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专业航空试验
一、林业航空试验
(一)航空护林
黑龙江省是全国开展航空护林最早的省份之一。1952年,民航在天津成立农林航空队。
4月初,由机长廖潭清、杨积驾驶捷克生产的爱罗—45型951号飞机在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基
地起飞,首次执行春季护林任务。4月21日,嫩江基地的爱罗953、955号飞机也相继投入巡护
。巡护区域为大小兴安岭、阿尔山、完达山和张广才岭。同年9月开始秋季护林,取消原牡丹
江护林基地,增加了兰岗、博克图基地。投入巡护飞机5架,其中爱罗—45型4架、C—47型1
架。巡护范围扩大到吉林省长白山、老爷岭林区。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护林期间,主动
发现火情16处,察看火情50余处。领导并参加“航护”的人员有:总负责人顾其行、航空护
林队队长白伯昌、航务荆好玉、业务李靖,机组人员周纪祥、廖潭清、黄明恒、林雨水、杨
积、杨宝堂、韩家麒、电台张培伦和机务张卓斌等。
(二)航空造林
1958年10月20日,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处与省林业厅协作,在北安县境内南防火隔离带和
荒山疏林地区进行森林更新航空播撒树种试验。由于没有掌握天然飞籽成林的自然规律,试
验没有成功①(①航空播种造林1959年由民航成都管理局与四川省林业部门试验成功。)。19
59年又在北安进行了高寒山区飞播造林试验,亦未成功。
(三)飞机放蜂治虫
1979年,民航黑龙江省局专业科与桦南县林木病虫害防治站共同研究在林区松毛虫为害
季节,用飞机施放经过人工培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灭虫试验。这是全国第一次使用飞机作放蜂
灭虫试验。由于卵粒预先经过积温处理,施放当日即可羽化成蜂,在林区对松毛虫卵进行寄
生达到治虫的目的。组织和参加这次试验的有曹万庭、陈自业、杨道训和伍祥德等。试验结
果测定放蜂区的松毛虫密度下降30%以上。
(四)航空摄影
1953年,1架里—2型飞机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大海林林区进行航空摄影,飞行55小时,航
摄面积5030平方公里。这是新中国建立后航空摄影事业的开始。是由林业部与民航局合作组
织的航空摄影试点。通过这次试点取得了初步经验,为培养干部和大规模开展森林航空摄影
做了必要的思想和技术准备。1954年,林业部租用苏联飞机和设备并邀请苏联专家来华,在
牡丹江大海林地区进行航空摄影。1955年苏方派3名技术顾问指导中国技术人员操作。1956年
以后全部由中国航摄技术人员承担航摄任务。
二、农业航空化学试验
(一)防治病虫害
1956年,民航专业航空队派安—2型飞机,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国营农场进行水稻负泥
虫防治试验。这是黑龙江省农业航空化学作业的开端。
1958年夏,嫩江地区的富裕、泰来、泰康等县发生严重蝗灾。民航北京专业队派安—2型
飞机在上述地区进行化学灭蝗试验。这是黑龙江省首次使用飞机喷洒(撒)化学药剂治蝗试
验。历时21天,基本上扑灭蝗虫,保住了农作物。
1965年,黑龙江省大面积麦田发生粘虫,受灾面积达73万亩。民航黑龙江省局派运—5型
飞机10架,在曙光、八五二、友谊等农场喷洒(撒)敌百虫、滴滴涕、可湿性六六六等化学
药物,飞行64:17小时,302架次,防治面积9万余亩,灭虫效果达90%以上,此技术成果,在
全省逐年推广,喷洒技术不断改进、更新,采用超低容量,增大喷洒覆盖面积,比常规喷洒
效率提高5—6倍,防治成本降低50%左右。
(二)航空化学灭鼠
黑龙江省林区和草原牧区是全国鼠害最重的区域之一。1978年,民航黑龙江省局派出飞
机,在林区带岭一带首次进行撒饵灭鼠试验,使用氟乙硫胺药丸,灭鼠效果达95%以上。
(三)航空化学除草
1959年,黑龙江省延寿县首次使用飞机在稻田进行除草试验获得成功。药物为选择性除
草剂2·4·5—T钠盐,灭稻田双子叶杂草,获得成功。飞行25小时,作业面积3万亩,除草效
果90%以上。到1960年,航空水田化学除草已扩大到6个县,防除面积达16万亩。1963年,水
田除草经验应用到旱田杂草防除,又获成功。民航黑龙江省局与黑龙江省农垦厅合作,在国
营克山和红五月农场进行春小麦三叶期喷洒2.4—D钠盐。飞行73小时,作业面积10万亩,除
草效果达90%以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2%。参加试验的有民航北京管理局专业大队的2个机组
,机长刘俊德、张汉良,农业技术人员杨家声、陈自业、卢师迪、李名毅、王雪萍等。
航空化学除草具有见效快、成本低、省劳力,并可与化学施肥、杀虫混合施用,适合大
面积“航化”作业。70年代后期,由于实行水稻直播和密植栽培、少耕、免耕法的推广,“
航化”除草有更大的发展。1980年,应用“航化”除草作物已由原来的水稻1种,扩大到小麦
、玉米、谷子、大豆等多种作物;使用药剂品种也由2.4.5—T钠盐一种,增加到杀草丹、
敌稗、二甲四氯、百草枯、24—D丁酸和拉索等10多种;作业项目由防除水稻苗期双子叶杂草
一项,发展到水田稗草、旱田野燕麦草、播后苗前除草和土壤药制封闭处理等消灭单子叶、
双子叶杂草多项。据实验当年统计,飞机化学除草后,每亩平均增产:小麦32斤、水稻49斤
、大豆70斤、高粱36斤、谷子10斤。这一成果先后在华东、中南和西北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
。
(四)航空化学根外施肥
1958年,民航黑龙江省局在友谊农场首次实施航空化学根外施肥试验。平均每亩喷过磷
酸钙3-3.2斤。当年见效,增产幅度在12.3%左右。1963年7月又在克山农场为小麦追施颗
粒硝酸铵肥。1964年在大豆田开展为叶面喷洒施肥作业项目,填补了省内7月份飞机作业项目
的空白。1976年继续试验。1984年开始在麦、豆类作物上全面应用。
(五)航空人工降雨
黑龙江省的航空人工降雨试验,始于1966年。当年春,大庆萨尔图地区大旱,民航黑龙
江省局派里—2型飞机1架,在省气象局的组织下,进行航空喷洒干冰、盐粉、碘化银、芥乙
醛、尿素和氯化钙等10余种催化剂进行降水试验,受益面积50平方公里。此后,1967、1968
、1970、1973年继续在黑龙江省境内执行航空降雨任务,并把这一试验应用到林区防火上。
1972年大兴安岭林区在防火期间,也利用飞机人工降雨方法,增加林区湿度,减轻火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