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航空客运

  “满航”在黑龙江的航空运输主要任务是运送日本军事邮件、日本官员、伪满官员,在 载量有余的情况下,才搭乘一般旅客。
    “满航”1932—1934年在黑龙江的航空干线和支线的旅客发动量,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统 计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航空旅客运量不大。1951年至1954年4年间,中苏民航哈尔滨 站旅客总发运量为1045人次,平均每年运送旅客261人次。其中1952年,出港旅客仅99人次, 航班经常缺载。
    1952年,哈尔滨始发旅客成份构成分别为:军政首长占43.8%、国际旅客占18.1%、普 通旅客占21.4%、公务旅客占17.1%。
    1955年,民航哈尔滨站发运量仍然很少,为232人。1956年略有上升,但由于全国开展增 产节约运动,许多单位把利用航空视为浪费,因此1957、1958两年客运量大幅度下跌。1958 年,国家为了促进航空事业的发展,将国内航线客票价平均下调40%。同时,在“大跃进”形 势下,黑龙江省开始开办地方航空,两年间连续开辟4条地方航线。1959—1961年,民航哈尔 滨站旅客发运量直线上长。1961年,旅客发运量是3146人,为1955年的13.47倍。旅客成分 构成是:党政机关占58.7%,工矿企业占36.4%,国际旅客占3.4%,军事机关占1.1%,其 他占0.4%。从1962年到1965年期间,旅客发运量又开始逐年下降。“文化大革命“初期,由 于全国地面交通受阻等客观原因,黑龙江省的航空运输客运量增长较快,1967年,旅客发运 量是1965年的3.49倍。1970年旅客年发运量达到3500人以上。从1971年起,旅客发运量呈逐 年上升趋势。1974年开始,民航黑龙江省局为了解决大、中型飞机降落场地,暂借哈尔滨伟 建机器制造厂的平房机场降落伊尔—18型客机。当年黑龙江省航空运输旅客年发运量首次突 破1.5万人次。同年国家决定修建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
    1979年12月,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建成投产,为黑龙江省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年,哈尔滨—北京航线班机更换大型客机,以后航班逐年增加,同时,哈尔滨—上海、 哈尔滨—广州航线也相继开通。从1980年起,哈尔滨—北京,哈尔滨—上海,哈尔滨—广州 3条航线,尽管航班不断增加班次,但仍然满足不了客流量激增的需要,“买票难”现象突出 ,购买机票需要提前一周预定,在民航哈尔滨售票处门前经常有人通宵排队等候买票。同年 7月13日,民航局批准哈尔滨售票处可以直接办理国际客运业务,即凡购买有国际客运联运国 家和地区的旅客客票,在哈尔滨售票处都可直接购买联程客票,不必再到北京购票。从1982 年春节黑龙江国际旅行社组织四架包机运送港澳同胞到哈尔滨市观赏冰灯后,乘飞机来哈尔 滨观赏冰灯的国内外旅客逐年增多。1983年“5.5”劫机事件(①(①1983年5月5日,民航沈 阳管理局296号班机从沈阳东塔机场起飞后被劫持到韩国事件。))发生后,黑龙江省的航空 客流量出现低潮,5月份旅客发动量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50%左右,同年9月以后逐渐恢复正常 。
    1984年旅客成分构成:机关系统占10.9%、工交系统占21.8%、部队系统占4.5%、外籍 旅客占10.2%、其它系统占52.6%。
    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3条航线,是黑龙江省航空运输“黄金航线”。据1985年统计 ,3条航线全年共飞行731班,占全省年航班总数的50.1%,运送旅客81000人,占全省年运送 旅客总数的88.2%,其中哈尔滨—北京427班,运送旅客46000人,客座利用率94.3%;哈尔 滨一广州159班,运送旅客18000人,客座利用率96%;哈尔滨—上海145班,运送旅客17000人 ,客座利用率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