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哈尔滨站
第二章 航空站
1932年,“满航”在哈尔滨设哈尔滨支所,归“满航”奉天(沈阳)管区管辖。1934年
,“满航”在哈尔滨设“满航”哈尔滨管区,下设哈尔滨飞机场、齐齐哈尔支所和满洲里、
海拉尔、大黑河、佳木斯、富锦、宁安等6个出张所。
“满航”初期在哈尔滨的航线主要有大连—奉天(沈阳)—新京(长春)—哈尔滨—齐
齐哈尔和齐齐哈尔—哈尔滨。1941年,“满航”在哈尔滨的主要航线有:大连—奉天(沈阳
)—新京(长春)—哈尔滨—佳木斯、新京(长春)—牡丹江—哈尔滨、哈尔滨—黑河—齐
齐哈尔—哈尔滨、哈尔滨—通河—依兰—佳木斯—富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7月1日中苏民航公司在哈尔滨设立中苏民航哈尔滨站。
归中苏民航沈阳航线管理处管辖。中苏民航哈尔滨站的首任站长是苏联的希马托夫·伊·恶
;首任副站长是中国的刘昶泰。中苏民航哈尔滨站是北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
尔—赤塔国际航线的经停站之一,航站规模很小。1951年中苏民航哈尔滨站只有工作人员25
人,其中苏联派出人员7人,中国派出人员18人。苏联派出的除站长以外,有通信导航主任技
术员、无线电报务、无线电机务、航行调度、气象预报、航空医生和航空机务主任技术员等
人员。中国派出的除副站长外,有通信报务、商务、航空机务、汽车驾驶、翻译、炊事等人
员。
中苏民航哈尔滨站使用的马家沟机场,是军民合用机场。机场的管理和跑道的维护都由
空军负责。中苏民航哈尔滨站的生产保障设施十分简陋,大部分靠当地空军协助。当时航站
在马家沟机场只有一座旧二层楼,面积为250平方米,为航站的综合生产用房;在南岗区巴陵
街134号有一座二层小楼,面积为989平方米,作为中苏双方工作人员宿舍和招待所;南岗区
大直街129号有1处平房,面积为100平方米,作为中苏民航哈尔滨站售票处。1951年,中苏民
航公司在马家沟机场投资建成1栋车库,面积为200平方米;建成1处半地下油库,埋设半地下
油罐3个,容积为120立方米。
中苏民航哈尔滨站时期,由于当时国家还处于经济恢复阶段,所以哈尔滨站的客、货始
发量较少。据统计1951年旅客340人,货物3.6吨;1952年旅客99人,货物8.2吨;1953年旅
客391人,货物103吨;1954年旅客215人,货物221吨。
1955年1月1日,中苏民航哈尔滨站改为中国民航哈尔滨站,隶属民航北京管理处管辖。
为适应民航哈尔滨站安全生产的需要,1954年下半年及1955年初,民航北京管理处从民航北
京西郊机场陆续抽调航空机务、航空通信等人员补充到民航哈尔滨站技术工作岗位。同时民
航哈尔滨站又从哈尔滨市内选调部分职工充实到航站的各项服务工作岗位。1955年3月,中国
民航局任命文博为民航哈尔滨站首任站长,曲兆欣为民航哈尔滨站首任副政委(政委暂缺)
。1956年,民航哈尔滨站有职工37人。航站内部设商务组、通信组、机务组、航行调度室等
业务单位。同年5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开辟平壤至苏联赤塔的国际航线。航班飞
机经停沈阳、哈尔滨、海拉尔,最后到赤塔。有时也在马家沟机场过夜,由民航哈尔滨站为
其提供飞机着陆、起飞和飞机过夜及航前航后检查、加油等地面服务。
1955年,民航哈尔滨站有国内航线1条:即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航线。1956年有国
内航线2条,即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北京—沈阳—哈尔滨。民航哈尔滨站
客、货发运量:1955年旅客为232人,货物为211吨;1956年旅客为1211人,货物为383吨;1
957年旅客为313人,货物为247吨。
民航哈尔滨站使用的马家沟机场,地处哈尔滨市中心,由于市内城市建设迅速发展,机
场净空条件日趋恶化,机场上空经常被烟雾笼罩,机场周围被工厂和高大建筑物包围,不但
影响航班正常飞行,而且还对飞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956年初,民航哈尔滨站向黑龙江省
委、省政府提出搬迁机场的报告。同年4月,国务院同意民航哈尔滨马家沟机场重新选址搬迁
,直到1974年7月31日,国家计委以计革字[359]号文正式批准修建哈尔滨阎家岗机场。
1958年下半年,民航哈尔滨站与民航黑龙江航空管理处合署办公。1960年1月,民航黑龙
江省局成立后撤销民航哈尔滨站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