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门,它的发展速度、规模及其在整个工业中所占的比重,
是衡量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5年,黑龙江省机械
工业从修配到制造,从制造一般产品到生产高精尖产品,逐步从小到大地发展成为全国机械
工业的老基地之一和黑龙江省优势产业之一。
一
黑龙江地区的机械工业之始可溯源到公元698~926年唐渤海国时期,据史料记载和出土
文物考证,渤海国时期铸、锻技术开始在多方面得到应用,主要从事古代兵器、工具、生活
器具、宗教和装饰物的制造,特别是车、船制造业比较发达。以后历经辽、金、元、明、清
诸朝的变革,铸、锻技术继续在兵器、农牧业和渔猎等工具的制造中应用。
黑龙江地区近代机械工业始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中东铁
路哈尔滨总工厂(哈尔滨车辆厂前身)的建立,主要承担全路的机车、客、货车厢的修理。1905
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战争之后,日、俄等列强重新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加紧对东北
地区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开埠通商,推动了手工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日本人和俄
国人相继在黑龙江地区兴办起一批铁工厂,主要从事汽车修理和简易机械产品的制造。中华
民国初期,黑龙江地区先后在哈尔滨、齐齐哈尔、讷河、克山、富锦等地办起一批中国私人
铁工厂,1919年为116家,到1930年已有121家,主要从事修理和小型机械设备制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东北,为掠夺黑龙江地区的资源,日本
人先后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建立22家铁工厂,以生产木工机械、矿用机械、造
船和维修机械设备为主。与此同时,英、美、德、意、捷克等国侨民也相继办起16家铁工厂。
到1939年,黑龙江地区有中国私人铁工厂432家,职工4 069名;日本人和俄国人办的铁
工厂48家,雇佣1 585人。
1945年9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黑龙江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1946
年3月起,相继成立了由人民政权领导的合江铁工业(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前身)、哈尔滨铁工
厂(哈尔滨制氧机厂前身)、东北财政部物资局属哈尔滨制桶厂(哈尔滨拖拉机厂前身)、嫩江
铁工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厂前身)、嫩江实业铁工厂(齐齐哈尔第一机械厂前身)和牡丹江机
械厂(牡丹江木工机械厂前身)。这些企业先后生产道钉、螺钉、抽水机、卷扬机、水泵、皮
带车床、刨床等一批配件和设备,修复了被日本侵略者破坏的制氧机、轮船、矿山机械和林
业小火车头等机械设备和部分军用品。
1947~1949年,黑龙江地区私人铁工业有一定发展。到1949年末,已有私人铁工厂811家,
设备近2 000台,职工5 000多人,其中有外国人办的铁工厂76家,雇佣职工485人。此间,哈
尔滨市组织56家私人工厂生产一批军用物资和织布机、袜子机、纺毛机、纺绳机、榨油机、
印刷机、车床、钻床等机械设备,为支援解放战争和恢复发展生产做出了贡献。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黑龙江地区机械工业又有一定发展,增加
了哈尔滨松哈机械厂(哈尔滨空调机厂前身)、齐齐哈尔电配五金厂(后改薄铁社)等一批公营
企业。1950年2月,国家重工业部召开全国第一次机械工业会议,确定恢复时期机械工业的任
务。同年9月,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工业厅分别召开全省工业会议,决定在全省工业系统内开展
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更好地完成生产计划任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按照中央的决定,东北人民政府组织在辽宁的20个工厂北迁黑
龙江、松江两省,也就是“南厂北迁”。其中属于机械工业系统的有东北第十四机械厂(哈尔
滨轴承厂前身)、东北第十机械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前身)、东北第十一机械厂(齐齐哈尔第
一机床厂前身)、东北第十五机械厂(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前身)、东北电工四厂(哈尔滨电机
厂前身)、哈尔滨电线总厂(哈尔滨电缆厂前身)、阿城仪表厂(阿城继电器厂前身)、东北电工
六厂(佳木斯电机厂前身)、哈尔滨电池厂(哈尔滨蓄电池厂前身)等9个企业。整个搬迁工作从
同年9月开始部署,到10月上旬,“南厂北迁”的工厂迁到指定地点。在迁厂中坚持边建设边
生产的要求,各厂仅用1~3个月时间,就基本迁完厂并投入生产。1951年1月,为支援抗美援
朝战争,从沈阳迁到齐齐哈尔的马恒昌小组向全国职工提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
得到全国职工的广泛响应。这一活动对当时建立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起了推动作用。
1950年,国家确定在东北建设重型电机厂,1951年选定在东北电工四厂(哈尔滨电机厂)
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同年6月破土动工,投资1亿元,历时5年,建成国内生产大中型电机、水
轮发电机组以及绝缘材料的哈尔滨电机厂。按照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哈尔滨电机厂于
1951年生产出国内首台800千瓦立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为修复被国民党撤退时炸毁的四川
省下硐水电站,保证西南重镇重庆的用电做出了贡献。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黑龙江省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全省机械工业的总投
资额为591亿元,占全国机械工业基建投资的1812%,居全国第一位。在苏联援建的156项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黑龙江省有22项,其中机械工业有:哈尔滨量具刃具厂(19524~19551)、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19544~19565)、哈尔滨锅炉厂(一期工程19539~19577,二期工
程19586~196012)、哈尔滨汽轮机厂(一、二期合并19555~195812)、哈尔滨电机厂
汽轮发电机车间(19565~19597)、哈尔滨电碳厂(19563~19586)、第一重型机器厂
(19566~195912)和哈尔滨轴承厂(1958~1960)8个厂10个项目,总投资为825亿元。这
些重点项目的建立,为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一五”期间,属于省市领导的松江机械厂、松哈机械厂、牡丹江机械厂、佳木斯机械
厂、黑龙江省农机厂、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等地方机械工业企业也都进行
了基本建设,提高了生产能力。
在国营机械工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公私合营机械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1955年7月经哈尔
滨市人民委员会批准,由17家小型私营铁工厂合并组成了公私合营机联机械厂。1956年在对
私人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一些私营铁工厂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或直接并入国营
企业,先后组建成公私合营哈尔滨水泵厂、公私合营哈尔滨印刷机械修造厂(哈尔滨印刷机械
厂前身)、公私合营佳木斯祥德铁工厂(佳木斯鼓风机厂前身)、公私合营哈尔滨力研电机厂(
哈尔滨第二电机厂前身)、公私合营哈尔滨电器制造修配厂(哈尔滨变压器厂前身)、公私合营
祥泰内燃机厂(哈尔滨柴油机厂前身)、公私合营哈尔滨农具厂(哈尔滨农业机械厂前身)、公
私合营哈尔滨大陆汽车零件制造厂(哈尔滨汽车齿轮厂前身)等。还成立一批生产合作社。到
1957年末,全省共有全民所有制机械工业企业138个,职工68 369人,固定资产原值44 8848
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5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164%,开始成为省内的支柱产业
之一。其中属于机械工业系统内系统内企业:指由中央、省、市(地)、县级机械工业主管部
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有57个,职工57 18人,固定资产原值38 11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
295亿元。与此同时,还有一批私人和外侨铁工厂从事维修和小型机械产品生产,哈尔滨市
有私人铁工厂18个,167人,当年产值613万元;外侨私人铁工厂27个,289人,产值2084
万元。
“一五”末期,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安排,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对主要
工厂生产的产品进行了分工,黑龙江省“南厂北迁”的机械企业和156项重点工程中已投产的
项目,以及部分重点地方机械企业,都有了自己的定型产品。齐齐哈尔第一、二机床厂被分
别定为重型车床和铣床的生产厂,哈尔滨轴承厂被定为中小型精密轴承和专用轴承的生产厂、
哈尔滨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以下简称哈尔滨“三大动力厂”)成为全国水力、火力发
电设备的生产基地,佳木斯电机厂成为全国防爆和冶金起重电机的生产基地,哈尔滨电表仪
器厂、哈尔滨电碳厂和1956年由哈尔滨电机厂绝缘材料车间分出组建的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分
别成为全国最大最早的同类产品生产基地。“一五”期间,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水轮发电机
组由800千瓦增加到16 000千瓦,佳木斯电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KMA型防爆电机,哈尔
滨制氧机厂成功试制中国第一台30立方米/时制氧机,哈尔滨锅炉厂成功试制中国第一台中压
130吨电站锅炉。地方机械工业也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万能中耕机、大型脱谷机、扬场机以及工
业电阻炉、水泵、风机等一批民用机械。
1958~1960年,“一五”期间在黑龙江省建立起来的156项重点工程全部建成投产,使黑
龙江省机械工业的实力大增。全省机械工业系统内企业从1957年的57个到1960年增加为71个,
职工人数为1957年的2085%,固定资产原值为1957年的3307%,完成工业总产值为1957年
的5156%。此间,齐齐哈尔第一重机厂承担了1 15毫米方板坯初轧机和1 053立方米高炉
设备的研制任务,哈尔滨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从生产1万千瓦中压火电机组发展到25
万和5万千瓦中压、高压火电机组,哈尔滨电机厂开始生产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哈尔
滨轴承厂开始生产超精密高速轴承,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工仪表生产企业,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建成全国第一条丝锥生产线。一批地方机械工业企业也有相应的发展。哈
尔滨电影机厂试制出中国第一台宽银幕立体声电影放映机,哈尔滨机联机械厂用小机床加工
大部件的经验被中央有关部门肯定,被誉为“蚂蚁啃骨头”精神,并召开现场会加以推广。
“大跃进”的失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退专家,使国民经济
严重失调,遇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要求大力精简人员,压缩基本战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
降低工业的发展速度。1962年又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坚决把工业部门的
工作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的方针。要求全国都要贯彻《工业七十条》,整顿好企
业。按照这些方针政策,从1961年起,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开始进行调整。1958年一轰而起成
立的4 035个机械企业几乎全部解体,仅保留了哈尔滨龙江仪表厂、齐齐哈尔仪表厂、哈
尔滨汽车白金厂、哈尔滨钢板弹簧厂,佳木斯筛片厂等极少数企业。随着工厂的解体,职工
仍回到农业第一线,固定资产几乎全部损失。机械工业系统内企业的正式职工两年共精简下
放31 623人,其中1961年为14 000人,1962年为17 623人,下放人员中有60%被下放
到农村。到1962年末,全省机械工业的产值下降为1960年的226%。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部门在进行调整中,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加大了对农
机工业的投入。1959年末,省委、省人委决定将农机维修和生产企业划归农业机械厅领导。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厂、佳木斯第二农机厂(佳木斯北方机械厂前身)、哈尔滨农业机械厂分别
被定为全国万台犁、万台耙、万台播种机的生产企业,佳木斯农业机械厂成为全国大型脱谷
机的唯一生产厂,松江拖拉机厂(哈尔滨拖拉机厂前身)被定为全国林业拖拉机的唯一生产厂,
佳木斯拖拉机配件厂、齐齐哈尔齿轮厂、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成为农机定点专业配件生产厂。
到1964年末,全省共有农具、配件、半机械化农具生产厂23个,可生产28种机械化和半机械
化农具和129种拖拉机内燃机配件。在对全省机械工业进行调整中,全省地市县属地方机械
工业企业也得到充实提高。到1965年全省市县属机械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 962万元,
比1964年提高32%,为全省机械工业系统的29.2%。
在此期间,黑龙江省机械工业部门,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加强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工作,
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机械设备。第一重机厂研制成12 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3万
吨模锻水压机,辊宽2 800毫米的热、冷轧铝板轧机。哈尔滨“三大动力厂”生产10万
千瓦高压冷凝式火电机组,并开始研制20万千瓦超高压火电机组。哈尔滨电机厂生产10万千
瓦以上水力发电机组,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研制成功数控机床,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
试制出自动锻压机。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研制生产出光学、电动、齿轮量仪。哈尔滨第一工具
厂研制成滚刀、拉刀、齿轮刀具等精密复杂刃具。哈尔滨轴承厂试制成功军工专用轴承。
哈尔滨拖拉机厂试制出全国首台集材拖拉机。一批地方机械工业企业也先后研制出具有当时
国际水平的一吨真空自耗电弧炉、电子自动平衡电桥和为大庆油田的开发生产出一批石油钻
采设备。
由于中苏关系的紧张,黑龙江省战略地位的变化,国家对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的投资逐渐
减少,从“一五”期间占全国机械工业总投资的1812%下降到1965年的168%。生产发展速
度减缓,从而使黑龙江省机械工业按工业总产值相比的位次后移,从1958年居全国机械工业
的第四位到1965年降为第八位。
1964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建设“三线”的方针,据此一机部组织编制了“三线”建
设初步规划,并于同年11月和12月分别召开了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机械工业搬迁工作会议。
黑龙江省的一批大型机械工业企业和研究所接受了支援“大三线”建设的任务。1965年为准
备阶段。
三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各部门的正常生产管理秩序
被打乱,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说成是对工人的“管、卡、压”,广大科技人员被当成
“臭老九”和“技术权威”,下放到车间或农村劳动改造,生产停滞不前,产品质量下降,
1968年全省机械工业系统总产值比1966年下降了29%。1970年全省机械工业系统内企业的产品
合格率仅为394%。已经入库的产品中,经检查,也发现大量不合格品。
国家为建设“大三线”,从黑龙江省搬迁一批工厂和科研所,1965~1970年先后有齐齐
哈尔第一机床厂、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第一重机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
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
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哈尔滨松江电炉厂、佳木斯电机厂、阿城继电器厂和哈
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哈尔滨工具研究所、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援建了河南、安徽、广西、
山西、内蒙、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11个省区的26个厂点和3个科研设计单
位,调去12 000多名技术工人、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成套生产设备和成套产
品技术资料,为内地11个省区“大三线”地区的机械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做出
了无私的奉献。但这次支援“大三线”也使黑龙江省这一老机械工业基地的实力受到一定削
弱。
从1970年开始,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系统,还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建设“小三线”的要求,
建设“小三线”。14个中央下放企业分别在五常、尚志、阿城、宾县、加格达奇、阿荣旗建
立分厂,到1971年末全省共投资2 208万元,建筑面积68 046平方米,其中厂房32 685
平方米,搬去一批设备,调去工人、管理干部、技术人员1 514人。1972年由于国际形势
的变化,按照省革命委员会的决定,除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第一工具
厂和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4个厂在“小三线”的分厂继续建设,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的厂点交
由嫩江地区管理外,其余厂点全部下马,作为大厂的战备点。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系统还先后开展了柴油机、垅作中耕机具、机床、汽车和
汽车配件等“大会战”。这些“大会战”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加之缺少科学论
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投资又分散,成为“胡子工程”,产品质量不过关,企业年年亏损,
陆续下马合并。如在“机床会战”中新建的36个企业中的31个企业于1980年前后关停;“柴
油机会战”中建的牡丹江汽车发动机厂、木兰柴油机厂、桦川动力机厂、海伦柴油机厂也相
继关停;“垅作中耕机械会战”中投资500多万元建成的呼兰农业机械厂也因产品滞销,于1979
年转产,改名为呼兰纺织机械厂,划归纺织行业;“汽车会战”中一轰而上的10家生产130型
轻型载重汽车的企业,因汽车质次价高,不受用户欢迎;投资900万元在36个企业中发展63种
维修汽车配件的会战,也因投资分散,没有形成能力,使一部分投资没发挥应有的作用。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黑龙江省机械战线广大职工,排除干扰破坏,坚持搞好生产,
研制开发一批国内一流产品,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一批机电设备。齐齐哈尔第一重机厂为第
二汽车制造厂和冶金矿山工业生产一批重型锻压设备和高炉、轧机、大型铸锻件等重型机械;
哈尔滨“三大动力厂”在1971年研制生产出中国第一套20万千瓦超高压火力发电机组之后,
从1974年起研制60万千瓦亚临界压力火电机组;哈尔滨电机厂生产出国内最大容量的30万千
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佳木斯电机厂、哈尔滨工程机械厂等
12个企业为支援襄渝(湖北襄樊—四川重庆)和湘黔(湖南株州—贵州贵定)铁路建设提供了包
括机床、风机、汽车吊、皮带运输机、卷扬机、防爆电机等机电设备;为支援“八三”工程
(大庆—山海关地下输油管线)建设,黑龙江省的15个机械工业企业承担了电动葫芦、电焊机
、变压器、导线、电炉等机电设备的制造任务,确保了工程的按期完成。在此期间,黑龙江
省机械工业系统还推广了华罗庚教授的“优选法”和推广应用了“可控硅新技术”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对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的投入大大减少,除省内“会战”期
间有少量投入,发展一批中小企业外,大中型国营企业基本没有投入。1966~1970年“三五”
期间,仅投资0.71亿元,占全国机械工业总投资的1.67%。1971~1975年“四五”期间为
2286亿元,占全国机械工业总投资的3.2%。1970年以后,全省机械工业的投资虽有所增加,
但由于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批林批孔”等极“左”思想
的影响下,发展迟缓,经济效益下降。1976年企业总数比1966年增加1.47倍,职工人数增加
82.9%,国家资产原值增加53.3%,但工业总产值仅提高22.6%。实现利润却下降45.4%。
由于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建设进度缓慢,有些大型设备安装后不能正常运转,浪
费了人力和大量物资,使原来已经与国外正在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给全省机械工业的发展
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
四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黑龙江省机械
工业得到了全面发展。1979年起,在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
中,为解决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服务面窄的问题,按照机械工业部提出的
“六个转变”和“五个面向”、“六个转变”、“五个面向”:“六个转变”是从主要重工
业服务,转变为同时为农业、轻工业、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服务;从主要为新
厂建设服务,转变为同时为老厂挖潜、革新、改造服务;从只搞制造转变为负责成套设计,
成套安排生产,以及安装、调试、维修、供应配件、培养操作人员等;从只着眼于国内市场,
转变为积极打入国际市场;从小批量转变为大批量,逐步实现专业化生产;从主要抓产值、
产量,转变为重要抓质量、品种、交货期和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五个面向”
是:面向农、林、牧、副、渔、轻工市场和人民生活需要;面向老企业挖潜、革新、改造的
需要;面向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商业企业的需要;面向生产维修、技术服务的需要;面向
扩大出口的需要。方针,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开始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服务领域,先后开发了
纺织机械、木材深加工机械、食品包装机械、制糖机械、奶制品加工设备、饲料加工设备、
粮食深加工机械以及照相机、电度表、水表、家用电器等一批直接为人民生活服务的产品。
在此期间,全省开始了以提高机械产品质量为中心的整顿工作,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
开展了质量评优和TQC活动。同时开展了创“六好”企业
“六好企业”:“六好”是指国
家、集体、个人利益三者兼顾好,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劳动纪律好,文明生产好,政
治工作好。〖ZW)〗活动。到1985年末,全省机械工业系统内232个国营机械工业企业通过了
整顿验收,有28个机械工业企业被省政府授予“六好”企业称号,哈尔滨锅炉厂和哈尔滨轴
承厂被授予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到1985年末,全省机械工业系统有29种产品获国优,其
中:金牌2块、银牌27块;机械部优质产品131种,省优质产品678种。
1981~1985年,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系统在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和调整生产结构为中心的
调整基础上,积极开发新产品。5年里共开发新产品1 350种,其中有哈尔滨水泵厂的液
化石油气泵,哈尔滨电机厂为长江葛洲坝电站研制的12.5万千瓦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哈尔
滨“三大动力厂”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的60万千瓦亚临界压力火力发电机组,第一
重机厂开发的2 800毫米变断面铝板轧机和大型高炉设备,哈尔滨制氧机厂研制的容积
为1 000立方米的大型液氮贮存输送系统装置,哈尔滨龙江仪表厂开发的大型平面绘图
仪和彩墨喷绘图机,哈尔滨电碳厂研制的“三高”石墨,哈尔滨轴承厂研制的陀螺仪轴承、
铁路轴承和纺杯轴承,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研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光刻机、万能齿轮测量机,
齐齐哈尔第一、第二机床厂研制的数控车床和铣床,哈尔滨重型机器厂研制的散状物料堆取
设备,佳木斯电机厂研制的船用防爆电机,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为国产第一台加工60万千瓦
发电机定子机座生产的专用超重型机床等一批机电新设备。
在此期间,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系统开展了技术引进工作。哈尔滨“三大动力厂”从美国
燃烧工程公司和西屋公司引进了60万千瓦火电机组制造技术。哈尔滨电缆厂从美国、日本引
进的浸涂成形法生产无氧铜杆的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引进美国约翰·
迪尔公司1 000系列谷物联合收割机制造技术。哈尔滨工程机械厂与日本加藤制作所合作
生产的汽车起重机制造技术。第一重机厂从美国引进23立方米大型矿用电铲制造技术和上海
宝山钢铁公司需要的2 050毫米热连轧机及1 900毫米板坯连铸机的生产技术等。
在此期间,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系统还根据自愿互利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围绕发挥企业
集团优势和发挥骨干企业排头兵的作用,先后成立了哈尔滨轴承工业公司、哈尔滨电站设备
成套集团公司等。到1985年末,全省机械工业系统有各种形式的联合体63个,有省内外348个
机械工业企业、22个大专院校、53个科研单位参加,提高了科研和生产水平,加快了新产品
的开发。
在此期间,全省机械工业开始了企业扩权的试点,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推行了各种形
式的经济责任制;允许企业按国内外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按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利益挂钩;
允许企业对市场调节的机电产品进行价格浮动;开始推行厂长负责制,扩大企业领导自主决
策的权力,推动了企业内部各项制度的改革。
1984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改进机械工业管理体制的决定》,1985年4月黑龙江省
政府下发了贯彻这一决定的《实施办法》,决定将一机部直属的第一重机厂、哈尔滨“三大
动力厂”、哈尔滨拖拉机厂和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等6户企业和省属的9户企业分别下放给哈
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市,确定省机械厅的政府职能是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管
理机械工业系统内企业转向在行业规划、政策法规、企业联合、信息情报、监督服务等方面
面向全行业。
在此期间,黑龙江省机械产品出口大幅度上升,为更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机电产
品出口,1980年成立了黑龙江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1983年按照一机部的安排,哈尔滨电
站设备成套公司在巴基斯坦古杜电站21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国际招标中一举获胜,其中的汽轮
机、发电机和控制设备分别由哈尔滨汽轮机厂、电机厂和阿城继电器厂承制。从1984年起到
1985年12月末,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使该电站并网发电,为中国大型设备成套出口开创了
先河。到1985年末,已向18个国家出口37个品种。
在“六五”期间,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系统共安排81个企业174个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
391亿元,投资比重由“五五”(1976~1980年)期间占全国机械工业的691%上升到14.22%,
居全国机械工业的第三位,还安排26个技术引进项目。到1985年末,全省机械工业共有乡镇
以上独立核算机械企业3 680个,占全省乡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的26.2%,职工
8065万人,占全省乡镇以上独立核算企业的24.4%,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 427人,
占全省乡镇以上独立核算企业的424%;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842亿元,占全省乡镇以上独
立核算企业的183%;流动资金平均占用5874亿元,占全省乡镇以上独立核算企业的34.4%;
完成工业总产值71.31亿元,占全省乡镇以上独立核算企业的21%;实现销售收入69.52亿元,
占全省乡镇以上独立核算企业的205%;实现利税总额9.01亿元,占全省乡镇以上独立核算
企业的13.4%。其中机械工业系统内企业380个,占全省机械工业大行业的10.3%;职工27.62
万人,占全省机械工业大行业的34.2%,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 979人,占全省机械大行
业的45.8%;固定资产原值34.34亿元,占全省机械大行业的43.8%;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
用19.68亿元,占全省机械大行业的33.5%;完成工业总产值27.96亿元,占全省机械大行
业的39.2%;实现销售收入26.95亿元,占全省机械大行业的38.8%;实现利税总额3.93亿
元,占全省机械大行业的43.5%。
五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在36年的曲折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一)规模大,实力雄厚
全省机械工业企业总数、职工人数占全省工业企业的1/4,固定资产、工业总产值占
全省的1/5。有被誉为“国宝”的第一重型机器厂,有“动力之乡”美称的哈尔滨电机厂、
汽轮机厂、锅炉厂,有全国轴承行业三大骨干企业之一的哈尔滨轴承厂,有列入全国机床行
业“十八罗汉厂”的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和第二机床厂,有被称为全国工具行业“四大金刚
厂”的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和第一工具厂,有位居全国继电器行业和防爆电机行业之首的阿城
继电器厂和佳木斯电机厂,有全国同行业中最大的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和哈尔滨电碳厂,有全
国唯一生产林业拖拉机的松江拖拉机厂,有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以及哈尔滨
电缆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还有全国机引犁、耙、播种机生产基地的
黑龙江省农机厂、佳木斯北方机械厂和哈尔滨农机厂。牡丹江木工机械厂、哈尔滨工程机械
厂都是同行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
(二)产品门类齐全,在全国居重要位置
“六五”期间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系统共开发新产品1 350种。到1985年末拥有重型矿山、
石化通用、机床工具、电工产品、农业机械、仪器仪表、汽车、通用零部件等8个行业,生
产44大类、411个小类、1 140个系列、6 793个品种、77 970个规格型号产品。
其中达到国际70、80年代的产品由1980年的7.4%提高到44.8%;在产量方面,大型发电设备、
防爆电机、机引农具、林业拖拉机、散装物料堆取料机、木工机械、量具刃具、35毫米固定
式电影放映机等11种产品居全国之首。第一重型机器厂生产的大型锻压设备、矿山设备、高
压容器、重型轧钢设备、冶炼设备、大型铸锻件,产量和质量都是全国第一位,联合收割机
居全国第二位,工业轴承居全国第三位。
(三)有一支较强的科研力量
到1985年末,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系统有51个机械专业研究所,其中国家一类所3个、二类
所10个,省地市办的综合性机械研究所14个,企业办的所24个,设计手段和检测设备比较先
进。直接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3 700人,加上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一支实力较
强的科研设计队伍。哈尔滨电工仪表所、哈尔滨电站成套设计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是国家
一流的设计科研单位、齐齐哈尔重型车床研究所、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哈尔滨电碳所、佳
木斯防爆电机研究所、阿城电站设备自动化设计研究所等一批企办所被一机部指定为行业归
口研究单位。
(四)拥有一批大型关键设备
到1985年末,全省机械工业系统共有各种主要生产设备47 437台,机械动力总能力1 381.1
万千瓦,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5 534台、锻压设备4 379台、起重运输设备6 310
台,设备保有量居全国机械工业系统的第八位。有一批精大稀设备,如125万吨自由锻造水
压机、16米立车、25米卧车、20米深孔钻床、M50滚齿机、Φ250落地镗床、60吨工频电炉、
400~900万电子伏直线加速器、大型弯管机等。还有安装于哈尔滨电机厂的全国最大的高水
头试验台和哈尔滨汽轮机厂的320吨大型超速动平衡机等一批精密测试仪器和设备。
(五)为发展国民经济提供大量技术装备
1949~1985年,黑龙江省机械工业企业为全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80万台机电设备、65
万台农业机械和两亿件农机配件、5亿套轴承和5 000万块各种仪表、几亿件量刃具和
3 100多台大型量仪,产品覆盖面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48.3
亿元,实现利润6263亿元,上缴利润42.65亿元。上缴利润为本系统1985年末固定资产原
值的1.24倍。仅在“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列入国家重点的156项工程的企业统计,就为国家
提供了126.2亿元的机电产品,实现利税20.6亿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14倍。为国家制造
成套发电设备2 100多万千瓦,装备全国170多个水力、火力发电站(厂),约占全国电力
部门装机总容量的35%左右,冶金矿山设备40多万吨,装备了全国4个大型钢铁企业。
黑龙江省这个全国的老机械工业基地,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影响较
大,也呈现出设备老化、后劲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组织结构松散等问题,造成经济
效益下滑,位次后移。到1985年末,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在全国机械工业中,产值已降至第12
位,实现利润降至第1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