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工业航空

  工业航空主要是指航空物理探矿。
    航空物理探矿是利用磁性遥感、遥测等技术进行快速找矿和地质调查的一种方法。它主 要包括航空磁法、航空放射性法、航空电法、航空重力法、遥感地质法等。
    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中国石油史上的大事。1956年9月,民航北京管理局航测大队里—2型 327号飞机,机长马豫、副驾驶陈家祥、领航员杨宏亮、随机报务员刘兆光、随机机械员陈克 强等7人,在松辽平原执行航空勘测任务。地质部有关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也随机工作。这次 航磁飞行测区以锦州为起点,由南向北推进,范围南起渤海湾,北至黑龙江;东始张广才岭 ,西迄大兴安岭。任务开始,飞行测线界距10公里,在发现地下储油构造大致位置后,进入 第2步详查飞行,飞行测线缩小到2公里,测线飞行长度由原来普查每条飞3小时,缩短为每条 飞1小时,经过深入细致的详查飞行,最后确定储油构造的边界。327机组在松辽平原上空飞 行历时1年,完成测量面积20万平方公里,圈出松辽平原含油气面积,并确定大庆油田一系列 油气集聚带。
    1959年,在一次航磁测量中,发现M(19)航磁异常后,经地面勘探,找到孟家岗中型铁 矿床。
    6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地质局和民航部门合作,对全省金属矿藏进行航空普查。最初使 用苏联产品ACTM—25型航空磁力仪,这种仪器可以自动记录磁测数据,调节磁测元件与地球 磁场保持一致,抵消飞机飞行倾斜或颠簸时产生的假异常现象。1960年经航空物探测量,将 地面地质及磁法圈定的矿藏矿体扩大后,再详细勘探,证实兴隆沟是一个大型钛矿、中型铁 矿。同年,在另一次航磁飞行中,发现M(71)航磁异常,经1966年验证,翠宏山地区存在一 个中型铁、铝、锌、铜、银矿床;同时又是一个大型钨、钼、镉矿床。1970年以后,航空机 型由国产运—5及伊尔—14、里—2型飞机代替苏联安—2型飞机。仪器也由国产302型核旋航 磁仪、402型饱合式航磁仪、CCK—1型磁通门航磁仪所代替,观测精度由±50r(均方差)提 高到±20r以上,导航精度由地空位
    移2公里提高到300米左右。
    黑龙江省森林覆土掩盖区占80%以上,地面地质勘探困难。为了加快勘测速度,1970年以 后,黑龙江省地质局物探大队与民航黑龙江省局以合作的形式进行航空探矿。民航黑龙江省 局提供飞机和空地勤人员,办理飞行计划、航油调拨申请等;黑龙江省地质局物探大队提供 探测仪器,配备空中仪表操作员,安排后勤保障。1973年黑龙江省地质局与民航黑龙江省局 合作,在牡丹江地区,进行航空地质试验。使用的是1:20万国际分幅:L-52—XXVⅢ(桦林 镇幅)、L—52—XXIX(鸡西市幅)、L—52—XXⅡ(大罗密幅)。实验内容包括:航空地质 目测、航空照片地质构造解译、航空物探资料解译、地面验证等。
    1973—1974年,民航在运—5型飞机上安装特殊装置—鱼眼睛(一种安装在机头一侧的凸 型有机玻璃装置),在牡丹江基地进行地质目测。航线长度:1973年为6170公里、1974年为 3839公里,飞行高度为300—500米,随地形起伏飞行。经过航空地质目测,地质部门很快写 出了《黑龙江省东部掩盖地区航空地质生产生性试验报告》。经国家计委、科学院、北京大 学等30多个单位评审与鉴定,肯定了试验成果。此试验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黑龙江省科技 成果奖。
    1975年,民航黑龙江省局与地质物探大队联合改装运—5型8331飞机,在飞机上安装翼尾 固定构成等腰梯形七匝发射线圈,接收系统采用电缆吊放形式,飞机飞行高度保持在150—2 50米,吊舱距地表80米,探深70—100米左右。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航电、航磁综 合系统。此试验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
    1980年,黑龙江省开展航空重力联测飞行。使用米一8型直升机和运—5型飞机,在黑龙 江省北部地区,对索伦—乌兰浩特—海拉尔—根河—加格达奇—嫩江—甘南—索伦和加格达 奇—嫩江—新青—伊春—加格达奇进行航空重力联测飞行。由运—5型飞机执行索伦航线的飞 行作业,从调机到任务结束,仅用7天时间,创造了我国航空重力联测开飞晚、结束早的最好 记录,受到使用部门的好评。
    1984年,在合江地区执行460小时航空放射性磁测任务,当时作业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 变,低空飞行难度大,在飞行机组和仪表操作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提前完成当年航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