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载客汽车
黑龙江地区载客汽车出现较早。民国时期,各城镇参加营业性运输的汽车大多是载客汽
车。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公路运输部门常用的长途载客汽车型号、技术性能及运用情况
:
(一)简易客车
50年代,由于客车不足,运输部门为解决旅客运输紧张状况,以普通货车代用,故亦称
代客车。即在货车车厢上部加装布棚,内部装设简易座席,后部装乘降扶梯。至60年代中期
,由于客车不断增多,这种简易客车即逐步淘汰。
(二)福特、金钢、同合、日产、丰田客车
这几种客车大多是30年代至40年代从美利坚、日本、德国等国进口的。载客10至30人。
车身为长头式,前轴两轮单胎,后轴两轮双胎,多为四缸,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30余公里
。在中国建立初期,有些汽车因汽油供应不足,改为木炭、木柈代燃。到70年代初,这些老
式汽车因年久失修和缺少配件而陆续报废。
(三)八一号、和平号客车
1953年和1954年,东北区运输公司先后拨给黑龙江、松江两省运输公司八一号、和平号
新型客车8辆,分别分配到拜泉、肇东、哈尔滨、佳木斯运输公司各两辆。这两种客车系沈阳
铁西汽车修配厂用苏联吉斯—150型货车改装。这是黑龙江、松江两省第一次使用国内自行装
配的客车。八一号客车为长头式,和平号客车为平头式,座席40人,发动机直列6缸,功率7
0KW,气压制动。该车技术性能比较先进,使用效果较好。
(四)斯柯达客车
1954年7月,松江省运输公司将18辆捷克进口的斯柯达客车,分配给哈尔滨客运站6辆,
密山、牡丹江、延寿、富锦运输公司各3辆。此种客车系平头式,柴油发动机直列6缸,功率
130KW。车厢宽敞明亮,乘座舒适,视线良好,是当时长途客车中最先进的车型。1964年,为
便于管理,将分布在牡丹江、密山等市县的12辆斯柯达客车调给哈尔滨客运站。这批客车不
仅技术性能先进,而且坚固耐用,使用20余年,行驶近百万公里,到80年代初才陆续报废。
(五)依卡路斯客车
此车由匈牙利国进口。1954年7月,东北区运输公司调拨给黑龙江省运输公司依卡路斯客
车10辆,其中分配给齐齐哈尔市运输公司4辆,肇东运输总站6辆。该车为平头式,柴油发动
机直列6缸,功率103KW,运行速度快,乘座舒适。但发动机噪音大,故障率高,仅行驶20余
万公里,于60年代初陆续报废。
(六)松花江客车
此车为哈尔滨伟建机器厂1959年生产,采用解放CA一10B型货车的发动机和底盘改装。功
率66KW,车身为平头式,座席40人。共生产800余辆,1986年停产。有些运输公司,曾购置此
车用于长途客运。后因客车骨架强度不够。大多使用5年,即陆续报废。
(七)龙江客车
此车是黑龙江客车厂生产。主要型号有:JT—660①(①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编号规定:
“JT”汉语拼音为交通;第一倍数“6”为客车代号,第二倍数为乖客人数标准,第三位数为
车型系列,以后,改装厂为区别生产厂别,客车型号将LJ或HLJ系龙江或黑龙江拼音第一字母
。)JT—661、JT—661D客车。采用“解放”货车三类底盘改装。汽油发动机功率66KW,车身
为平头式,座席40人。
(八)JT—662、JT—662D客车
采用“东风”货车三类底盘改装,汽油发动机,功率99KW。车身平头式,座席40人。
(九)JT—680、680D客车
采用“黄河”重型汽车三类底盘改装,属大型客车。车身为平头式,柴油发动机,座席
62人,车速90公里/小时。用于干线公路的长途客运。
黑龙江汽车改装厂生产的JT—660、JT—661、JT—662型客车,其外形和技术性能与龙江
客车基本相同。
(十)LJ110C14H客车
这种客车属高级大型客车,由黑龙江客车厂采用匈牙利依卡路斯256型专用底盘改装。柴
油发动机,功率141KW,座席62人,最高时速可达102公里/小时。
(十一)黄海客车
此种车是丹东汽车修理厂利用黄河JN—150型货车三类底盘改装,其技术参数与龙江牌J
T—680型基本相同。鸡西市运输公司有此种客车30辆。
(十二)桑诺斯客车
此种车是1985年从南斯拉夫进口的长途客车,柴油发动机。车内装有空调,软席高靠背
,较为舒适。共37辆,分配给齐齐哈尔、鸡西、佳木斯、哈尔滨等客运公司用于长途客运。
(十三)奥托山客车
此种车是1985年从波兰进口的客车,共25辆,分配给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绥化、
宁安、肇东、望奎等运输公司。这种车型与“桑诺斯”比较,除车内无空调设备外,其余车
内设施基本相似。
I985年底,黑龙江省国营客运企业共有长途客车1641辆,其中,大型柴油车138辆,946
4座位,汽油车1503辆,63488座位。
二、载货汽车
(一)日产、同合、丰田、福特、万国、道济货车
这些旧式汽车全部是40年代初从美国、日本进口的,载重2.5至3吨。1941年以后,由于
汽油燃料不足,许多车改用木炭或木柈代燃。1952年,松江、黑龙江两省仍有此类车200余辆
。
(二)十轮货车
这种车是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美制汽车。1952年8月,东北区运输公司为充实国营运输企
业运力,调给松江省运输公司介姆西—CCKW353型货车13辆,斯蒂培克货车2辆,大万国M—5
H—6型货车3辆,道济T—223型货车3辆,计21辆,分配给哈尔滨市运输公司参加营运。1954
年,为发挥这些车的越野性能,黑龙江省运输公司将这些车中的“介姆西”调给集贤,“斯
蒂培克”调给拜泉,“大万国”调给黑河运输总站。1957年,为便于统一管理,又将这些货
车全部调给黑河运输公司,用于山区木材运输。60年代末这些车陆续报废。
(三)依发H6型货车
1954年,东北区运输公司将依发H6型货车调拨给松江省25辆,黑龙江省15辆。松江省运
输公司全部分配给哈尔滨市运输公司,黑龙江省运输公司分配给安达、拜泉、北安运输公司
各5辆。该型汽车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制造。载重6.5吨,柴油发动机,6缸直列,水冷,是当
时载重量最大的新型货车。同年8月经黑龙江省交通厅决定,将该型货车全部调给哈尔滨市运
输公司集中经营,并在通乡街建立第一汽车队(即柴油车队),承提城市基本建设任务。这
批货车在使用初期,变速箱经常发生故障,黑龙江省运输公司派技术干部董凤羽深入车队,
同基层技术人员、司机一起,对车辆部分部件进行改造,从而使车辆技术性能得以发挥。这
种车直至70年代末才陆续报废。
(四)解放CA—10B型货车
1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批量生产解放牌载货汽车,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
的历史。该车仿制苏联吉斯—150车型,载重4吨,汽油发动机,6缸直列,功率70KW,最高车
速70公里/小时。1957年秋季,首批调给黑龙江省32辆,分配给拜泉运输总站。这是第一次
使用中国自行制造的载货汽车。当这批汽车驶抵拜泉时,县党政领导亲自出城迎接,数千名
群众和运输公司职工,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拜泉运输总站的领导精心挑选了优秀司机驾驶
汽车,并举行了授车仪式。司机们驾驶国产新型货车感到无限光荣,对车辆
倍加爱护,精心保养,谨慎驾驶。青年司机臧云楼驾驶的233号“解放”货车。行驶35万公里
,邹金祥驾驶的226号,货车行驶33万公里,才进行第一次大修,被评为黑龙江省公路运输系
统爱车标兵。以后“解放”货车不断增加,成为黑龙江省专业运输部门的主要车型。解放牌
汽车在实际应用中,技术性能良好,坚固耐用,适合于当时的公路状况。1985年黑龙江省国
营运输部门的解放牌汽车保有量为1320辆,占货车总数的57%。
(五)玛斯—200型货车
1959年,交通部为解决运力不足,从苏联进口玛斯—200型和玛斯—205型货车,调给黑
龙江省200余辆,分别分配给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双鸭山、鹤岗、佳木斯等运
输公司及合江地区交通局直属车队经营。其中哈尔滨市运输公司164辆,并在道里区城乡路1
10号建立起第三汽车队。该车型为苏联明斯克汽车制造厂生产,载重6吨,柴油发动机,直列
6缸,水冷,二行程,后桥驱动。这批货车由于制造质量不良和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原因,机械
故障较多。黑龙江省交通厅曾邀请苏联专家捷里索夫来哈尔滨市进行汽车使用、维修技术讲
座,并多次召开技术交流会议,传播使用经验。但终因车辆技术性能差和配件供应不足,于
1961年大部停驶封存。1962年,哈尔滨市运输公司这批汽车大部分调给湖南省邵阳运输公司
,其余调给非专业运输部门。其它运输公司的这批货车,有的调拨给非专业运输部门,有的
改用解放牌货车发动机继续使用。在此期间,还从苏联、匈牙利、波兰进口乌拉尔355型、却
贝尔一D350型、星牌等货车,分配给黑龙江直属车队集贤中队,甘南、牡丹江等运输公司。
另从摩洛哥进口了阿亚西等载货汽车。这几批货车大部因质量不良,使用不久即陆续报废。
(六)大发58—1型三轮货车
1963年,为动员城镇马车下乡支援农业生产,交通部调拨给黑龙江省大发58—1型三轮货
车700辆,分别分配给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北安等运输合作社。该型货车前
轴为单轮,后轴双轮,汽油发动机,两缸V型,水冷,功率18KW,载重1吨。此车适用于城镇
零散货物短途搬运,到80年代中期仍有所见。
(七)菲亚特650E型货车
1967年交通部调拨黑龙江省意大利产菲亚特650E型汽车65辆,全部分配给哈尔滨市运输
公司第一汽车队经营。该车载重6.5吨,使用中,一般均载重5吨。发动机21300型,直列6缸
,四行程,水冷,功率71KW。其机械性能和使用价值均优于同吨位的其它进口货车,发动机
大修一般都在20万公里,平均行驶80余万公里,最高达百万公里,是黑龙江省运输部门使用
进口货车中较好的车型之一。
(八)布切奇SR113型货车
从1970年开始,交通部调给黑龙江省共600辆罗马尼亚生产的布切奇SR113型货车。分配
给甘南、拜泉、佳木斯、爱辉、明水、大庆、哈尔滨等运输公司。该型汽车载重5吨,装用S
R—221型汽油发动机,V型8缸,水冷,功率103KW,扭矩320N·M。整车设计比较先进,但
工艺较为粗糙,原材料质量较差,使用中经常发生故障,完好率较低。为管好、用好这批货
车,黑龙江省交通局多次召开技术会议,交流使用管理经验。1978年8月,省交通局在哈尔滨
市运输公司汽车三队召开布切奇货车管理使用经验交流会议,国家物资局、交通部等有关部
门均派员参加。会后各运输企业对该型汽车管理使用虽有所加强,但终因车辆技术质量不良
,配件供应不足而陆续停驶或报废。
(九)东风EQ—140型货车
1977年黑龙江省开始使用东风EQ—140型货车,为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新型载货汽车。
载重5吨,汽油发动机,直列6缸,水冷,倒置式汽门,压缩比7.2:1,功率99KW,最高车速
95公里/小时。较解放牌货车功率大,自重轻。黑龙江省运输部门使用此车较多,成为货车
中的主要车型之一。1985年,全省国营专业运输部门保有量764辆,占货车总数的1/3。
1980年以后,黑龙江省货车保有量增加较快,重型、轻型、微型车和柴油车的比重不断
增大。厂牌、品种、吨位结构有了较大改变。重型货车有:黑龙江汽车厂生产的龙江牌,陕
西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延安SX—161型,重庆汽车厂生产的红岩牌,济南汽车厂生产的黄河牌、
苏联进口的卡玛斯、捷克进口的太脱拉、里阿兹,日本进口的三菱、丰田、日产、五十铃等
。
轻型货车有北京汽车厂生产的北京—130型、哈尔滨星光机器厂生产的星光牌。
微型货车有哈尔滨伟建厂生产的松花江牌、吉林生产的吉林—110型、天津生产的大发牌
等。
黑龙江省使用的重型货车,大多分布在林业、农场、矿山、油田、粮食,外贸等非专业
运输部门,而国营专业运输系统为数甚少。
三、专用汽车
专用汽车,是专为某种物资运输所使用的车辆。专用汽车与通用汽车比较,具有装卸方
便,节约包装材料,减少货损货差,降低运输成本等优点。黑龙江省专用汽车是70年代逐步
兴起的,大多利用国产“解放”,“东风”、“黄河”等汽车的二类底盘改装而成,少量是
国内汽车制造厂生产或国外进口的。1985年,全省有专用汽车11758辆,这些车辆大多分布在
厂矿企业,而公路运输部门专用车辆较少。
专用汽车有:集装箱车、零担车、自卸车、散装水泥车、液罐车、大件车等。
(一)集装箱车
黑龙江省集装箱运输从1979年开始。当时还没有集装箱专用车,采用货车或半挂车,只
能装载1吨或5吨箱。1984年,哈尔滨市运输公司集装箱车队购置20呎和40呎长集装箱专用车
各一辆。它是用重型车改装,车身按集装箱尺寸设计,配备集装箱自动锁紧装置。1985年,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个城市共有集装箱车44辆,40呎箱12个,20呎箱148个
。
(二)零担货车
即将货车车身改装成箱式,用于城乡或城市间公路零散物资运输。第一辆零担货车是哈
尔滨市运输公司汽车三队于1982年改装应用。1985年,黑龙江省有零担货车19辆,89个吨位
。承担哈尔滨—北京,哈尔滨—天津,哈尔滨一沈阳等10余条路线的零担货物运输。
(三)自卸车
俗称翻斗车,通过液压举升装置,使车身倾斜,自行卸下散装货物。这种车大部分为后
翻,有的车可以左右侧翻。使用自卸车可减少卸车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黑龙江省自卸车大
多分布在煤矿、建筑、水利、公路等部门,而国营专业运输部门较少。70年代,哈尔滨市环
卫部门为解决城市垃圾装卸,减少污染,将运送垃圾的汽车逐步改装成自卸车。自卸车多用
“解放”、“东风”、“黄河”等汽车二类底盘改装,也有国外进口的。
(四)散装水泥罐车
黑龙江省60年代初开始改装试用散装水泥罐车,装载容器为罐形,由金属材料制成。它
可节约包装材料,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装卸水泥通过气压吸人和排出。第一台散装水泥
车于1962年由哈尔滨市运输公司汽车二队改装并开始使用。牡丹江专用汽车制造厂于1982年
采用黄河JN—150型汽车二类底盘改装LJ—QCT型气压散装水泥罐车试制成功,1983年又用“
解放”CA—15型汽车二类底盘改装QC5型散装水泥罐车。1985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到1985年
,累计生产57辆。哈尔滨林业机械厂从1985年开始生产HL—QC7型散装水泥罐车,载重8吨,
当年生产19辆。
(五)散装粮车
1975年5月,黑龙江省交通局为解决粮食运输中装卸不便,包装不足等问题,根据交通部
指示,组织科研、生产、粮食等部门,着手研制改装散装粮车。其结构车厢为封闭式,车身
可以侧翻、后翻,液压传动。当年,由肇东汽车修理也采用货车试制改装。1978年,佳木斯
、绥化、哈尔滨等运输公司、修理厂也采用货车进行改装。共改装30余辆。但这些车改装以
后,未能坚持应用。其原因是:专业运输部门无固定货源,加之装载其它物资不便,且自重
增加,超负荷,消耗大,故障多,所以使用不久,即全部将举升等装置拆除,恢复了原车。
(六)液罐车
黑龙江省发展液罐车较早。50年代初,主要大中城市即有消防车、洒水车,许多自有油
库的车队大都有油槽车。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油槽车增加较快。全省1966年有油槽
车527辆,其中专业公路部门有17辆。1978年,油槽车增到1428辆,其中专业公路运输部门增
至51辆。80年代初,一些大中城市又有了液化气车,啤酒车,此类车多用货车改装。哈尔滨
啤酒厂用轻型客车改装了一部分散装啤酒车,将液罐装在车身内部,在市内运输既方便又卫
生。
(七)大件车
即装载长大笨重物资设备的车辆。1964年,哈尔滨市运输公司成立大件车队。当时的大
件车是用美国生产的白氏和大蒙天汽车改装的有10余辆。改装这种车,按车身长度、载重量
大小决定其轴数及轮胎型号、数量。1985年,哈尔滨市运输公司有大件车7辆,是用四川汽车
制造厂生产的“红岩”、日本国生产的“日产”等重型车改装,最大载重4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