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业航空

  黑龙江省内的国营农场,在全国国营农场系统中,生产规模最大、农场数量最多,均集 中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9个农场管理局下辖103个农、牧场。
    黑龙江省的农业航空从1956年开始至今,作业项目已发展为:航空化学处理农作物、航 空播种、人工降水3大类。
    一、航空化学处理农作物
    (一)航空化学(简称航化)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灾害性农业虫害特点是:虫情来势猛、密度大、蔓延快。1956年,民航专业航空队派出 安—2型飞机,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的国营农场喷洒化学药剂,防治水稻负泥虫,这是黑龙 江省农业航空飞行的开端。1958年夏,嫩江地区北起富裕,南至泰来,东到泰康,发生严重 蝗灾,灾情最重地区是泰来县江桥区附近,蝗虫密度每平方米达70余只。民航北京专业大队 派出3架安—2型飞机喷洒灭蝗药物,历时3个星期,到7月中旬,基本上扑灭了蝗虫,保住了 农作物。1959年5月23日,黑龙江省泰来县荒草甸子发生蝗害。为防止蝗虫蔓延,民航北京专 业航空大队派出安—2型飞机1架前往灾区灭蝗,历时1个月,飞行76:21小时,灭蝗面积33万 亩,效果良好。同年8月22日,双城县太平乡草甸子又发现蝗虫,民航北京专业大队计划安排 灭蝗面积45万亩,因气候逐渐转凉,蝗虫产卵后自行死亡;又因阴雨连绵导致临时机场场地 松软,有碍飞机起降,灭蝗飞行于9月7日结束,共飞行4:48小时,灭蝗面积1.4万亩。
    粘虫是一种暴食性害虫,对小麦危害严重。1965年,黑龙江省麦田发生大面积粘虫。据 黑龙江省内18个国营农场统计,受灾面积达73万亩。民航黑龙江省局派出运—5型飞机10架, 在曙光、八五二、友谊等农场喷洒敌百虫、滴滴梯、可湿性六六六等化学药物。共飞行64: 17小时,302架次,防治面积9万亩,灭虫效果达到90—100%。1966年,黑龙江省粘虫灾情又 有发展,除小麦外,其他作物也相继出现虫情,农场纷纷向民航黑龙江省局告急,紧急申请 派机灭虫。民航第十二飞行大队在哈尔滨的飞机,无法满足灭虫需要,因而民航黑龙江省局 紧急请求上级,从北京、合肥、济南等飞行基地调飞机21架,火速飞往德都石油“五·七“ 农场和东北农垦总局的前锋、大西江、红五月、旭光、鹤山、跃进和曙光、八五三、五九七 、江滨、友谊、军川、二九○等农场,嫩江劳改局下属部分农场及部实验农场。当时虫害面 积高达105万亩,成灾面积占58.3%。这次大规模航空化学灭虫,21架飞机共飞行361:32小 时,1329架次,防治面积56万亩。从1970年起,黑龙江省连续4年粘虫暴发成灾,其中1972年 最甚,受灾面积达500万亩。民航黑龙江省局了解全省虫情后,专门成立了民航黑龙江省局灭 虫救灾领导小组,提出“灭虫如灭火”的口号,动员空地勤人员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做好灭 虫救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紧急向上级求援,在短时间内从全国各地抽调27架飞机飞赴 灾区。此时,虫灾已到处蔓延,粘虫之多,不仅填满防虫沟,还越过公路。在严重的虫灾面 前,民航参加灭虫救灾的空地勤人员协同配合,艰苦工作,在较短时间内,便将250万亩重灾 农田的粘虫扑灭。当年飞行1562小时,出动飞机5551架次。在1970—1973年粘虫暴发期间, 民航黑龙江省局共防治粘虫面积442万亩,飞行2876小时,出动飞机7938架次。从1975年起, 民航黑龙江省局在航空化防喷药技术方面不断创新,采用超低容量喷洒技术,即利用离心力 原理,把药粉雾化为直径30—100微米的均匀雾滴,进行喷洒,因而覆盖面积大,效果显著。 1975年,在友谊农场采用超低容量雾化喷洒技术,比常规喷洒效率提高5—6倍,防治成本降 低约50%左右。
    1980—1984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牡丹江、红兴隆、宝泉岭、建三江等地农场又发生 程度不同的虫灾,民航黑龙江省局派出飞机,防治面积300万亩,其中1981年派出飞机18架, 在21个农场飞行705小时,2264架次,防治面积83万亩。1982年6月,黑龙江省9个垦区分别发 生草地螟虫害,严重威胁小麦、大豆、玉米、谷子等作物的生长,受灾面积达400万亩。6月 25日至7月10日,民航黑龙江省局先后调派飞机17架投入救灾,同时用飞机将60吨高效农药运 到虫害灾区。由于使用飞机灭虫速度快,赢得了时间,防治面积55万亩,杀虫率达到95%。1 984—1985年,黑龙江省东部和北部部分农场发生大豆食心虫和灰斑病。应农场要求,民航连 续派出飞机,喷洒40%多菌灵内吸杀菌剂。经过喷洒处理的大豆作物,基本达到免疫要求,病 粒率降至7%以下,提高大豆品质平均在3.1个左右。大豆可不经挑选直接出口。灭虫时间可 延长到8月中旬。
    (二)航空化学除草(简称航化除草)
    1959年7月3日至13日,黑龙江省延寿县嘉信人民公社,在全省第一个使用飞机对稻田双 子叶杂草喷洒2·4·5—T钠盐进行灭草实验,飞行25小时,作业面积35556亩,除草效果达9 5%,为在全省推广飞机化学除草奠定了基础。1960年6月,嘉信人民公社继续使用飞机1架, 实施稻田除草2.3万亩。延寿县嘉信人民公社“航化“除草的经验,很快在黑龙江省东部地 区推广。1960年牡丹江、合江等地区的7个县、14个公社相继加入航空化学稻田除草试验行列 ,除草面积共为16.4万亩,飞行124:28小时,409架次。
    1963年,拥有40万亩土地的查哈阳农场首先与民航黑龙江省局签订“航化”灭草合同, 当年派出运—5型飞机2架,在6.3万亩稻田实施“航化”除草,共飞行44:37小时,211架次 ,这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使用飞机除草的开端。1963年,民航黑龙江省局与黑龙江省农垦厅 合作,在克山、红五月国营农场进行春小麦航空化学除草试验。在小麦三叶期间喷洒2·4— D钠盐,除草效果在90%以上,开辟了飞机在5月份“航化”除草项目。1964年,查哈阳农场、 友谊农场相继参与“航化”苗期除草作业,共使用3架飞机,飞行62:19小时,266架次,作 业面积7.9万亩。
    1965年,全省有10个农场使用飞机进行麦田除草作业,出动运—5型飞机16架,飞行564 :10小时,2504架次,作业面积72万亩,其中包括水田面积7.9万亩。“航化”除草任务最 多的年份是1969年,民航共出动飞机37架,作业遍及黑龙江省41个国营农场,面积达239.5 万亩,飞行1905:37小时,8220架次。据荣军农场调查,小麦喷药后,杂草存活率只有10%。
    1975年航空化学灭草增加大豆田播后苗前灭草,1983年增加大豆苗期灭草项目,使用化 学药剂也由原来的2·4·5—T钠盐,增加了杀草丹、敌稗、二甲四氯、百草枯、2·4—D丁酯 等。
    (三)航空化学根外施肥
    航空化学根外施肥是用飞机将营养成份或生长调节物质喷洒到植株地上部分,以供吸收 利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速度快、范围大,喷洒均匀,节省肥料,适应农时需要。1958年 ,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处在友谊农场首次进行飞机根外追施磷肥试验,平匀每亩喷过磷酸钙3- 3.2公斤。全年根外施肥面积为3.5万亩,出动飞机117架次,飞行40.07小时,当年见效, 增产幅度在12.3%左右。
    1963年6—7月,民航黑龙江省局派飞机在克山农场为小麦追施颗粒硝酸铵肥,作业面积 1.8万亩,出动飞机78架次,飞行16小时。1964年开始在大豆田使用飞机叶面喷洒钼肥,以 后推广到50多个农场,并对大豆、小麦、玉米3种主要作物,用飞机根外追施氮、磷、钾、钼 、硼等肥料,促进了作物的生长,提高了单位产量,填补了黑龙江省7月份飞机作业项目的空 白。
    作为小麦增产有效措施的飞机根外施肥的成功经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直到 1976年中期才得以逐步推广。1976年,在牡丹江、红兴隆、建三江等农场管理局进一步推行 小麦根外施肥试验,取得良好效果。1981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民航黑龙江省局进行了“航 空喷洒磷酸二氢钾试验”课题,1984年2月通过技术鉴定后,在麦、豆、稻作物上全面应用, 填补了黑龙江省6月中旬飞机作业的空白。1982年,为海伦农场9万亩小麦喷洒磷酸二氢钾复 合肥,施肥面积占全场小麦面积的81%,增产效果显著。1983年,克山农场11万亩大豆实施飞 机根外追肥,每亩大豆喷洒尿素667克,磷酸二氢钾150克、钼酸铵10克、亚硫酸氢钠4克。凡 经过飞机根外施肥的大豆普遍枝繁叶茂、荚多、茎壮,提前封垄。同年,军川农场运用上述 办法,对甜菜每亩喷洒磷酸二氢钾150克,据当年调查,经喷洒药物的甜菜叶片比未喷洒药物 的甜菜每植株多14片,每株鲜重提高到130克,增产效果35.7%。1963—1985年22年间,黑龙 江省使用飞机对豆田喷洒混合肥1087万亩,经过航空施肥的大豆,平均每100粒重增重1克, 增长幅度在8—12%左右。
    二、航空播种
    航空播种是按照农业技术要求,用飞机将种子从低空播撒到耕地上的一种播种方式。
    1967年,民航黑龙江省局与黑龙江省农垦部门合作,开展飞机播种水稻试验,选择857农 场和农垦部实验农场作为试点。从5月28日至6月23日,出动飞机14架次,飞行2:32小时,试 播面积440亩。经有关单位鉴定,飞机试播水稻具有快速、高效、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后 来这一播种方式曾推广到兴凯湖、云山、江川农场和呼兰县。但飞机播种水稻需要与农田建 设、平整土地、水层管理、土地连片等综合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1980—1982年连续3年,民航派飞机在云山、兴凯湖农场进行播种油菜试验,实验面积4 800亩,效果良好。
    三、人工降水
    黑龙江省的人工降水试验始于1966年。1966年春大庆萨尔图地区严重干旱,在黑龙江省 气象局组织下,民航黑龙江省局派出里-2型飞机1架,试验飞行6架次,飞行19:17小时,降 水受益面积50平方公里。
    1967年5月下旬,黑龙江省西南部22个市、县旱情严重。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民航 黑龙江省局合作,以哈尔滨市马家沟机场为基地,进行人工降水。5月20日,伊尔—14型615 号飞机在4000米高空云层中来回穿梭飞行,播撒尿素1380公斤,在9500平方公里土地上,平 均降水量增加4—5毫米,降水中心增加8.5毫米,受益最大地区为海伦、望奎、绥化、巴彦 4县。5月21日下午16时,机组选择兰西、呼兰、哈尔滨一线的3块降雨云体飞行,撒播尿素9 00公斤,作业面积2600平方公里,平均降水量增加1—2毫米。5月22日飞机在肇源、杜尔伯特 、安达、肇州一带播撒尿素1500公斤,平均降水量增加7—8毫米,面积7200平方公里,这次 降水量较大,受益地区延伸到安达、青冈一带。5月25日进行第四次人工降水,平均增加降水 量4—5毫米,最大增加量8—9毫米,降水影响区在肇州、肇东、花园、高台子一带,面积77 00平方公里。
    1963年5月,黑龙江省西南部13个市、县发生旱情,从5月27日起,前后5次进行人工降水 作业,累计增加降水量25—32毫米,影响面积2万平方公里,受益县份有克东、肇东、肇州、 海伦、拜泉、兰西、明水等县全境和北安、克山、双城、肇源、绥化等地的部分地区。1969 年4月20日,使用飞机进行人工降水作业3次,受益地区有明水、拜泉、依安、林甸、杜尔伯 特、萨尔图、双城、肇源、肇东、肇州等县以及克山、泰来、齐齐哈尔、龙江、安达等市、 县的部分地区,吉林省的白城地区北部和镇赉、大安、前郭尔罗斯、扶余、洮南,降水量增 加15—20毫米。
    1970—1980年10年间,民航黑龙江省局连续派飞机5架执行本省的人工降水任务,共飞行 222小时。
    1981—1985年,黑龙江省内没有航空人工降水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