富拉尔基至塔子城、一面城至小山子、五常至榆树、巴彦至沈家、巴彦至巴彦港、
绥芬河至东宁、望奎至莲花镇、望奎至青冈、宁安至牡丹江、肇源至扶余、肇源至肇州、通
河至凤山。
每日发客运班车2次的路线,有2条。即宁安至海林、宁安至东京城2条路线。
每隔日发客运班车1次的路线有12条。其中有:齐齐哈尔至黑河、齐齐哈尔至林甸、齐齐
哈尔至拜泉、齐齐哈尔至克山、哈尔滨至巴彦、哈尔滨至拜泉、哈尔滨至富锦、哈尔滨至海
伦、海伦至绥化、海伦至望奎、珠河至延寿、泰来至大赉。
每周日发客运班车1次的路线有9条。其中有:黑河至奇克特、黑河至金山镇、黑河至嘎
巴亮子、黑河至猪肚子金矿、哈尔滨至肇州、哈尔滨至望奎、富锦至宝清、海伦至齐齐哈尔
、海伦至奇克特。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公路旅客汽车运输,继续实行定线定时发车。1945年日本侵
略军投降前,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3个铁道局下设20个汽车营业所,共有78条营运路线
。各线客运班车发车时间不一。其中:有13条路线,每隔1日上午6时至7时发客运班车1次;
有65条路线,每日上午6至10时发客运班车1至3次。
1945年9月至1948年底,黑龙江地区参加营运的客车,大部分是日伪政权解体时遗留的日
产、同和、丰田、福特、雪佛兰、万国、道济等厂牌的客货车辆。且客车甚少,多用货车和
马车运输旅客。以后曾用嘎斯—51型、吉斯—型、吉斯—6型货车改装一些客车。这个期间,
共有17条营运路线。黑河至孙吴、黑河至嫩江,每周日上午6至7时各发客运班车1次,日均客
运量120至150人次。佳木斯至悦来、佳木斯至依兰,每日上午各发客运班车1次,日均客运量
140至160人次。齐齐哈尔至甘南、依兰至香兰、依兰至勃利,每日上午各发客运班车1次,日
均客运量220至240人次。哈尔滨至三岔河、哈尔滨至宾县、哈尔滨至阿城、哈尔滨至呼兰、
哈尔滨至五常、哈尔滨至双城堡、哈尔滨至拉林,每日上午各发客运班车1次,日均客运量4
50至560人次。牡丹洒至宁安每日上午和下午共发客运班车12次,日均客运量450至480人次。
牡丹江至海林,每日上午和下午各发客运班车2次,日均客运量150至160人次。
1950年,黑龙江和松江两省公路旅客运输仍以货运汽车和马车运输为主。每日上午共发
客运班车92次。日均客运量2000至2100人次。以后,随着客车、客流量增加,日发车数也随
之上升。1953年,每日上午6时至下午16时,共发客运班车138次。日均客运量9500至9700人
次。1954年,每日上午、下午,共发客运班车436次。日均客运量14000至14500人次。1962年
,每日共发客运班车678次。日均客运量33000至33500人次。1966年,每日共发客运班车718
次。日均客运量65000至65500人次。1975年,每日共发客运班车1010次。日均客运量118500
至120000人次。
1980年之后,黑龙江省公路旅客运输,出现国营、集体、个体三方相互竞争,齐头并进
的势头。到1985年末,黑龙江省公路客运系统已有国营营运客车1641辆,集体营运客车103辆
,个体营运客车427辆。其中,有国产的客车和面包车,进口的桑诺司、奥托山等高级豪华客
车。开辟营运路线已达545条。每日共发客运班车2600次。日均客运量22.9至23万人次。全省
有26个市、县客运站开辟跨区旅客直达营运路线55条,通车里程10115公里。每日共发客运班
车289次。平均日运旅客1.2万人次。肇州、肇东、肇源、兰西、青冈、拜泉、通河、巴彦、
七台河等客运站,还增加了直达哈尔滨客运班车,解决了旅客以往多次换乘的困难,缩短了
旅行时间,方便了旅客。宝清县客运站辟通6条公路客运循环路线,贯通25个村,69个屯。过
去只跑干线,实载率仅达30%。开通循环路线后,客车实载率别上升到100%。拜泉、明水、五
常、延寿、通河、穆棱、桦南等县客运站,为方便旅客,增加了夜班车、接站车、循环车等
。
二、夜宿乡村客运班车
1964年,黑龙江省东宁县运输公司客运站,为支援农业生产,方便农民当日进城、当日
返乡,增设了“早进城、晚归乡”夜宿乡村客运班车。黑龙江省交通局于1973年和1977年,
分别在肇州和东宁两县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这一经验。1978年牡丹江地区夜宿乡村客运班
车,由1个县、3条路线、150公里,发展到9个县、15条路线、720公里,途经42个公社。
1985年,松花江、绥化、黑河、大兴安岭等4个地区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
斯等4个市所辖42个市县公路客运站,均相继增设了夜宿乡村客运班车。日发班车416次,日
均客运量2.1万人次。
三、包车
黑龙江地区公路旅客运输,于民国年代即实行租用包车。新中国成立后,客运包车已广
泛应用。
(一)会议包车
50至60年代,省、市、县人民政府召开的人民代表会、各级干部会、劳动模范会等,多
由公路客运部门安排车辆,实行包车,负责接送会议代表人员。
1977年,在全国工业学大庆期间,由黑龙江省交通局长卢景泰等人组成运输组,抽调大
客车250辆,小客车150辆,接送全国各地到大庆学习参观团人员,历时半年之久。
会议包车,一般不按客运规定费率收费,多按行车实际消耗,收取成本费。到70年代末
,由于社会各部门客车逐渐增多,各种会议包车相应减少。
(二)通勤包车
50年代后期,有些大中型工矿、企业和大专院校,在自有运力不足的情况下,为解决职
工上下班的通勤乘车问题,与当地国营运输公司或公路客运站签订协议,常年或按月租用大
型载客汽车,供本单位接送职工上下班。并由租用单位,自定通勤路线、班次、班时和站点
。通勤包车运费,多按出车时间计收。
(三)旅游包车
80年代,随着哈尔滨市太阳岛、宁安镜泊湖、渤海古都、齐齐哈尔扎龙、德都五大连池
、宾县二龙山、桃山狩猎场、亚布力滑雪场等地方旅游点的开发,国内和国外游客日益增多
,为满足游客乘车,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宁安、绥化、庆安、铁力、北安、德都、
阿城、宾县、黑河等市、县国营、集体、个体客车,除相应增加旅游路线客运班车外,还开
办了旅游包车。旅游包车分计时、计日、计程3种计费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