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运输工具
黑龙江地区古代陆路运输,以人、畜力车辆为主要运输工具。冬季积雪期间辅以爬犁。
这些古老的运输工具大多数被延续下来。
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汽车工业兴起,汽车开始输入中国。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中东铁路建成通车,促进了公路运输的发展。1906年9月,哈尔滨出现第一批民营客运小型
出租汽车,往来于城市内。此后,汽车不断增加。1931年(民国20年),黑龙江地区已有中
小型汽车1541辆,其中,载客汽车1454辆,载货汽车60辆。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出于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需要,不断向辽宁、吉林、黑
龙江等地输入汽车,扩大运输能力。1945年初,黑龙江地区已有民用汽车5886辆,其中,载
客汽车2050辆,载货汽车3836辆。而至日本侵略军投降之时,由于民用汽车缺少燃料、配件
,仅剩千余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松江、黑龙江两省公路运输部门,为恢复与发展生产,积极
修复、利用日伪时期遗留的破旧汽车,以解决运力之不足。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从国外进
口客货汽车中调拨给松江、黑龙江两省部分车辆。1957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载
货车投入使用,加之国外进口汽车的增加,初步改变了公路运输的面貌。1959年,黑龙江省
已有民用客货汽车10169辆,其中,解放牌汽车2080辆,苏联和东欧等国进口的吉斯、嘎斯、
玛斯、依发、布拉格、斯柯达、太脱拉等牌汽车5993辆,美、英、日等旧式汽车2095辆。虽
然客货汽车增长速度较快,但畜力车完成的运输量仍占较大比重。
60年代至70年代,黑龙江省的客货汽车持续增长,畜力车明显减少,并形成了以汽车为
主体的综合运输能力。尤其是1978年之后,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战略决策,从而加快了公路交通的发展。公路运输工具不断增加品种,更新换代。在载货
汽车中,大吨位的重型柴油车、小吨位的轻型车、微型车、专用车、特种车逐渐增多;在载
客汽车中,不仅中型普通客车增加较快,而且大型、柴油、豪华的长途客车、旅游车,以及
方便舒适的轻型客车开始采用。
1985年,黑龙江省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44920辆。其中,大中型载货汽车92178辆,载客
汽车9870辆,专用汽车11758辆,轻小型客货汽车31114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