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量具刃具厂
第六章 主要生产企业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以下简称哈量),是“一五”期间的156项国家重点工程之一,是国内
工具行业中第一座生产通用量具、标准刃具、精密量仪的大型企业。
哈量1950年筹建,1952年动工兴建,设计由苏联机床制造部国家机床制造厂设计学院负
责,1953年5月在王观潮为首的建厂委员会领导下,土建工程全面展开,1954年8月按工程进
度提前4个月建成。1955年1月经国家验收投产,黎玉、强晓初、林肖硖等部、省、市领导和
苏联驻华全权代表楚堪诺夫出席会议,设计纲领规定生产标准刃具459.6万件,量具类53.93
万件,量仪50台,产值3 850万元(1957年不变价)。
1954年开始生产,最早的产品是麻花钻、丝锥、板牙、铣刀、铰刀、量规、量具等7种主
导产品。工厂隶属于一机部二局(机床工具局)。
1958年工厂下放给哈尔滨市第一工业局,次年1月改由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厅领导。10月
在哈量厂建成全国第一条手丝锥加工生产自动线,工厂掀起了“四化”(工具革新化、手工
操作机械化、单机自动化、生产自动线)为中心的群众性“双革”(技术革新、技术革命)高
潮。
1959年试制成功光学、齿轮、电学11种测量仪器和大卡尺、大千分尺新产品。至此,量
仪产品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1962年工厂改由一机部二局直接领导。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仪器厂房开工兴建。1963
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测试的重要量具之一8205对丝工具。1964年国家计委、经委、
科委对光学分度头等4种新产品授予工业新产品奖。同年将丝锥、板牙、铣刀、铰刀的生产
迁往安乐街原工具研究所旧址,成立刃具分厂。
根据一机部支援大三线建设的安排,1965年有老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250人支援河南
省三门峡中原量仪厂。1966年千分尺车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原厂,另一部分迁青海省西宁
市,组建青海第二机床厂量具分厂(现青海量具刃具厂)。1967年迁去职工150人。
1967年按一机部要求,该厂确定在陕西省凤翔县建设关中工具厂。1970年按部的搬迁大
纲,该厂一分为三,凤翔以刃具为主,桂林以量具为主(现桂林量具刃具厂),同时将部分量
块生产向中原量仪厂搬迁,整个搬迁任务于1971年完成。同时按省的要求,1970年9月在宾
县新甸镇建立了占地95 186平方米、建筑面积8 755平方米的哈量厂新甸分厂,主
要从事刃具生产。共向大三线调走职工1 000多名和大批精密、单一、关键设备共600多
台,哈量厂为扩大国内工具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使哈量厂职工、技术装备和物
资基础方面受到很大削弱。
“文化大革命”和建设大三线,使哈量的产品质量大大下降,1972年6月一机部抽查21种
产品,合格率仅为33.1%,9月工厂开始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学大庆”劳动竞赛活动,产
品质量明显提高。1972年末,工厂交由黑龙江省第一机械工业局领导,但产、供、销等计划
权仍归一机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按一机部和省的要求,开始了以整顿产品质量为重点的恢复性
整顿工作。1982年开始了“五项”整顿内容要求的全面整顿。1983年12月,经省机械厅全面
验收合格。
1983年,工厂进行技术改造,总投资9882万元,兴建卡尺和千分尺车间,建筑面积
13 606.4平方米。1984年技术改造成效显著,当年实现销售收入5 500万元,利润
1 000万元。
该厂从1964年开始承担援外任务,1979年开始产品出口,量刃具出口量达500万件以上,
产品远销美、法、德国、罗马尼亚、伊拉克、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到1985年,哈量有职工6 66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26人,固定资产原值8 853.9
万元,有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1 521台,完成工业总产值5 852.1万元,实现
销售收入6 459万元,实现利润8077万元,产品税金372.7万元。共生产精密量具、标
准刃具、精密量仪3大类,每年轮番生产上百个品种,规格超过1 500个。其中22种主要
产品获国、部、省优。