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车辆改装维修
19世纪20年代初,黑龙江地区随着汽车的不断输入,汽车修理业应运而生。这些修理业
大多设在哈尔滨。其经营方式:一种是汽车销售商附设的汽车修理部,即店前售车,店后修
理。这类修理部有雪佛兰、道济、奔驰、福特、华隆洋行等数家,以承修本店经营的车型为
主。另一种是专营的汽车修理厂,多是外籍人开设的,如法国人的可洛夫汽车修理厂,英国
人的库电曼斯克、耶鲁卡巴尔塔、福特汽车修理厂,俄国人的也鱼沙里、秋林汽车修理厂,
捷克人的格拉克和日本人的国际株式会社汽车修理厂等10家。这些修理部、厂生产规模不大
,一般在20至50人之间。
30年代,黑龙江地区已有了汽车装配业。1934年,在日本侵略军的操纵下,在东北境内
建立了“日满汽车会社”,下设11个汽车车体制造工厂,用日本生产的同和牌汽车部件装配
汽车,每月改装客车70辆,组装货车600辆,并担负一部分汽车大修。其中哈尔滨有汽车装配
厂两处:一处是同和汽车会社哈尔滨支店,厂址在哈尔滨八区21号,从业人员76名,每月组
装汽车15辆;另一处是毕肯果夫工厂,厂址在哈尔滨道里区炮队街153号,从业人员20名,每
月组装汽车10辆。
与此同时,由于黑龙江地区汽车运输有较快发展,各市县的汽车修理业也逐步增加,且
分布较广。据伪满洲国交通部、南满铁道株式会社1938年联合调查,黑龙江地区有汽车修理
厂67座。其中,滨江省27座,龙江省11座,黑河省7座,三江省9座,牡丹江省13座。从业人
员共有1011名(其中外籍人占43%)。修理设备有铣缸机、车床、曲轴正元机、电焊机等373
台件,月修车能力588辆。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这些汽车维修业,大都解体倒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黑龙江省公路运输企业的一
些汽车修理厂、保养场,曾利用汽车部件试装过汽车,但数量很小,未能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1959年,哈尔滨伟建机器厂用国产解放CA—10型汽车三类底盘改装客车试制成功。该车外
形为平头式,车内宽敞明亮,可乘坐40人,定名为松花江牌,是当时较为先进的长途客车,
直至1968年因产品结构调整停产,累计生产912辆。1963年,哈尔滨公用局所属的公共客车厂
试制“哈一型”城市公共客车。1964年,黑龙江省交通厅所属的哈尔滨汽车修理厂试制交通
部统一设计的JT—660型公路长途客车。于1965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972年,黑龙江省公安厅
所属的黑龙江汽车厂开始小批量生产载重8吨、10吨的重型货车。同年,黑龙江省交通厅所属
的嫩江地区汽车修配厂试制公路长途客车。但在此期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客车
装配生产不稳定,且产品质量较差。1978年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黑龙江省汽车、
挂车制造与维修工业发展较快。载客汽车生产由只能改装普通型客车,发展到具有改装大型
、高级、豪华旅游客车及各种轻型客车的技术能力,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到
1985年,黑龙江客车厂年改装客车900辆,累计生产4800辆;哈尔滨市公共交通客车厂年生产
公共汽车634辆,累计生产4295辆。载货汽车生产能力明显提高。1983年,哈尔滨星光机器厂
开始批量生产星光HRB—130型载重1.8—2.0吨轻型载货汽车,之后又开发星光—131、131A、
131C等3种变型车,1985年汽车产量由1983年的1000辆增加到5048辆。同年,哈尔滨伟建机器
厂生产W—110载重0.6吨的微型车,1985年产量达到3191辆,行销全国18个省市。以上汽车,
均被国家批准为定型产品,列入国家生产计划。除此之外,黑龙江省还有桦南县客车改装厂
、牡丹江特种车改装厂、黑龙江省医疗器材厂等8个,汽车配件厂107个,从事小批量客车、
专用车改装以及汽车配件生产。
汽车保养维修工业,从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一部分个体私营维修厂由
手工业系统管理,成立汽车维修合作社,承担社会车辆维修。较大型的汽车修理厂(即公私
合营汽车修理厂与交通部门汽车修理厂合并),由省、地、市交通部门经营,承担交通系统
国营运输企业的汽车保养修理。60年代以后,机关、厂矿、企业自有汽车增加很快,为解决
汽车维修,省林业、粮食、外贸、农场等系统,相继建立了汽车修理厂。80年代,国家对汽
车维修行业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以后,集体、私营、个体汽车维修业迅速兴
起。到1985年,全省有集体修理业1847个,从业人员32032人,私营个体汽车修理业2198个,
从业人员6080人。在此期间,各市县交通部门和厂矿、企业的汽车修理厂、保养场,为了招
揽修理车源,提高经济效益,也面向社会,参与汽车维修市场竞争。至此,黑龙江省汽车维
修能力基本可满足汽车运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