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交通安全管理
交通安全管理,是自1949年之后建立并实施的一项管理制度。黑龙江省对交通安全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坚持对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一、安全宣传
黑龙江省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重点在大中城市开展。
1949年,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的公安机关,在全市开展的整理交通活动中,曾召开机
关、团体、委组居民会,宣传整理交通的意义和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等事宜。
1953年,哈尔滨市组成市、区交通委员会,一方面对汽车司机、马车工人、三轮车工人
进行遵章驾驶安全行车教育,另方面通过文化馆、影剧院向市民宣传交通常识,放映交通安
全幻灯片,并依靠派出所、工会、妇联等组织向职工、居民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哈尔滨市交
警大队,利用交通安全宣传车定点定时与巡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宣传;开展遵守交通规则,
注意交通安全的喊话宣传;交通指挥岗亭安装扩音器;选择重大事故案例图片在街道展出。
1974年,哈尔滨市交通警察大队在各区配备了宣传车和专职宣传民警,采取中队包区,
宣传民警包片,班包线,外勤民警包段的方法,运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地进行交通安全宣传
。在市区各主要交叉路口安装了400多块大幅交通安全油画牌,编辑发行了《城市交通安全报
》、《驾驶员通讯》等交通安全宣传刊物。
1980年之后,黑龙江省的机动车辆迅猛增加,路面阻车现象和交通事故显著增多。为此
,黑龙江省交通监理部门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到职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对驾
驶员和人民群众进行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并通过对1980年交通事
故死亡人数分析(在602名死亡者中,少年儿童为122人,占20.3%;骑自行车者为241人,占
40%),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省交通监理部门与省教育部门共同编印了《小学生交通安全常
识课本》作为课外教材;各地监理部门重视并加强了对骑自行车人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此外
,每年都选择运输繁忙、车流增多、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季节,开展“交通安全月”等活动;
在城镇的交通要道悬挂和张贴大字标语口号;用广播车在城区和农村巡回宣传交通法规和安
全知识;在人群聚集的街头设置画廊和墙报,刊出交通安全常识及重大交通事故案例图片;
并倡导和组织拍摄以交通安全为内容,趣味性、知识性较强的电影、电视、录相片与西安电
影厂合拍了彩色故事片《刑事案十号》,在省内拍摄了《冰雪路上》、《交通监理》、《大
路朝天》、《黑龙江交通监理在前进》等电视片,在省内共上映近500场。龙江县、木兰县文
工团编排了一些以教育驾驶员纠正酒后驾车、带病行驶、超速行驶、非驾驶员开车、客货混
载为内容的文艺节目,在70余个市、县演出270余场。1985年,在哈尔滨至黑河公路青冈段发
生“5.13”特大撞车交通事故后,省交通监理局及时赶赴现场录相,并复制20多部,由各市
、县电视台协助播放。电视剧《车祸之后》亦与电视观众见面。哈尔滨市公安局长、哈尔滨
市公安交通警察大队长多次向全市观众发表有关交通安全的电视讲话。
二、建立安联组
60年代,各市、县以交通局(科)为主,由各有关方面参加组成市、县交通安全委员会
,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发挥交通监理的职能作用,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管理好
市、县交通安全。
1963年,绥化铁路汽车队借鉴外省经验,成立了汽车队交通安全联合小组(简称安联组
),既是安全联检组织,又是宣传教育组织,使交通安全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黑龙
江省交通厅推广了这个经验,在全省城乡普遍建立安联组,把分散的机动车驾驶员组织起来
,各级监理机构通过各个安联组网络开展工作。安联组具体组织办法:由各市、县交通监理
部门,将有车单位和司机组织起来,以系统、公社,或以邻近区片为单位,组成若干个安联
组,每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从主管部门或较大单位的车管干部中推选,并选择经验丰富的驾
驶员担任交通安全员。各基层单位安联组的活动,一般每周1次,全组人员参加,学习业务知
识,进行安全教育。
1972年,交通部、公安部颁发了《城市和公路交通管理规则》,各市、县安联组开展了
以交通法规和安全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使驾驶员做到遵章守法,安全行驶,礼让三先,
文明驾车。
黑龙江省的安联组活动已由市县发展到乡镇。林口县于1985年以乡镇交通管理站为主建
立乡镇安联组,加强对驾驶员和居民的安全教育,保证了交通安全。
三、路面交通管理
交通安全与道路行驶条件有着密切关系。黑龙江省东部和北部多是山区公路,具有弯道
多、坡度大的特点,加之季节气候变化大,对车辆行驶有一定影响。省内进入10月,局部地
区已降雪、结冰。严冬季节,车辆在山区的冰雪路面上行驶,车轮与路面的摩擦系数小,而
公路多依山势修建,一侧是山峦,一侧是沟壑,路面狭窄,弯道较多,在积雪厚、坡度大的
路段,极易发生车辆下沟、横滑、翻车、撞车等交通事故。为保证交通运输安全,每年冬季
特别是大雪过后,交通监理部门都派人到各种道路上查看路况,对发生雪阻、冰湖或危险性
大的路段,及时与公路管理部门联系,清除雪阻,处治冰湖,铺撒防滑砂料,以使交通车辆
安全畅通。
黑龙江省境内的哈尔滨至黑河、哈尔滨至同江、哈尔滨至萝北,哈尔滨至绥芬河四条干
线公路,贯穿省内大部分市、县,交通流量大,沿途村屯多,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交通出入口
,是交通事故易发或多发地段。为确保这些路段的行车秩序和运输安全,沿途市、县监理部
门把交通流量大地段作为路检路查之重点。监理人员每天上路检查行驶车辆。各市、县监理
部门把三分之二的人员和时间投放到路面管理上来,实行“三定”(定人、定点、定任务)
、“三包”(包路段、包检查、包车队)的岗位责任制。除正常检查外,注意抓住重点和薄
弱环节:如盛夏酷热、雨多,严冬寒冷、雪大,皆是易发生事故的季节。有些车辆技术状况
不佳,带病行驶,甚至晚间出车,亦易于发生事故。对此,监理部门则针对不同情况,分别
采取了一些措施。在路检中,对违章人员视其情节,采取教育、罚款、缴证等处理办法。从
而增强了驾驶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了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全省车辆违章率逐年下降:
1980年为37.3%;1982年下降为25.3%,1984年又下降为11.4%。
四、城镇交通管理
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大城市的交通安全一直由公安部门管理;1983年,牡丹江、佳木斯
、大庆、伊春、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8个中等城市的交通安全亦划由公安部门管理
。其余71个县(市)城镇的交通安全则由交通部门管理。
(一)改善道路安全设施
城镇交通安全,除由交通警察、交通管理队队员指挥维护交通秩序外,还适时地设置安
全设施。黑龙江省的大中城市先后实行“人走人行道,快慢车分道”行驶办法,最先实行的
是哈尔滨。哈尔滨市公安局于1955年11月15日公布了《城市交通规则哈尔滨市实施细则》之
后,抽调325名交通民警会同265个单位司机代表勘察了主干道路,划分了分道线与人行横道
线,安装了交通安全标志,排除了交通障碍物,调整了交通流量。
1980年至1985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大中城市均设有交通指挥信号
、交通标线、交通标志、人行护栏及行车隔离带等。
中小城镇的道路安全设施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到1984年末,全省中小城镇增设交通指挥
岗亭92处,并配置了信号和宣传器材;设置行人护栏33处,1320延长米;设隔离带15500延长
米;分道线19400延长米;各种交通标志2957块;增建停车场69处。从而改变了过去群众形容
的那种“一条窄街都抢行,人马车辆一窝蜂”和“驴大哥,马大嫂,小四轮子满街跑,乱停
乱放管不了”的现象,街道交通面貌大有改观。阿城县阿城镇除在主要交叉街口建立三处交
通指挥岗楼,设值班员指挥行驶车辆外,从1980年开始使用信号灯,并添置广播器;1984年
,在解放大街路面设分道桩600延长米,牌路街口设置高1.4米的人行铁护栏8块、长360米,
在城内街道与公路进出口处设置铁制交通指挥牌、禁令牌以及在车站广场等地设立4处停车场
。1984年,阿城县在绥满公路距哈尔滨市中心20公里的哈尔滨与阿城分界处的新华乡政府所
在地的公路桥头上阿城一侧,竖立了一个水泥柱的安全门。这是一处险要路段,既有约30度
的大坡,又在坡下有一常年流水的深沟,沟上建有约10米宽20米长的钢筋水泥桥,是事故多
发区。安全门两侧正背面楹联皆为“遵章行驶减少交通事故,礼貌驾车确保道路畅通”;门
上侧横批,去阿城方向的为“欢迎您驶入阿城市”,去哈尔滨方向的为“欢迎您再来阿城市
”。险要的路段,醒目的楹联,引起来往行车司机的注意,提高了警惕,减少了肇事。
(二)加强城镇交通安全综合治理
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初,大中城市和一些城镇的交通量迅速上升。交通部门和城建部
门除打通出口路和改造主要街道外,还进行了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即由交通、公安、工商、
城建等部门组织联合检查,取缔影响交通的摊床;清理路障,拆除危及交通安全的棚厦,墙
杖等建筑物;加强城镇自行车和行人的管理;修建人行道。一些市、县由政府出面,动员机
关干部、企业职工和抽调机动车辆,集中时间对城镇街道进行突击性整修。
大中城市和靠近干线公路城镇,为了缓和交通紧张状况,在繁华的城镇街道采取了分流
、限时、限车种、开辟单行线或禁行线的办法。有些大中城市和城镇把学校、机关、企业上
下班时间串开,实行时间分流“移峰填谷”,避免车辆、行人过于集中,从而提高了车辆通
行能力。城市公安、监理部门人员还增加值勤人员,深入到城区繁华街道进出路口维护交通
秩序,保证上下班高峰期间道路畅通;每逢下雨下雾或大雪天气,公安、监理人员上路指挥
车辆,以保证交通安全。
五、安全竞赛
安全竞赛活动始于60年代初。各市、县运输部门和监理部门相互配合,在驾驶员中开展
了“安全行驶无事故”的百日安全赛活动;元旦、春节期间,正是客运和货运繁忙的旺季,
气候寒冷,冰雪覆路,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因而组织了春运安全竞赛。各市、县通过开展春
运、质量月、安全月3项安全竞赛,提高了运输效率,减少了事故,涌现出许多公而忘私、常
年无事故的模范人物。省劳动模范林口县运输公司司机付春,安全驾车一丝不苟,1978年获
交通部授予的“安全、优质、高产、低耗百日赛”奖章1枚;1983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
“安全行车100万公里”奖章1枚。
六、交通监测手段
(一)建立现代通讯网
黑龙江省公路线长、点多、面广,交通肇事处理都需要及时准确的通讯联络。80年代以
前,各地、市、县间指挥、报案等都依靠电报或长途电话。黑龙江省交通监理局从1983年开
始筹建现代通讯设备,投资90万元,1984年底已初步建成自成体系的无线电通讯网络,省与
地、市间的通讯全部沟通。至1985年,地(市)与县间的通讯也基本建成。无线电短波通讯
已复盖全省,超短波通讯交付使用的有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鸡西、鹤岗等市和松花江地
区。全省监理系统共有短波电台37部,超短波电台11部,固定台73部,袖珍台283部。并建成
了省、地(市)间的电台通讯网。大部分地、市监理处设有超短波无线电话,县交通监理所
配有无线电对讲机,从而提高了交通安全管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质量。过去传递信息是“寄
捎信函电话喊,沟通信息慢又晚”,而今是“发出信号轻呼叫,彼此交谈似眼前”。通讯网
远程传递信息,不仅效率高,而且每年可节省电话费10余万元。
(二)以微机作内业管理
交通监理工作要求内业管理严密、准确、及时,这是做好监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在内
业管理上,手续繁杂,工作量大。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黑龙江省交通监理局于1983
年投资7万元,购入一台美国产IBM—PCAT电子计算机,将全省机动车驾驶员、车辆的档案管
理,养路费征收,交通动态分析,储存在微机里面,需要预测、计算时,-按电键即可见答
案,准确无误使用方便。
(三)购置监控设备
1983年以前,全省各地监理部门监控超速行驶车辆,只凭感观印象,不准确,常出误差
。黑龙江省交通监理局从1983年到1985年,先后购置了雷达测速仪67部,设在交通要道,准
确而及时地监视和控制超速行驶的车辆,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中。配置专用宣传车34辆,交通
事故勘察和指挥车103辆,电视录像机7台,照像机116架,这些现代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改变
了、“眼看耳听粗判断”的落后方式。在通讯联络、处理肇事、路检路查、纠正违章中,发
挥了信息灵通,指挥及时的作用,提高了对车辆和驾驶员科学管理的水平和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