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畜力车

  一、载货畜力车
    (一)铁瓦大车
    这种车型历史较久,为黑龙江地区民间使用较多的一种车辆。据1925年统计资料记载, 黑龙江地区共有铁瓦大车50804辆。这种车车轴与车轮均为木质,车轮外周镶以铁瓦,车轮与 车轴固为一体,行走时,轮与轴一起转动,较为笨重。车身向前引出两木为辕。多以马牵拽 ,一马或一牛驾辕,前套2至4匹(头)马(牛)不等。装载重量1至1.5吨,日行40至50公里 。
    (二)化轱辘车
    (亦称花轮车)·它是在铁瓦大车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车型。其主要结构:车型与铁瓦 大车基本相同,车轴与车身固为一体,车轮直径较大,有放射状辐条14至16根,车轴两端镶 以铁键穿于两轮铁质轮毂内,车轮在轴上转动,且车轮较窄,运行轻便,滚动与摩擦阻力较 小。此车一般载重一吨左右,一马一牛驾辕,前套2至3匹(头)马(牛)即可。
    1958年,交通部提出对民间大车进行技术改造,实行滚珠轴承化、轮胎化的要求,黑龙 江省对这种车辆进行了技术改造,可提高载重量50%。
    (三)胶轮车
    胶轮车始见于40年代初,较铁轮车有较大改进,是较为先进的车型。其车轮多为32×6① (①32为轮胎直径,6为断面高度,均以英吋计算(一英时=25.4厘米))的充气式轮胎,装 在铁质钢圈外周,轮毂与车轮连接,轴头内装有滚珠轴承,转动轻便,用两马牵拽,载重量 可达1至2吨。50年代,胶轮车在城镇参加营业性运输的为数较多。
    (四)勒勒车
    又名草上飞。它是蒙古族和达斡尔族民间常用的运输工具,适应于草原行驶。这种车, 车轮较大,直径近2米,用木条制成,多用牛或马牵拽,可装载500公斤。
    (五)四轮马车
    这种车是清末从俄国传入黑龙江地区的一种载货运输工具。车身为平板式,前轮直径较 小,后轮直径较大,有转向装置,四轮外周有栽胶,前、后轮轴距可伸缩。此车大多用1至2 匹马牵拽。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等城市应用这种车辆较多,用以装载大件、长材,装载 量可达1吨以上。50年代以后,四轮马车车轮均改用冲气轮胎。
    二、载客畜力车
    (一)四轮客马车
    亦称快马车。也是从俄国传入黑龙江地区的另一种载客运输工具,多在城镇使用。车身 为簸箕形,向前引出两木杆为辕,为两轴四轮,前轮小,后轮大,车轮外周有栽胶。承载部 位装有缓冲弹簧,乘坐平稳舒适,行驶轻快。驭手座于车前,车厢可乘4人,2人正座,2人背 座,乘客座席上部装有折叠布棚,用以遮风、雨、阳光。驭手座位两侧各有一只玻璃灯,供 夜间行驶照明。60年代以后,由于载客汽车不断增多,这种马车即逐渐消失。
    (二)载客厢式马车
    亦称玻璃车。于30至40年代在黑龙江地区大中城市较为流行。这种车为双轴四轮,厢式 ,装饰华丽,镶有玻璃窗,多为官员、富商所乘用。民间结婚时,也常雇用此种马车。50年 代以后,此车即不多见。
    马拉轨道车
    亦称轻便铁道马车。这是1912年双城县城内出现的一种运输工具,分客货车两种:
    客车为厢式,有车窗,长5米,宽2.7米。厢内左右两侧有座席,每车可乘25至30人。一 列车有4节车厢相互连接贯通,车身为木质,铁轮,2至4匹马牵拽。
    货车为平板式,长5米,宽2米,高0.7米。装卸货物较为方便。一列车可由4至5节车组成 ,每车可载货10吨,用4至6匹马牵拽。以后由于该车机动灵活性差,行驶时噪音大,加上汽 车不断增加,到1936年停运,使用达24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